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专题>热点专题>

有关门的回忆性美文:穿堂而过

热点专题 阅读(2.5W)

编者按:门能迎千里之客,也能把人挡在千里之,作者的故乡以前是不流行锁门的,前后门都是大大旋开,畅通无阻。《穿堂而过》这篇文章就是作者回忆在江南赣中吉水,那段闯堂而过的美好童年时光。

有关门的回忆性美文:穿堂而过

门,能迎千里之客,也能把人挡在千里之。锁,能用钥匙锁牢,也能用心开启。门和锁,是人类的一对朋友,也是人类的一对冤家。

突然遥想起童年,在江南赣中吉水,那段闯堂而过的美好时光。

我出生的那个村子叫秧塘。80年代,大部分人家还散居在祖屋里。那时,每栋祖屋里,一个角落往往就是一户人家。只有少部分人较为富有的人家,才住在自家建的砖瓦房里。

那时,是不流行锁门的,特别是住在祖屋的人家。白天,前后门都是大大旋开,畅通无阻。只有到了夜晚,得知所有人都落屋后,最后那个进屋的人,才会把前后门栓上。

1985年,我家也住进新建的砖瓦房。白天,有人在家,前后门都是大大咧咧地洞开,猫可进,狗可出,迎风接雨。母亲上个菜园,父亲在屋外走走,屋里暂时没人,顶多会把两扇木门暂时合拢,根本不需上锁。只有全家去田园干活或出趟远门,这才会关好门挂上锁。门是锁上了,可钥匙呢,父母总是随意丢在门侧的狗洞里,或门口的杂草丛里,或门槛边的大石头下。回家时,家人都能轻车熟路地,找回钥匙并开门。那时,我还小,懵懂无知,认为全村就我父母对门锁漫不经心。后来,才发现,村里大部分人家,大门锁得严严实实,可安放钥匙的地方,都是大同小异,或狗洞里,或杂草丛里,或大石头下,甚至就在大门脚下。推开大门,伸手往地上一探,就能捡到。方便,不繁琐。

有时,我们一家正锁好门,去田园的路上。邻居急匆匆赶往我家,说要借箩筐或锄头等物什。路上碰上,母亲说,你自己去我们家里拿就是了。邻居说,你家不是锁门了吗?母亲会笑着说,是锁门了,钥匙在哪,你不都知道么?邻居就和母亲哈哈大笑起来,笑得让旁人莫名其妙。

那时,村子里每户人家都会锁门,很多人家也是假装锁一下,有用草绳子绑一下门扣的,有用旧铁丝绕几圈的,也有挂一把生锈的废锁的……即使是铁将军把门,钥匙也是公开的秘密。碰到要借个什么东西,主人不在家,借者也就自作主张,找到钥匙,开门借了再说。在这样一个近乎敞开大门的村子里,也很少听到谁家丢了财物。

那时,不要说锁门,很多人家,前后门都洞开着,堂屋往往会成为村人的一条过道。

我记得,小时候,去外祖母家,一定会从海保家的堂屋通过。海保家的房子正好把一条直通的巷弄截断。绕过去,要多走好几百步路。于是,我们每次都是闯堂而过,抄近路。海保家的堂屋就成了我们的捷径。那时,海保家还住着火保家,两户人间左右各占一厢。白天,前后门自然大开。除了我们这些游手好闲的孩子,那些去老井挑水的,从田里挑谷子回家的,去碾米厂碾米来回的……为了省点路,省点气力,也喜欢从海保家穿堂而过。

海保家呢,也见怪不怪。有时,海保在家闲坐,看到人家经过,还会劝人家,不急,歇一歇,坐下了喝口水,或吸根烟。碰到海保家正在吃饭,海保和海保媳妇都会热情招呼着,来来来,吃过饭再走。当然,这是乡村人的客套话,很少人会真正停下来吃饭。但一听到这样热乎的邀请,心里还是会暖暖的。也有关系特别好的朋友,走路或挑着担子经过时,海保硬是让人家坐下来,硬是要人家喝碗酒或吃几口菜,才能离开。那些年,整年吃不上几回肉食。偶尔,碰到海保家炒了红烧肉或鸭肉等肉食,那香气,闯堂而过,能把人的鼻子香透。路过的大人,喉结吞得咕咚响。小孩呢,涎水如丝,源源不断,故意往餐桌边靠。海保或海保媳妇呢,也就把孩子拢过来,用筷子夹一块香喷喷的猪肉或鸭肉,塞到孩子嘴里。孩子呢,也就衔着肉块,笑眯眯地,迈着雀步跑开了。

记忆中,在秧塘,不仅海保家,还有二流子家,开店的水苟家,四芝堂的春根家等十多家,前后门洞开,堂屋成了村人天然的过道。当然,也会碰到傻乎乎的人,挑着柴火或稻秸,擦着人家前后门侧身而过,那些擦碎的柴火或稻秸,把人家的堂屋里弄得狼藉一片。这还不打紧,最可气是,有些二愣子,为了抄近路,挑着粪桶也途经人家堂屋,把人家整个屋子都熏得臭气哄哄。这样的人,是要被主人骂上一顿,成为村人嘴上多年的笑料。

在乡村,大人们会说:“门开喜迎八方客”。大人们也会说:“铜锁不锁熟人身”。大人们还会说:“敞开的门,开启的锁,给人方便,给己方便。”……

可惜,大人们说的这些话,都是三十多年前的旧话了。

作者:刘会然

公众号:东方散文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