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专题>热点专题>

关于外公的作文3000字(4篇)

热点专题 阅读(2.4W)
关于外公的作文:我没有见过面的外公

摘要: 记不起是哪一年,我还小,一次在饭桌上吃饭,爷爷和爸爸照例喝着酒,不知怎么说起了外公,爷爷忽然泪流满面放声大哭,连声说:“好人,好人。”爸爸的眼圈也红了,只是没有哭出声。我被这个场面吓坏了惊呆了,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我弄不明白是怎样的人和怎样的事会让爷爷爸爸这样的悲伤,但当时的情景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在我以后的记忆里,让爷爷这样大放悲声的,除了朱自清和周恩来的去世,似乎别无他人……

关于外公的作文3000字(4篇)

我没有见过我的外公夏丏尊,他在我出生的前两年就得肺病去逝了。那时候抗战刚刚胜利,他那离别了八年的女儿刚刚跟着我的爷爷爸爸一家老小,从遥远的四川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上海,妈妈的肚子里怀着二哥大奎。外公终于见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女儿和女婿,见到了他的挚友和亲家,我的爷爷叶圣陶。此后仅仅过了三个月,外公就带着无尽的忧国忧家的惆怅,离开了那个他不喜欢可又割舍不下的人世。

记不起是哪一年,我还小,一次在饭桌上吃饭,爷爷和爸爸照例喝着酒,不知怎么说起了外公,爷爷忽然泪流满面放声大哭,连声说:“好人,好人。”爸爸的眼圈也红了,只是没有哭出声。我被这个场面吓坏了惊呆了,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我弄不明白是怎样的人和怎样的事会让爷爷爸爸这样的悲伤,但当时的情景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在我以后的记忆里,让爷爷这样大放悲声的,除了朱自清和周恩来的去世,似乎别无他人。

我是从书里看到一个质朴,真诚,善良,刚强,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外公的。他在文化、教育、出版界辛勤工作的四十年,正是新中国诞生之前的最黑暗时期。他写作,他教书,他当编辑,他翻译外文图书,他终生都在为着心中那个美好,却又不知能否实现的理想世界而奋斗着,直到临死都没有放弃。也就是这样一位真诚执着的外公,凭着他的自学,凭着他对文学的热爱,凭着他要为人们和青年做点事的责任感做了许多文许多事,使他在中国文坛有着自己独立的位置。他写的《钢铁假山》,《白马湖的冬天》等散文,至今都会被选进中国现代散文精品集中。他和好友一起创办的,他着力最多,被他看作是亲生亲育亲手养大的《中学生》杂志,更是当时为数众多的饥渴彷徨中的中学青年蔼然可亲的朋友。而他流着泪翻译的小说《爱的教育》,更使千千万万的读者也流下了热泪,这本在当年就畅销的一版再版的书,至今仍有不少家出版社在出版,依然在感动着一代又一代有着孩子般纯洁善良的人们。

我还从别人嘴里听到过一些有关外公的故事,最为大家说起的,常常是那些在别人看来多少有些呆有些可笑而外公却执意要去作的事,比如,外公名铸,字勉旃,他为了避免当选他以为毫无意义的省议员,在选民册上把勉旃改为丏尊,好让写选票的人都把丏字写成丐字,变成废票;比如,他不顾一切地自荐去兼当那个吃力不讨好的,相当于如今的教务主任的舍监,一干就是七八年,只是为了抵抗当时轻视舍监的风气;又比如坐公共汽车,有的售票员收了钱不给票。在别人看来,只要让我下车,给不给票,钱进了谁的腰包,跟我有什么相关。这事要是让外公碰上就成了大事,他非得和售票员争得面红耳赤,要回他买的那张票不可。不是他不同情生活贫苦的售票员,只是觉得人不能这样做,钱不能这样挣。对于外公来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小时候初听时我不知道轻重,讲的人笑,我也笑,觉得这真是个倔犟憨直的老头儿。现在再回味,不知道为什么笑不出来了,有的只是肃然起敬,外公的可亲可爱正是在这些故事中了。

外公的天真有如赤子,外公的诚挚金石为开。他做人做文使他结交了许多和他志趣相投可以信赖的朋友,朱自清、马叙伦、丰子恺、鲁迅、王统照、茅盾、胡愈之------这些现在看来鼎鼎大名的人物,都是当时在文坛上与他一起向着黑暗势力冲杀的战友。在这些文化界的好友之中,有几位比外公年轻几岁的,把他看作兄长,有的把他看作老师。无论外公在他们的心目中各有着怎样的位置,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对外公的敬爱和尊重。在众多的朋友中,有三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多少有点与众不同。一位是在鲁迅著作中多次提到的内山完造先生,一位是如今被许多人看来颇带些传奇和神秘色彩的弘一法师,还有一位就是我的爷爷叶圣陶。

内山完造先生是日本人,19xx年来到上海,1916年开了一家内山书店,在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不少贡献。外公在日本读过一年书,会说日语,他常到内山书店去买书,喝茶,会友,和内山夫妇成了亲密的朋友,内山先生的一本名为《活中国的姿态》(鲁迅作序)的中文译本《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就是外公给它在开明书店出版的。这两位老人友情的深浅,我没有资格妄加评论,可我从家中长辈的口中知道一些令我感动的事情。1943年12月,外公被日本宪兵司令部捉去,是内山先生多方奔走才营救出狱的。1944年底内山夫人病逝葬在上海。他请外公为他夫人和自己的合葬墓题写了碑文,外公在墓碑上写的是:“以书肆为津梁,期文化之交互,生为中华友,殁作华中土,吁嗟乎,如此夫妇。”1946年4月,外公病重,在他去世的前四五天,当时内山先生作为正在等候遣送回国的日本侨民,外出极不方便,他还是请了假来看外公,当时我的爸爸站在床旁,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只是觉得气越来越短,一句话都要分成几截说的外公,见了内山先生一下子变得兴奋极了,话多极了,好像涌出来似的。23日夜间外公去世了。25日内山先生又请准了假前来吊唁,他低着头默念着,似乎在和外公述说些什么。解放后,作为日本人民的友好使者,内山先生一次又一次来到中国。1959年当他再次来到这片他眷恋的土地的时候突然生病去世,骨灰葬在了内山夫人的骨灰旁边。竟真的成全了外公为他写下的:“生为中华友,殁作华中土”的心愿。

妈妈对我们说,外公最好的朋友就是弘一法师。我想妈妈这话大概是不会错的。而这位在佛教界颇受人们尊敬的弘一法师把他和外公的友情看得有多重,这大概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了。他在向别人介绍外公的时候直言说:“我的出家大半由于这位夏居士的助缘。”外公听了这话一直为此深深地自责,悔不该硬留去意已定的李叔同在杭州教书,悔不该介绍有关断食的文章给他读,悔不该对他说“这样做居士究竟不彻底,索性做了和尚算了。”让我这个俗人想来,外公之所以这样自责,是觉得佛门虽然神圣,但是毕竟清苦。让自己的好朋友去过那样的清苦的日子,他于心不忍。可是弘一法师却从来不觉得什么苦,以为自己寻寻觅觅一生,终于在好友的帮助下找到了归宿,对外公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弘一法师出家后和外公成了两个世界的人,但是他们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就是在弘一闭关拒绝会客中止通信期间,外公也能和他保持书信来往,知道他的消息。以至弘一法师在圆寂的前两天就写好了辞世书信,从福州寄给远在上海的外公与他诀别。而他们之间的君子之交和心灵之交有着怎样的渊源,是人们无论如何也无法了解与企及的。

外公和我的爷爷叶圣陶相识于立达学院,以后又一起在开明书店共事。一个有着浙江人的率真倔犟,一个有着江苏人的温润坚强;一个是唯心的,一个是唯物的;一个对未来充满惆怅,一个对未来充满信心,两个性格和信仰虽然很不相同的人友谊却极好。我想这里面除了佛教里常提到的缘分外,还和他们彼此尊重,彼此欣赏,彼此信任,和他们都具有正义感和责任心分不开。在爸爸妈妈结婚的时候,外公曾经写过四首贺诗。诗的头一句写道:夏叶从来文字侣。这里的夏说的是外公自己,这里的叶说的是我的爷爷叶圣陶。外公的这句心里话说出了他和爷爷那种绝非一般的友情。外公的朋友虽然多,但是能称之为文字侣的恐怕只有爷爷。他们俩从《文心》开始,又合著了《文章讲话》和《阅读和写作》,合编了《开明国文讲义》《国文百八课》和《初中国文教本》,除此之外还一起编过杂志,写过许多文章,做过许多事情。其中《文心》要算是他们合作得最好的代表,且不说在这本书出版之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多大的反响,再版过多少回,至今依然吸引着众多读者,光说爷爷在五十年后重读《文心》,竟分不清哪几节是外公写的,哪几节是自己写的。这一点就会让你觉得,两位老人该有着怎样的相知和默契,才会有如此的天衣无缝的合作。外公去世后,许多亲朋好友作文纪念他,在我读到的那么多的悼文和纪念文章里,我觉得爷爷的那篇《答丏翁》写得最好。当时身在上海孤岛的外公,终于盼来了抗战的胜利,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让人民又一次陷入困苦之中,使他再次陷入了极度的悲哀和失望之中。爷爷在文章中说:“去看丏翁,临走的时候,他凄苦地朝我说了如下的话:‘胜利,到底啥人胜利――无从说起。’――听他这话的时候,我心里难过,没有回答他什么,现在,我想补赎我的过失,假定他死而有知,我朝他说几句话。我说;胜利,当然属于爱自由爱和平的人民。这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不是一句喊烂了的口号,是事势所必然。人民要生活,要生活,要好好的生活,要物质上精神上都够得上标准的生活,非胜利不可。胜利不到手,非争取不可。争取复争取,最后胜利属于人民。究竟是何年何月固然不能断言,可是,知道他们不是真正的胜利者也就够了,悲愤之情不妨稍稍减轻,着力之处应该特别加重。你去世了,当然不劳你着力,请你永远休息吧。着力,有我们没有死的在。”爷爷的文章满怀着悲愤和力量,让人看了热泪横流又热血沸腾,恨不能即刻奋起,为亡者去砸烂那个旧世界。

熟悉外公的人在写到外公的时候,都会提到他的叹息声,在那沉重的长长的发自心底,听了让人揪心的叹息声里,有着老人无尽的忧虑和哀愁。丰子恺先生在写到外公的时候说:“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夏先生是多忧善愁的人。他看见世间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担忧,有人失业了,夏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朋友的太太将要生产了,小孩子跌跤了……夏先生都要皱着眉头替他们忧愁。学校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当着例行的公事处理,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真心地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丰先生对外公的这段描写,我看过许多遍,这几乎成了我心目中的外公。外公的忧太多了,愁太多了,他带着太多的忧愁走了,这或许是让我爷爷在许多年之后想起他的这位老朋友的时候,仍禁不住大放悲声的原因之一吧。

爸爸是和我说起外公最多的人,也是我看到的写介绍和纪念外公文字最多的人。作为学生,似乎他无论如何也不能不把他认识的这位好老师介绍给大家,让大家知道他的作品和为人。作为女婿,他似乎有责任为我的妈妈写下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往事,留下来让人们回忆。爸爸的述说绘声绘色,他的文字清楚直白充满感情,从他的述说和文字里,我能想象外公的音容笑貌与为人处事,我能知道外公在我爸爸心目中的位置,我也因此更加敬重和热爱这位我从没见过的老人。

记得小时候我作过一个梦,梦见一位老人抱着我站在荒野中,荒野上高高的茅草直伸向远方,天上灰色的云压得低低的,风吹起了我的短发,吹起了老人的长衫。老人抱着我,却不看着我,眼睛直望着天际。我偎依着老人,把头靠在他的肩上,也没看着他,眼睛也直望着天际。醒来时我知道,梦里的那位老人,就是我在照片上看到的那个戴着眼镜的外公。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和外公的亲密接触,我甚至感觉到了他的身体在温暖着我,可那不是在现实中,是在梦里。而那个似乎只有在电影和油画中才能看到的画面却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让我每次碰到“外公”这两个字的时候,眼前就会显现出那副灰色色调的画。只是我至今也不知道,外公为什么要把我带到一个我完全陌生的地方去,难道他真的是想要告诉我些什么吗?

说到外公自然就会提到妈妈。作为外公最最疼爱的女儿,尽管她十六岁就到了叶家,八年后回到外公身旁没多久外公就去世了,但她毕竟是夏丏尊的女儿,她的身上流着夏丏尊的血,天生就有着夏丏尊身上的许多品质和性格,比如善良,真诚,质朴……而在我刚刚会审视自己的时候我就认定,我身上的善良,真诚,质朴……这些最最好的品质,都是外公留给我的,因为我是妈妈的女儿,我的身上有外公的血。为此我深深地感谢我从没有见过面的外公。

关于外公的作文:记忆中寻找外公的足迹

摘要: 多年的一人在外生活,使外公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只是这厨艺只有在外婆出门时才露。二年级时,外婆到舅舅家里去照顾小弟,外公则负责起我的衣食起居。冬天六点钟要去早课,八点钟回家吃早饭,北方的冬天很冷,而我偏偏是个怕冷的孩子,我起床,外公也跟着起床,我上学去了,他则在家忙起了早餐。等我从学校奔回家里,他就忙着给我倒热水找袜子,大清早就要烫脚,忙完则又是一个惊喜。褒好的鸡汤,浓香扑鼻。不管三七二十一俩人可以吃完一只鸡,喝碗汤从心暖到全身……

外公今年八十二岁了,我也是个二十二岁的大姑娘了,他老人家比我早到这个世界六十年。能成为他的外孙女,这也是一种缘分,是缘分使我成了他血脉相承的孙辈。外公为人随和善良,好象也有些山东人的倔强,可这倔强并不影响他的正直,在外公身边生活了有十二年吧。四岁之前也在外公家,只是那时,外公还没有退休,我还不是很记事,他即使抱过我,亲过我,我也不会记得。

四岁那年外公退休回到老家,我的生活里就多了一个白白的气色红润,略有发福的小老头。也许是陌生,对他没有多少喜欢,只是他比较喜欢带我玩,给我买好吃的。不过,还是不喜欢。因为外婆家一直都是几个女人在料理生活。外公的到来,让我有些不适应。所以,我就固执的认为外公长的不好看,这种观点直到我三年级时,学校要拿家长证件,我把外公的证件交给老师。老师说,你外公好帅,好有气质,我才转变了那固执了几年的观点……

外公从不给我讲他从前的故事,我也是从外婆和妈妈的嘴里了解到点滴。于是,我知道了外公的从军史。外公1944年参军,参军的第二年,有个晚上外公值勤,其他的士兵在打牌,几个和外公一起值勤的人按奈不住诱惑,进营看了一会牌,却让敌人钻了空子,好在敌人的力量薄弱,可还是死伤了一些人,有共军也有敌军。外公成了罪人,他和其他几个战友按照军纪要被处决,但是,执行枪决的时候是凌晨三四点,那天下了好大的雾。几个人跪倒在事先准备好的死人坑前,背对着狙击手。那时候有一种规矩,一个一个的枪决,而且还另外多拉了一个人,也就是说枪决的人数不变,总会有一人幸免,外公很幸运,他是数外之人。在浓雾中,一阵枪响过后,还没有失去理智的他飞快的跑进了一片玉米地。是一个早起拾粪的老农,把自己的衣服换给他,救了外公一命。尔后,外公就背井离乡又一次参军去了,几经沙场,转战到上海,因为外公的良好表现,成了一名优秀的士兵,最终成了上海轮船公司的一名水手,而且一干就是四十多年。妈妈说她的奶奶每讲起这个故事就会大哭一场,她总说,我的儿子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些对外公早年的了解,也只是经过几人口传的故事。

外公一生育有三个儿子,四个女儿。两个长子,因为疾病夭折了,一个不满周岁,一个年仅八岁。尔后我的姨妈和妈妈相继出生,苦于膝下无子,又领养了我的小舅舅,被视为家中至宝的小舅舅。

解放后外公在上海工作,外公的薪水不低,自己又比较节俭,每月寄回家里的钱已让母子六人过上富足的生活,并且周济了很多亲戚,有的甚至是事出几辈的亲戚。那时鲁西南的小村庄确实太贫困了,外公外婆皆为善人。等到改革开放,大家的生活都改善的时候,亲戚也疏远了,因为他们不再需要外公的接济了,外公并不埋怨什么,因为他认为那是件好事,总比大家都贫穷好。记事起听妈妈说过,可并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毕竟我们家的亲戚不多,直到xx年外婆去世,下葬那天,追悼的人很多,妈妈说那些人都是亲戚,有很多她也不认识,外公还记得。外公说,外婆喜欢热闹,这么多的“亲戚”都多年没有往来过,外婆要走了,一定要报丧他们,让他们送送外婆。我想他们应该是善良的,他们还来送外婆最后一程,说明他们还记得外公外婆曾经对他们的周济。

外公一生节俭,虽然挣了不少钱。年轻时,每年从上海回来,总不忘背一些新鲜东西回来,上海的发达,乡村的落后,指靠一双臂膀无法缩短,可他却带给那片乡村了惊喜。他从上海背回了缝纫机,自行车,钟表,洋伞,无线电。几乎他的每次归乡省亲,都是那片乡村的惊喜,就连外公的猪皮鞋也不只一次的借给别人去相亲!因为有了缝纫机,村里人也穿上了机制衣,妈妈就是村里的第一个裁缝。

外公生平没有多少爱好,喜欢赶集,喜欢玩弄花草,喜食干硬的食物,最爱炒花生,麻花。甚至,外公去世时仍有一幅好牙齿,记得在他弥留之际,我给他吃松子,他还能嚼动。初中时,我们修葺了一下小院,种了一些花草在小院里。我和外公外婆把花草照顾的生机盎然。闲暇,外公会和他的老友到田间地头去转一转,回来时不忘带一株韭菜给我,我把它们分成六株植于南墙根。韭菜两周就可以长成,我们就可以吃顿蒸饺了。韭菜鲜嫩和鸡胸肉和在一起做馅,味道鲜美。外婆去世的那年夏天,家里的葡萄树长的特好。后来我离开了外公。冬初,外公也离开了那个小院。再次见到外公是次年春天,他兴奋的告诉我葡萄挂满了藤,引来了不少鸟儿,只可惜我们乖乖没有见到我们自己栽种的葡萄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它的酸甜。外公是有遗憾的,我也遗憾,毕竟我从没有见到过它的果实。

外公心善,宠孩子。可像我这种儿时几分顽皮的孩子。是宠不得的。气也把人气坏了。从小被宠的像个公主,说一不二,外公偶有生气,可气过之后仍是倍加疼爱。小孩子喜欢灯笼,九岁那年,又到元宵节,灯笼我是有的,是外公买给我的,可那天下午他别出心裁的用点心盒和盒子外面的玻璃纸给我糊了一个灯笼,那纸灯笼并不及买的好看,小巧。可我还是喜欢,虽不懂什么欣赏,可感觉像极了宫廷式的灯笼。外公很开心,他的笑逸出他内心的喜悦。外公喜欢给我买衣服,鞋子。而且,眼光很是不错,鞋子很漂亮,七岁那年给我买的那双淡绿色凉鞋至今还在记忆里。不过,外公有时候也会范糊涂,当他到服装店买衣服拿不定主意时,就会征求二十多岁大姑娘甚至是三四十岁妇人的意见。所以,有些衣服是不讨我喜欢的,甚至是惹我生气的。不过,没有衣服穿时,我还是会穿那些衣服的,虽然高档可是超越了我年龄的成熟,也许这就是导致我后来偏爱老成冷色调衣服的原因。外公是个明白人,十四岁的时候他就不给我买衣服了,他和外婆则会看我的衣橱给我钱让我自己去买。不过,他有时候来兴致还是会给我买件回来……

多年的一人在外生活,使外公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只是这厨艺只有在外婆出门时才露。二年级时,外婆到舅舅家里去照顾小弟,外公则负责起我的衣食起居。冬天六点钟要去早课,八点钟回家吃早饭,北方的冬天很冷,而我偏偏是个怕冷的孩子,我起床,外公也跟着起床,我上学去了,他则在家忙起了早餐。等我从学校奔回家里,他就忙着给我倒热水找袜子,大清早就要烫脚,忙完则又是一个惊喜。褒好的鸡汤,浓香扑鼻。不管三七二十一俩人可以吃完一只鸡,喝碗汤从心暖到全身……

我喜欢吃精肉,肥肉从来不碰,外公每次做红烧肉,都会细致的切分精肉和肥肉。即使是外婆去世那年,我每周回家一次,他还是那样细致的把肉做好等我回来吃,记得那个夏天可能是肉没有放好,给我留的精肉竟然生了几粒小蛆,他没有注意到,我看到了,不想扫他老人家的兴,我悄悄把有蛆的拣了出来,还是干完了那盘肉。

外公不喜欢睡板床,只爱网床,中间一个坑,他认为那是舒服的床,即使是到了癌症晚期,在病房里他仍旧不舍网床,没有网床他只有选择侧卧,这是种习惯了,也许,习惯原于他的倔强吧。

外公喜欢看新闻,对时世有自己的见解《齐鲁晚报》陪他打发了不少的时间,外公有一手好字,虽然,他很少写东西,可我还收看到了他写给公司的信,那字是我毕生难以练就的。

外公不喝酒,偶尔会抽一下烟,也会打打小牌,赢点钱到会很开心,输了就不悦了。其实,只是老年人的娱乐,他又不缺那点钱,可他还是会不高兴的。牌场不以输赢论英雄,他是知道的。也许,输了亦为败战吧。他不喜欢失败。

外公还有一个怪癖,就是喜欢用金属丝自制的掏耳匙,在阳光温和的午后,晒着太阳掏耳朵,就连他最后的几十天里,床前的小木桌上仍有一支铜制的耳匙,也许是陪伴了他多年了吧。

外公走时,我还在离家千里远的长沙,一年过去了,老人的笑容还是那么真切,暖暖的阳光,掏耳匙,葡萄挂满藤的小院,纸灯笼,热气腾腾的温暖我一生的鸡汤……想念外公。

如果,真的有天堂,祈祷老人家在天堂开心,幸福。

如果,真的有因果报应,好人无论在哪个人间,依然是好人,依然一路好走。

如果,真的有来生,但愿我还能做你的外孙。

人生不长就几十年,人生很长,我对你的感激延续我的一生。

想念外公!

关于外公的作文:竹子.外公

摘要:  有一年冬天,现在我已经能够回忆起来,天快黑了,妈妈抱着我,来到外公家,还没有吃饭,她又说要去看外婆。然后抱着我往山上走,在一片大竹林里,走了很久,终于到了。那时外婆还没有下葬——有可能是经济原因,有可能坟地的风水原因,又说是日子很难选,所以只是在棺材的外面包上稻草,搁到自家一块地里……

在中国,喜欢竹子的人很多,有文人雅士,有达官贵人,也有穷儒白丁,尽管身份有所差异,对于竹子的看法有所不同,但喜好之情是相通的。老婆当初要嫁给我之前,提出过一个要求,让我为她画一幅竹子,问她为什么,她也说不出原因,喜欢就是喜欢。

唐宋以来,竹子似乎已经成为中国文人抒发情感的一个载体,至明清更甚,以竹喻志,表达一种人生态度。最著名的要数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了,“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他的竹子笔墨清奇,枝节分明,同时因为融入其人生体悟,更觉出画者本身品格的高洁来。还有一位画竹名家叫夏昶,明朝人,当时有誉云:“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可见其声名早已远播塞外,每每抚读夏昶之竹,金玉之声不绝于耳,其清其纯,无以复加。在更久的魏晋时代,竹子就已经受到文人骚客的偏爱,倘若没有竹子,又哪里来的“竹林七贤”呢?那个中国历史上最自由,最张扬,个性最解放的时代里,士人们雅聚竹林中,斜倚清风下,曲水流觞,谈诗弄琴,何其乐哉。与竹为友,心旷神怡,无怪乎右将军王羲之能在茂林修竹的会稽山,为我们奉献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然而,此时我想说的,并不是中国书画或者文人传统,在生活中,竹子与我们的交往同样频繁。尤其是前些年,那时筷子还大多是竹制的,家里还有竹椅竹床竹席,农村还有竹耙。夏天里黄昏时分,太阳一落山,大人就会把竹床搬到外面,吃过饭,一家人或躺或坐,手中一柄蒲扇,小孩子出去抓萤火虫,累了跑回来,躺到竹床上数一数星星。那时夜空明净,星星很多,不像现在。竹床也有讲究,愈是年头久的越凉快,因为睡的次数多,汗水都渗到竹肉里,颜色也变深了,竹的表面更加光滑。虽然这些东西都很平凡,而且大都做工粗糙,但毕竟也是生活所需,倘能碰到一把有年头的竹椅,上头刻两句好联,那也是别有味道的。

我的外公还有一个宝贝,是个竹烟袋,一尺多长。烟袋头和烟嘴处包上铜制的皮子,黄灿灿的,烟杆上挂一串红穗子,搭配起来很是巧致。这样的烟袋平时是不抽的,只有出门走亲戚的时候别在腰上,挣面子吧。在家的时候,大都抽那种没有包过铜皮的,这种烟袋比较普通,就是随便找个老竹根,凿个洞,再将里面的竹节戳穿。当然,说起来简单,要做一个也并不容易,我曾经多次试图挖一支能做烟袋的竹根,但一直没有挖到,因为根在土里,没有经验,哪里摸得清楚。这个遗憾一直保留到现在。

烟丝也是外公自己晒的,每年他都会晒很多,收起来。有好几次过年,我听说他提着篮子,跑到其他村里,挨家挨户去卖。其实也卖不了几个钱。这种烟很冲,我曾偷偷地拔过一口,呛得眼泪外流,等我学会吸烟的时候,又拔过几口,虽不会流泪,但其味道之重,还是让人印象深刻的。

点烟的草我说不出名字,晒干以后编好,挂在屋梁上。这种草燃烧的速度很慢,跟蚊香差不多。几个老头坐在一块闲聊的时候,常看到他们每人手上抓一根,揪一小撮烟丝,塞在烟窝里,点着,使劲吸一口,有时还没吸完,又补两口,但是,千万不能再吸了,再吸就会把烟灰吸进喉咙里。去烟灰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鼓起腮梆子使劲吹一口,另一种比较文雅,烟灭之后,歪在鞋底上磕两下。

看外公吸旱烟是一种享受,尤其是在晚上,山里面天气凉爽,即使是夏天,还要盖被子。关灯之后,我躺在背窝里,外公坐在床沿,能看见他的侧影,很老的影子。四周都很安静,他悉悉索索地摸到烟袋,擦一根火柴——这时侯是用不上点烟草的,稍后,听到烟袋头磕在桌脚上的声音,侧影转过来,给我掖掖被子,方才脱衣睡下。

我可以跟外公睡,从小学一直到中学,只要放假在他那里过,因为外婆早就去世了,在我不到两周岁的时侯。那时我还没有记忆。妈妈说,外婆很疼我,有一回,我的头上长了疖子,外婆炖了一条大蟒蛇,吃过不久就好了,以后再不复发。但我始终不能记起外婆的样子,她有多高,多胖,去世的时候,她连一张相片也没有照过,某种意义上说,外婆于我只是个虚拟的称谓,可能她爱我,但这种爱就像一撮空气,明明在你四周,却总也无法握住。

有一年冬天,现在我已经能够回忆起来,天快黑了,妈妈抱着我,来到外公家,还没有吃饭,她又说要去看外婆。然后抱着我往山上走,在一片大竹林里,走了很久,终于到了。那时外婆还没有下葬——有可能是经济原因,有可能坟地的风水原因,又说是日子很难选,所以只是在棺材的外面包上稻草,搁到自家一块地里。

妈妈让我跪在地上磕头,说一些保佑的话,说着说着就哭起来,哭着哭着就爬起来,趴到稻草包裹的棺材上,放开嗓子。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有什么伤心的事吧,她这样哭着、趴着,旁若无人的样子。在我成年以后,问起母亲这些事,母亲只是说,她很想外婆。我猜可能是父亲当年太年青,一些生活琐事上不知道谦让一点吧。

当时我跟妈妈说,我要回去,妈妈不理我,只顾自己哭,这时侯,有一阵风穿过竹林,我记得很清楚,竹叶沙沙地响,象一队人在林间跑步,还有几片枯黄的竹叶飘到我跟前,我从地上捡起一片,翻来覆去地看。

这样的回忆有些松散,然而在外婆跟前的那个傍晚,却是我对竹子的最初记忆,这些年来,人长大的,四处乱跑,也看到过不少竹子,但对我来说,这些竹子只能看看罢了。记得普陀山有一片紫竹林,母亲也是信菩萨的,这个观音菩萨的道场,她却没有去过。在东海的这个小岛上,有一方紫竹林,竹竿是紫色的,什么原因记不得了,反正有一些故事,而且大多系后人杜撰之词,为了香客的腰包吧。还有江西一个地方,忘了名字,江西的樟树很多,这个地方却偏偏搞出了特色,他们兴建了一个百竹园,据说有一百多个品种的竹子,我在园里转了几圈,有的竹竿是方的,有的竹竿有花纹,的确够新奇,能把这些竹子聚在一些,想必花了不少心思。

竹子的繁殖是靠根来完成的,也叫竹鞭,竹鞭的生长很快,过不了几年就会霸占一大块地盘。当然,我不是说盆里栽的,盆里栽的竹子要选细的品种,这种细竹子也可以成林,但是要说到壮观,当然要数毛竹了。毛竹竿子粗,笋子也很大,尤其是长在山腰,或者是山谷溪流处,远远一望,生机勃勃的,即使是严冬腊月,依然绿意盎然。不过,有时侯竹林看上去,黄灿灿的,可能是光线的缘故吧。数九天,大雪封山,汽车要想开进去,车轮必须绑上铁链,才可以慢腾腾地爬两步,还时常熄火,这时侯,乘客们只能下车,若置身于此情境当中,眼前若有一方竹林,藏于雪中,半隐半现,相信进山的烦恼一下就化为乌有了。

在外公的山村里,几乎每一家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竹林。这些竹子很少砍伐,只在手头紧的时侯,才会砍几棵,卖给做冰棒棍子的人家,或者是包工程的人——以前的脚手架都是用竹子扎起来的,现在的工程队很少用竹子了,不安全,重复利用的价值不高。但竹子还有其它的用处,比如竹笋,可以做菜,如今的人,生活好了,竹笋也算是山珍吧。一到春天,特别是雨后,数不尽的竹笋从地面钻出来,呼呼地长,一眨眼就长得比人还要高。

对于竹笋的记忆,说起来也不算甜蜜。在我十岁左右的光景,有一回放假,小舅照例带我去他家。沿着盘山公路,坐了三四小时的车,刚一下车,对面山上有人喊我小舅:“某某呀,你儿子出世啦!”小舅一听,兴奋地往下跑,刚跑两步,又折回来,把手上的两瓶油交给我,让我自己走,因为山路崎岖,石块太多,他怕跑得太快,把油瓶打碎。我一手提一个油瓶,很冷静地说:“放心吧,你先走,我认得路”。尽管我只有十岁,但我知道,一个表弟在山那边刚刚出生,刚刚来到这个世上,这是件令人愉快的事。

于是我按照记忆慢慢摸索下山,遇到有岩石的地方,穹着腰小心地探探再伸出脚。当我涉过山溪,走进一片竹林的时候,突然一下糊涂了——因为草木的茂盛,山路都被掩盖住了。幸好看见了不少竹笋,于是我提着两瓶油,在竹林里晃荡。那些笋子被笋衣包的严严地,剥开来,又嫩又脆,一碰就断,顺手掰一根,却又没有地方放。玩了一会后,觉得没意思,天渐渐暗了,突然焦急起来,小舅这么坏,把我一个人丢下,生个孩子有什么了不起的。一气之下,踢断了好些笋子。

也不知怎么地,走到山脚下,天开始黑起来,这时听到外公的喊声,他站在高高的地方,喊着我的名字,头一次,我听见自己的名字那么清晰地山间回荡。我抬起头,紧紧地抓着两瓶油,泪水哗啦一下流了出来。

第二天,有人在村子里骂,哪家的畜生作的孽呀,把我们家笋子糟蹋光啦!外公赶紧把我拉到屋里。

我不知道此后,有没有人为此事道歉,我不需要做什么,外公呢?其实也不需要,因为道歉或者赔偿有什么意义,在山村里生活这么多年,还有什么事情外公没有见过?多年后,我想起这些,觉得好笑,在生活面前,多少道理都已经变了。

外公生过八九个小孩,活下来的有一个女儿,四个儿子,大儿子年青时,在生产队里做爆竹,插爆竹引子的时候炸瞎了一只眼睛,后来移植了一只狗的眼睛,至今孤身。三儿子过继给一门亲戚,小儿子在身边,二儿子有些出息,但远在八百里之外工作——这是他惟一骄傲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觉得二儿子好,城市里好,路是平的,房子是高的,马路上商贩很多,动物园里有狗熊,因此时常吵着要到老二家去。

前几年,我送他去二舅家,因为语言不通,天天替他做翻译。有一天,二舅妈让我陪他去澡堂,他很高兴,没上过澡堂。走到半路上,我突然想起还没带肥皂,于是,我让他在路上站着,别动,等我过来。他满口答应。但是等我掂着肥皂跑了过来,却怎么也找不到他的影子,跑了一条街,依然没有,于是,打电话叫了二舅,二舅妈,所有的亲戚,大家急得满头汗,就差没有上电视台了。

终于,在另外一条路上,我看到他了,他站在一个小摊跟前,弓着腰,手里拿一块鞋垫,四处张望。那时我在十几米之外,透过人群的缝隙,看着他鞠嵝的身影,突然间心头一热,仿佛看见自己,看到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手里提着两瓶油,茫然无措地站在人世间。

城里自然有城里的好,然而还没住上一个月,他又嚷着要回家,问他有什么事,他说家里忙,“家里忙,有你什么事呢?谁敢让你干活,你又能干什么呢?”“好孬还能帮把手吧”。知道犟不过他,大家没有办法,只好由着他。送他回去的路上,我问他回家干什么?他说玉米快熟了,山上野猪多,还有獾子,这个畜生最会糟蹋。

我问玉米地在什么地方,他说你不知道,北面山腰上,竹林朝上走。我说,小舅不去看吗?他说,那个畜生,跟獾子一样,他才不心疼呢。我看他说话还很精神,夸他不像快八十的人。他说,我哇,一辈子操心的命。

看玉米,就是在地头上搭一个简易的棚子,带一床棉被,还有烟袋和电瓶灯。野猪很凶,但如果你不招惹他,只是吆喝,也没事。说起来简单,但我知道,即便是个年青人,独自睡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山腰,听风赏月,还要提防野兽,那一定不是什么享受的事。

二○○二年,我们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外公砍了一捆柴,快到家的时候,摔了一跤,连柴带人跌到四五米深的梯田里,听到这个消息,我没有太多惊讶,似乎迟早有这么一天,冥冥之中,上天已经帮人们安排好一切,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慢慢地等罢了。

外公还算坚强,摔断了几根肋骨,住了几个月医院。出院后,我们都为他高兴。决心再也不让他干活了,即使他吵着要看玉米地,吵着“柴不够了”,也不会答应他。然而,这些美好的愿望只能是愿望,不能劳动的外公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不久后,他去世了。

四面八方的人赶到外公家里,许多陌生的面孔,大家说: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活到这么大年龄,也算高寿了。我站在他们中间,细细地看着,外公的遗体梳洗的很干净,换一套新的中山装,新的被子,在他的头旁边,放着一盒烟丝,挂着红穗子的竹烟袋,铜皮黄灿灿的。棺材已经预备了十几年,不用着急。第二天出殡,这些东西也依次放到棺材里,我记得他跟我说过,从十七岁开始抽烟,一直抽到七十多岁。我想儿孙们都很了解他的心思,有的人还偷偷往寿材里塞一些钱。

母亲伏在寿材上,她的哑子早已经哭哑了,有气无力地哼着。她的身体本来就差,我在旁边安慰着,盖棺的时候,母亲使劲抱着不松手,就像那年在外婆跟前一样,我不知道,世上的事为什么有那么多巧合,那么多相似的情境穿越时空,呈现在我面前。略微不同的是,这次我哭了。

外公的棺材放在一块麦地里,不是用稻草包的,而是水泥砖砌起来的一间小屋。我把从县城捎过来的花圈,插在麦地里,四十块钱的大红花圈,站在公路上等车的时候,一转头就能看到。

关于外公的作文:中秋节怀念外公

 摘要: 我久久不敢睡去,眼睛直盯着天花板。然后起身反复的祈祷,之后又在被窝里不停的哭泣。在我们还没有能力去思索死亡这个问题的时候,它带给我们的恐惧却远远超过成年后我们的想象……

(一)

好几次在夜里惊醒,看不见妈妈,我会大哭着到马路上去找;曾经在清晨醒过来看见外婆在好远好远的消防队洗衣服,我会抱着枕头蹲在家门口垂泪。

外公去世前几天,我为他的病情恶化哭泣,却也是唯一一次在外公活着的时候为他落泪。

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外公再一次病倒了;医生说是脑血栓,恐怕时日无多。

那天深夜,舅舅猛敲我们家的门,告诉我父母,恐怕老头子不行了,得马上去医院看看他。因为我第二天要上课,年龄也还小,所以他们没有带上我。

我久久不敢睡去,眼睛直盯着天花板。然后起身反复的祈祷,之后又在被窝里不停的哭泣。在我们还没有能力去思索死亡这个问题的时候,它带给我们的恐惧却远远超过成年后我们的想象。

不记得那天是什么时候睡去的,只知道一觉醒来,听爸妈说外公还活着,而且身体康复了许多,早上还吃了三个鸡蛋!

那时候我还不懂得“回光返照”这种现象。只以为外公身体真的好了,外公不会死了。直到外公不久后的离去,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单纯。也许上天已经为每一个人安排好了属于自己的路,你需要做的,就是一步步走下去,而已。

(二)

因为外公的身子又硬朗起来,我也没有再去看他。

我曾经是他最疼的外孙,有什么好东西他总是要给我留着。我考试得了好成绩,他一定会高兴得合不拢嘴。

而我那时却不怎么喜欢他,因为他脾气太大,一生气就要骂人、打人,我甚至因为这个缘故时常刻意的避开他。我确实太不理解老人的心思了,没想过他发火的原因,不关心他的过去,也不知道他在发我身上的脾气有那么多是出于深切的期盼。然而没有等到我有能力去思考这些问题,外公就抽身离开了,那一年我9岁。事实上,直到他死去那天,他也从来没有打过我,哪怕是轻轻的拍我一巴掌。是我太幼稚,是外公走的太早。

有一次,我和表弟做了错事,具体的事情现在已经不记得了;外公用已经颤抖的双手奋力从树上撕扯下一条树枝,向我们追赶而来。我和弟弟害怕极了,一个劲儿的往前跑。

外公年纪大了,力不从心。途中我有一次我回头看他的时候,他差点被路上的石子给绊倒。幸好一个趔趄之后他没有摔倒,仍继续跑着追赶我们;当时我心里一怔,很想过去扶他一把。可是我不敢,我害怕被树枝抽打。如果事先就知道外公至死也不舍得打我一下,我怎么会像疯了一样的“逃命”,让气喘吁吁的外公在身后吃力的追赶。我实在是太不孝了!

如果外公还能活着,我不会介意他用多粗的枝条,使多大的力气来打我;我甚至很多次的希望过他能狠狠的打我这个让他伤心的不孝外孙。多希望时间能够倒流,我会跑过去扶他一把,我不会在乎承受多少皮肉之苦。

因为父母的工作原因,在小学二年级以后,我们家和外公外婆家疏远了,那时候外公身体已经很不堪了。从此我也再没有机会惹他生气,外公也没有力气再追赶一个不“稀罕”他爱的大傻瓜。

后来我一直很想问外公,如果那天他把我抓住了,会不会真的打我。直到外公离去,我也没有好意思向他老人家提起这个问题。当我知道答案的时候,其实已经晚了好久好久。

(三)

外公因为脑血栓要住院很长时间。不仅腿脚不灵便,而且有时大小便失禁自己也不能察觉。请来照顾外公的阿姨换过好几个,有的阿姨嫌给的钱太少、做的事太多,不愿意长久做下去;有阿姨逢年过节要回老家,但外公这病情,中间断了可不行,于是又得重新请人。外公对照顾他的人也很挑剔,还经常和他们争吵;家里人有什么做得不合他心意,他更是会大发脾气,尽管那时他的生活已经不能自理了。

外公曾经参过军,那时候当过军人是很骄傲的事情。他因此而高傲,身上也不免染上了一点军人的坏脾气。外公曾经得意的告诉我,他差一点就去朝鲜打美国佬了。正准备出发时,战争就已经以我们的胜利结束了。当时的我自然也无比得意,也为有这样一个外公而自豪。我常让外公把军队发给他的那顶“抗美援朝”的军帽给我戴着玩;我脑袋瓜还小,戴起帽子来显得特滑稽,外公会在旁边咯咯的直发笑。我在屋里大踏步的来回走,妈妈很配合的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那是记忆中一家难得的幸福时光。而今,只有那顶军帽上的红色五角星依旧光彩夺目,刺穿那些不愿再回首的岁月。

妈妈说外公的命不好。那一批军人退伍后都要分配到地方的事业单位参加工作,外公的一些战友很幸运的分配到了大城市里面,一些也回了老家,而外公却被分配到了现在我们家所住的一个市郊。这就决定了外公、我妈妈今后的命运。这里毕竟闭塞些,发展机会也少些;外公也享受不了更优厚的待遇,而我妈妈也只有在这个小地方顶替我外婆,在一个经营惨淡的国有企业做一个小工人。

其实我也该感谢外公,如果不是他被分配到这落迫的地方,她女儿也不会和一个同样在这里的男人结婚,然后生出我。或许现在来怀念外公的,就是另一个更有为的年轻人。

而我,还会存在吗?他的外孙应该比我懂事、更懂得讨他开心吧;而不会像我,在外公呵护自己的时候偏偏不领情,在他患病卧床时也没有为他换过一次尿布……甚至在他含泪离去时也只是在旁边木然的站立。

我是你的外孙吗?我根本不配!或许你根本就没有爱过我。我多么希望你没有爱过我,这样我会少一些内疚,少一些遗憾。

(四)

外公对我好,也是因为他疼我妈妈的缘故吧。我妈妈是他的大女儿,最懂事,为家里做的事情也最多。我妈妈是典型的对外人十分精明,对自家人一点不计较的传统妇女。有什么好事情,总是想到外公外婆、二姨姨爹、舅舅姨妈;很少想到我爷爷婆婆、姑妈小伯。我也经常因为这个和妈妈闹不快。

而外公却是一个骨子里重男轻女的传统男人。他最喜欢我舅舅,虽然他比其他姐妹小了好几岁,脾气也很倔,对老人并不那么尊重。但外公临死前还是只把舅舅叫到身边,含着眼泪跟他说了些什么。

或许是因为感激她的大女儿,或许觉得愧疚,也或许刚好我是男孩……反正外公很喜欢我们家,虽然比不上对舅舅那么好,但也是处处把我们家设想到。

在外公的有生之年,他没有机会抱自己的孙女儿,也算是一个遗憾吧。舅妈生出女儿时,他已经不在人世了。也许外公是在某种程度上把我当成了他的孙子吧。

也许是代沟的问题,外公和其他老年人一样,不会向孙子辈的我们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没有过太多的交流,几乎也不懂得该怎样交流。

记得我读小学时,有一次班里要收费一块钱;爸妈不在家,我只好找到外公要,虽然自己并不情愿也不太敢。不幸的是,在上学路上我把钱弄丢了,我只好再次找到外公,虽然这次更加的不情愿和更加的害怕。然而那次外公并没有责备我,而是对我说这回要小心,不要再掉了直到今天,我都依稀记得当时外公凝视我的眼神,那样的慈祥,那样的亲切;这就是留在我我记忆中的外公。事后妈妈责备了我,外公却从来不提起这件事情。

曾经以为,从书上、电视上看到的那些感人的小细节永远不会出现在我这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家庭,我这才知道自己一直都错了。在外公去世后的好多年,记忆串连起这些小事情,我懂得了外公那无言的爱竟是这样的深沉和温暖。在回忆翻腾出来的那些刹那,泪水不停使唤的模糊我的双眼,——而我,却只能在后知后觉的悔恨里深深思念我的外公。

爱,也可以这样平淡无奇、根本不被察觉的方式充盈于我们的生命。当语言缺位时,它所触及到的,其实就是我们的心灵!

(五)

小学三年级,我们暂时搬家了,因为房屋改造,我们家要先在厂里分配给我们的一套平方里住上一年时间。这样,我们家离外公家以及医院一下子远了很多。

外公的病情也在那时候变得更严重了。我妈妈因为新住处离上班地方较远的缘故,很难更多的关心到外公。这时,外公便多是由阿姨来照顾。或许这也是我们家和外公疏远的一个原因吧。当然,自从外公病情恶化以来,他的脾气也愈发古怪,谁都很难再和他亲近。

曾经,我每次考了好成绩,外公都会翻遍自己的衣裤兜,然后掏出一张十元的“大团结”作为给我的奖励。而三年级那次期末考试,我成绩不好,没有让外公知道。从此,我也再没有给外公看过我的成绩,只有曾经外公那习惯性的动作还长久记在我的心里,无法抹去。

后几次,当表弟因为考试成绩优异而得到外公奖励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外公即使躺在病床上,依然关心着我们;我也意识到,将外公忽略的罪过,远远大于自己将不好的成绩告诉他,起码这可以证明我回应了外公对我的关爱,而不是将他老人家遗忘在了病床上。

在这件事情以后,我觉得和外公的距离似乎又在变得疏远。也许那时的我根本就不懂得亲情不懂得关爱,而他对我的关爱也从来没有消褪过。

(六)

那天下午,外公走了。我记得那天阳光很明媚。

人在死亡的时候都是走得那么平静,然而心里却会有多么的不舍。很多次回想那天的情景,都让我害怕到快要窒息。

按照习俗,死去的人是不能留头发的,也是为了在火化更顺利,舅舅为快要断气的外公剪掉了白发,家人给外公换上了寿衣。大家木然的做着一切,没有人会想到它是否庄严或者虔诚。即便这样,我们心里也希望着外公一路走好。

为什么先祖要规定这样的仪式是要在人还活着的时候就进行呢?为什么说人死了之后再做就就来不及?他们可曾想到,人还活着的时候,看见亲人都把自己当作死人来对待,剥去他受之父母的头发、换上寿衣会有多么的难过。人死前一定都在挣扎着要活下去,不愿合上眼睛,而活着的人为什么又要那么着急呢?当死亡不可避免时,为什么不能给将死之人、给自己的亲人多一点时间呢?为什么还要催促他?他一定是多么真实的希望在这世界上多看一眼!

人死后,我们还可以将他永远记在心中。然而一旦怀念死者的人也进了坟墓,还会有谁来记住他、证明他曾经存在过呢?

古往今来,时间的车轮辗过多少并不张扬却实实在在的生命,我们将怎样为千万年后的后代们交代人类的过去呢?诉说那些曾经都是真实而平等的生命?

生命的价值应该怎样衡量?或许不应当看他的功绩,不应当看他的经历。因为对于那些曾经和他一同走过一段人生道路的人,他就是一个完整而美丽的世界!

我不知道有谁在千万年以后还能记得我的外公,我不知道当一切存在都回归于自然之后,宇宙又会怎样。宇宙也还会存在吗?人世真的会有轮回吗?

我不敢去说“下辈子我还是做你的外孙”“下辈子我要成为你的守护天使”那样无法断定的话。我只愿意肯定的说,在认识你的人的心中,你会一直存在着。即使时间无法证明,但你真实的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