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专题>热点专题>

关于写人的优美文章:为学登楼忆项公

热点专题 阅读(7.47K)

如何写出描述人的好文章,让他的形象深刻的印在读者的脑海里?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关于写人的优美文章,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写人的优美文章:为学登楼忆项公

为学登楼忆项公

●江文林(安徽)

东升老人走了,他是哼吟着唐诗宋词走的,他是带着弟子们的温暖和孝心走的。他走得那么匆忙,走得那么无牵无挂……

八年前每逢周日,我像学生一样,按时来到修葺一新的奎光楼,聆听项老讲诗词,时间持续一年之久。与其他学员相比,除了年龄最长以外,充其量是一位编外学员、一位旁听生。好在项老对我听课,多次鼓励。我才定心定意地走进去,坐下来。

对于诗词歌赋,我是门外汉。虽然在学校读书期间也学了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还给了老师。好在退休以后,从欣赏的角度,又捧起了唐诗、宋词。一是消闲,二是欣赏,三才是学习。按下性子去听项老的课,也是为了弥补知识的不足。

那时的项老,已年过古稀,讲起唐诗,抑扬顿挫,有板有眼。缘于教育出身,在讲授每一组唐诗时,总是先介绍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著作类型及其特点,再详细评点其代表作品,让我又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项老知识面宽,记忆力非凡。特别对古诗词有独到的见解,发散思维尤佳。旁征博引,脉络清楚,让听课者时而点头称是,时而哄堂大笑。听他的课,像有一只无形的手,把你带入远古的、唯美的时空隧道。

在讲习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诗《浮槎》时。项老让学员们在通读、了解诗意的情况下,先从写作背景去追寻作者的创作意图。“浮槎”即木筏,用为诗题,其实是作者以“浮槎”自喻。浮槎本为高山大木,质地精良,但万万想不到遭暴风袭击,成了一只木筏,白白地承受波浪的冲荡,材大而无用,只能空怀怨恨。作者借典抒发了自己是大木而怀才不遇的悲愤。诗中多处用典。有些典故在日常书信中常用,但 “食而不知其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项老对诗中典故的剖析,才知道,一般书信中的“请斧正”是有来头的。《浮槎》诗中“良工岂易逢”的“良工”,指匠石。《庄子·徐无鬼》载,古代楚国有一个人粉刷墙壁,一点白粉落到鼻尖,拭之不去,有一个巧匠名石能“运斤成风”,试使削之,匠石削去了其鼻尖上的白粉而鼻不伤。“斧正”一词来源于此。后来引申为能工巧匠帮助修改文中弊句,而不伤作者原意。

真是“活到老,学到老。”“临老还学当吹鼓手。”不过,在项老面前,我永远是个小学生,要当好这个小学生还真得下一番功夫!

项老很讲究教学方法,一般是讲与评结合。在每介绍一位诗词作者和评析作品以后,下一节会布置作业,让学员动手动脑试学写诗词,并公开点评。评点从格律到谋篇,从结构到平仄,逐句、逐字公开评鉴,让你听有所思,学有所获。评点不但注重语法、修辞、遣词、造句,还注重作品的思想性。比如在评点学员的作品《己丑中秋节》时,项公指出:“写月、柳、梅等自然界现象要脱离‘套板结构’,力求创新。如果写20xx年的中秋月,要突出祖国六十年的巨变,诗中能反映‘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思想如今已成为历史。”“在诗歌创作中,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作用,写出的诗才有生气,才有新意。”项老又说:“诗言情,诗言志,一首诗最难得的是‘真’。要有真情实感,否则诗无新意,境界不高,只能是平庸之作。”

对于古诗词,平时也读过,略知一二,但并没有下过多的功夫,更没有花时间、下气力去作深度探求。自从师从项老,经过一年多的“为学”,着实培养了对古诗词的兴趣。从欣赏到“赏析”,对有些诗词不但“知其然”,而且在知其“所以然”上有了新的斩获。

到奎光楼听东升老人的国学讲座,要拾级而上。三十个青石台阶一口气要上去,要花点气力。若周周如此,则需要有恒心支撑。这让我想起了乡贤汪文弼先生奎光楼旧题楹联:“为学似登楼,让君更上一层,放开眼界。”

在“登楼”、“为学”的课间闲暇,我曾劝过项老,你这个“金矿”“开采”应悠着点,不能让他们搞“掠夺性开采”,而应该采取“保护性开采”。站过讲台的我深知,一个青年教师,连堂三节授课都口干舌燥,更不要说年过古稀的项老,一讲课就是三个多小时。没想到,八年前的担心被今天突发的现实验证了。令人尊重的项公真的离开了我们,这是全椒文化界的损失,教育界的损失!

文星陨落,项老走好!

公众号:天府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