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专题>热点专题>

有关写芦苇的美文欣赏1000字

热点专题 阅读(2.86W)

本站:芦苇,禾本科,芦苇属,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等。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芦苇》。

有关写芦苇的美文欣赏1000字

“徂署尚繁郁,大火空西流。兹辰喜佳节,凉雨忽惊秋……”

又是一年中元节到来。“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虽说现在还未到农历的八月,但每年这个时候,我总会想到草中的伟者——芦苇,这是我们这儿过中元节必备之物。

比起其他的杂草,芦苇的身量可算高了。《说文解字》:苇,大葭也。诗经里的蒹葭就是初生的芦苇,长大后就是《豳风·七月》里的萑苇了。诗经里还有多首诗提到了芦苇,《秦风·蒹葭》自是最有名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味,让水边的芦苇添了几分惆怅。而《卫风·河广》里,“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不起眼的芦苇已然成为载满思念之情的苇舟了。后有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故事,更是让芦苇与佛结缘。至于这“一苇”是一根芦苇还是一束芦苇,大家见解各有不同啦!以上可见,芦苇一般水边多见,那么旱地有吗?当然有的呢!《大雅·行苇》中“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体现了周家忠厚,仁及草木。但是,我感觉路边的芦苇显然没有水边的芦苇活得滋润。水边的一般有3米左右高,两指粗,而路边的只有一人高,也细一些。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和实心的寒芒搞错,芦苇是空心的哦!

在此,我眼前立即浮现出以前看过的抗战片,华北平原的白洋淀,那那连绵的苇区,摇曳着白色的芦花。现代诗人余亚飞诗称:“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曾几何时,钱塘江边的芦苇丛是我们野炊、玩耍的第一选择,后来,随着海塘的整修,也就深埋于水泥地之下了。药书记载,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均可入药,据说治瘟病少不了,而如今的人鲜有懂此的。

在我眼里,最有用的就是芦叶了。芦叶是带状,叶柄中空抱茎,叶片长成后有六七十厘米长,基部有六厘米宽,其实就像放大多倍的狗尾草叶,这也是禾本科植物的共同特点。每当农历七月半,家家要祭祖,我们这儿叫“请阿太”。小时候对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没什么概念,独独对吃不忘,全都记成了美食节。中元节的美食就是馄饨。馄饨分水煮和清蒸两种,而蒸馄饨要垫在蒸架上的就是芦叶。那天剪芦叶的任务定要抢过来。带上剪刀,来到芦苇丛边,仰头挑选一棵长势好,叶片粗壮的芦苇,弯下来,剪下中节上没有损伤的叶片。总之,每个孩子都是完美主义者,似乎挑片好的叶子,蒸出的馄饨也会更鲜美。

同样,芦叶也可以蒸馒头、圆子,没有箬叶时,还可以用来包小粽子,都给这些美食增添了一股清香。其实,每次抢着剪芦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顺便折个芦苇头做拂尘。大概是西游记里神仙老道的镜头看多了,感觉他们手中的拂尘蛮好看。不知是谁第一个想出了这个办法。找一株没有抽穗的芦苇,距离顶端一臂之长处折下,掰掉下面几张叶子,留出一个柄,其余的叶子从底部开始,用指甲掐住撕开,撕成两三毫米宽的细条。这可是个细致活,要把近十片叶子都分成细条状,越细越好,又不能弄断,还不能让锋利的叶缘割了手,很考验耐心。最后成功完成的,便可以玩起cosplay。但仙风道骨的感觉难以找到,倒有点像高力士啦!

除了叶子,芦苇的花穗,家里人用它做成扫帚,用起来挺轻巧的,感觉比高粱穗子做的扫帚好。当然,做扫帚时,要把芦絮打掉,轻飘飘的芦絮飞扬起来的美,不亚于蒲公英的绒毛。以前,我也想过,这么多芦絮怎么没人用它做棉袄?后来读书多了,才知道芦花棉袄是无良的后妈专属定制的,亲妈是绝对不会用蓬而不暖的芦花害孩子的。再说苇秆,有节,中空,与竹竿相似,所以芦苇也称芦竹。

我们这儿都把苇秆砍下来晒干当柴火用,我每次把它塞进灶洞之前,都会踩几脚,不把它踩裂了再烧,它就会在灶洞里放起爆竹来,吓人一跳。其实,把它当柴烧有点浪费了,苇秆可以造纸,做苇席,只是我们这儿只是当野草,不成规模,也就没有像白洋淀那边好好开发。还有,芦苇嫩芽营养丰富,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中“芦芽”也是一道美食,但我问了村里的人,都是没吃过,我亦没有尝试过。我一度还把它和现在的当红蔬菜“芦笋”搞错过呢,后来才知芦笋是百合科植物石刁柏的嫩芽,两者截然不同。

站在钱塘江大缺口海塘边,眼前幸存的一小片芦苇,在江风的吹拂下,发出沙沙的响声。我不觉又吟起了叶嘉莹先生的调子:“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公众号:南湖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