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书信>检讨书>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精选17篇)

检讨书 阅读(2.61W)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篇1

当悦耳动听的音乐铃在耳边荡漾开去的时候,我与我的学生都在心底松了一口气:终于,《二泉映月》欣赏“完”了,也欣赏“懂”了!面对着一张张因收获而快乐的脸庞,注视着一双双因兴奋而清亮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为本”这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聚焦于学生的探究、发现、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要使学生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今天,当我与我的学生感受着《二泉映月》那优美而又激昂的旋律美时,震撼着阿炳坚强又正直的人格美时,我欣喜地发现:原来学生可以更美的!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精选17篇)

一、“个性飞扬”是美

新课程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我欣赏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飞扬”,那是自信、智慧的涌动,那是主体能动性的张扬。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飞扬”的舞台呢?以往,我的备课本中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总是写得极尽详细,初看颇有针对性,实质却完全是我的朗读模式。我以我的感悟去要求学生,把我的感情强加于学生,学生只是我的朗读工具。他们也许不懂课文,但可以煞有其事地“读”课文;他们也许不明白为何要这样读,却依然读得“有声有色”……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读此文,我便被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空灵意境所吸引,更被蕴藏于文字但又淋漓尽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当我聆听完那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内心更是震撼!这是一篇适合朗读,而且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的课文。我该怎样来指导学生朗读呢?“倾听孩子的声音”,脑海中飞快地闪过这一新课程亮点。我精神一振:为何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情”呢?听听他们是怎样欣赏《二泉映月》的?于是,我在备课本上写下了这样一番设计:第一教时,先以音乐导入,在优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帮助学生奠定感情基调——对曲子创作者的敬佩。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在敬佩与好奇的情感驱使下,必然会兴趣昂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学生准备充分之后进行首次朗读反馈。只要求学生读,而不需要谈“为什么这样读”。接着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确定学生理解的难点,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 第二教时,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之后再次清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次应告诉大家“为什么这样读”。两次朗读,各有侧重,且逐层深入。前者是感悟的起点,后者则是理解后的感悟。

忐忑不安地开始上课,下课时却欣喜万分:初次朗读首先成为学生的“兴趣”时,他们大胆尝试,敢于思索,通过自己独特的朗读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的也许读得不够流利,但那份认真却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许还不够深入,但自信却可见一斑……随着感悟的深入,理解的透彻,学生对于阿炳知道得更多,对于《二泉映月》也“懂”得更多。于是再次“朗读”便成为了学生表达情感的“需要”。他们通过朗读演绎着内心深处对课文的欣赏,对阿炳的崇敬,对曲子的喜爱……于是乎,有的同学配乐朗读,声情并茂;有的同学小组合作,情感共鸣;有的则激情昂扬,鼓舞人心;更有甚者有声有色地朗诵,使人震撼…….看着这“个性飞扬”的一幕幕,我感到了美!

二、“合作探究”是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小学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方面能起巨大作用。为了真正还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我作了一番大胆尝试:尝试让学生自己走近阿炳,尝试让学生与阿炳对话,与文本对话,尝试让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尝试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为此,《二泉映月》第二教时便有了这样的构思:

一、创设情境,感悟内心

学生轻轻地自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可把句子画出来,然后交流理解。

1.分享读懂的快乐。

2.提出读不懂的地方。

3.结合课文第3小节与课前搜集的资料合作解决疑问。

二、精读感悟,品味赏析

1.引读有关课文:听着,听着,阿炳的心——,他禁不住——。他要通过——,把——情怀,倾吐给——。

2.质疑:读到这儿,你觉得我们该研究什么问题了?

3.合作研究。

4.讨论交流。

当我终于把这设计定稿时,我很是担心:学生会质疑吗?他们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吗?合作研究能解决问题吗?这一连串的“害怕”使我的心悬了起来。终于到了关键性的时刻:引读第五自然段的开头后,我静待着同学们提出该“研究”的问题。“阿炳怎样通过琴声来倾吐自己的情怀?”我惊喜啊,这不正是课文的重点吗?学生能一下子点出来,多棒呀。“阿炳想通过琴声倾吐自己怎样的情怀呢?”我又一次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这个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理解的难点,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读懂了整篇文章。学生果然也急于解决他们想知道的问题。于是,小组合作研究,通过读课文,听音乐,看资料,津津有味地讨论交流。最后,大部分同学都明白了阿炳通过琴声曲调的变化起伏抒发了他内心对音乐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表达了对命运的抗争,更倾诉了对生活、家乡、大自然的热爱……此时,我心中的“石头”完全落了地,被惊喜笼罩住了的我豁然感到:“自主探究”原来是这样美丽!

三、“童心闪烁”是美

一直以来,黑板是教师的“专用地”。教师可以在上面“指点江山”,学生面对的完全是教师的“蓝图”,他们往往是被动地接受,被动地理解,即使教师漂亮的板书是对课文最简洁的概括,生动的板画是对课文最形象的再现,学生也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面对“神圣”的板书,他们不敢思索,也不能质疑。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假如真还给学生“自主”,那么这一块历来被学生视为“圣地”的黑板是否也应该成为 学生的“用武之地”呢?《二泉映月》第二教时的后半部分设计让我领略到了学生无穷的智慧。黑板上书写着不仅仅是他们智慧的见解,更是一颗颗闪亮的“童心”。

课堂已接近尾声,学生已顺利地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在乐曲的感染之下,又一次投入地朗读课文。这一次,他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读的,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饱含着对乐曲的欣赏,那真情流露的眼神流淌着对阿炳的崇敬。看着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我激动极了:“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旋律,这么美的情感已深深感动了我。我相信:同学们也一定陶醉其中,被阿炳杰出的音乐才华和顽强的奋斗精神所感动!此时此刻,你心目中的阿炳一定十分高大吧!那就请你在黑板上倾诉你对阿炳的崇敬,写出阿炳最令你感动的品质或精神吧!“刹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再沉默是金,也不再犹豫不决,而是跃跃欲试,小手林立,因为他们内心的情感澎湃着,激动涌流着,他们愿意通过板书来倾吐这种感动。于是,黑板上便有了一颗颗闪闪的童心,一份份纯洁的童真。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篇2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生动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虽然课前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深刻领悟文章的中心,很难体会音乐要传达的情感。然而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的眼睛里,文章是如此的美,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美怎么办呀?

一、借助音乐,理解课文。

我在课堂中多次用了音乐,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我的设计是这样的:用音乐渲染激情,上课前,我先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课题:这段旋律你们熟悉吗?叫什么名字?引入课题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质疑:你最想了解什么?随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就让他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课文朗读,乙级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多读几遍,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我是用重组的方式(这也是借鉴了其他老师的方式),以文章的4、5自然段作为中心,这似乎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这句带到了文章的第一小节,随即让学生积累描写环境优美的词语;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带到了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体会师父对“我”的重要性,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机学习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想象阿炳失明后的生活是如何的,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阿炳对音乐的热爱,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也用到了音乐,让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我自己配乐朗读了让学生找描写泉声的句子,以及这泉声告诉人们什么?在知道朗读后的齐读,我也用了音乐做背景,课后自己还吁了一口气,感觉很顺利。

二、感悟音乐,激情导读。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读此文,我便被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空灵意境所吸引,更被蕴藏宇文中但又淋漓尽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当我聆听完那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内心更是震撼!这是一篇适合朗读,而且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的课文。我该怎样来指导学生朗读呢?

1、先以音乐导入,在优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帮助学生奠定感情基调——对曲子创作者的敬佩。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学生在敬佩与好奇的情感驱使下,必然会兴趣盎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

2、放课文朗读磁带,用优美的朗读引领学生,激起他们朗读的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朗读。

3、用小组比赛的方式,点燃他们朗读的激情,让他们不但要参与而且要努力,展现他们最好的朗读水平。

4、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更易把握课文情感,理清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帮助学生进行情感朗读。

三、拓展理解,学说结合。

第二课时,我播放《二泉映月》,让学生聆听,说感受,但学生较为困难。然后再引导学生抓住第四自然段的重点句“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体会阿炳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感。通过练习上文,“失去师父,患眼疾双目失明,操着胡琴 ,卖艺度日。”我再次创设情境,进行了这样的想象说话练习:A、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怎样卖艺?B、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又是怎样卖艺的呢?C、一天,阿炳发烧生病了,为了度日,他又是怎样卖艺的呢?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更深刻地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再次为阿炳的不幸而感到伤心难过。当阿炳在无人倾诉的情况下,把情思寄托于音乐表达时,我再次播放《二泉映月》二胡曲的视频,一曲而终,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当悦耳动听的音乐铃在耳边荡漾开去的时候,我与我的学生都在心底松了一口气,终于,《二泉映月》欣赏“完”了,也欣赏“懂”了!面对着一张张因收获而快乐的脸庞,注视着一双双因兴奋而清凉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为本”这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聚焦于学生的探究、发现、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要使学生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下课铃又一次奏响,我却依然沉浸在《二泉映月》美妙的旋律中,沉浸在学生创造的美妙课堂中。原来,学生完全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人,原来他们可以更美的!那么我又有何理由去埋没他们的“美”,为何不信任地挖掘他们更多的“美”,为何不微笑着欣赏他们更多的“美”呢?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篇3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生动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虽然课前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深刻领悟文章的中心,很难体会音乐要传达的情感。然而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的眼睛里,文章是如此的美,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美怎么办呀?

一、借助音乐,理解课文。

我在课堂中多次用了音乐,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我的设计是这样的:用音乐渲染激情,上课前,我先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课题:这段旋律你们熟悉吗?叫什么名字?引入课题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质疑:你最想了解什么?随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就让他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课文朗读,乙级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多读几遍,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我是用重组的方式(这也是借鉴了其他老师的方式),以文章的4、5自然段作为中心,这似乎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这句带到了文章的第一小节,随即让学生积累描写环境优美的词语;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带到了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体会师父对“我”的重要性,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机学习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想象阿炳失明后的生活是如何的,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阿炳对音乐的热爱,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也用到了音乐,让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我自己配乐朗读了让学生找描写泉声的句子,以及这泉声告诉人们什么?在知道朗读后的齐读,我也用了音乐做背景,课后自己还吁了一口气,感觉很顺利。

二、感悟音乐,激情导读。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读此文,我便被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空灵意境所吸引,更被蕴藏宇文中但又淋漓尽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当我聆听完那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内心更是震撼!这是一篇适合朗读,而且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的课文。我该怎样来指导学生朗读呢?

1、先以音乐导入,在优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帮助学生奠定感情基调——对曲子创作者的敬佩。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学生在敬佩与好奇的情感驱使下,必然会兴趣盎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

2、放课文朗读磁带,用优美的朗读引领学生,激起他们朗读的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朗读。

3、用小组比赛的方式,点燃他们朗读的激情,让他们不但要参与而且要努力,展现他们最好的朗读水平。

4、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更易把握课文情感,理清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帮助学生进行情感朗读。

三、拓展理解,学说结合。

第二课时,我播放《二泉映月》,让学生聆听,说感受,但学生较为困难。然后再引导学生抓住第四自然段的重点句“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体会阿炳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感。通过练习上文,“失去师父,患眼疾双目失明,操着胡琴 ,卖艺度日。”我再次创设情境,进行了这样的想象说话练习:A、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怎样卖艺?B、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又是怎样卖艺的呢?C、一天,阿炳发烧生病了,为了度日,他又是怎样卖艺的呢?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更深刻地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再次为阿炳的不幸而感到伤心难过。当阿炳在无人倾诉的情况下,把情思寄托于音乐表达时,我再次播放《二泉映月》二胡曲的视频,一曲而终,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当悦耳动听的音乐铃在耳边荡漾开去的时候,我与我的学生都在心底松了一口气,终于,《二泉映月》欣赏“完”了,也欣赏“懂”了!面对着一张张因收获而快乐的脸庞,注视着一双双因兴奋而清凉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为本”这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聚焦于学生的探究、发现、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要使学生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下课铃又一次奏响,我却依然沉浸在《二泉映月》美妙的旋律中,沉浸在学生创造的美妙课堂中。原来,学生完全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人,原来他们可以更美的!那么我又有何理由去埋没他们的“美”,为何不信任地挖掘他们更多的“美”,为何不微笑着欣赏他们更多的“美”呢?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篇4

《二泉映月》一直是我最喜欢的民乐之一。在兴奋的时候听它,总能使自己很快沉静下来,不至于失去自我;在忧郁的时候听它,仿佛乐曲能带走我的烦恼,让心灵有了归属;在悲伤的时候听它,更如找到了倾吐的对象,忍不住泪水潸然而下。所以,对于乐曲《二泉映月》我有一种不解的情结,无论何时听到它,总会驻足凝神,听上片刻。心中也会疑惑:为什么阿炳的乐曲能承载这么多的情感?会有如此丰富的内涵?

伴随着《二泉映月》婉转回荡的乐曲声,我翻开了苏教版第十册课文《二泉映月》。琴声中,文字里,我仿佛看到阿炳正坐在月下二泉轻拨琴弦,乐声如泉水潺潺流出……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课文的这一语段,不仅很好的诠释了音乐的初始部分、表达了琴声的深刻内涵,而且还完美的呼应了课文的前三段内容。阿炳生在惠山脚下,受二泉美景的熏染,江南灵秀的山水给了他不少创作的灵感。然而,阿炳却再也无法看见。于是,一声长叹之中,阿炳陷入了美好的回忆,忆二泉美景、忆师父教诲、忆人生之路。小时的阿炳无法听知二泉流水中的种种奇妙之音,当他经历人生坎坷,饱尝人生辛酸之后,再来到泉水之边。淙淙的泉水仿佛也已经懂得阿炳的满腹愁苦,流出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社会是不公的,命运是不幸的,然而阿炳更是倔强的。他用琴声表达出内心的悲恻,控诉着万恶的社会,又在铮铮乐音中强烈地展示着自己的不屈服,“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执著地用音乐追求着心中的光明与幸福的生活。

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舒缓——起伏,恬静——激荡,这两组看似对立的词语,却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乐曲的丰富内涵。就在乐曲的千回百转之中,我们仿佛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听阿炳诉说满腔情怀之后,看他身背胡琴渐渐消失在惠山脚下,乐音却久久散之不去……

《二泉映月》,乐美、文美,怎样能使学生感受到如此深邃的意境,感悟到如此丰富的内涵呢?我想,也只有创设一个乐文交融的情境,乐随文起,文伴乐悟,形成“涵咏”场。让学生从乐声中体会文本内涵,感受阿炳诉说的情怀,又从文本品读中更深地玩味乐声,领悟阿炳用乐声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篇5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文章生动地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听一段二胡曲——《二泉映月》,将学生带入《二泉映月》那优美的旋律中,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感受文章所述内容,从而让学生带着对学习这篇的憧憬进入精读课文的学习中。

本课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教学中,我让学生先感受“心”,因为有了心,才能领略内涵,才能听懂音乐。再让学生读文,划出描写景色的句子,在读中想象。找句子也要用心,用心读了,才能用心找出相应描写二泉映月这一处景色的句子。所以,学生能用心找到这些,我及时表扬鼓励,肯定这种做法,同时也示意其他学生学习这种做法,才能学好本课。

找到句子之后让学生通过读了解阿炳遭受了怎样的坎坷,体会“坎坷”时,我抓住重点句让学生读文体会,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在反复地品读中感悟,又在感悟中去品读,从而能深入了解阿炳不平静的内心世界,为理解《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作好铺垫。再进一步体会阿炳,还是通过读表现出阿炳的心声。孩子们充满智慧的体验,闪耀着一颗颗亮晶晶的“童心”。

最后升华感情,欣赏阿炳从心中流淌出来的世界名曲。在乐曲的感染之下,学生又一次投入地谈体会,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饱含着对乐曲的欣赏,那真情流露的眼神流淌着对阿炳的崇敬。开始,我播放乐曲的柔和的一段,帮助学生理解无锡二泉的美丽风光,缓缓流淌,仿佛流进了我们的心田。然后,播放乐曲的高潮部分,帮助学生理解阿炳的坎坷经历,体会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引起学生的共鸣。我又播放乐曲的结尾部分,让学生体会到阿炳用全身心在创作乐曲,他已经深深地久久地沉醉在艺术情怀中了。

整节课,学生都是在音乐的氛围中,不仅享受了阿炳的艺术作品,更是学习到了阿炳热爱生活,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课文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感染学生的情感。

通过学习,学生收获很多,他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进入了阿炳的内心世界。从阿炳二胡曲那优美的旋律中,读出了阿炳对家乡的热爱,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同命运的抗争,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激起学生对阿炳的同情。另外课外资料的搜集与阅读也加深了学生对阿炳的了解。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篇6

这是一首抒情性的儿童歌曲,歌曲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歌颂了大树妈妈对小鸟的百般呵护。旋律亲切柔和,休止符的运用生动地表现了大树妈妈对小鸟的深厚的爱。

在教学中我抓住一年级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以童话故事《大树妈妈》导入,让学生体会大树妈妈那无私的爱,抓住了孩子的心。然后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反复聆听歌曲,引导学生跟着律动,帮助他们很快的熟悉歌曲的旋律、歌词。

用“红灯停”的方法让学生很形象地感受八分休止符的停顿,并能正确演唱,做到音断而气不断。歌中另一难点“大知了”节奏的解决,我是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妈妈摇摇篮的动作,通过肢体动作来感受结尾的上扬感。在本课小结的时候,我又巧妙地渗透了德育教育,由大树妈妈对小鸟的爱引到妈妈对我们的爱,在由妈妈对我们的爱升华到我们对妈妈的爱----我们要孝顺妈妈,长大不忘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学生由于有切身的体会,学得很投入,很动情,教学效果良好。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篇7

古人云:“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都说明复习的重要性!新课上完后,都是比较长的一段复习时间,对学生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又有重点地复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毕竟年龄小,对所学的知识容易遗忘或者已模糊不清,复习能有效地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

《成语》是我尝试的一堂成语复习课。成语是汉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非常精练、非常有表现力的一种固定词组。成语语言精炼、生动有趣、意义深刻,被人们所喜爱。孩子们从平常交谈和课文中接触到许多成语,他们平时积累的成语多,但是都很凌乱,因此我想把成语进行归类,因此我有了上一堂成语复习课的想法。在上完这堂复习课之后,我对这节课认真做了反思。

首先努力做到的地方:

1、注重复习方法的渗透和归纳

一堂复习课不可能让学生牢牢掌握住成语知识,与其一味强求量的落实,不如讲求方法的指导。学生只有掌握了成语的一般规律,才可能在课外时间开展有效的复习,才可能有量上的实质提高。因此,我在《趣味成语》这堂复习课中,着重教学生学会进行成语归类,引导学生从归纳总结出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数字成语、动物成语,并由动物成语扩展延伸到来自于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这些成语,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知道成语的大致分类。

2、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做对十道题更为重要。我也很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哪些同学知道这些成语呢?老师想请同学来说说。不过在说之前老师有要求,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做到三到:眼到,要认真看;耳到,认真听别人说;手到,把成语补充完整。明白了没有?也就是边看,边听,边写。”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

3、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课堂上,我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因为老师激励的话语,热切的目光,课堂的生命,滋润着孩子的心灵,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作为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这时,我就运用巧妙的、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加以引导、帮助,既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还能使学生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比如:“你的脑筋动的可真快,要是再说具体清楚些,那该多好呀!”“你很会观察,很会动脑筋。现在老师想奖励你……”课堂上,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就是一种启动思维的“催化剂”,会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闪现出“我要学习,我要思考”的火花。

4、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语文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语文应该是生活中的语文,而不能脱离生活。这节复习课中,我也特别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我告诉学生:“我们的成语是前人智慧凝结而成的,它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定型的词语或短句,不能随便乱改,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滥用、乱用成语的现象比比皆是,使我们特别是青少年对成语的理解有误,因此我们要捍卫成语,要当成语小卫士。”设计了给成语改错这一环节,就是要告诉学生我们的成语滥用、乱用的现象在生活中很普遍,希望他们能当生活的有心人。

其次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1、出题不够严谨

出题过程中由于对第二阶梯第一小题出题欠严密,于是导致学生在此题上耽误了过多的时间,没有按计划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2、运用成语还存在问题

在这节成语复习课中我注重对成语的类型进行归纳,但是忽略的对成语意思的讲解,因此,学生并不是很清楚有些成语的意思,造成了运用不恰当的后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让学生能利用成语词典等工具书查找成语的意思,并正确使用。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篇8

在上第一课时,总想在这堂课上使课文的重点有所呈现,所以教学的容量安排得大了一些。一节课上下来,我感觉最大的不足是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存在明显的疏漏,前半部分特别是预习检查这一板块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课堂教学结构有些前松后紧,以至本该是课堂教学的高潮部分草草收场。这也是我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在这样的教研课上也出现了,真是不应该,以后得认真加以改正。

另外,还有很多细节的问题也必须得注意。比如:让学生谈谈对作家的了解的时候,应注意指导学生提取其中有用的信息;让学生交流课前已理解的词语时,要让学生说值得一说的词语;生词最好是指导读写后,还能让学生默写一下,以便及时地发现问题;在训练概括完段意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还需加强;要让学生真正能体会到发生海难时人们惊慌失措的感觉,朗读指导还要到位;有些问题的提问设计得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等。

总结这堂课,如果要说好的地方,那应该是学生的表现,他们能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我能感受到他们情感的波澜起伏以及智慧的轻舞飞扬,学生的情感与智慧活动是与本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谐同步的。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篇9

学习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到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炼就的勇气和毅力,同时也感受我国戏剧艺术的魅力。

在教学本文时,课前我就让学生收集了新凤霞、吴霜以及关于评剧艺术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教学时我着眼于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艺术给人的神奇魅力。在设计上采用多读,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和画找语句来感知课文。在每次读时,给于具体的要求,逐渐浓缩,让条理逐渐清晰,中心逐渐明确出来。如在第一遍接触课文时,设计扫读课文,画出课文围绕那句话写得?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即找出表达中心的句子。第二遍快速自由读时,弄清课文写了什么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第三遍读时,要求在弄清课文写了什么事的基础上再精读课文,抓住具体的语句来体会“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精讲艰辛学艺的部分,从中体会作者所炼就的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最后总结作者的成功得益于她心中的“舞台”。拓展练习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心中的愿望,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自己准备怎样去奋斗。通过整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艺术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阳关道,必须付出艰辛和心血的道理。教学效果良好。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篇10

本课教学我通过“攥”和“仍”两个看似简单的动词统摄全篇。在认读生字中,出现“攥”和“仍”,通过做动作,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两个动词。然后,根据这两个词,整体感知课文,抓住主要内容。接着从“攥”字进入文本,去欣赏湖水美丽的景色;从“仍”字出发,去了解那个小孩对湖水的破坏。最后吧“攥”和“仍”这两个动词连到一起,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去发现其中的意蕴。

以文本为依托,采取多种方式充盈学生心灵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抓住重点句,联系上下文,联系插图,联系生活积累,想象湖水里倒影的景象,来丰富文本的内涵,使文本变得具体、诗意而具体起来。学生想到了倒映在湖中的山石、花草、树木、飞鸟、游人,以及小鱼,并想象着这些来朗读这个重点句子,使文本活跃在学生的脑海中。紧接着扣住一个“仍”字,让学生想象扔进香蕉皮的湖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再一次勾勒湖水的景象,与前面的美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两幅截然不同的图画在学生心中形成反差,足以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在语言、情景的对峙中启迪学生智慧,完善学生人格

本节课通过对峙来震撼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攥”和“仍”的对峙,让学生比较、发现,学生的思维如泉涌,“跳起来摘桃子”,发表了十分精彩的看法。通过“仍”前后湖水景色的强烈对比,形成理解的张力,震撼这学生的心灵,达到了学生心灵与文本和谐共振的境界。

整合平台,拓展提升

本课教学我始终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穿行文本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训练语感、积累运用的一种有效途径。让学生从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到通读全文,感知美景。再根据句子的理解难易、情感浓淡,以及环节设计的先后,处理手段的轻重,选择“读”的不同形式,提出“读”的不同要求,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本文最后我及时总结:“同样两个手上的动作,这一收一放,美丽只差那么一点点,愿我们都能像小洁一样,攥出一份美丽,一份美好的生活环境。”使主题进一步得到升华。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篇11

《寒假里的一天》是大班保健最后一节内容,要求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睡眠、学习和游戏这四方面的习惯。对于大班来说这四方面的要求挺简单的,但有时候做起来比较困难,细化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我看到课程书上的活动过程时,比较迷茫不知该如何下手。书中有表演的部分,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相对简单了些,也没什么意义,所以我决定将教案做一些调整。以记录单简笔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幼儿更加一目了然。也为幼儿制定了一份从早上到晚上睡觉的一日生活计划表,让幼儿在制定时有所参照。

大班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一个转折期,也是孩子从游戏阶段向学习阶段转折的一个时期。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对于我班的孩子来说知道这些习惯要求,但做起来比较困难,老是记不住。

整个活动下来,幼儿的积极性比较高,而且小眼睛一直围绕着我的身影转,活动比较紧凑,整体效果还是可以的。在活动一开始,我让三名幼儿说说自己怎样度过愉快的的一天,从早上到晚上做了哪些事情,幼儿说得太多,其他幼儿有些冷场。在中间环节我已简笔画的形式展现出进餐和睡觉的习惯要求,使幼儿更加的清晰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部分。幼儿观察的比较认真,即为下面幼儿自己绘画学习和游戏方面的要求做铺垫。幼儿在绘画时,我进行相应的指导,发现很多幼儿知道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但是不太会画出来,这点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在最后的环节中,我给幼儿看了其他小朋友的一日生活计划表,太详细没有侧重点。在今后的活动中我在教具设计方面还应在精细些,图片精致、合理。在幼儿方面应从幼儿出发,关注幼儿的各个方面。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篇12

巩固训练我设置了小明一天的作息安排、申奥成功视频、“我拨你说”同桌游戏,较好地体现了数学就在同学们身边,生活处处皆数学。启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并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在探求时分的关系及认读钟面上的时间虽然我用了大部分的时间,但有一部分学生还掌握不好,虽然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但有的已经遗忘,造成教学上的困难。整个课堂时间的把握也稍稍有点欠缺,在探讨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时花得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练习环节有点匆促。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篇13

这节课是六年级上册《能量》的第一课,本课将“重演”科学史上著名的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究性、趣味性。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指导学生做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经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思维过程;第二,做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实验,为理解电磁铁原理打下基础也为研究玩具小电动机埋下伏笔。本节课的科学概念是:电流可以产生磁性。通过三个班级的教学,这节课我也有几点反思:

第一:根据本课的重难点修改了教学时教材的顺序。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先运用通电导线和指南针来模拟科学家奥斯特的实验,然后再运用短路电路和指南针继续来做实验观察现象,再通过这两个实验来总结发现,最后做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的实验。在第一、二次教学时我遵循了教材的安排顺序,但是在做最后一个通电线圈实验的时候,总是显的过渡很愣,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制作一个通电线圈,因此这里孩子们显的有一些茫然。基与此,在后几次的教学中,我修改了教材的顺序,先做通电导线的实验,然后就总结发现。而把短路电路实验与通电线圈实验放在平行的位置上,因为这两种都是让导线磁性变更强、实验效果更强的方法,当然其实他们也有一个小层次,就是通电线圈的磁性要比短路电路的磁性更强。这样教学以后,我发现教学目的更明确了,教学的效果也更好了。

第二:“实验材料的充分准备是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基础”这节课让我更加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这节课的实验材料很多,例如有电池盒、电池、开关、导线等,如果那一个小电路出现了故障灯泡不亮,那么这个小组的实验就会必然失败,所以材料的准备才是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可靠基础。

第三:课堂上对细节的处理我还是不到位。

片段一 问: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指针发生了偏转呢?一个孩子犹豫但洪亮的回答:电流。我非常的高兴,但是我说:你评什么认为是电流呢?由于我的卤莽行为与强硬态度,这个孩子害怕了,就再也说不出原因了。这时我好后悔,我想这时我应该耐心的鼓励和引导这个孩子,说:“你可真勇敢,而且想的也非常有道理,你能说说你为什么会这么想?”我想这时正是我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的时候,但是我却错过了这次机会,而机会却不会再来。

片段二 问:根据这个奇怪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回答:我想知道电难道能够让磁铁转动吗?这个孩子提出的问题多么好啊,但是当时我却由于紧张不知道怎么和学生交流好,因此我选择了按照我事先备的教案走,即没有回答这个孩子的问题,也没有引深这个问题,而是不做任何回答的问了我想问的问题: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指针发生了偏转呢?课后我反复思考这个孩子的问题,我才发现这个孩子提的问题真好,其实孩子提出的问题,就是我想问的问题,只不过问的形式不一样而已,我可以顺着这个孩子的问题。我想我可以这样引导:“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电难道能够让磁铁转动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谁能说出你自己的看法吗?能说说为什么吗?”我想如果这样处理这个孩子提出的问题的话,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也能够可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我想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是这样在课堂的点滴中一点一点的培养出来的。

这节课总体来看教学层次设计的比较合理,结构比较清晰,也非常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对于课堂中的细节处理确是有很大的遗憾,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把握课堂中的细节问题。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篇14

《长征》已经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不管从哪个角度说,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也不能让学生忘记那段历史。现在,也有好多历史家研究长征,更客观地评估长征,有好多作家拿起笔,重新写起长征。长征对于中国人来说,早已经不是简单的历史事件了。从我们读书时,课本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都有这一素材。写这一思考,我用“红军+长征”在百度中搜索,搜索到217000条信息,这足以说明长征是一门课程,是一门中国人要学的课程。苏教版在三年级下册首次将“长征”引到教材,旨在引领学生读长征,研究着长征。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长征”的事,按我们的一般认识来看学生们并不陌生,因为这方面的电视剧、电影、书等还是非常多的。但现在孩子因为喜欢游戏,喜欢卡通,喜欢动画[题外话:中国还没有创造出一部动画式长征大剧],因为“长征”是成人的世界,也许没有更多的信息走进孩子的大脑,了解了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了解了孩子的实际情况,就能把这篇文章的本质呈现与学生了。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之前所要研究的。

“菩萨兵”这篇长征小故事,给予学生的是什么?一是让学生知道朱德(我问过三年级的老师,一个班38人,有37个人不知道朱德,1个人说的也是所问非所答);二是引领学生知道那时的藏民是如何生活的(课文写的不是很详细,学生阅读后也能够粗略地知道一点)(那时的藏民还是农奴制);三是军民鱼水情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四是这篇文章以《菩萨兵》为题,“菩萨”一词要让学生理解,我们不要把菩萨一词理解成迷信,引导学生明白这是一种信仰,“菩萨”是佛教用语。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这也是菩萨一词的本义。是藏族同胞对这支部队的称呼。而在这一课中其意思还有着“心地慈善的人”的意思。这同样也是藏族同胞对这支部队的称呼。另外还有“兵”这个词的理解。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落脚点只放在朱总司令上,这篇文章不是单单歌颂朱总司令的,而是歌颂朱总司令这支队伍的。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长征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群体的事。最后一个自然段:“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虽然意思有多层,但关键还是要让学生明白,这个团队的力量改变了藏族同胞的认识。

为什么要开动员会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思考着。在研究长征史上,人们不会忘记许多会议的,每一种会议都有着一定的目的。为次动员会为什么开?一是红军战士不理解藏族同胞,说明这个会议要开;二是藏族同胞不理解红军,这个会议要开;三是行动起来才能让藏族同胞理解;四是并不是所有军人都能够统一的,开动员会是统一认识;五是春耕时候,不抢种不行,这是硬任务,也是一次命令性的大会……所以,在思考这个动员会时,我感觉到,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这次动员会,因为这个会非常有意思,值得研究。没有这个会,热火朝天地干是难以出现的。

这篇文章传递的信息非常多,仅仅靠课文的理解,肯定是不够的,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这里的未知数太多了,因此,用这一课引领学生读读长征方面的书,还是可行的。学生如果能主动去读了,长征就不会那么抽象了!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篇15

虽有这些可喜的火花,但是纵观本课堂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 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 感悟不够。虽然都能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

三、 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因此产生了拖堂现象。比如,“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这一句,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说,他为什么感到快乐和幸福?学生在这句话上,纠缠了好久也没有切入主题。问题出在哪儿呢?我想,应该是从一开始,对老教授的良苦用心的感悟就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去。所以,一遇到含义较深的句子,就出现拖堂毛病。

四、 课堂上的语文味的体现,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句式转换,省略号的补白,预设中有个练笔,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过场,这一工具性体现的就不够了。

朗读的量还不够,朗读的质还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篇16

这组教材针对五年级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基础,遵循着“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的原则进行设计,使学生在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去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这是一种全新的教材形式,所以他受到了老师们的极大关注,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在学习本组教材之前学生们对这一学习内容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个单元由“有趣的汉字”与“我爱你,汉字”两个综合性主题学习活动组成。每个主题学习活动都是先提出活动建议,然后给出一组阅读材料;这些主体阅读材料之前都有一个“导语”,“导语”中主要提出学习任务,之后有一个结语,提出办展览、办手抄报等成果展示和继续探究的建议。从教材的编排结构中,我们能够明确此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活动的基本思路。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篇17

《小摄影师》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根据课文的特点,把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作为教学的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来突破教学的难点。因为高尔基这个伟大的人物距离孩子生活的年代较远,高尔基这个伟大的人物对孩子来说是很陌生的,孩子不了解高尔基,于是,课前,我要求孩子通过不同的方式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以此加深对高尔基的认识,课上与同学交流。其次,我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纸团飞进窗口,男孩请求高尔基允许为他照相──高尔基摆好姿势,男孩准备为他照相──忘带胶卷,男孩哭着离开──高尔基等着男孩再次来照相。为引起学生积极探讨,我在学生了解叙述顺序之后,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用老师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自主质疑等方式引导孩子探究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引导孩子结合具体的句子、段落,透过对话、细节描写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从而在学习中受到熏陶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