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职场指南>创业人生>

专家:使更多大学生成为创业者

创业人生 阅读(2.03W)

由于采取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的政策措施,我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实现年初确定的8%增长目标已无悬念。但这种增长具有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的特征,特别是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压力仍然很大,XX届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仅为68%,未如期就业的大学毕生超过了200万人。因此,如何研判我国现在所处的阶段,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大学生成为创业者,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专家:使更多大学生成为创业者

一、 我国正面临着第四次创业浪潮

创业是对新企业、小型企业和家庭企业的创建和经营,其活跃程度可用个体私营企业增长率来表示。改革开放31年来,我国已出现过三次创业浪潮。第一次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初到1984年。由于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大量返程,加上城镇新增劳动力,我国城镇的登记失业率达超过了5%,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为缓解就业压力,中央政府提出了“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并提出了创办劳动服务公司,对安置待业人员为主的集体企业实行税收优惠等相应政策措施。” “三结合”的就业方针突破了统包统配的传统就业制度,特别是允许集体和个体经济发展,从而在所有制结构上突破了原有就业政策的框架。在这一政策刺激下,创业型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相应地,城镇失业率从1979年的5.4%迅速下降到1984年的1.9%,在短短的几年内缓解了城镇的沉重失业压力。

第二次创业浪潮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并一直持续到中期。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经济增长经历了一次低谷,增长率一度徘徊在4%左右。但邓小平南巡讲话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使经济增长又驶入了快车道。与此同时,以“全民下海”为特征的创业活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统计表明,1992年,私营企业的数量比上年增长了28.8%,就业人数首次突破了200万人;到1994年,全民创业活动达到整个九十年代顶峰,私营企业户数比上年猛增81.7%,从业人数增长74.0%。直到1996年,私营企业户数的增长率仍高达25.2%,就业人员增长22.5%,并首次突破了1000万人。

第三次创业浪潮发生在XX~XX年。XX年底,我国正式加入WTO,这意味着我国的经济与就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XX年,我国政府开始把就业问题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一方面,该政策非常明确地把就业问题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考核指标,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抓好就业工作;另一方面制定了各项配套政策,比如对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提供的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培训、税费减免以及对安置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服务型企业实施优惠的政策等等。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激发了劳动者创业的热情,个体私营企业的户数增长率再次跃上20%的阶梯。

这三次创业浪潮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均发生在经济增长由低谷走向复苏和繁荣阶段,就业压力比较大,人们有创业的热情和冲动,同时,政府积极支持创业活动,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创业的政策措施。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趋缓,XX年第四季度增长率曾一度降到6.8%,为多年来的新低。但由于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反弹,XX年第三季度增长率达到了8.9%,基本恢复到了危机前水平。二是就业压力巨大,虽然新增就业岗位不断增加,但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就业岗位丢失也数量不小,至今仍有数量庞大的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没有落实工作岗位。三是为促进增长和就业,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在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方面,扶持力度前所未有。创业板市场的开通和第一批创业板企业的成功上市,更是对创业活动的极大推动。因此,可以预期,我国的第四次创业浪潮即将来临。

二、 第四次创业浪潮的特点

由于社会经济这一大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与前三次创业浪潮相比,第四次创业浪潮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创业的人力基础有了很大提升。创业是企业的创建和经营过程,本质上是资源优化配置、使价值增值的过程,因此,创业的活跃程度与人们的配置能力或说企业家能力的丰裕度密切相关。根据有关研究,配置能力是教育的某种函数,比如美国经济学家韦尔奇的研究表明,教育在农业生产中具有明显的作用,其中主要是体现在教育对配置能力而非生产能力的提高上。菲尔普斯等人的研究则表明,教育对于科技扩散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一个地方民众的教育水平越高,科技扩散的速度就越快,效果就越好。这也意味着,民众教育水平的提高能提高社会的创业能力存量。1999年实施的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为提高,从不到10%快速提高到23%,现在一年毕业的大学生达600多万。虽然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个大的社会问题,但从长远来看,扩招对劳动力市场和科技创新的正效应会逐渐显现出来,对创业的推动作用也会不断显现出来。人们常说美国是个创新型国家和创业型国家,印度是个软件业大国,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殊不知,在六七十年代,这两个国家都曾经历着高等教育大扩张。很难想象,没有曾经的高等教育扩张以及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困难,印度会成为世界软件业和IT业大国。因此,可以预见,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为创新型国家和创业型社会的来临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

二是机会型创业将超越生存型创业。创业可分为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前者指创业者是出于生存的压力而创业,具有被动性。比如80年代初期的那波创业潮,很多创业者是返城的知识青年,他们刚回城时工作和生活都无着落,创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机会型创业是创业者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而创业,具有主动性。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期那些“下海”经商的创业者,他们原先有不错的就业岗位,后因感知到了市场经济大潮和创业机会来临而离开原岗位。动机不同,追求就不同,这体现在创业领域的选择、创业地区的选择、创业结果的不同等方面。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市场半径的扩大、创业环境的优化等原因,生存型创业的主导地位会逐渐让位于机会型创业。根据中国创业观察报告的有关数据,中国创业者的创业动机早在XX年即已经完成了从生存型到机会型创业的转变,XX年机会型创业更占到了60%。这种转变不可逆转,在新一轮创业浪潮中,机会型创业会占有更大的比例,同时,也会有更好的发展。

三是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前所未有。除第三次创业浪潮有些直接的促进政策支持外,前两次创业浪潮没有直接的支持政策。第四次创业浪潮具有更好更强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党的第“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后,有关创业促进的政策很多。比如XX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十一部委局《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市场准入、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创业服务等诸多方面。XX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其中第四条专门就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了部署。3月,有关部门推出了首批82个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以发挥城市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方面的先导作用。10月,创业板市场开通,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成功挂牌上市,等等。这些支持政策和举措,为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保护,其效应会逐渐显现出来。

三、使更多大学生成为创业者

具有前述特点的第四次创业浪潮,对大学生来说是难得的机遇。顺应这一浪潮,使更多大学生成为创业者,既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业型社会的内在要求。但已有的有关调查和数据表明,大学生似乎更愿意就业而不是创业,更喜欢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而不是市场中的企业就业,这说明仍有诸多因素不利于大学生创业,创业并没有成为多数大学生所向往的选择。为此,需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创造条件,既要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又要创造良好的创业政策环境。后者由于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正在变得理想起来,这也是第四次创业浪潮得以形成的外在条件,但创业能力的提升是个慢变的过程,需要有新的思维和举措。

创业能力或说企业家能力,是一种发现并抓住机会,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价值增值并获得回报的能力。这种能力每个人都有,但大小因人而异。创业能力大的人倾向于去创业,而且成功的概率也大。创业能力小的人倾向于做常规性工作,即使去创业,成功概率也小。创业能力有天生的因素,但研究表明,后天培养也很重要。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在《应对处理不均衡状态能力的价值》一文中就提到了类似于创业能力的配置能力,它与一个人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最近几年,很多大学都非常重视创业教育,开设有专门的创业课程,进行KAB(know about business)试点,配备了专门师资,全国大学生商业计划大赛也得到了学校和学生的认同,有很大的参与热情。但总的来说,效果不是很理想,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师资队伍等都还难于适应创业教育的需求,仍属于“业余教育”。根据“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有12.5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学校几乎没有任何的创业教育;有8.07%的大学生不了解自己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情况;有高达39.5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学校的创业教育“很一般”;认为自己学校创业教育搞得好的比例仅有12.23%。因此,大学的创业教育应该继续得到加强和提高,包括学科、机构、人员、资金、课程、教材、研究、实践、评价等方面,使创业教育成为大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过,相对于大学阶段的创业教育不足,我国中小学阶段的创业教育缺失,可能是更加严重的问题,是创业不够活跃的根本原因。因为创业能力首先是一种创业意识、创业观念、创业知识,而意识、观念和知识的形成,中小学是关键阶段。而且,创业需要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和创业文化基础,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23%的情况下,能接受大学教育的只是少数人,如果中小学阶段不开展经济或商业教育,这意味着绝大部分劳动者没有机会接受经济或商业教育,就很难有创业的概念、观念和知识,这对大学生创业也会是个极大的制约。大家都说美国和英国的青年创业率高,孰不知他们在中小学就广泛地开展了经济教育和商业教育,以培养人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比如美国,将近50%的高中生要选学经济和商业教育课程,特别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已列入AP课程,学习了AP经济学的中学生不仅可以减免大学阶段的学分,而且AP经济学成绩是大学经济学院或商学院选择新生的重要依据。在英国,有25%的中小学、高中生选学经济和商业教育,每学期不少于五课时,经济学课程已成为仅次于英语和数学的最受欢迎的课程。XX年8月,英国政府为了配合新首相布朗提出的目标,即“给孩子更多自己的基金”,颁布了一项课程改革的新措施,即中小学生从11岁开始,将学习一门名为“如何管理银行账户、如何买房”的新课程。

我国中小学阶段也有类似的经济学课程,但很长时间它在性质上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课,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经济学课程目标,所讲授的内容大多是对当前经济现象和现行经济制度的解释,还没有完整的内容体系。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情况有所改变,对经济教育的目标调整定位为培养具有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一定的择业能力,能对自己的生活和发展做出选择。但是高考导向使得中学并没有真正重视经济和商业课程,而且教学资源和师资都严重缺乏。因此,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的开展,要从娃娃抓起,仅从大学起步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