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专题>热点专题>

观心的基本修持方法(1):观心修行的基本原则

热点专题 阅读(1.26W)

最近在与一些朋友的交流中,发现很多朋友虽然对于佛道修行的理论已经比较了解,但对于如何修持一法、一门深入,尚缺少坚实的实践,而如果只是理论上有所了解,那么就无法实际改变我们的心继而改变我们的生命。

观心的基本修持方法(1):观心修行的基本原则

有鉴于此,特写此文供朋友们参考。

一、观心修行的基本原则

1、专修与散修结合

专修:每天安排专门的时间专注于观心修行,时间一般在30-60分钟左右比较合适,后续定力增强了之后,可以延长到2小时。每天最好早晚各专修一次,效果会更好。

散修:即在工作、生活中观心,不要求像专修那样专注,但需要尽可能地多利用时间观心,在各种场景里记起观心,而不是专修时知道观心,平时就全忘记了,这样修效果很慢。

专修与散修的关系相当于,专修是不断地加火升温,散修是注意和加强保温。不加火会凉,不保温也会凉。只有持续不断地加温,然后保温,然后再加温,然后再保温,这样持续坚持下去,修行才会快速进步。

2、定修与慧修结合

定修:定,即心力专注于观修的对象,定在观修的对象上。在不同的阶段,定的具体对象会有所不同,但都以一心专注、不动不摇为本质特征。定力的形成有个过程,刚开始其实是[止],就像有波浪的水面一样,要先让波浪静止下来,当波浪变成波纹,再从波纹恢复到平静的水面,这个过程即是[止]的修行,当平静的水面一直保持这种平静,不再起波纹,或波纹很细,即使稍有波动也很快又恢复平静,然后安住于平静,这就是[定]的修行。

慧修:慧,即对观修对象空性本质的直接透视、毫无疑义。在不同的阶段,慧的具体观修对象也会有所不同,但同样的,都是以直接、明了地“看见”观修对象的空性本质为本质特征。慧的发生,是[观]的自然结果,是[定]的状态下[观]的自然结果。[观],与思考、思维没有任何关系,且在实际修[观]的时候,是要避免使用大脑进行思考、思维的。

定修与慧修的关系相当于,定为集中,慧为深入,修行的力量如果不集中,那么就无法深入,而修行的力量集中后,如果不深入,也无法获得新的体悟。

刚开始的时候,可以以[止]的修行为主,[观]的修行为辅。如果性格本来就比较喜欢安静,很容易静下来,那么也可以以[观]为主,然后在[观]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止],直到[止]变成[定],[定]的程度再逐渐地提升。

随着[止]的修行提升,定力逐渐形成,这时需要逐渐加强[观],观,有觉知、觉察、体察、观照之意,也是逐渐提升其层次。

关于[观]的提升步骤,在观心修行参考步骤 一文中已有较为详细的说明,这里不再细说。

这里要强调的是,[定]与[慧],或者[止]与[观],应该如何去把握它们之间的平衡度呢?

这个需要每个人在实践中去体会和调整。

总体原则是,[观]的强度不能干扰了[止]、[定],如果太过刻意地观,就会生起诸多念头,这时就说明[观]过度了,另一方面,[观]的强度不能过低,以致于虽然内心很平静,甚至很空寂,但出现了昏沉,忘记了观照,甚至昏昏欲睡,这样的情况就说明[观]太弱了或者忘记了观。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止]、[定]是基础,定力越强也好,越深越好,同时在此基础上要生起观之觉察、观照。

心不静时,修止、定为主,心静了、定了之后,再强化观照,然后找到最佳平衡点。

3、观心修行核心要诀:静、净、清、明

之前在感悟[中]之德性 一文中,对守[中]修行提炼了十二个字:静、净、清、明、安、宁、祥、和、平、常、朴、素。

可以将这十二个字分成三个部分,即可以作为观心修行的三个阶段:静净清明、安宁祥和、平常朴素。

而[静、净、清、明]即是观心修行初级阶段的核心要诀,这主要是指专修时的要求,散修时也应尽可能进行保持,但不要强求,循序渐进即可。

静、净:是止、定修行时的要诀。

静:不攀缘外在的一切事物,专注于内在(专注于身心整体亦可)。

净:不攀缘内在的念头、情绪、情感,让这些内心的乌云慢慢消散,让心灵恢复本有的清净,然后专注于心灵本有的清净。

清、明:是观、慧修行时的要诀。

清:清清楚楚,清清爽爽,在宁静、清净中保持着清醒的觉知,不昏沉。

明:明明朗朗,明明白白,在清明的观照下,直接清晰地看到观照对象的空性本质。明,即是在观照中深入地体察、体会、体悟,一透到底,明明白白。

4、放下大脑的思考

本来没打算写这一点,但在与朋友们的交流中发现,让大家放下分别心,放下思考,放下思维,放下理论......真的是太难了。但这一点却又是观心修行的必然要求,所以特别提出来,作为一项基本原则。

在理论学习阶段,尽可以发挥你的思考能力,但是实修阶段,却必须放下你的思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观心实修上就难以真正入门。

你的大脑思维,你的思考,你的所有理论,都是观心修行必须放下的,否则这将成为实修的最大障碍。

(待续)

作者:明空如月(公众号 明空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