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专题>热点专题>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三篇:刺志论(五)

热点专题 阅读(9.46K)

‖LS67—D0101→Q0801‖→‖LS71-Q1302‖→‖SW53‖LS67—D0101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益剧。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三篇:刺志论(五)

黄帝请教岐伯说:我向先生学习《九针》,而施行于百官。百官之血气,各有不同类型:有的心动神摇而脉气先行于针;有的脉气与针相逢得气;有的针具已出脉气独行;有的数刺后才能得气见效;有的发针即脉气异常;有的数刺病更加剧。

D0102凡此六者,各不同形,愿闻其方。

以上六种情形,类型各不相同,我想听听原因。

Q0101岐伯曰: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

岐伯说:重阳之人,心神容易扰动,脉气容易流出。

D0201黄帝曰:何谓重阳之人?

黄帝问:什么叫重阳之人?

Q0201岐伯曰:重阳之人,【熇熇、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

岐伯说:重阳之人,热热闹闹、高高在上、能说会道、趾高气扬。心肺二脏脏气有余,阳气平滑、旺盛而张扬,所以心神易动而脉气先行。

D0301黄帝曰: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

黄帝问:重阳之人,有的却心神不先行,什么原因?

Q0301岐伯曰:此人【颇有阴】者也。

岐伯说:是此人阴气颇多。

D0401黄帝曰:何以知其颇有阴者也?

黄帝问:如何知此人阴气颇多呢?

Q0401岐伯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阴。其阴阳之离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岐伯说:阳气颇多者,多喜悦;阴气颇多者,多发怒,频频发怒者,怒气易解,所以叫阴气颇多。此人阴阳之离合困难,所以心神不能先行于脉气。

D0501黄帝曰:其气与针相逢,奈何?

黄帝问:脉气与针相逢得气见效,会怎样?

Q0501岐伯曰: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

岐伯说:阴阳调和,而血气润泽、流畅,所以针入时脉气流出迅疾,从而相逢得气。

D0601黄帝曰:针已出,而气独行者,何气使然?

黄帝说:针已拔出,却有脉气独行,什么气所致?

Q0601岐伯曰: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沉者内藏,故针已出,气乃随其后,故独行也。

岐伯说:此人寒气多而热气少,血液下沉而脉气上浮。下沉之血液入内深藏,所以针已拔出,脉气就会紧随其后,所以有脉气独行。

D0701黄帝曰:数刺乃知,何气使然?

黄帝问:数刺才能得气,什么气所致?

Q0701岐伯曰:此人之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也。

岐伯说:此人寒气多而热气少,其脉气下沉而脉气难行,所以数刺才能得气。

D0801黄帝曰:针入而气逆者,何气使然?

黄帝问:针入却血气异常,什么气所致?

Q0801岐伯曰:其气逆与其数刺病益甚者,非阴阳之气浮沉之势也,此皆【粗】之所败,工之所失,其形气无过焉!

岐伯说:血气异常与数刺后病情加剧,并非是阴阳之气浮沉之势,这都是庸医之所败,医生之失误,患者形气并无过失啊!

SW53——《刺志论篇第五十三》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53—D0101→Q0204‖→‖SW28‖(已迁至《通评虚实论》)

关于《刺志论》篇名:

1、《内经校释》云:“本篇所论乃虚实之要和补泻法,属于针刺应当熟记不忘的有关问题,故篇名刺志论,志与誌、识义同。”

2、据《周易.无妄卦》:“《象》曰:‘无妄之往’,得志也”、《周易.睽卦》:“《彖》曰: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说而丽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可知:无妄,即顺其自然,能悟自然之道,斯志可得矣;

3、据《黄帝四经.称》曰:“心之所欲则志归之,志之所欲则力归之”、《本神》LS08—Q0102“意之所存,谓之志;志之存变,谓之思”、《经水》LS12-Q0305“其少长、小大、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可知:“志”或“思”,均源于“心之任物”功能。岐伯《逆顺肥瘦》所言“法天之常”,亦即顺其自然,实乃《刺志论》主题,篇名即缘于斯。

LS71——《邪客第七十一》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71—D0501→Q1302‖→‖LS38—D0101‖→‖SW53‖迁移说明:

1、 所迁与前后文意不属,《邪客》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 《灵枢悬解》将LS71—D0501→Q1101置于卷四《逆顺肥瘦》,黄元御云:“以上四段,旧误在《邪客》。”

3、 《类经》将LS71-D0501→Q1101置于针刺类二十卷二十三《持针纵舍屈折,少阴无腧》,独立成篇;

4、 《太素》将《邪客》LS71-D0101→Q0803置于卷第九《脉行同异》。因后文“持针、纵舍、扞皮、开腠理”与前文帝问,实乃不可分割之整体,故不从杨上善之分割处置;由《太素》此处缺少“余愿闻持针之数……奈何?”可知:杨上善类编所据之本,当有该节之脱,卷第二十二篇首诸多“□”号,即为明示。

5、 《内经校释》云:“《素问》三部九候论:‘中部人,手少阴也。’王冰曾引《灵枢》持针纵舍论,今本无该篇名,所谓‘持针纵舍’云云,疑系该篇之文。”

6、 《太素》将《邪客》LS71—D0901→Q1302置于卷第二十二《刺法》,接于《逆顺肥瘦》LS38—D0101→Q0901之前,从杨上善刺法分类及两部关系之处置;

7、黄帝抛出众多问题,意在请教持针、用针相关。迁入本位,以作为开篇导入,所言针道与《刺志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D0501纵、舍之意:

1、 张景岳注:“纵,言从缓,舍,言弗用也。”

2、 张隐庵注:“纵舍者,迎随也。”

3、 《灵枢悬解.逆顺肥瘦》注:“纵,纵针以取之也。舍,舍针而去之也。”

D0501扞:han4,古同捍,同擀(gan3),即擀开皮肤。

Q0501帝之所问,针道毕矣:

1、《太素.脉行同异》作“窘乎哉问,明乎哉道”,录以奉考;

2、圣帝所问,将针道问全了!

D0502焉至而出…焉至而入:

1、《内经校释》注:“出、止、徐、疾、入,是提问五脏经腧穴流注的所在。《太素》卷九脉行同异注:‘举其五义,问五脏脉行处。’”

2、《灵枢悬解》卷四《逆顺肥瘦》注:“焉至而出,脉之所出也,所出为井。焉至而止,脉之所结也(详见《根结》),焉至而徐,脉之所行也(所行为经)。焉至而疾,脉之所溜也(所溜为荥)。焉至而入,脉之所入也(所入为合)。”

D0503其序:姚春鹏注本、《内经校释》均作“其序”,《内经校释》校曰:“原作‘少序’,属下读。据《太素》卷九脉行同异改。”从之。

Q0601留以澹:

1、《内经注评》注:“脉气停留在这里会表现出搏动的现象。”

2、张景岳注:“澹,水摇貌。脉气太渊而动,故曰留以澹也。”

3、《太素.脉行同异》注:“停留成澹而动。”

4、澹,dan4,脉动如水波荡漾状。留以澹,即停留用于脉动。

Q0601壅骨:

1、 杨上善注:“壅骨谓手鱼骨也。”

2、 沈丹《释骨》:“手太指本节后,起骨曰壅骨。”

3、 《灵枢悬解》卷四《逆顺肥瘦》注:“壅骨即高骨。”

Q0601臑:上臂。

Q0601顺行、逆数:

1、《太素.脉行同异》注:“手太阴一经之中,上下常行,名之为顺数。其屈折从手向身,故曰逆数也。”

2、《灵枢悬解.逆顺肥瘦》注:“手之三阴,从胸走手为顺,此则从手逆数而至于胸,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

3、《甲乙》张玉萍注:“肺经之脉,从脏走手为顺,此则从手数至脏。”

Q0602留:

1、《太素.脉行同异》无“留”字;

2、《甲乙》卷三第二十五无“留”,然皇甫谧校曰:“一本下有‘留’字”;

3、《灵枢.邪客》、《灵枢悬解.逆顺肥瘦》作“留”,从之。

Q0602心主之脉:

1、《甲乙》卷三第二十五作“手心主之脉。”

2、《内经注评》注:“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张景岳:‘手少阴心经也,手厥阴心包络也。经虽分二,脏实一源,但包络在外,为心之卫,亦心所主,故称为心主’。”

3、《太素.脉行同异》注:“心主之脉,从心包起,出于中指之端,即中指端内屈迴,循中指内廉,上入胸中,内络心肺。心主一经,上下恒通,是动所生,但疗此经。举手太阴、心主二经,余之十经顺行逆数例皆同也。营卫之气,一日一夜行二十八脉五十周,如环无端,与正经异也。”

D0701手少阴之脉,独无腧:

1、 姚春鹏注:“十二经脉各有特定的五输穴。但据《灵枢.本输》记载,心经所处的腧穴,实际是心包络经之所属。所以说‘手少阴之脉独无腧。’张景岳:‘手少阴,心经也。手厥阴,心包络经也。经虽分二,脏实一原。凡治病者,但治包络之腧,即所以治心也。故少阴一经,所以独无腧焉。’”

2、 《灵枢悬解.逆顺肥瘦》注:“《本输》所载少阴之腧,皆心主之腧,是少阴无腧也。”

3、 《太素.脉行同异》注:“《明堂》手少阴亦有五输主病,不得无输,即其信也。兑骨之端,手少阴输也。”

4、 岐伯明言“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也。”而帝问却为“手少阴之脉,独无腧。何也?”当是帝有混淆心经与心主,故而问之有误,后问D0801亦误。

5、 纵观《黄帝内经》全书,帝问偶有携误,然均被答者当即纠正,丝毫无妨正义解读。反倒印证:《黄帝内经》记载了黄帝求学之真实情境。《黄帝内经》,纪实话剧,此之谓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者,受道、得业、问惑也。黄帝至圣,然其学问之途,亦循此理。

Q0801掌后、锐骨之端:

1、《甲乙》卷三第二十六“锐”作“兑”,张玉萍注:“兑,通锐,此指神门穴。”

2、《灵枢悬解.逆顺肥瘦》注:“掌后锐骨之一腧,以治经病,然则脏病无腧,经病则有腧也。《甲乙经》:少冲为井,少府为荥,神门为俞,灵道为经,少海为合,义本于此。”

3、《太素.脉行同异》注:“兑骨之端,手少阴输也。”

Q0802手太阴:

1、 《灵枢悬解》卷四《逆顺肥瘦》作“手厥阴”;

2、 姚春鹏校注:“原作‘少阴’,《太素》卷九脉行同异作‘太阴’。《甲乙》校注:‘‘少阴’,‘少’字宜作‘太’字’,《铜人经》作‘厥’字,今据《太素》改。按:‘皆如手太阴、心主之脉行’与上文例举手太阴、心主二脉屈折出入之顺行逆数,前后呼应、义相吻合。”

3、 从《太素》、《甲乙》作“手太阴”。

Q0803因冲:

1、《灵枢悬解》卷四《逆顺肥瘦》注:“冲,盛满也。”

2、《太素.脉行同异》注:“因冲,冲盛也。”

Q0803真气:

1、《太素.脉行同异》注:“真气,和气也。”

2、真气者,正气也。

Q0803因天之序:

1、因天之序,在《六微旨大论》SW68-Q0101亦有出现;

2、因天之序,即根据天气运行之序,即顺应自然规律。

公众号:其人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