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专题>热点专题>

感人的经典文章:9岁男孩帮环卫工妈妈挺举垃圾桶

热点专题 阅读(2.46W)

近日,在贵州贵阳某街头,一名9岁男童在帮环卫工妈妈清收街边垃圾:他虽然看上去体型清瘦,但是从收到搬、再到将桶一把举起递给车上的妈妈,动作麻利,一气呵成,看得出,这孩子是从小就练过的。

感人的经典文章:9岁男孩帮环卫工妈妈挺举垃圾桶

据孩子妈妈说,孩子每逢放假都来帮忙,而且平时,他还会自己做饭吃。

消息一经网络播出,立即引来网友们的围观和点赞,大家纷纷感慨:这妈妈的教育很是成功啊,孩子体贴懂事不娇气,又从劳动中练得了好身体。这比那些整天沉迷游戏或者麻木刷题的孩子,要健康许多啊!

也有人表达了相反的意见:这样利用课后时间来劳动,不会影响学习吗?

其实这是个局限的看法, 所谓学习不仅限于书本之上,而是遍布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就曾说过:儿童对劳动从厌倦,劳动既能使他们更好的成长,还能获得以下的能力。

1.提高自信:我能行!

2.培养责任感,有主人翁精神。

3.有感恩的心,通过劳动体恤父母的不易。

4.有助人心,从帮助家长开始,通过已有技能去帮助周围其他的人。

1.周老四:你们看我像懒汉,其实周莹的本领都是我教的

热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里,女主角周莹自幼被亲生父母抛弃,由流浪汉周老四领养,故事开头的几集里,周莹不断被周老四卖到大户人家作丫鬟,换来的钱只为给他自己还赌债。

观众们不由得唏嘘不已,这样不靠谱又没良心的父亲,真是给了周莹屋漏偏逢连夜雨的人生啊。

然而越往后看,越是觉得周老四表面的无所谓和不靠谱中,其实隐藏着他教子的独特秘笈。

他虽没文化无法让周莹进学堂学知识,也没房产无法给周莹安定的生活,但是,他将一身本领传授于女儿,并在女儿尚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时候,一直将她带在身边,父女靠着街边卖艺,过着浪迹天涯,潇洒自由的生活。

这过程中,在常人看来是艰辛而苦涩的,但正由于周老四对生活的热情和本身的活力,让周莹即使跟着父亲吃糠咽菜,也能品出生活的甜蜜。

因为,和父亲一起工作,本身就是拉近亲子距离,以及获得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一个被父亲赋予责任和担当的人,就是一个自信而且人格独立的人。

周老四貌似在周莹日后的事业上并未给过实质的帮助,但是周莹身上那些防身的本领,以及过人的机智和胆识,都与当年周老四的培养和影响息息相关。

2.俞敏洪:我要感谢妈妈培养了我爱劳动的好品德

前几年,一部名为“中国合伙人”的电影一经上映就受到了观众的好评与追捧,而剧中以俞敏洪为原型的主角成东青,一出现,就以“土鳖”和“傻冒”的形象迅速成为整栋宿舍楼的焦点。

被人笑话和嫌弃,几乎成了他大学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他善良和勤劳的品德又渐渐拉拢了他和同学之间的距离,宿舍内务对于其他养尊处优惯了的室友们,是避之不及的无聊工作,可是成东青不仅不推诿,甚至愿为所有人代劳且甘之如饴。

在他日积月累的默默坚持中,他无毒无害的好性格,久经考验的好人品渐渐征服了很多同学的心,而这些对于他日后拓展人脉,实现梦想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据他本人所介绍,在他的实际大学生涯中,他也的确承包了整个宿舍所有的内务工作,甚至还经常帮隔壁宿舍的人打开水。

“并非刻意为了讨好同学,而是我从小就养成了劳动的习惯”他说。

俞敏洪出生在农村,父亲都是普通农民,虽然自己是母亲最疼爱的孩子,但在做家务方面,母亲却从未让他有偷懒的机会。

从年幼开始,母亲就分配他做两项劳动:

1. 整理床铺并打扫房间。每天起床后必须叠好自己的被子,打扫好房间才能出门。否则即便是上学要迟到了,也会被母亲拉回来做完这些再出门。

2. 割猪草喂猪。由于家里喂了两头猪,家里粮食紧张所以只能给其吃野草。因此从小学开始,俞敏洪每天放学就必须挎着篮子出去寻野菜。这一习惯直到他考入大学进了北京才结束。

俞敏洪说,儿时不明白母亲的用意,长大才发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却给他的人生带来非常深远的意义。

首先是从早上打扫和叠被子养成了早起和时间管理能力,再是放学后雷打不动的割猪草让他获得了做事情持之以恒的能力,最后,是多年的坚持,让他与劳动已经形成了某种默契与连接,让他长大以后,无论去到哪里,都能凭借劳动与分享这些品德赢得好的人缘。

3:牛牛:妈妈,原来刀不是武器

我儿子牛牛小时候对刀特别敏感,有一回看电影,当看到一个怪物举起刀要砍另一个怪物时,他吓得差点哭起来。回来的路上他说:妈妈,那个怪物好厉害,因为他有一把锋利的刀。

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有天回来他直奔厨房去拿刀,说有个同学总是打他,他要拿把刀去砍了他!

我看他那副怒不可竭的样子,感到非常的担心和害怕。语言说教显然没有用,于是决定通过教他做家务来帮他重塑对刀的认识。

后来,我每次做饭的时候,都以请他帮忙为由,让他负责给我切菜。孩子能被大人委以重任,是非常自豪的,他二话不说就跑了过来,刚开始是简单的切块,再是切条,等他慢慢熟练之后,我再教他切丁和切丝。

当然过程中,难免有切到手的时候,但我并没有表露出担心和焦虑,而是从容的给他贴上创可贴,并教他如何握刀以避免再次伤到手。

这样的练习大概坚持了半年多,家里的砍刀,片刀,水果刀,全都被他摸了个遍,现在他不仅切菜和水果得心应手了,对于刀的功能,也完全颠覆了过去的认知:原来刀在生活中不是武器,只是做饭的工具而已嘛。

以此为例,我在得知他对火感兴趣的时候,做了一件令常人不能接受的事情:就是一次性给他买了五个打火机,让他去奶奶家老式灶膛里生火煮饭,并且掌握生火以及灭火的方法。从此让他对火的认知不再局限于是毁灭以及伤人等方面。

他的恐惧不见了,他的某些攻击行为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他对家中物品的熟悉与珍惜,以及他在劳动中收获的独立和自信。

4.教育不是陪着孩子享受生活,而是激发孩子创造生活

在欧美国家,父母让孩子从小参与劳动已成共识。所谓精英教育不是陪着孩子享受生活,而是激发孩子创造生活。

而我国,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学习分秒必争,拒绝给他们参与劳动的机会。”成绩至上“,”家务无用论“在很多家庭里成为一致的默契。

然而,当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辛苦工作的漠视,以及对家庭责任感的缺失,又引来父母对孩子一系列的不满意,我一亲戚就曾喋喋不休的抱怨女儿说:都二十岁了,连个碗都洗不好,房间里乱得像狗窝,我怎么就养了你这么个懒惰又没用的孩子!

亲戚女儿的回答则是:以前我想做,你就以浪费时间为由不教我,现在我不想做了,你又以我懒惰来骂我,你到底想怎么样!

正所谓父母即孩子的因,孩子的一切行为,不是被父母影响的,就是由父母培养的。

劳动也一样,儿时从未染指过家务的孩子,是很难在成人以后自发对劳动感兴趣的,而且即便由于生活所迫,必须承担家务劳动,他的动手能力和规划能力都会比从小就得到锻炼的孩子差很多。

那么,获悉从小养成劳动习惯对孩子有诸多好处之后,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爱上劳动呢?

1.父母作为孩子环境的主体,无论是在面对工作还是家务劳动,都要保持情绪的平和与喜悦。这不仅能影响孩子爱上劳动,也能引导他将来在工作岗位上,不做没用热情的苦行僧。

2.请求孩子帮忙,孩子天性善良柔软,只要父母发出邀请,他就一定心甘情愿来帮忙。

3.固定岗位,并引导坚持。就像俞敏洪,十几年一直坚持做两样劳动,直到内化为好习惯。

4.家长随时予以鼓励和帮助,对于不会做的,耐心教导,对于做的不好的,家长不能批评指责,这样才能让孩子有恒久的热情。

5.从参与劳动,到赋予权力。孩子都渴望家庭的价值感和归属感,而在不断参与家庭劳动以后,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家庭生活安排的决策,让孩子有主人翁的感觉。比如周末去哪里吃饭,长假去哪里旅游,都可以交给孩子定夺和规划。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和四肢,使他们充分认识生活,再从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生活借由劳动所创造,父母引导孩子劳动,不是对他们的约束,而是带领孩子从劳动中学会自给自足,从劳动中习得技能,然后以点带面,让他们带着自律和自信,去创造积极健康的人生。

本文作者: 周周,多家媒体签约作者,终身学习的妈妈,擅长亲子教育,婚姻情感的文章。

微信公众号: 周周的茶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