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专题>热点专题>

家庭教育:你的孩子 “心理断奶”了吗

热点专题 阅读(7.19K)

中国“直升机父母”是出了名的——每时每刻在孩子“上空”盘旋,有需要立即补给,有困难随时出面。父母担心的孩子没办法自立,根本是杞人忧天。关键是自己肯不肯给孩子机会。不是我们的孩子做不到,而是我们“心疼”孩子,从来没给他们机会。

家庭教育:你的孩子 “心理断奶”了吗

1

面临开学,为了保证新学期学校门口的秩序,学校研究家长接送孩子的问题。因为停车场地有限,决定采取车辆“即停即走”的方式,由老师引领下车的孩子们入校,家长不做过长停留。但这个思路显然面临着难以落实的巨大“风险”:因为,一定会有部分家长,不仅希望亲自领着孩子走到校门口,看着孩子入校,而且要看到孩子走进教学楼、走进班级才肯放心。这几乎是一个不用预判也能知道的局面。因此,门口因停车而造成的拥堵几乎无法避免。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中国父母溺爱孩子是出了名的,被社会学家形容为“直升机父母”——随时在孩子“上空”盘旋,有需要立即补给,有困难随时出面。

学生住宿了,家长要求孩子每天必须打个电话,一旦没接到就会如坐针毡、坐卧不宁;孩子写作业了,家长必须陪在身边,随时端茶递水,提醒孩子上厕所,仿佛离了自己,孩子根本无法完成学习;无论孩子上学还是有其他什么活动,家长一定亲自接送,即使孩子已经读初中完全可以自理了,仍然一百个不放心。

如此“全方位”的保护下,孩子的独立人格难有机会得到发展,一旦环境改变,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

妈妈们,孩子该“心理断奶”了,你做好准备了吗?

2

前几年,曾经有一部名为《断奶》的电视剧。剧中的80后小夫妻工作能力强却不懂做家务,就像没有“断奶”的大孩子。双方父母一边抱怨子女缺乏自理能力,一边事无巨细地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引发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情节。

这样的故事就在现实中不断重演着。

去年初中入学后,一位妈妈对学校不允许家长给住宿生的孩子送行李表示不满,理由只有一个:行李箱这么大,我的儿子怎么弄得动?即使孩子说:“妈妈,您放心,我没问题的。”妈妈仍然不放心,看着孩子拉着行李箱走进去,眼泪差点掉下来。

我们在惊诧于这位妈妈的“爱”时,是否也该警醒,自己是不是也在走这条路?我们的大包大揽,换来了什么?

暑假里,一位妈妈跟我讲了自己的故事:她一直全心全意地为女儿“服务”:孩子上补习班,自己接送:孩子去聚会、去游泳,自己也接送;孩子的房间,她给整理;孩子的衣服,她来洗好、叠好、收好……其实,妈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这样事无巨细地照顾女儿,非常疲惫。更关键的是,这样的做法并没有换来女儿对自己的一点“心疼”,反倒处处不懂事。这位妈妈很伤心、很失望。于是,在一次矛盾冲突之后,她终于说了“狠话”:以后,自己的房间自己打扫,东西自己收拾,周末的时间,自己去上补习班,别指望妈妈再接送,这是妈妈的休息时间。

狠话说完了,这位妈妈其实很不放心。第二天孩子早起就该去上课了,却躲在房间里迟迟不动,眼看着就要迟到了。妈妈心里开始打鼓,怎么办?是不是提醒孩子?或者干脆自己骑车去送她?好在她忍住了。结果发现孩子不慌不忙地出门,不仅没有迟到,而且是当天班里第一个到达上学地点的。这个妈妈很奇怪,问起女儿,才知道,女儿“被逼无奈”,自己对公交系统做了详细地研究,哪路公交最快,什么时间到站,弄得一清二楚,轻轻松松就搞定了。妈妈这才恍然大悟:其实,自己原来担心的孩子没办法自立,根本是杞人忧天。关键是自己肯不肯给孩子机会。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的爱。

可我们,爱得科学吗?舍得放手吗?

3

我平时跟孩子们交流,喜欢讲故事,包括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孩子们听。

结果,有家长提出异议了:王校长总讲自己上学时如何自立,不用父母操心,这有什么意义?时代变了,现在的孩子还是过去的孩子吗?用过去的思维来引导现在的孩子,有用吗?

我认为,一定有用。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总是期待着孩子有出息,有本领,给社会做贡献,给家庭争光,如果连他自己的事都不肯做,什么都得仰仗着“妈妈”,张口“妈妈说的”,闭口“爸爸说的”,你还指望他有什么大的发展?湖南神童魏永康,17岁就读了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简直是天才,可惜,最终连个硕士毕业证都没拿到就被劝退了。为什么?不是他成绩不优秀,而是他完全没有照顾自己的能力。妈妈不在身边,天冷了不知道加衣服,考试了不知道时间,连最重要的论文答辩都因为没人提醒而不能按时出场。这不是一个生活的“废人”吗?类似的事在不少学生身上存在着,我听到过一个故事,一个学生高中毕业后考了外地的大学,结果无法照顾自己,强烈要求父母允许自己重新复读,目的只有一个,要在家所在的城市读大学,这样就可以回家让父母照顾自己。据统计,每年有5%的大学新生因不适应环境而退学。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摆在面前,是不是给我们一些警示?

初中三年,我几乎没用妈妈做过早饭。尤其是冬天,因为需要很早起床去上学,我总是自己起来,在炉子上做点“熬饽饽”或熥两个窝头之类的简易的早餐,然后独自步行去几里路之外的学校。

我心疼自己的妈妈。

虽然现在的孩子尝不到这么苦的日子了。但心里有没有父母,能不能做力所能及的事,却是相通的。

不是我们的孩子做不到,而是我们“心疼”孩子,从来没给他们机会。

孩子“有病”,需要“吃药”的却是父母啊!

4

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离别中成长和成熟。幼年离开母亲的怀抱,开始探索世界;童年离开家人的呵护,逐渐发展自我;青年离开长辈的指点,构建独立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过度包办代替,孩子过度依赖父母,都可能出现心理不适应,甚至诱发焦虑和抑郁。

对一个孩子来说,真正的成长一定体现在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上。

学校组织孩子们到英国参加夏令营,送孩子们走的时候,我问一个男孩子:怎么样?做好准备了吗?孩子说:做好准备了,衣服和吃的塞满了行李箱。我说:这不是你自己准备的吧?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又问:还做了什么准备?孩子有点茫然。我说:我觉得你更应该做的准备是研究你要去的英国这个城市,了解他们的风土、人情、文化、交通等相关知识,了解你们要去的那所学校,这样你到了那里,就会迅速找到感觉。

然后,我又跟他交代了一件事:给你一个任务吧,等到了英国,照顾好自己的同时,也照顾好你的老师怎么样?在学校老师很照顾你,到了国外,人生地不熟,你是个男孩子,有义务有能力,女老师,需要你的照顾,好不好?

学会示弱,是妈妈让孩子“心理断奶”的重要手段。盼望英国回来,他能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