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职场指南>精英人物>

陈晓玲:自己就是一块招牌大纲

精英人物 阅读(4.94K)

文/李丽

陈晓玲:自己就是一块招牌大纲

沃尔顿靠小卖部起家,麦克唐纳以小小的汉堡包发财,李嘉诚开始做的也是小小塑料花生意,世界上的富商巨贾几乎都是这样“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财富和光荣聚焦在塔尖之上,而换一个角度,去看看一粒“沙子”的生存,它们的经营之道将带来另一种启示,最特殊的是那种老板加员工不超过5人的超小型公司。

老板就是招牌

陈晓玲今年5月在广州创办了比思得广告策划公司,业务范围包括市场策划、市场研究、平面设计、礼仪服务、危机公关、媒体公关、展览设计、政府公关、产品代理8项。启动资金10万,没有合伙人,员工仅4名。很难想象公司如何正常运转,陈晓玲却说前景乐观。

“我原来的公司就是做这行的,在业内有些名气,我负责的是统筹工作,服务过许多大客户,他们都比较满意。有了好的口碑和关系网,自己“另立门户”接业务并不难,因为公司虽然换了,客户认做事的人,放心把业务交给我办,加上朋友的推荐,其他客户也愿意让我尝试。”

1997年初,陈晓玲来到广州一家主营企业策划的广告公司,从客户经理做到市场主任、执行总监职位,她曾成功为美国帝盟公司做了一系列品牌推广方案,比如在全国开展有奖征名活动等,使这家在美国仅是一家小IT企业迅速在中国树立起品牌,后被成功收购。

而4年间,她和同事还策划了北方电信、Maxtor、AMD、NEC、EPSON等品牌的推广方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以至后来作为超小型公司的老板,陈晓玲自己就是一块招牌。

做生意常言:“不熟不做。”创业者要熟悉某个行业,在创业前的工作环境很重要。创业者的创业眼界,管理经验,市场知识,业务关系,往往从他们原来服务过的单位中获得,人们常将其比作“孵化器”。超小型公司脱壳而出,作为核心人物的老板必先经过良好的“孵化”。

运筹于夹层中

陈晓玲擅长活动执行,按公司目前的规模,对应的服务对象本该是小企业,但国内的许多小企业的公关意识还不成熟,企业内部没设立市场部,也不愿出钱给策划公司,把小企业当作目标客户显然不实际。

这两年,广州的一些广告公司在慢慢转型,从传统做平面设计为主的转为市场策划公司,尤其像奥美、博雅这样的国际大公司都在广州设立了办事处,大企业为了品牌效应,通常会不惜重金把活动策划交给它们做。但对于小活动,它们更愿意找些执行能力强,服务价格又实惠的公司,抓住这个市场机会,将大有可为。于是陈晓玲制定了这样的策略:与国际大公司的公关部或者国际广告公司合作,承包它们的一部分小项目,然后与相关的专业公司签定协议,把项目的具体分工给它们完成,自己的公司则在中间扮演统筹角色。

“没有一个公司能够拥有全部资源,小公司为大公司服务是很普遍的,我们是一个超小型公司,但是可以利用对行业的熟悉,把资源整合起来,形成更快捷方便的网络。”陈晓玲所说的这个资源,包括展架、设计、设备、演出、场地租借等等相关服务公司和队伍,结网就是与它们签订协议,共同执行活动,而且协议规定各方责任和利益,具有可靠性和法律效力。

“比如公司与一些创作室签订协议,提供客源给它们,它们提交设计作品,并按内部合作报价,就好像是公司的创作部,但又保持各自的独立性。我们还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合作伙伴,它们通常也是成长中的小公司或工作室,前提是必须有好产品。”

“服务质量和成本必须同时考虑,我们尽量选择最基层的供应者,比如许多公关活动现场需要礼仪小姐,公司便运用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兼职礼仪队伍,而不是找礼仪公司,因为中间多了一层,成本就会增加。”

比思得在“网络”中占据重要的结网点,又不同于一般的中介,主要以协议的形式拓展。大公司在各地设立办事处,比思得则在各地建立联络处,当有业务需要在当地开展时,各种资源马上调动起来,而这些联络处并不需要公司亲自投入人力财力,只是合作伙伴。

与国际公司合作能提升自身的企业形象并学习最先进的东西,与相关的专业服务公司联手则可以加强实力、节省成本和降低风险。这正是一个超小型公司健康成长合适的道路。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