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职场指南>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意识的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 阅读(2.99W)

内蒙移动前段时间让我去给他们的员工讲职业化,于是将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进行了一些划分:20-25,25-30,30-40,40以上。其中特别提到将近30岁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产生迷茫和困惑,对未来的人生产生焦虑。自己的成长也是这样过来的,也曾经想过是否可以减少这样的疑虑,现在看来是可以的。遗憾的是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很少有人提供指导,曾经走过很多岔路,浪费了很多人生时光。现在只要有机会,都会不遗余力地提示自己周围的年轻朋友要注意把握当下的机会,完成人生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相应成长任务,不要在老了以后回头再弥补。

职业意识的概念

    前天在一家媒体集团为年轻主管们讲领导力,30岁上下为主。虽然内容对我来讲已经烂熟于胸,但看着他们对自己收获的总结,心里不断洋溢着自得。可以看到的常见的情况是,太多的年轻人(本人并不垂老,只是他们相对更年轻一些)困惑于自己成长中的难题,无法寻求到答案,而这个社会还没有成熟的商业和职业氛围,大家混乱地按照各自的理解去解释什么是商业规矩、什么是职业规矩,造成了更多的意识混乱。也因为没有什么商业氛围让大家去体会感受,其实也就没有机会去验证自己的想法。于是谁说的声音大、谁说的底气足、谁说的振振有词,谁似乎就成了正确的代表。

    遗憾的是,眼前的年轻人很多往往“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头脑中的想法已经根深蒂固,比我们这样的“中老年”更加执著。所讲的道理如果稍不留意,就会被当成“只此一种”的声音,而不是全方位地给与观察和思考。这样的事情就在身边发生,这让我很苦恼。花费了很多口舌去解释、阐述,真的希望能够被听懂。

    大局和局部的关系任何接受过共产党教育的人都很清楚,但有多少人真正在理解地使用?与人为善、奉献爱心、亲善友爱在今年让我们都充分地感受到,可有没有人在非理性地奉献爱心?今年有一句话被政府媒体广泛宣传: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最大的爱国。有多少人在理解地使用?

    人一定会具备在不同环境下的各项属性:与亲人在一起是亲情的自然属性,与朋友在一起是正常的社会属性,但到了工作场合他必须要具备职业属性。三种属性有必然的联系,但也有着很大的区别。职业不是生活、职业也不是社会,职业只能是职业,虽然职业的存在是为了生活。该职业地表现自己的时候就不能照搬生活状态、照搬社会状态。职业要求大家必须为组织的发展群策群力,认同组织的理念,将自己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紧密联系到一起。当职业外的事情发生时,转移注意力去关注一下一定会被理解,但不能被理解的是为了显示爱心而放弃对组织的责任。

    不只是社会新人,即使很多工作多年的江湖人士也没有搞明白职业意识到底是啥东西。年龄段不同的人接受的教育不同、社会状况不同,这些教育和经历在他们走向工作后自然会对行为和思维产生影响。我们小时候(基本是指小学到高中)被灌输的是:顾全大局、团结友爱、勤奋努力、谦虚忍让、艰苦奋斗,上了大学以后逐步发现社会原来也有黑暗面,内心产生价值观的巨大冲突,但按照弗洛伊德学说,幼时经历会深深影响成人行为,凡是没有被后来的社会打垮的人基本回归到幼时的教育。所以,相当一批人基本的职业意识紧密地与国家、理想、政治联系在一起,充满了饱满的革命热情。但实际上这不能算是职业意识,它更应该被称为上层建筑。但那时候的模式化教育也给一批人带来了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这些东西在骨子里与职业意识非常接近。当人生丰富到一定程度,人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思和学习,他离职业化意识实际上就已经很接近。

    可怕的是社会长时间被封闭后突然解禁,从来没见过、体会过、深感新鲜的人物、事件打乱了大多数人的思维模式和生活状态,找不着方向了,什么该做、不该做的统统没有了概念,管它呢!只要有钱什么都好使就是职场上很多人所遵循的最高标准或者是唯一标准,所谓的职业意识也由此形成。只要有本事挣钱其他什么都不用管。这几年,有不少具有很高境界的专业人士在国内四处游走,阐述职业意识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多的人也逐步有了职业意识的看法。可社会现实对职业意识的围剿实在太凶残,很多被洗过脑的人不久又回归到原来的方式。

    还见过另外一些表现:或者思想很丰富、或者道理讲得震天响、或者感情很细腻,可就是行动配合不上。说什么似乎都明白,还能进行很深入地探讨,但就是不能按照达成的意见行动。按照很多企业管理者的期待来说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提高“执行力”,不仅仅停留在表达上,还希望看到他们为企业创造的价值。说到底,所谓的职业意识应该是这样一种描述:既要遵循企业和社会的道德、行为标准,还要不遗余力地为企业创造价值,证明自身的经济和伦理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