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专题>热点专题>

如何阅读才有效:读书的烦恼

热点专题 阅读(2.43W)

这一周,一直有读书的烦恼。

如何阅读才有效:读书的烦恼

我仿佛又回到了以前读书的状态,读完之后,除了作品内容和情感之外,对于其它没有一丁点感悟。这种浅层次的阅读,无疑是浪费时间。

于是,我开始反思,问题到底出现在哪?

读《奥斯特洛夫斯基书信集》的时候,并没有这个问题,因为目标特别明确,那就是了解跟作者有关的一切。读一般跟教学有关的专业书籍也没有这个烦恼。所以症结就找到了:没有明确的读书目标。

因此,我重新审视摊在面前的《骑兵军》,我到底想从这本书获得什么呢?

巴别尔和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都是战争时代的士兵,后者选择一正面的代表,歌颂的是为祖国为人民作出贡献的革命群体;而前者却具体到个人,侧重战争给人带来的影响,描写的是人性。

那么,我是否有体会到当时真实的社会环境?是否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在叙述这些事情的时候,如何做到冷静客观?巴别尔是仅次于海明威的语言大师,我是否有体会到他简明的语言风格?当跟别人谈起这个作家时,我是否能随便举出几个例子,证明这一点。

带着这些问题去看书,就不会像前几天一样,只求速度了。只有一篇一篇嚼过去,才能找到想要的答案。这不,今早的一篇《科齐纳的墓葬地》,就让我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个墓葬地,要写什么呢?一般人的逻辑,得交代墓葬地的样子,是谁的墓葬地,里面的人是怎么死的,为什么要写一个坟墓,自己的想法。可能还要牵涉到死者生前的一些事情。怎么着1000字以上是要吧。

然而,巴别尔却只用了337个字符,就将这些内容全部写了出来。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先看看原文。

全文分为两段。第一段只有两句,却大有深意。

开篇写的是“犹太小镇的一座墓葬地”,而不是“科齐纳的一座墓葬地”,为什么呢?科齐纳大约是一个地名,可并不是所有的读者都知道。换成“犹太小镇”,一下子就能让读者猜到为什么要写这一座墓葬地了。作者本人就是犹太人,行军途中,看到本民族的坟墓,当然会触动心弦,萌发写作的欲望。

那么,这座坟墓怎么样呢? 第二句有交代:“榛莽”是丛杂的草木,两个字写出了周边的荒芜。“亚述”注释上说的是“古国和古民族名,在两河流域”。印象中跟犹太人没有关系呀。于是百度一查,知道是西亚地区的一个奴隶制国家。没有细细浏览,大约知道了亚述遗址有艺术水平高超的浮雕,后日趋荒芜。“东方”可能也是指带有东方特色。简单的一句话就把墓葬地给人的感受说了出来。还不够简洁吗?

第二段是重点,开始正式描写坟墓。作者主要抓住了墓碑——一块花岗岩。花岗岩上的浮雕,浮雕上的人、羊,四句话。还写了墓室,“被博格丹·赫麦尔尼茨基的哥萨克杀害的阿兹里尔·拉比的墓室。一家四代都场面在这座墓室内。墓室之窳败像是卖水人的陋屋。”巴别尔说自己特别喜欢用句号。每个句子都不长,一个句子一个意思。第一个句子交代了死者是谁及死因。第二句交代了屠杀的残酷:一家四代都被杀害。第三句交代了墓室的简陋,用了比喻。而作者自己的情感却很好的隐藏了起来,句子本身根本看不出来。

可能最明显的情感流露就是在结尾墓碑上的文字了。“死神,贪婪之徒,不知餍足的窃贼,你为什么从不出于怜悯放过我们,哪怕只有一次?”

所以,读到这里,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一篇“科齐纳的墓葬地”的。波兰人屠杀犹太人,乌克兰的哥萨克也屠杀犹太人。对于自己民族的苦难,似乎都不知道该怨恨谁,唯有放在对死神的咒骂上了。是啊,哪怕人有一点点怜悯之心,就不会干这样惨无人道的事情了。

一天早晨只读一篇,把这一篇吃透,这样读书,何愁不深入呢?有些书籍可以走马观花,一目十行,但经典名著却不行。希望自己吃一堑长一智,吸取今早读书的经验,慢慢阅读,成为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

本文作者: 芒果happy(公众号:罗老师用文字记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