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节日庆典>春节>

地方春节习俗美文:记忆中的广丰年味

春节 阅读(6.98K)

猴末鸡初,散落在四方的亲人齐聚我在信丰的家,大小有二十人,吃了年夜饭,看看央视春晚节目就算过了个大年。

地方春节习俗美文:记忆中的广丰年味

正月初一,与亲人漫步在信丰街道,花园湾广场,到处张灯结彩,彩旗飘扬,花团锦簇,美丽而红火,喜庆而优雅。这些看似充满年味的图景却与传统的年味相去甚远。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贴春联、放鞭炮、看春晚成了千遍一律的年味。每每想起这些,一种与少年时的广丰年味有着巨大反差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时光荏苒,月下水影,记忆中的广丰年味已淡然,儿童时的年痕已渐渐模糊……

百节年为首。迎接新年是孩子们最大的期盼。从岁末腊月开始,大人们就忙着筹划年货。一年忙到头,一年累到头,一年省到头,为的就是能过上一个快乐、幸福、喜庆的新年。小孩子也从年前腊月廿四过小年跟着大人忙乎算起,到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止,这二十多天是孩子们一年中最开心最幸福最值得炫耀的时光。

我们这一代的童年生活都是异常艰辛的。一年到头,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吃的好穿的好看的好玩的。唯有过年才让我们过上与日常不一样的生活。

过年期间,能吃上一年到头难得的美食,是童年最幸福的感受。“鸡、肉、鱼、子(蛋:广丰话把蛋叫子)四大荤,粉皮、粉丝、豆腐干”“花生、瓜子、炒发豆,咸条、门闩(油炸麻花)、番薯片”。这些美食美味各具特色,尽显其妙。就说这种番薯片可不一般,先得把番薯蒸熟并捣烂成番薯泥,再把泥状的番薯铺开成布状一样晾成八分干,然后把与布一样薄的番薯片切剪成二指宽的凌形状,再一次晾干。最后用菜油炸得又酥又脆,特别好吃。如果在番薯片中洒少许芝麻,油炸后就更显香脆。别看这些再普通不过的食品,我们的童年只能到过年时才有这样的口福。现在看来,唯一能让我情有独钟的食品竟然是——炒发豆。广丰的发豆是很有特色的。松、脆、香,即使将它浸在酱油、醋里泡着,吃起来也是松松脆脆香香的。发豆的炒作过程很复杂,须先将黄豆浸泡在清水里几天,等黄豆全部涨发开后,把黄豆捞出沥干,再把黄豆放在热锅上炒。热锅在炒黄豆前,须把一种叫发豆泥的土先炒烫后,再放入黄豆慢慢炒。这发豆泥可不是一般的泥土,颜色灰灰的,很像水泥颜色,炒热后有一种特别的泥土芬芳。小时候也不知道这土是从哪里取的,好像是乡下有人专门挑这发豆泥土来县城卖的。黄豆和着这泥土炒,怎么也不会炒焦炒黑,且越炒越香。等豆子炒熟后,再用筛子把发豆泥滤掉,将豆子凉了便是著名的广丰发豆。那种又香又脆又松又耐嚼的感觉至今不会忘却,这种味道自离开广丰后已有四十余年不曾品尝到。现在任何超市也买不到这种特别的发豆。

能穿上一身新衣服,也是我们儿时最值得炫耀的。不过新衣服只能在正月初一那天才开始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我们小时侯穿衣服的真实写照。一件衣服非要穿到补丁叠补丁,直到破得不能再补了才舍得丢掉。可以想像,正月初一能穿上新衣服的我们是何等兴奋啊!正月初一,当我穿上新衣服时,手刚伸进口袋就摸到了一张崭新的一块钱,这是父母给每个小孩的压岁钱。

广丰人正月初一早餐习俗是吃年糕,寓意为生活年年高。蒸年糕是广丰的特产,分素甜两种。素的年糕用的是普通大米拌稻草烧成的灰浸泡水,再用石磨磨成浆,放到蒸茏里蒸制而成。食用时将年糕切成薄薄的小片,放上青菜一煮即可,清香可口,滑嫩鲜美。甜的年糕又叫糖糕,用糯米磨成浆兑拌一定比例的蔗糖蒸制而成。食用时先将糖糕切成小指般厚,二、三寸宽的方块,放在锅里用油煎成两面金黄色,晶莹剔透,外酥里软,又香又甜。嚼起来糯糯的却不黏牙是最好的糖糕。

除了吃和穿,更能凸显浓浓年味的是正月里的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游花灯赏花灯闹花灯活动了。

从正月初一到初五,各类舞龙灯、踩高跷、撑旱花船、演街头古装戏的团队多的数也数不清,一拨又一拨,走马灯式地在大街路口或平台空地轮番表演。孩子们追东逐西,哪里新奇好看就往哪里赶。那时的社会治安极好,根本不用担心小孩走丢走散,也不用担心被骗走、被拐卖。

舞龙灯的队伍长长的,高大的龙头活灵活现,由最壮的汉子举着它不停地追逐着前方的小彩球,后面舞龙身的也跟着上下翻腾,好看极了。最没得空的是舞龙尾的小伙子。他一刻也不能停下,就算整条龙在原地休息,他也要摆动龙尾左蹦右跳。因为只要一不小心,就有人伸手摸他的屁股,这是广丰人的习俗——叫掏龙子(蛋)。不过舞龙灯的队伍,白天很少见,一般都在晚上表演。一到晚上,一拨一拨的龙灯队前赴后继,络绎不绝。遇有大户人家或有人愿给一元钱,龙灯队便会进你家里屋走一圈,意为来年带来好运。如有愿多给一些钱的,龙灯队便会在你家门前或庭院里来一番腾龙飞舞的表演。

撑旱花船的或演古装戏的要是有两支不同的队伍相遇,就要像对山歌一样在街头对唱一阵子。

踩高跷的队伍最受欢迎。近两米长的高跷捆绑在腿上,人站起来有三米多高,伸手便可摸着街面二楼楼台。高跷人打扮成不同的角色,有扮成七品芝麻官的,边踏着跷步,边幌动着头顶上的官帽;有的扮成不同的小丑,一路上净做些鬼脸和一些滑稽的动作;有的男扮女装成媒婆,口刁杆大烟枪,腰缠大烟袋,一路嬉皮笑脸……最让孩子们追捧的是高跷戏《渔翁与河蚌》。每当“咪唆咪,来哆来;咪唆咪,来哆啦……”高亢激昂清脆嘹亮的旋律一响,孩子们犹如磁性的心碰上吸铁石全被吸引去了。

两个高跷艺人,一个装扮成白发齐肩,白长眉毛,白长胡子,腰系鱼篓,手执鱼网的老渔翁;一个男扮女装成姑娘模样,全身被硕大无比的河蚌外壳包裹着的大河蚌。在被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围得水泄不通的圆圈里,老渔翁一见到如此巨大的河蚌,既惊奇又兴奋,刚准备伸手撒网,不料,河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牢牢夹住渔翁的一只手臂。疼得渔翁高蹦双脚,哇哇直叫,连拖带甩才以脱手。

人蚌之争的第一个回合就让围观的人们笑得前仰后合。接下来,渔翁试着用高脚挑逗一下河蚌,不想脚又被河蚌牢牢地夹住了,渔翁只得单腿着地边跳边移,足足跳移了好几分钟才被甩脱。看得人们目瞪口呆,啧啧称赞渔翁高超的跷技。

第三个回合更可笑。渔翁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巨大的河蚌有如此超强的能耐?想一探究竟。可是,当渔翁刚伸出头,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巨大的蚌壳牢牢地夹住了。疼得渔翁双脚高高跳起,又狠狠落下,连续蹦跳了几十下,摇头摇不动,摆头摆不了,甩头甩不开,哇哇的叫声时断时续,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脱身。看客们捧腹大笑,掌声雷动,尖叫声喝彩声此起彼伏。人们为两位高跷艺人的演艺钦佩不已,更为他俩精湛的跷技赞不绝口。

经过三次教训,渔翁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佯装离开走远。然后,悄悄地绕了一个大弯,走到河蚌的身后。趁其不备,手起网落,终于把河蚌牢牢网住。

演出虽然结束了,但是看客们一时还不舍得离开。我和一大群小孩却一直尾随高跷队后面,直待看到下一个场地的再次表演。在正月的头几天,只要上演《渔翁与河蚌》,我决不错过一次观看的机会。

从正月初六开始,每个晚上,时不时会有从乡下进城表演的超长龙灯队,广丰人称这种长龙灯为桥灯。我记得最长的桥灯要数壶桥公社的桥灯队,足足有千米长。几百人抬着桥灯,浩浩荡荡,来势汹汹,每块桥灯板上都点着一根蜡烛,星星点点,延绵不绝,穿城而过。由于桥灯太长,最后只能汇聚在广丰中学的大操场上,来一番龙腾虎跃的表演。那磅礴气势,恢宏场面令人称绝。

从初六到十五的元宵节,县城的大街两旁就陆陆续续挂满着摆设着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花灯彩灯。

我记忆最深的要数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两年元宵节的花灯会了。

广丰县在度过艰苦的三年自然灾害后,于一九六三年就实现了全县粮食平均亩产跨纲要的优异成绩。因此,在县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沿街所有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小集体单位,以及居民百姓家都要在自家门前摆设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的花灯。

这些丰富多彩的花灯彩灯,把广丰县城当时最繁华的中大街装扮成花枝招展、五彩缤纷、亦梦亦幻、光怪离奇、变幻莫测的花和灯的海洋。

有造型似“稻子、粟米、高梁、小麦、大豆”的代表五谷丰登的花灯;有造型如“马、牛、羊、猪、狗、鸡”的表示六畜兴旺的花灯;有莲藕荷花灯,并与多种鱼灯挂在一起,表示连年有余;有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宝莲灯、八仙过海灯、哪吒闹海灯、麻姑献寿灯、天女撒花灯、嫦娥奔月灯、孙悟空大闹天宫灯;有造型栩栩如生的狮灯、虎灯、兔子灯、孔雀开屏灯;还有多种不同形状并代表不同神话故事的走马灯,如有圆形的里层绘着唐僧四师徒西天取经的,有六角形的里层画着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有四方形的里层画着西施浣纱、昭君出塞、貂蝉拜月、贵妃醉酒古代四大美女图的……这些走马灯在蜡烛的作用下,不停旋转,煞是好看。

更有惊奇造型的彩灯有:当时广丰的四大建筑之一的关里水库,水渠一边放水,一边发电,沿途的小电珠一闪一闪;水渠的水推动着小水碓不停地滚动,缓缓地灌溉着千亩良田。

人们在游赏花灯的时候,也会走到有灯谜的花灯前,猜一猜不同谜底的谜语。

这些花灯彩灯一直要摆放到过了元宵节才结束。

广丰的年味就是这么浓,从年前腊月二十四的小年开始热闹起,一直闹到新年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才算结束。这就是童年时在广丰度过的滋润了我一生,让我永远抹不去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