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专题>热点专题>

关于教师教育好心的感想:好心与恶果

热点专题 阅读(2.8W)

好心与恶果

关于教师教育好心的感想:好心与恶果

上课时,其他同学正认真地写作业。坐在第一排的小张手里的水笔已经五马分尸,手上沾满了墨水,脸上也有两块。原来,他的笔坏了,正忙着修理呢。

我说,你赶紧拿换一支笔,下课再修吧。谁知,他沮丧地告诉我,平常班主任老师总是在讲台上为大家准备几支备用笔的,今天不知怎么搞的,居然盒子里一支也没有了。

听他一说,我才发现,平时讲台上除了任课老师的粉笔盒外,还有一个插满了水笔的盒子,而今天,那个盒子果然空空如也。原来是班主任老师为防止有同学忘记带文具而精心做好的准备,里面除了笔以外,还有橡皮、修正带、修正液等,让同学们学习时有备无患。可是,今天那个盒子空了,小张同学就只好在上课的时候修起笔来。

看到这个情形,我不禁有些感慨。这样的事情,我以前也做得不少。

学校红领巾佩戴查得紧,为了不影响班级的常规检查分数,我特意多买了几十条红领巾储备在办公桌里,一旦有同学忘记了,就赶紧递上一条;打扫卫生时,学生经常忘记带抹布,我就多买了些时刻准备着;甚至,学校要求学生上体育课时要穿运动鞋,我也为学生量身订购了一些鞋子;更不用说计算器、笔等,我是有求必应。

可是,时间长了,我发现本来不过是为学生应急之需而准备的东西,却成了学生的依赖。进校门的那一刻,他们会发现有些东西忘记带了,便若无其事地走到我面前,伸手要东西。经济账不算,这个习惯的养成可不是什么好事。长此以往,学生似乎对一些规章制度的要求不太重视,总觉得有班主任在为他们准备着。好心,没有引起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反而让他们做事缺乏很好的计划和准备,其实,就是好心助长了学生的陋习,收获的是恶果。

《克雷洛夫寓言》中有一则“隐士和熊”的寓言,说的是一位隐士与一只熊交了朋友,熊对隐士关爱有加。一次隐士睡觉时,有苍蝇落在脸上。熊赶不走苍蝇,于是就用石头去砸隐士脸上的苍蝇。不用说,苍蝇跑了,隐士死了。

克雷洛夫生活在18-19世纪,与他同时代的清代文学家乐均在其笔记小说《耳食录》中也讲了一个类似的寓言。说的是有个人很讨厌苍蝇,整天用木棒追打。一天苍蝇落在父亲头上,他勃然大怒,抢起木棒就打。结果,苍蝇跑了,父亲死了。

这两个寓言都讽刺了那些动机善良但却办了坏事的人。他们的悲剧在于,出发点绝对正确,但做事的结果却极其坏。

一位家长满脸沮丧地对我说,梁老师,孩子以前写作业可快了,现在做作业总是拖拖拉拉的,为什么?我说,你是怎么做的呢?家长说,以前孩子老早做完了,我就另外再安排一些作业给他补充练习。现在就总是拖延,所以,也无法给他另外加作业了。

我说,问题的症结就在此。以前孩子做完作业,家长总是担心孩子浪费了时间,不停地给他做加法,使得孩子没有任何自己支配的时间。他想到自己的作业永远也做不完,还不如慢慢地应付。久而久之,拖拉的习惯养成了。班级里有几个孩子,经常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问之,答曰,我要到外面辅导机构去上课的,没有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听了这理由,我感到啼笑皆非,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我理解家长病急乱投医的心情,但是,我也告诉家长,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越来越不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任务,只能想方设法来推掉一部分,结果是得不偿失。

诚然,家长和老师是要关心和帮助孩子的。但关心和帮助的行为指向应该是让学生能够独立而不是处处依赖。如果总是牵着孩子的手而不放心让孩子独立地学步,那么,孩子是难以学会独立行走的。现在我们发现有一些孩子自立自理能力非常差,总是丢三拉四,责任心不强,行为被动,做什么事情都要家长和老师督促,晨读老师不说读什么就坐着那儿干等,就餐时不停地讲话,上课东张西望,写作业磨蹭。他们一般智商并不低,但成绩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所受照顾过多,家长和老师包办的太多,孩子在家享受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学校也有老师在“爱”的大旗把学生的一切都设想好准备好,几乎都是“现成”的,用不着去“操心”。

要让孩子自立,最好的方法是,把孩子当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而不能仅仅看作是附庸和照顾的对象。应该充分相信,孩子一定能把事情做好,逐渐改变孩子的依赖心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百般呵护,但不可忘记爱的方式有多种,否则,过分的溺爱就是“害”。不能自立的孩子无法在社会中生存,所以,真正的教育并不是给予援助,而是培养自立的人;不是束缚住他们的手脚,而是为他们的放飞作准备。既然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就不能为其免除自立的痛苦,否则,纵有辽阔的天空,孩子也不会飞翔。有了自立能力的人,才懂得独立思考,才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做出自己的选择;有了自立能力的人,才能够具有创造精神,才能够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自立者强,自强者脚下必有路。

《孔子家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国的穷困老百姓,有的被卖到别国当奴隶。鲁国法律规定,若有人把为奴的鲁国人赎回来,政府给报销赎金。这条法律出台后,大大推动了鲁国人的救赎行动。孔子的弟子子贡是个富人,他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一位鲁国奴隶,便花钱把这个人赎了出来,但他却不愿去政府领赎金。孔子知道这件事后,对子贡进行了严厉批评。在孔子看来,圣人做事,应该起到移风易俗、教化百姓的作用。子贡为显示自己高风格,不去领赎金,这反会造成很坏的影响。如果大家都像他这样,赎人靠自己掏腰包,政府给钱也不要,那今后谁还愿意赎人?子贡的“义举”虽没有损害自己的行为价值,却损害了国家的法律……果然,子贡的事迹传开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应。后来的人再也不能以正常的心态去向政府领取赎金了,因此出钱赎买奴隶的人便越来越少……

教育,不能仅凭好心、善心;论功过成败,不能只看好事、坏事,要看是否合乎情理,是否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老师们切不可出于“好心”,做后果严重的蠢事、坏事,——尽管很多事情在当时看来像“好事”。

本文作者: 梁增红

来源公众号: 梁增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