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专题>热点专题>

优美的乡村介绍:我的故乡老牛沟

热点专题 阅读(2.45W)

老牛沟的历史沿革

优美的乡村介绍:我的故乡老牛沟

我的故乡,座落在吉林省,桦甸市夹皮沟镇老牛沟村。

盛唐时期,老牛沟就居住着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高句丽族人。老牛沟的高丽屯居住的较多。他们以渔猎为生。

也有少数汉族人在这里淘金。

清朝道光年间,韩宪宗(韩边外)闯关东,来到老牛沟淘金。当时的大本营就扎在老牛沟。韩宪宗很快地扩充了他的实力,而后,从红石砬子,桦树往东一直到老白山脚下,均为柳条边外,全归韩宪宗所管辖,后来人们都称他韩边外。韩家祖孙三代一直坚持在老牛沟淘金,将近七八十年的光景。

一九三二年,东北沦陷日本人很快就进驻了老牛沟和夹皮沟。从此,老牛沟和夹皮沟这两处刚刚掘起的新生力量,又被日本人扼杀在摇篮之中。

韩宪宗的淘金生涯就此结束了。

曰本人占领老牛沟和夹皮沟之后,

以老牛沟为中心,修建了矿山所需的设施,然后进行疯狂地开采黄金,在老牛沟和夹皮沟共掠去黄金高达2,775吨。

到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战败投降后,老牛沟和夹皮沟才回到了国人的怀抱。

建国后,政府成立了东北金矿局,命名老牛沟为《老牛沟金铜矿》,夹皮沟为《夹皮沟金矿》。东北金矿局就设在老牛沟。

后来,老牛沟金铜矿下马,实行夹老合并,之后,就统称夹皮沟金矿了。一直延续至今。此前,夹皮沟金矿被中国黄金公司收购。

老牛沟的兴起

老牛沟是一个古老的村落,历史悠久,渊源流长。要描述它的兴起,还要从韩边外闯关东,在此淘金开始叙述。

韩宪宗初到老牛沟时,那里根本没有几户人家,每年夏天,总有一些外地人来淘金,天冷了,就回去了。

早些年间,这山沟里有许多“胡子帮“住在这里,经常到屯子里抢劫,所以,人们都不敢在这里长住。

韩宪宗到老牛沟之后,一面淘金,一面开荒种地。又在老牛沟建起了油坊,烧锅。建起了商铺,粮栈。

之后,韩宪宗在夹皮沟,老金厂,红石都有他的买卖。又有许多人前来老牛沟投奔韩宪宗,在老牛沟落了户,就这样,老牛沟的人就多了起来。韩宪宗淘金兴盛时期,在老牛沟,夹皮沟一带的金工就达一万人之多。老牛沟的集贸经济也从此兴旺起来。每天,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派繁荣的景象。

一直到一九三二年,日本人占据了老牛沟。韩宪宗的闯关东淘金的历史画上了一个句号。

日本人进入老牛沟时,这一带的沙金已被韩家开采的近似枯竭。再继续开采就要进入地下采岩金。

日本国家地质权威机构对老牛沟夹皮沟一带,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查,绘制了完整的资料。资料表明,老牛沟属于太古宙一古元古代中基性火山沉积杂岩中的金矿。储量大,品位高,开采年限为一百年。所以,日本最后决定在这里进行岩金开采。

日本人就开始实施他们计划,井上井下的开拓工程同时进行,很快地建成了一座日处理矿1000吨的选矿厂和采矿坑口,投入运行。

公元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曰,日本战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全部撤回日本国。老牛沟又回到国人的手中。

老牛沟的分布及背景

解放初期,国家一举恢复了老牛沟的黄金工业生产。此外,又成立了人民公社。从那个时候起,老牛沟明确化成两个区域。以大河为界,河南为农业区,河北为工业区。

从老金厂方向沿着一条九曲弯弯的乡路通往老牛沟。进入老牛沟村西头,首先是新八趟房,三合房,过了小东沟沟口岔道就是新八趟房,这都是老牛沟金铜矿,在建国初期建造的家属房。它与河南只是一河之遥,隔水相望。

过了新八趟房就是通往河南的大桥,沿此处往东便形成了南北二条街,北街路边往东有工会办公室,小修,商店,粮店。南街有街道办事处,学校,学校操场。再往东是一条通往九趟房的路。南边往东是变电所,红房子,疗养院,二趟房。过去大河就是东火锯。

解放初期,在河南成立了老牛沟村委会。又成立了公私合营的商品合作社,后因失火被烧毁,迁到街中心。在桥头有铁匠炉、理发店,修鞋铺,洋铁匠,小卖铺,托儿所,成衣铺。在西河岸有老牛沟子弟校,后迁到街里。

河南也是前后两道街,两侧都是农村住户。

河南除此而外还设有村部办公室,东西两个队的队部,牛棚,仓库,粮米加工厂,油房。场院等设施。

老牛沟河南这个地方,有许多农村优秀管理干部和优秀青年,其中村级干部有李增和,周永昌,郝忠宝,祁伦清,高殿和,崔福祥,秦加华,张建顺,王国栋,郑佩有,魏增仁,赵治芳,等等。

也涌现出如:姚凤鸣,崔吉成,华明礼,李福安等老生产队长,优秀共产党员。

老牛沟镇直知青,刘玉芝,徐淑文,刘桂芬,李素云,洪亚茹,张贵贤,赵敏华,孙守义等人,也曾经在此插队,当然,笔者也在其中了。

一些民间艺人,手艺人也居多。

老牛沟河南,近百年来,一直都是以务农为生的群居地,这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山青水秀,富娆而美丽。每到春天,家家院内梨花李花竞相争妍,简直就是世外桃园,如同仙境一般。除此,还流传着不少离奇的故事。

近代遗迹及说明

工 人 坟

在桦甸老牛沟村,距村西一公里处的路边,有一座距今七十多年的陵园,叫工人坟。

在建国前期,这个地方,周围山高林密,阴气逼人。还流传着一些鬼火狐鸣的传奇故事。

这座陵园始建于一九四五年。

一九三二年日本侵略者侵占东北,开始掠夺老牛沟与夹皮沟一带的黄金资源。开发了许多坑口,又在老牛沟建造了一座日处理矿1000吨规模的选矿厂。从东北各地抓来民夫,做矿山的劳工。不分昼夜地给他们干活,非打即骂,手段极为残忍。有日本兵持枪看守着,加之劳动现场非常不安全。死去的民夫不计其数。死后,把人用车拉到工人坟这个地方,草草埋掉。

一九四五年,日本侵华战败撤离中国。此时老牛沟金矿回到了国人的怀抱。为纪念在矿山逝去的工人,即在这里修建了这座陵园,命名“工人坟”。

解放后,老牛沟被政府命名为“老牛沟金铜矿”。在矿山兴盛期间,对工人坟陵园进行定期修善,学校师生每逢清明节,还前去扫墓。一度得到了重视。

后来,由于矿山下马,老牛沟金铜矿归属到夹皮沟金矿,从此,这座陵园就没人管理了,荒芜至今。

现在的工人坟,由于多年失修,纪念塔已经残缺不全,面目全非了、墓地周围已经种上了庄稼,只有塔的周围仍是一片荒冢地。

炮 楼

曰本侵略者占领老牛沟之后,为了防御外侵,保护老牛沟的所有矿山设施,成立了日本大同殖业警备队,矿业宪兵队,在红石,老金厂,夹皮沟,老牛沟设立了警察署。在老牛沟修建了四座炮楼,配备机关枪,步枪,迫击炮,有重兵把守。

其中一座在村北炮楼山上,另外,在选矿厂北山有一座,在矽肺疗养院房北侧有一座,在河南大桥北头有一座。

当时,日本人从外地抓来许多民夫,给他们做劳工,也有一部分人是老牛沟本地的。本地人下班可以回家,但不能外出。抓来的劳工看管很严,白天黑夜都有日本兵看守。对劳工非打既骂,手段极端残忍。日本人采取用人换金,不论井下多么危险,都强行让中国人去冒险作业,死伤的人不计其数。由于劳工受不了这种无情的摧残,经常有人逃走,如果被日本人发现,抓回来就被处死。日本人也利用几座炮楼严密监视,凡是出入老牛沟的人都要严格盘查。日本人给当地的人发通行证,沒有通行证的人和逃跑的人,都要被处死,有的被扔进日本人的狗圈,被狼狗活活咬死。就这样许多中国人就无端地死在日本人的手下。

解放后,炮楼山的炮楼上面,安装了矿山广播站的大喇叭,每天广播三次,响亮的声音从这里传遍老牛沟。

发 电 所

日本占领老牛沟的时候,这里沒有电。家家户户都点煤油灯照亮。日本人要开矿就需要用电,所以,就在后油房大桥南头建起了一座小型火力发电所。可以解决开矿初期用电。后来,日本人修建了丰满电站,投入使用后,从丰满到老牛沟架起了一条66000伏的高压线路,在老牛沟建起一座变电所,可供夹老地区矿山用电。

解放后这座变电所一直在利用,到一九七五年才迁到夹皮沟。

大 坝

在老牛沟东火锯有一道拦河坝,是钢筋水泥建筑。

这是日本人修造的,主要用途就是解决选矿厂的生产用水和各部门的生活用水。

在大坝的半山腰中,有一个韩边外淘金挖的一个坑口,里边没有金属,岩石风化松软,人们都称之为化石洞,无论大人与小孩,都去那里挖化石,当石笔用。

这个洞里还流传着一段风花雪夜的故事。这座大坝至今还在。

东 火 锯

当年,日本人在老牛沟开矿时,用了大量的木材,都是就近在现在的高丽屯,五间房一带砍伐的。

在现在的东火锯建起了木材加工厂。用电锯加工板,方材供矿山使用。

早些年,东火锯这个地方没有地名,就是老牛沟,后来,这里安了电锯,人们都叫它火锯,而这个地方又在老牛沟的东边,所以,从此就叫东火锯了。

戏 园 子

日本撤出老牛沟时,还留下一座华丽的建筑,“戏园子”。(现在叫俱乐部)

戏园子是日本人建造的,就在炮楼山下,非常豪华阔气。当时,日本人经常请戏班子来这里唱戏。而这里只允许日本人来,不让中国人进入。

日本人投降后,戏园子就归老牛沟矿所有。后因矿山下马,无人管理,自然倒塌了。

神 社

日本人非常讲究祭拜神社,这是他们这个国家的习俗和民族传统。

日本人在老牛沟选矿北山修了一座神社。修得很别致也很美观。日本人每到周日就到这里祭拜。

由于他们祭拜的时间为周日,所以,日本人就把周日叫礼拜天。

从此,我们中国人也把周日叫做礼拜天了。

日本人撤走后,这座神社不被中国人重视,久而久之,自然荒废了。

日本选矿厂

日本人为了加快开采黄金的步伐,采取了各种手段和措施。在老牛沟建起了一座日处理矿1000吨的选矿厂。本选厂计划使用120xx年、这不难看出他的野心有多么大。

同时在老牛槽,大金牛,小东沟,小北沟,头道岔,大线沟开发了许多坑口。后来,又开发夹皮沟立山坑和下戏台坑口。

选矿厂投入使用后,没有防止污染的措施,开放排污水和尾矿。污水直接淌到河里,尾沙在河边形成一个大沙丘。

后来这个沙丘平整后作为学校的操场。

而日本建造的这座选厂,也被夹皮沟金矿自行拆除了。

空中索道

当时,日本人为了解决运矿问题,修了一条从老牛沟选矿厂通往夹皮沟的空架索道,全长三十五华里。把夹皮沟,大线沟,头道岔的矿石源源不断地,用索道运到老牛沟选矿厂。

日本大同殖业公司办公所

日本侵略者侵占了老牛沟的金矿,由日本国大同殖业公司开发。设立了各种名头们武装机构,在老牛沟修建办公的场所和日本官员的家属住房,在老牛沟商店对面。建筑风格十分考究,用锅炉供热。

解放后,这里成为东北金矿局和老牛沟金铜矿的办公室。

矿山下马后,老牛沟学校就迁到这里。

现在,这两个建筑仍然存在,都改成了民房,锅炉水泥大烟囱还矗立在那里。

文革初期,这座锅炉房改成一家饭店,隶属桦甸二轻局,员工是四位上了年纪的老头。

老牛沟的文化教育

建国初期,政府在老牛沟建立了老牛沟学校。校址在河南西头河沿边。校长王凤岐,李向东。

学校要搞勤工俭学,学校养猪,学生夏天定期割猪草,冬天捡烧材。以此补充教学经费的不足。

学校教师有:赵桂珍,秦玉兰,张玉金,赵淑珍,邱静珍,谢奎清,曲以贵,林洪武,时殿库,赵宏一,姚瑞科,董杰,王凤芝等。

一九六七年,国家推行九年义务教育,老牛沟学校又增加了初中教学。

把选矿厂闲置的房屋改成教室。又从全国各地大学毕业生中调来数十名,任中学教师。涌现出冯小光,张绪明,陶涛,郎永振,王介维,倪元录,肖贵华等优秀教师。

一xx六年,老牛沟金铜矿,受东北金矿局的委托,建立了冶金系统的技工学校。王凤岐任校长。培养出冶金系统的第一批技术人材。

为了方便农村儿童就学,老牛沟村又成立了乡村小学,地点在原老学校原址。各自然屯也相继成立了小学校。回乡青年曲常花,下乡知青姚秀英,于成坤,民办教师臧京太都曾经在这里工作过。

中心校开设了初中部,秦加华,王国增,姜力月,何向生,王晓敏都在此任教。

后来,教育体系改革,各乡村学校全部归并到所属乡镇,老牛沟的学校归到老金厂学校。老牛沟学校从此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老牛沟的医疗卫生

老牛沟金铜矿自建国后就成立了矽肺疗养院。由于当时井下实行干式凿岩,粉尘较大,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三年时间就能患上矽肺病。这是一种不治之症。矿山患这种职业病的人居多,都要轮流到疗养院疗养。

在老牛沟因患矽肺病死亡的人数很多,平均年令在35一45岁之间。

后来,夹皮沟技师那宝月研究成功湿式凿岩法。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便推向全国。从此解决了干式凿岩患矽肺病的难题,那宝月还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但这所疗养院一直开办很多年,夹矿安排二级厨师韩光远,于喜荣等人在本院掌勺多年。

夹老合并之后,非常重视老牛沟的医疗卫生工作,选派了医术高超的医生,其中有米广年,李恩光,唐基信等人在此坐诊,满足了职工的就诊要求。

农村的医疗卫生工作,也另有起色。老牛沟村成立了卫生所,医生王文章,王征武,护士刘玉杰,张景丽均在这里工作。

实行合作医疗之后,潘瑞玲,葛喜荣是卫生所的赤脚医生。巡迴在老牛沟的各村屯之间,受到了群众的好平。

老牛沟的集市商贸

老牛沟早些年间的集市在河南大桥两头。当地的农民个体户都在这里卖些蔬菜,瓜果,土特产品之类的东西。后来河南生产队也大量种植蔬菜,到集市上去交易。

在老牛沟也有少许商贩,自由业户,常年走街窜巷经营小买卖,也有理发的老田头,老杨头,修鞋的小矮人等个体户,在此经营,维持生计。

商店负责经营副食,烟酒及生产用品和日用品。粮店负责城镇人口的粮油供应和公粮收储。农村人口在五月节,八月节,春节,都要用小豆,黄豆,到粮店兑换白面,每人只限二斤。 那个年代,买布,糖,饼干,猪肉,豆油都要凭票供应。到饭店吃饭需用粮票。

直到实行市场经济之后,才取消了商店和粮店。

老牛沟大金牛

在老牛沟的确有一处山沟叫大金牛沟。

多年来一直流传着大金牛的故事,但说法不一。

要考证它的由来,应该是这样的。

日本侵略东北,进驻老牛沟。日本国家地质勘查机构,对老牛沟的地质资源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勘查。最后,绘制出完整的地质资料。

从地质平面图上看,老牛沟地区矿脉形状象一头牛。从此,老牛沟地下有大金牛的说法就传开了。

老牛沟村小北山

在老牛沟村北山上一个山坳里,解放初期,这里有十多户人家。人们都称这里为小北山。有矿山的工人,也有单干户。笔者也在这里住了十五年。

在这里居住,有着很浓厚的乡村气息。这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站在院子里可以饱览老牛沟的全貌。家家都种些蔬菜瓜果,以及大田作物。还可以养猪,鸡,鸭,鹅,狗。生活很富裕,也很受人羡慕。

后来矿山下马,矿山的工人家都迁到夹皮沟或外地,有的单干户也入了合作社。最后只剩三户人家。

到文革初期,上级不允许在此居住。这三户人家都迁到老牛沟街里。

笔者在小北山居住多年,给自已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也非常留恋小北山。

在此,笔者随即留下一首自由诗 ,以示对故乡小北山的眷恋。

我的家园

老牛沟村小北山,几多风景我家园。

山道弯弯路漫漫,家园伴我度流年。

春日到来艳阳天,莺歌燕舞山水间,

男耕女织千般好,播下五谷种良田。

夏日树荫山道边,草绿花红开满山。

农夫劳作田间里,面朝黄土背朝天。

秋收时节人遍山,葡萄酸来元枣甜。

核桃蘑菇到处有,收获颇多把家还。

冬日白雪似云烟,小冰爬犁首当先。

应季时光无限好,终生不忘小北山。

老牛沟的农村发展状况

在老牛沟河南及周边,居住着一些以种地为主的农户,他们中有一部分是几代人都一直住在这里。他们自已养着牲口,有自已的耕地,过着田园生活。

一xx八年,成立了人民公社,政府号召这些单干农户和个体手工作坊,小商贩,加入合作社。

老牛沟成立了村政府,后来又改成公社,大队,小队三级单位。随着加入生产队的人越来越多,河南就分成两个队,既东队和西队。

合作化以后,社员们男女老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欢声笑语,耕耘着这块黑土地。这里的耕地多数是山坡地,不能用机械,完全用人力耕种,收获。这些地块是西沟,南沟,五晌地,大坡,小北沟,苏家崴子,大松树,大金牛沟,东火锯南山。

冬天,社员要赶着牛爬犁到沟里拉烧材。农闲时,部分社员要到外边搞副业。东西队都有自已的粮米加工厂,豆腐房,馇子房。东西队的豆腐馇子,很受欢迎。

每到夏锄时间,学校要组织学生到生产支援。生产队要炖上大豆腐给学生吃。在那个年代,能美美地吃一顿大豆腐,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老牛沟大队也有了自已的经济实体,开办了油房,建起了俱乐部。每年春节,都要组织精彩的秧歌队,参加汇演。在三道沟、高丽屯,头道岔修建了集体户,接收了白山水电一局的下乡知青。

社员们就这样辛勤劳作几十年,虽然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但他们却生活的开心快乐。

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土地承包,彻底改变了农民的生活,虽然矿山已枯竭,但对当地的农民沒有丝毫影响。农民普遍走上了富裕之路。

老牛沟的生活习俗

在老牛沟这块高天厚土上,几代人曾经在这里繁衍生息。经过了长时间生活实践的打磨,老牛沟已经形成了它固有的民风习俗,也有了它独特的生活文化。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不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

老牛沟,至今没有楼房,没有自来水,没有浴池,沒有邮局,没有储蓄所。人们一直过着比较原始的生活。

但是,这里的人们并不气馁,仍然保持着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是自食其力,打造自己的生活小天地。

每到春天,不论工人和农民,家家都要在自已的小园里种上各种蔬菜,在到野外种些玉米黄豆之类的作物。

秋天,家家都要挖个菜窖,备上萝卜,白菜,土豆之类的过冬菜。

到冬天,人们要用人爬犁到太阳沟,冰湖沟,五间房去拉烧材,冬天,家家都要备足一年的烧材。

这里的孩子上学,从来不用家长接送,都是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成帮结队地上下学,尤其像杨树沟,头道岔,离学校七八里路,孩子们都来回自己走。

儿童沒有游乐场所,一到冬天,孩子们要去河冰上打爬犁,玩脚蹬子,自制脚滑子,这些游戏虽然很土,但玩的却很开心。

每到腊月二十以后,凡是杀年猪的人家,都要把街坊邻居请到家里来,大家团团围坐在热炕上,吃杀猪菜,血肠,喝烧酒,谈笑风声,好不热闹,享受着无尽的欢欣和愉悦。

如果谁家有红白喜事,大事小情,修理房子,盖房子,乡亲们都会闻讯前来帮忙。

多少年来,一直保持着这种优良的传统。

结 束 语

老牛沟这个古老的村落,是养育我的地方,是我终生难忘的地方。一条母亲河贯穿东西,伴随着人们渡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这条河流,这块厚土,为世人贡献了许多许多。

老牛沟这座百年老矿,它出产的黄金,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它出产的铜和铅做成了子弹,运送到抗美援朝的战场,打退了美国侵略者的侵犯。这座矿山,真可谓是功满千秋。

今天的老牛沟金矿已被个体收购。但这座矿山虽然几经沧桑,但是,它仍然还保持着旺盛的活力。

老牛沟这个名字,将永远被世人所瞩目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