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专题>热点专题>

关于阿斗的文章:为三国刘禅正名

热点专题 阅读(5.01K)

本站:乐不思蜀的刘禅一直被世人所诟病,刘禅真是一个昏庸无能之辈吗?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为三国刘禅正名》。

关于阿斗的文章:为三国刘禅正名

不知从哪朝哪代开始,人们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一些始终无法扶持成才的人,令人失望的人和懦弱,懦夫之辈。应运而生的歇后语有“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阿斗当官——有名无实;阿斗的江山——白送;阿斗式的人物——没能耐”等等,阿斗几乎成为了无能、无奈的代名词,也成了讽刺、嘲笑、挖苦一个人的或不可缺的名字。

阿斗,三国时期人物,原名刘禅(207—271年),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即汉昭烈帝(220xx年—220xx年在位)的儿子。

据史书记载,刘备去世后,由儿子刘禅继位(即后主),刘禅的小名叫阿斗,是个愚笨无能的人。一开始,由于有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等有才能的人辅佐,所以还没有什么大问题。后来,这些贤人先后去世,蜀国也就很快地被魏国灭了,刘禅因此投降被俘。他投降后,被安排到魏国的京城洛阳居住,并且封为安乐公。有一次,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他喝酒,当筵席进行得酒酣耳热时,司马昭说:“安乐公,您离开蜀地已经很久了,因此我今天特别安排了一场富有蜀国地方色彩的舞蹈,让你回味回味啊!”这场舞蹈跳得刘禅身旁的部属们非常难过,更加想念他们的家乡。然而唯独安乐公刘禅依然谈笑自若,丝毫没有难过的表情。司马昭问道:“你还想不想回西蜀的家乡呢?”刘禅答道:“这里有歌有舞,又有美酒好喝,我怎么舍得回西蜀国呢!”正因为如此,刘禅的乐不思蜀、昏庸无能在历史上出了名。后来,人们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比喻那种懦弱无能、没法使他振作的人。

为此,数千年来,刘禅(阿斗)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对庸人的藐视、贬低一个人的戏称。

事实果真如此吗?阿斗真的扶不起吗?

刘禅于刘备去世后继位成为蜀国皇帝,即蜀汉怀帝(220xx年—263年在位)。一种观点认为刘禅虽然不是一个聪明有为的君主,也不是一个完全懦弱无能的人,他起码拥有中等的智慧。看起来,这似乎是“一分为二”的评价。刘禅于公元220xx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称帝在位41年,是在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在那种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动乱年头,能执政这么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不行的。有人把刘禅安稳地做皇帝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其实,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20xx年的皇帝,很难说全是诸葛亮的辅佐之功。

其实,在刘备在世时,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刘备让其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读;又令其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寰宇记》有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对于刘禅的表现,诸葛亮是很满意的。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个敏字可说明阿斗并非愚蠢之人。《晋书·李密传》中也记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从这些记载中不难看出,刘禅是一个博学多才、聪明伶俐之人,并非无可救药、愚不可及之辈!

刘备“三顾茅庐”于诸葛亮,在长期的共事中,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可谓“和谐美妙”(当然,这取决于双方的彼此尊重、理解、信任),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的典范。作为刘备的接任者,后主刘禅能从父亲那里完整地承续这种“和谐美妙”的君臣关系,且把这种关系发展成了“黄金搭档”。仅这一点就不难看出,刘禅不同于其他君主,高高在上,目空一切,而是崇尚礼义,敬重贤达。由此说明了刘禅的“大气大智”。一般来说,辅佐父亲,又辅佐儿子,很难达到一种“默契”,更何况是年轻帝王与年老大臣?其中有年龄之差距,思维之不同,眼光之悬殊。事实上,刘禅把这种“忘年之交”的君臣关系处理得如此完好,不能不说是一种高超智慧。读过“三国”的人几乎都知道,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而事实上,在后主刘禅在位期间,诸葛亮违背了先主刘备辅政的嘱托,进而代政,并长期大军在外,犯了君臣大忌。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分歧,而刘禅处处为大局着想,克制自己。诸葛亮用人失误后很内疚,后主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诸葛亮自贬三级后不久,为了不影响诸葛亮的权威,等诸葛亮打了胜仗后,刘禅及时恢复诸葛亮的职务。诸葛亮死的消息传来,刘禅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这一点不难看出,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时不清醒,必有后患。在笔者看来,这也许是做给当朝文武看吧!青年帝王刘禅从长远着眼,摒弃偏见,如此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也可谓亘古未有。如此贤德的领导,在封建制度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奇迹。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评价刘禅时说:“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刘禅:“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可见历史上的刘禅确实是一个较为明智的君主。至于后来,为何有了“扶不起的阿斗”之说,笔者也不愿过多赘述,单从其在位四十年之久,不能不说刘禅是豁达明朗、善于治国的君王。

莎士比亚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伺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伺着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松。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刘禅能领导蜀国41年,既避免了班子内部互相倾轧,也没有隔几年发动一次大的运动,而政权稳固。在危难关头,当断则断,使国家人民得以保全。如此决策,与“为了自己一己私利,而不断地鼓动老百姓为自己卖命”的刘备来比,不知进化了多少代。刘禅与同时的吴王孙皓和晋朝开国皇帝武帝相比,绝不亚于其后,也不乏仁德名主。刘禅的这种“居庙堂之高”不自以为是,不唯我独尊的智慧,也是当下为官做人值得借鉴的。

在笔者看来,刘禅的成功之道,关键做到了“小事装糊涂,大事不糊涂”,真正是“大智如愚”。中国五千年,才出了一个大气、大量、大度的阿斗,我们还骂人家“扶不起”,这岂不是不尊重历史、不客观公正评价一个人的才与德、得与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然刘禅也存在这样和那样的过失,功过历史自有评论,也不至于用“扶不起”一称到底吧,甚至还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自己认为偏激和过失的人,这也是狭隘的心胸。

笔者强烈呼吁呐喊,从尊重历史、尊重客观、尊重事实的高度,为刘禅正名,让其摘掉”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同时,理性客观地评价一个人,别动辄给人再戴上“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

公众号:天府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