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专题>热点专题>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篇:五味论(九)

热点专题 阅读(3.2W)

D6501气调而得: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篇:五味论(九)

1、 姚春鹏译:“有六气调和而得病的。”

2、 《内经校释》译:“调气而病得痊愈的。”

3、 《素问悬解》卷十二《至真要大论》注:“其有气调而得者,则全是六气之外淫,亦用逆治从治之法,疏通其气,令之调和也。”

4、 据Q6001“调其气使其平也”可知:气调而得,得即使其平,得愈也。

D6601病之中外:

1、 姚春鹏译:“病有内外相互影响的。”

2、 《内经校释》译:“内因之病与外因之病。”

3、 张志聪注:“夫病之有因于外邪者,有因于内伤者,有感于外邪而兼之有内病者,有内有病机而又重感于外邪者。岁运七篇,统论外因之邪病,此章复论内因之病机,然又有外内之兼病者,故帝复有此问焉。”

4、 疾病有内病和外病。

Q6601中外不相及:黄元御注:“病中外不相及者,以其在外而不由内来,在内而不由外来,故但治主病,不复兼治别处也。”

D6801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

1、 出处见《五常政大论》SW70—Q1511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故此“论言”,当指《五常政大论》所言。

2、 本句在《至真要大论》SW74—D3901,亦被帝所引用。

D6801绳墨:木匠所用工具,即墨线、墨盒,作为木作准绳,以弹出直线,此喻准则。

Q6801取之阴:《内经校释》译:“应该滋阴。”

Q6801求其属:

1、 黄元御注:“求其属者,审属何病,则用何药以治之也。”

2、 寻求从关联方向治疗。关联方向如:相生关系、相胜关系、表里关系、因果关系等。

Q6901王气:

1、《内经校释》引王冰注:“物体有寒热,气性有阴阳,触王之气,则强其用也……补王太甚,则脏之寒热气自多矣。”

2、《内经注评》注:“王,读去声,即旺气。王气就是亢盛之气。”

3、王气,即霸王病气,即鼎盛病气。治王气所示现象,类似现代医学暝眩反应、好转反应。

Q7001夫五味入胃……咸先入肾:本句与《五味》LS56-B0102句义同。

Q7001气增而久:

1、《素问悬解》注:“凡物之五味以化生五气,味久则增气。气增则阴阳有偏胜偏绝之患矣。盖甚言其气味之不可偏用者也。”

2、《五常政大论》SW70-Q1702“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即为本解。气增而久,言正气强化却长期偏食。

Q7101应臣:

1、 黄元御注:“应臣,谓与臣药相应者。”

2、 《素问直解》注:“主病之药,多其分两,谓之君;佐君之药,少其分两,谓之臣;应臣之药,分两更少,谓之使。”

Q7101上下三品:

1、《素问直解》高士宗注:“非神农所取上、中、下三品之谓也……神农本经三百六十五种,以应周天之数。上品一百二十五种为君,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上品无毒,主养命延年,益气轻身;中品呈有毒或无毒,主流通经脉,袪邪治病;下品有毒或大毒,主破坚积,除痼疾。三者之中,气味善恶,补泻虽殊,理复通贯,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2、《素问集注》张隐庵按:“《神农本草》计三百六十种,以上品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益气延年轻身神仙者本上品。以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斟酌其定,欲治病补虚赢者,主中品。以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除痼疾者,本下品。本经所用气味,或用补以和调其血气,或用泻以平治其淫邪,是以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非神农上下三品之谓也。二帝各有其妙用焉。”

3、张、高之注,令坤持虚而受,感激油然而生。

Q7201明善恶之殊贯:

1、 王冰注:“此明药善恶不同性用也。”

2、 《素问集注》张志聪注:“谓药有有毒无毒之分。”

3、 明者,明确也;善恶者,优劣也;殊者,异也。贯,《说文》:“贯,钱贝之贯也。”明善恶之殊贯,即明确药品优劣之不同价钱。

D7301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1、 《素问悬解》卷十二《至真要大论》已删本句。

2、 本问句与D6601之问句,看似完全一样,实记载了圣帝刨根问底、穷追不舍的求知之态,真情实境,不宜删却。

Q7301调气之方:姚春鹏注:“调治病气的方法。”

Q7302衰之以属:

1、 黄元御云:“衰之以属,衰之以其属也。”

2、 削弱关联疾病。

Q7302攸:《尔雅》:“攸,所也。”即与……相关。

SW0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03—Q0107→Q0108‖→‖SW70—D1901‖→‖LS63‖迁移说明:

1、 所论与原篇《生气通天论》主题不符,前后文意不属,显见漏简,宜迁出。

2、 《素问悬解》置于卷二《脏气法时论》尾部,黄元御云:“此段旧误在《生气通天论》。”从其迁出,不从其迁入;

3、 所论五味太过对五脏之影响,迁入本位作为帝对《五味论》之归纳和总结,画龙点睛,恰到好处。尤其是“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之重简,正是对《至真要大论》SW74—Q7302“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之强调和肯定。

Q0107阴:《内经校释》注:“指阴精。”

Q0107阴之五宫:

1、《素问直解》注:“五脏为阴,五味各走其道,太过则病,故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2、《素问集注》注:“五宫,五脏神之所舍也。”

3、据《说文》:“宫,室也”、《释文》:“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宫焉”,又据《六元正纪大论》SW71-Q3702“厥阴所至为风府,为舋、启;少阴所至为火府,为舒、荣;太阴所至为雨府,为员、盈;少阳所至为热府,为行、出;阳明所至为司杀府,为庚、苍;太阳所至为寒府,为归、藏。司化之常也。”可知:五宫、六府,其义类也。五宫者,五脏之所居也。脏藏其精,亦藏其神。五脏,藏精神之室,故名五宫。

Q0107津:《类经》十三卷第五注:“津,溢也。”

Q0107大骨气劳:

1、《素问直解》注:“咸者,肾之味,肾主骨,过咸则大骨气劳。大骨,腰高之骨,肾之府也。气劳,骨气强盛,能任其劳也。”

2、腰骨肾气劳损。

Q0107甘、苦:

1、《太素》以“甘”作“苦”、以“苦”作“甘”,录以奉考。

2、《素问直解》作“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满,胃气乃厚。”

3、不明经文逻辑,其意不得,且依原文直译,存疑待考。

Q0107筋、脉:《素问直解》注:“筋者,肝所主,脉者,心所主也。筋脉阻弛,则阴精不濡于筋,神气不充于脉,故精神乃殃。”

Q0107沮:《内经注评》注:“沮,坏也。”

Q0107央:姚春鹏注:“央,通‘殃’,受伤。”

Q0108腠理:《内经校释》注:“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及皮肤、肌肉交接处,通常多指后者而言,此乃渗泄汗液,流通气血和病邪出入的门户,有抵御外邪入侵的作用。”

公众号:其人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