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心得体会>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出外考察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0篇)

学习心得体会 阅读(6.84K)

教师出外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篇1

20xx年11月 29日—30日,我们数学科组外出到桂林恭城中学学习考察。这次外出考察活动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目的性强、效果明显,恭城中学优良的学风、校风及老师的奉献精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具体感受总结为以下几点:

教师出外考察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0篇)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们一次外出学习兄弟学校在管理和备考方面的宝贵机会。桂林恭城是瑶族自治县,位于桂林东南,距桂林108公里,人口28万,经济欠发达,但民风纯朴,尊师重教。恭城中学是广西有名的县级重点中学,20xx年被评为广西首批示范性高中,近年高考重本率都在20%以上,近十几年几乎每年都有人考上清华或北大,目前北大27人,清华24人。

二、恭城人民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恭城中学及或设奖学金。对考上清华或北大的学生,一次奖励5万元;对优秀的高一、高二学生免学费,还可以每学年得到1万元或八元千的奖学金。在老师方面,除了感情留人,学校想办法帮助解决住房问题,及提高工作津贴方面也做得不错。 学校强化管理,严格要求,如学校要求不准带手机回校,如被发现就停一个星期课。

三、学科备考与教学,我们文理数学分别听了两位数学老师的课,并进行经验交流。恭城中学数学科实行三轮复习。在辅导资料方面,他们只定外面的电子版资料给老师,所有试题是老师根据电子版资料改编而成。恭城中学的老师非常敬业,集体备课,群策群力,努力打造高效课堂。他们的课堂(45分钟)要求:学生有兴趣听、容量要够大、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恭城中学自习和晚修的时间较多,如上午共四节课,但在第二第三节课期间有一节25分钟的自习课,学生很好的完成课外练习。对学生严格要求,分层教学,对优生从高一开始进行跟踪辅导。对中考成绩拔尖而留在本校的考生在高一就安排导师带,对尖生进行学科辅导和心理辅导,如20xx届考上北大的考生(广西第九名),在高三对弱科英语有针对辅导,最后高考从80多分上到110多分。另外他们数学每两周考一次周测(两小时),平时一周一测(周六晚上1小时)对所有内容考查,但以复习过的内容为主。

教师出外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篇2

短暂的杜朗口中学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室里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紧张有序的合作深深地震撼了我。

体会一、杜郎口中学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如何调动起来的?这也是我最期望得到答复的问题。在这里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从人格上去尊重每一个学生”。虽然简单,却正中要害,倒出了教育教学得真谛。课堂教学中不存在歧视和嘲笑,而是欣赏和佩服、肯定。学生得到充分尊重了,学生都有了学习信心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再就是通过一些具体措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一是划分学习小组,小组长每天负责检查各同学的预习情况和学习掌握情况,使每天所学的知识都能及时巩固。班内的桌登摆放以方阵为单位,围坐在一起。这样也消除了以前前排和后排的区别,每个学生平等地坐在了一起。二是课堂上做到参与无错的观念;培养学生参与的积极分子、积极评选课堂积极分子等。三是小组间开展学习评比,每个学生都为自己所属的集体负责,尽量维护集体的荣誉。四是及时的奖励和鼓励制度。

体会二、教师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者,用民主开放的思想和行动去开启学生的智慧,在他们的课堂上,没有讲台,没有权威,没有高高在上的老师,更没有滔滔不绝的讲解。老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里教师真正成为“导师”,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人,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在了解在倾听。

体会三、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地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杜郎口中学不论语文、数学、英语课,他们的模式都是一样的,如:英语课堂上,一名学生朗诵另一名学生表演,体现在快乐中学习,利于知识的巩固。

体会四、学生互相帮助,活动自由。讨论式的学习,使问题可以通过学生间平等的合作讨论来解决,使学生的成绩不会有太大的差距,都能学得会、听得懂。他们上课讨论,坐、站均可,听讲都集中到前面,使他们的好动得到宣泄。上课学得会,气氛和谐,不是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的被动的听,这样,就不会感觉乏味和疲惫,而是一种愉快学习。

杜郎口学生的自主学习独具特色。杜郎口中学的学生实现了“我的课堂我主宰”、“我的霸气谁能敌,快乐课堂我称帝”。在学习面前充满自信,展示自主,笑对人生。学生得到充分尊重了,每个人都有了学习的信心,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它的成功我想就是源于此吧。

教师出外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篇3

x月x日至x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市教育局、师院组织的XX市名师培养工程人选到南京、上海、杭州的教育考察学习。我们先后到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凤游寺小学、上海洵阳路小学和杭州崇文学校参观考察,这四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鲜明,或传统、或鲜活、或深厚、或新锐,这四所学校的课堂教学也是各具特色,让我体会到江沪浙一带教学改革的多元和深入。印象最深、触动最大的应该是专家的讲座,华师大的吴亚萍、李政涛、李永成三位专家分别从新基础教育视野下的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策略、学生工作的核心命题和教师发展的角度为我们做了三场深刻而精彩的讲座,给了我很多启示,也让我更理性的反思自己。

一、调整心态,享受工作带来的苦乐

“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这是李政涛博士讲座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对我触动最深的一句话。

虽然在名师培养工程的队伍里我是小字辈,但实际上我也工作了18个年头了。随着自己在工作中从青涩走向成熟,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而内心追求完美的标准却不曾降低。这些压力有时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不知不觉中,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就不那么强了。我不得不承认,职业倦怠找上我了。我时常自问:曾经那么喜欢当老师的我,现在怎么就不快乐了呢?

“教师职业特点就是艰难、繁重、劳累。累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有没有累出效率?累出品位?累出创造?累出智慧?累出成长和发展?”李政涛博士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我醍醐灌顶,原因很简单,不是工作太多,不是任务太重,不是超过我的能力,而是我忘记了享受,忘记了享受教学、享受学习、享受失败、享受成长!再看看比我年长的名师们,这几天相处下来,他们对教育教学的热情、执着,感染着我,也让我汗颜,我想他们一定是享受到了繁重工作背后的品位、成长和发展,所以才能累并快乐着。我相信我也可以,一定可以,宠爱自己,用工作宠爱自己。

二、审视自己,看清自我更新的方向

吴亚萍教授将课堂教学的“改革”状态分为:方法的改革(旧框架+方法技术=教师主导)、形式的改革(旧框架+新元素=学生主动)、加法的改革(情境+活动+技术+开放题)、局部的改革(认识部分内化并转化为行为),而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框架不变,学科知识立场末端的方法改革,表面形式化的状态。这让我不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自己真的还要努力更新自己、提升自己。

吴教授用案例的方式解析了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的结构设计,从教结构到用结构,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其间体现了融合渗透的策略和整体感悟的策略。这种结构设计很适合数学学科的教学,它完全打破了现有的教材体系,不是将知识一口一口掰碎了喂给学生,而是呈现一个整体,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共性,先是跟着老师学结构,再让学生去用结构,这种大体系、大探究,对学生掌握知识,尤其是掌握学习方法、思想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在听实验小学老师的执教时,以上的思想体现得并不是很理想,让我有一点怀疑它的可操作性,好在吴教授的课后评课,并不停留在批评层面,而是给出了具体的做法。让我羡慕洵阳路小学有华师大这么雄厚的专家支持的同时,也让我坚定地相信这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愿景,更是可以真实达到的现实。

三、名师团队,获得持久前进的力量

名师培养工程这个团队,既有市教育局人事处的方向领航,又有XX大学师范学院的专业引领,再加上各区名师们的相互碰撞,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在华师大的教室里,我们放下盒饭就开始分组讨论,不管是师院的老师还是名师都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所感所想进行交流、甚至争论,一直到下午的教授来上课才被迫停下来。在从上海到杭州的高速路上,整整一路我们都在交流、在分享,话筒在手中传递,思想在分享中丰富,情感在掌声中交融,不知不觉间,三个小时的车程让我们更加充盈、更加丰沛。相信浸润在这个优质团队中,我们的课堂一定会逐渐充满生长气息,我们都能实现自己的生命自觉,乃至达到对学生的生命自觉。

教师出外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篇4

短暂的杜朗口中学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室里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紧张有序的合作深深地震撼了我。

体会一、杜郎口中学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如何调动起来的?这也是我最期望得到答复的问题。在这里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从人格上去尊重每一个学生”。虽然简单,却正中要害,倒出了教育教学得真谛。课堂教学中不存在歧视和嘲笑,而是欣赏和佩服、肯定。学生得到充分尊重了,学生都有了学习信心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再就是通过一些具体措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一是划分学习小组,小组长每天负责检查各同学的预习情况和学习掌握情况,使每天所学的知识都能及时巩固。班内的桌登摆放以方阵为单位,围坐在一起。这样也消除了以前前排和后排的区别,每个学生平等地坐在了一起。二是课堂上做到参与无错的观念;培养学生参与的积极分子、积极评选课堂积极分子等。三是小组间开展学习评比,每个学生都为自己所属的集体负责,尽量维护集体的荣誉。四是及时的奖励和鼓励制度。

体会二、教师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者,用民主开放的思想和行动去开启学生的智慧,在他们的课堂上,没有讲台,没有权威,没有高高在上的老师,更没有滔滔不绝的讲解。老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里教师真正成为“导师”,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人,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在了解在倾听。

体会三、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地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杜郎口中学不论语文、数学、英语课,他们的模式都是一样的,如:英语课堂上,一名学生朗诵另一名学生表演,体现在快乐中学习,利于知识的巩固。

体会四、学生互相帮助,活动自由。讨论式的学习,使问题可以通过学生间平等的合作讨论来解决,使学生的成绩不会有太大的差距,都能学得会、听得懂。他们上课讨论,坐、站均可,听讲都集中到前面,使他们的好动得到宣泄。上课学得会,气氛和谐,不是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的被动的听,这样,就不会感觉乏味和疲惫,而是一种愉快学习。

杜郎口学生的自主学习独具特色。杜郎口中学的学生实现了“我的课堂我主宰”、“我的霸气谁能敌,快乐课堂我称帝”。在学习面前充满自信,展示自主,笑对人生。学生得到充分尊重了,每个人都有了学习的信心,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它的成功我想就是源于此吧。

教师出外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篇5

在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期间,我尽量走遍该学校所有场所,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去了解,现将所见所闻,结合自己的分析汇报如下。

一、课堂教学

课改的成功是杜郎口中学最大的亮点,真正实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变教学过程为学生的探索活动和展示过程。从教室布局看,把纵横并列的课桌以小组为单位分几个区域相对合拢,去掉了讲台,三面墙壁镶嵌着黑板,这样学生分小组合作,老师走在学生中间,学生有了充足、方便的活动空间。根据介绍,课堂教学主要有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三个模式。预习课由老师提供预习提纲,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展示课主要是各组学生把预习的成果展示出来,交流、共享、提升;反馈课是对存在的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再次讨论解决。一般是先预习课,然后展示课,再反馈课,如果预习课完成了目标,就不再进行展示课、反馈课,也可以一节课内完成预习、展示、反馈。该校把预习单独安排为一节课,可见预习部分是杜郎口课改的关键。去之前交流时,就分析过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场所,预习很必要,是保证。没有观摩到完整的预习课和反馈课,据观察和分析,预习课老师提供的预习提纲可能是概括了全课知识和训练的系统的框架结构,还会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学生分小组合作进行,每组承担其中的一部分任务,在此基础上艺术加工,以在展示课上表演。

我听的一节公开课是语文展示课,课堂过程是这样的:预习交流—各组内交流预习成果;明确目标—老师明确指出本节任务;分组合作—小组交流,确定要展示的内容和方式;展示提升—学生把预习的成果以多样的形式表演,期间有老师点评、学生互评,达到共享交流提升的效果;穿插交流—学生间跨组交流,对学困生的帮扶;达标测评—学生对本课的概括总结,有名学生用“打油诗”来概括。还串教室观看了初三几个班的复习展示课。过程大致是:老师指出复习的内容,学生预习,同时每组出一名学生把老师给的纸条上的内容抄写到自己组的黑板上,然后各组学生到自己的黑板前讨论交流,最后,各组逐次展示讲解,老师适当点评。

几点认识:1、这样的课堂模式少了规规矩矩坐姿等硬性统一的要求,给了学生适当自由的活动空间,符合学生好动、喜欢参与的年龄特点,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被有效地调动起来,课堂氛围、学习效果、知识的巩固程度都比较好。

2、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学习中每个小组作为一个考核单位,为了小组的得分,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互相帮助,优生帮扶学困生,使每名学生都参与,每个人都有了展示的机会,学生整体得到提高。

3、学生学到的不只是本课的知识,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对知识的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粉笔书写能力、合作精神、用来展示的艺术(如快板、三句半、故事表演等)。

4、老师在课前要准备大量资料,做精心的策划,课堂上交给学生去表演,老师置身学生中间,给予适当的引导、点评,要敏锐发现问题,组织协调课堂。学生是要经过培训和锻炼逐渐适应的。

5、教改的成功经历一段时间的摸索,先形式后内容,对课堂做了一些硬性的规定,比如三不准(不站讲台、不抄黑板、纯知识性的不讲)、0+40分钟等。

观察了展示的优秀教案,对其中一篇层次清楚的教案仔细看了一遍,该教案分三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两部分,教学过程又分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六部分,展示提升是篇幅最长的部分,其它部分比较简单,有的一句话带过。教学过程被竖线分隔成两部分,多的那面是教学过程及知识内容,包括注明的关口设计和预见性问题,少的一面是对相应阶段学生活动的说明。有的教案还有附页,是补充的内容等。个人认为,该教案简明实用,对课堂内容和活动过程策划细致,对课堂的指导作用大,预见性问题体现了对学生分析的侧重,附页充实了课堂知识容量。听介绍是在集体备课基础上个人加工。从观察看,没有备课本,教案用一张八开纸,更象是一份讲义。从电脑调出的一份原始教案上没有做细致分解看,估计他们是从网络或光盘找的教案,再进行加工的。

二、学校文化

进校门可以看到几块显眼的展板,展示了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思想、教学特点等,院内各处有提示牌,橱窗内是按科目分类的手抄报。楼道文化牌有教师的语录和部分学生语录、学生作品等。教室内墙壁上有光荣榜、学习园地、班旗、个性班名、各任课教师的寄语、学生口号等。但杜郎口中学的文化不是看这些形式,其文化核心渗透在学校管理、教学活动中。

杜郎口中学推行无制度化管理,办公室和教室都看不到管理制度,没有制度并不是说不管理,学校实行细致化分工,落实到人,每样事情都有大家公认的标准,依靠大家自觉执行。各项工作也有专人督查,我跟着看了对一个教师宿舍的督查,两个人拿着一张表格,记录的比较详细。可以说,杜郎口中学管理靠的不是制度而是文化。

展示文化: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结果在公示栏展示,各种工作的督查、评估结果随时展示。展示这种形式对相互学习交流、对工作促进作用很明显。

反思文化:楼道里摆放着许多小黑板,标题是工作反思,每个教师一块,反思一周教学中优点和不足的地方。

自罚文化:有几块张贴的纸上写着,某某老师认为自己哪点做的不好,自己罚20元或30元交财务。这个也会影响到学生自己约束自己。

务实认真:在课间观看到一个评课过程,几个教师站在车棚旁围一圈,一个人组织记录,主讲者先自我评价,听课的逐个评价。课间操有个班站队不齐,别的学生解散后,该班留下当场改正。就是说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拖拉。

在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刚开始印象是这就是个形式,仔细观察分析发现,该校的革新是符合教育规律的。由于时间短,看的不全面,只是自己的一些认识。其中最大的感受是教师的敬业精神,临回来时,想问一下该校老师的收入,看到两个教师在操场交谈,走过去问,才发现两个人是在交流教学经验。正象该校报告会上说的,改革的阻力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学校管理关注的是教师思想境界的提升。

教师出外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篇6

zz月zz日至zz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市教育局、师院组织的XX市名师培养工程人选到南京、上海、杭州的教育考察学习。我们先后到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凤游寺小学、上海洵阳路小学和杭州崇文学校参观考察,这四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鲜明,或传统、或鲜活、或深厚、或新锐,这四所学校的课堂教学也是各具特色,让我体会到江沪浙一带教学改革的多元和深入。印象最深、触动最大的应该是专家的讲座,华师大的吴亚萍、李政涛、李永成三位专家分别从新基础教育视野下的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策略、学生工作的核心命题和教师发展的角度为我们做了三场深刻而精彩的讲座,给了我很多启示,也让我更理性的反思自己。

一、调整心态,享受工作带来的苦乐

“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这是李政涛博士讲座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对我触动最深的一句话。

虽然在名师培养工程的队伍里我是小字辈,但实际上我也工作了18个年头了。随着自己在工作中从青涩走向成熟,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而内心追求完美的标准却不曾降低。这些压力有时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不知不觉中,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就不那么强了。我不得不承认,职业倦怠找上我了。我时常自问:曾经那么喜欢当老师的我,现在怎么就不快乐了呢?

“教师职业特点就是艰难、繁重、劳累。累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有没有累出效率?累出品位?累出创造?累出智慧?累出成长和发展?”李政涛博士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我醍醐灌顶,原因很简单,不是工作太多,不是任务太重,不是超过我的能力,而是我忘记了享受,忘记了享受教学、享受学习、享受失败、享受成长!再看看比我年长的名师们,这几天相处下来,他们对教育教学的热情、执着,感染着我,也让我汗颜,我想他们一定是享受到了繁重工作背后的品位、成长和发展,所以才能累并快乐着。我相信我也可以,一定可以,宠爱自己,用工作宠爱自己。

二、审视自己,看清自我更新的方向

吴亚萍教授将课堂教学的“改革”状态分为:方法的改革(旧框架+方法技术=教师主导)、形式的改革(旧框架+新元素=学生主动)、加法的改革(情境+活动+技术+开放题)、局部的改革(认识部分内化并转化为行为),而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框架不变,学科知识立场末端的方法改革,表面形式化的状态。这让我不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自己真的还要努力更新自己、提升自己。

吴教授用案例的方式解析了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的结构设计,从教结构到用结构,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其间体现了融合渗透的策略和整体感悟的策略。这种结构设计很适合数学学科的教学,它完全打破了现有的教材体系,不是将知识一口一口掰碎了喂给学生,而是呈现一个整体,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共性,先是跟着老师学结构,再让学生去用结构,这种大体系、大探究,对学生掌握知识,尤其是掌握学习方法、思想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在听实验小学老师的执教时,以上的思想体现得并不是很理想,让我有一点怀疑它的可操作性,好在吴教授的课后评课,并不停留在批评层面,而是给出了具体的做法。让我羡慕洵阳路小学有华师大这么雄厚的专家支持的同时,也让我坚定地相信这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愿景,更是可以真实达到的现实。

三、名师团队,获得持久前进的力量

名师培养工程这个团队,既有市教育局人事处的方向领航,又有XX大学师范学院的专业引领,再加上各区名师们的相互碰撞,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在华师大的教室里,我们放下盒饭就开始分组讨论,不管是师院的老师还是名师都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所感所想进行交流、甚至争论,一直到下午的教授来上课才被迫停下来。在从上海到杭州的高速路上,整整一路我们都在交流、在分享,话筒在手中传递,思想在分享中丰富,情感在掌声中交融,不知不觉间,三个小时的车程让我们更加充盈、更加丰沛。相信浸润在这个优质团队中,我们的课堂一定会逐渐充满生长气息,我们都能实现自己的生命自觉,乃至达到对学生的生命自觉。

教师出外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篇7

短暂的杜朗口中学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室里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紧张有序的合作深深地震撼了我。

体会一、杜郎口中学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如何调动起来的?这也是我最期望得到答复的问题。在这里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从人格上去尊重每一个学生”。虽然简单,却正中要害,倒出了教育教学得真谛。课堂教学中不存在歧视和嘲笑,而是欣赏和佩服、肯定。学生得到充分尊重了,学生都有了学习信心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再就是通过一些具体措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一是划分学习小组,小组长每天负责检查各同学的预习情况和学习掌握情况,使每天所学的知识都能及时巩固。班内的桌登摆放以方阵为单位,围坐在一起。这样也消除了以前前排和后排的区别,每个学生平等地坐在了一起。二是课堂上做到参与无错的观念;培养学生参与的积极分子、积极评选课堂积极分子等。三是小组间开展学习评比,每个学生都为自己所属的集体负责,尽量维护集体的荣誉。四是及时的奖励和鼓励制度。

体会二、教师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者,用民主开放的思想和行动去开启学生的智慧,在他们的课堂上,没有讲台,没有权威,没有高高在上的老师,更没有滔滔不绝的讲解。老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里教师真正成为“导师”,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人,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在了解在倾听。

体会三、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地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杜郎口中学不论语文、数学、英语课,他们的模式都是一样的,如:英语课堂上,一名学生朗诵另一名学生表演,体现在快乐中学习,利于知识的巩固。

体会四、学生互相帮助,活动自由。讨论式的学习,使问题可以通过学生间平等的合作讨论来解决,使学生的成绩不会有太大的差距,都能学得会、听得懂。他们上课讨论,坐、站均可,听讲都集中到前面,使他们的好动得到宣泄。上课学得会,气氛和谐,不是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的被动的听,这样,就不会感觉乏味和疲惫,而是一种愉快学习。

杜郎口学生的自主学习独具特色。杜郎口中学的学生实现了“我的课堂我主宰”、“我的霸气谁能敌,快乐课堂我称帝”。在学习面前充满自信,展示自主,笑对人生。学生得到充分尊重了,每个人都有了学习的信心,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它的成功我想就是源于此吧。

教师出外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篇8

和着春风,踏着阳光,在美妙的四月天里,我们带着大包、小包踏上了国际大都市——上海。我们满怀希望,满怀憧憬,希望装满大都市的教学理念来点缀我们瑞安的教学风景,引导我们的教育方向。在上海我们深入育才初级中学课堂,与一线老师对话;在上海我们进入华东师范学府,聆听大师们的思想;在上海我们讨论思考

交流,找寻教育的方向与本真。短短几天的学习结束了,虽然时间短,却给我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Nel Noddings说:“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德性,正是新课改所体现的,知识是呆板的,人是生动的,教育学生,首先就是要让他们学会关切,学会关联,学会关爱,把知识转化为德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内心的成长,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对自己、社会负责的人。

一、化知识为德性,教师不仅是教学生知识,更是教学生学、悟知识

教育的价值是以为人发展为本。人的发展是以知识的学习与发展为载体,教育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舞台的。教育的本质是激发人探究的创造力,培育人的德性,因为没有健全的人性,就没有健全的经济和社会。所以新课程,追求的是学生的发展,学生德性的发展,学生德性自主的发展。

传统注重知识记忆的教育,老师、教材是权威者,钟启泉教授说:“知识不是一种外在于个体或强加于个体的被管理被灌输的‘客观’东西,而是一种可探询、可分析、可切磋的动态的探究过程”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什么不是由知识决定的,而是由教学过程来决定的。以前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在知识爆炸,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即便有十桶水都不够。新课程呼唤教师角色的变化,更多的是服务意识,更多的作用是引领者、指导者。教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自己习得知识。

在心理课中,这一点更加明显,教师就是为学生的心理服务的,更加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教学就是围绕“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开展的。至始至终,都“以人为本”,相信学生是自己困境的最好解决者,正所谓“助人自助”。心理活动,也不是简单的指导学生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而是通过活动,与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让学生自己体验到其中的道理。

二、以发展学生德性为本,关注学生心理品质发展与预防心理问题

日本学者佐藤学说: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精雕细啄,才能得到扎实的成果。这就要求教师扎根教学实践,扎根生活实践,放眼大局,着手细节,让自己的工作既有的放矢,又深入基础。学生的基础是什么?就是人性的呼唤,唤醒、激发他所有的积极品质、潜能,使自己爱学习,乐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原则。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这是许多特级教师和教授的共识,不管是赵欣才的“研究学情,以学定教”,还是钟启泉、吴刚平大师的课改理念,都是以发展学生为目的。虽然他们没有讲到心理健康教学,但道理是一样的。作为其它基础学科的心理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德性的发展,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所有活动的设计最终都是为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和发展其品质而服务的。

三、发展学生德性,关注学生的学情,预设教案

只有关注学生的学情,才能知道从什么程度开始教,教学才会有针对性。如何关注学生的学情?钟启泉提出:研究学生(儿童研究)、吃透教材(洞察教材的结构、意图)。陆伯鸿提出:备课时要做到“三个明白,三个把握”,一个是自己明白(对文本的解读);第二个是学生明白吗?明白到什么程度?第三个是我怎么教学生容易明白? 在研究学情的基础上,才能设计预案。预案的设计是静态的,而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设计预案时就应有“把我捏碎了塑成一个你”的精神,考虑学生的学法、习惯等等因素。让学生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吴刚平教授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会讲,这是教学方向。

其实,心理课中何尝不是这样,每设计一节课,都要以所教班级学生特点为出发点,既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又发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课前要深入学生当中,做调查、访谈。然后根据学生特点针对性的设计过程,只有针对性强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就会凸显出来。

四、课中倾听学生心声,注重知识的反思、体验、内化、行动

课堂上学生是风景,老师是背景。钟启泉说:老师上课应该做四件事,即倾听、串联、反刍、聚焦。在我看来,老师最应该要做的是倾听。这也是一名优秀心理老师所具备的,我们要学会听学生所说的,听学生的反映和教材有什么关联,听和其他的学生发言有什么关联,听和他以往的发言有什么关联(进步),更要听学生所

说背后想说的。与学生心贴心的,才能理解接纳学生,才能化爱于无形。 此次,吴刚平教授和吴金瑜校长都讲知识分为三类:感官识记性知识(学科知识)、意义理解性知识、过程体验性知识。现在很多教师是直接把德性给学生,学生只获得事实性知识、死知识。现在学生不缺知识,缺的是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加工,自己归纳、反思,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学生有感受了,内心触动了,便收获了知识,而且把这种知识化为德性。所以在以后的心理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学会在课堂内外反思自己的行为、心理,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运用在生活中,自觉的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老师在课中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使学生自主的开展学习。

唐僧西天取经是为造福平民大众,此次我们上海取经也是为我们瑞安的教育添砖加瓦,让学生在教育的天地里能主动地学习,快乐地学习。接下来,我们所要做的是把这些学的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扎根在教学实践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走在改革的前头,不辜负“领军”教师的称号。

教师出外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篇9

zz月zz日至zz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市教育局、师院组织的XX市名师培养工程人选到南京、上海、杭州的教育考察学习。我们先后到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凤游寺小学、上海洵阳路小学和杭州崇文学校参观考察,这四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鲜明,或传统、或鲜活、或深厚、或新锐,这四所学校的课堂教学也是各具特色,让我体会到江沪浙一带教学改革的多元和深入。印象最深、触动最大的应该是专家的讲座,华师大的吴亚萍、李政涛、李永成三位专家分别从新基础教育视野下的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策略、学生工作的核心命题和教师发展的角度为我们做了三场深刻而精彩的讲座,给了我很多启示,也让我更理性的反思自己。

一、调整心态,享受工作带来的苦乐

“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这是李政涛博士讲座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对我触动最深的一句话。

虽然在名师培养工程的队伍里我是小字辈,但实际上我也工作了18个年头了。随着自己在工作中从青涩走向成熟,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而内心追求完美的标准却不曾降低。这些压力有时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不知不觉中,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就不那么强了。我不得不承认,职业倦怠找上我了。我时常自问:曾经那么喜欢当老师的我,现在怎么就不快乐了呢?

“教师职业特点就是艰难、繁重、劳累。累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有没有累出效率?累出品位?累出创造?累出智慧?累出成长和发展?”李政涛博士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我醍醐灌顶,原因很简单,不是工作太多,不是任务太重,不是超过我的能力,而是我忘记了享受,忘记了享受教学、享受学习、享受失败、享受成长!再看看比我年长的名师们,这几天相处下来,他们对教育教学的热情、执着,感染着我,也让我汗颜,我想他们一定是享受到了繁重工作背后的品位、成长和发展,所以才能累并快乐着。我相信我也可以,一定可以,宠爱自己,用工作宠爱自己。

二、审视自己,看清自我更新的方向

吴亚萍教授将课堂教学的“改革”状态分为:方法的改革(旧框架+方法技术=教师主导)、形式的改革(旧框架+新元素=学生主动)、加法的改革(情境+活动+技术+开放题)、局部的改革(认识部分内化并转化为行为),而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框架不变,学科知识立场末端的方法改革,表面形式化的状态。这让我不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自己真的还要努力更新自己、提升自己。

吴教授用案例的方式解析了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的结构设计,从教结构到用结构,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其间体现了融合渗透的策略和整体感悟的策略。这种结构设计很适合数学学科的教学,它完全打破了现有的教材体系,不是将知识一口一口掰碎了喂给学生,而是呈现一个整体,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共性,先是跟着老师学结构,再让学生去用结构,这种大体系、大探究,对学生掌握知识,尤其是掌握学习方法、思想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在听实验小学老师的执教时,以上的思想体现得并不是很理想,让我有一点怀疑它的可操作性,好在吴教授的课后评课,并不停留在批评层面,而是给出了具体的做法。让我羡慕洵阳路小学有华师大这么雄厚的专家支持的同时,也让我坚定地相信这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愿景,更是可以真实达到的现实。

三、名师团队,获得持久前进的力量

名师培养工程这个团队,既有市教育局人事处的方向领航,又有XX大学师范学院的专业引领,再加上各区名师们的相互碰撞,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在华师大的教室里,我们放下盒饭就开始分组讨论,不管是师院的老师还是名师都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所感所想进行交流、甚至争论,一直到下午的教授来上课才被迫停下来。在从上海到杭州的高速路上,整整一路我们都在交流、在分享,话筒在手中传递,思想在分享中丰富,情感在掌声中交融,不知不觉间,三个小时的车程让我们更加充盈、更加丰沛。相信浸润在这个优质团队中,我们的课堂一定会逐渐充满生长气息,我们都能实现自己的生命自觉,乃至达到对学生的生命自觉。

教师出外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11月 29日—30日,我们数学科组外出到桂林恭城中学学习考察。这次外出考察活动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目的性强、效果明显,恭城中学优良的学风、校风及老师的奉献精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具体感受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们一次外出学习兄弟学校在管理和备考方面的宝贵机会。桂林恭城是瑶族自治县,位于桂林东南,距桂林108公里,人口28万,经济欠发达,但民风纯朴,尊师重教。恭城中学是广西有名的县级重点中学,20xx年被评为广西首批示范性高中,近年高考重本率都在20%以上,近十几年几乎每年都有人考上清华或北大,目前北大27人,清华24人。

二、恭城人民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恭城中学及或设奖学金。对考上清华或北大的学生,一次奖励5万元;对优秀的高一、高二学生免学费,还可以每学年得到1万元或八元千的奖学金。在老师方面,除了感情留人,学校想办法帮助解决住房问题,及提高工作津贴方面也做得不错。 学校强化管理,严格要求,如学校要求不准带手机回校,如被发现就停一个星期课。

三、学科备考与教学,我们文理数学分别听了两位数学老师的课,并进行经验交流。恭城中学数学科实行三轮复习。在辅导资料方面,他们只定外面的电子版资料给老师,所有试题是老师根据电子版资料改编而成。恭城中学的老师非常敬业,集体备课,群策群力,努力打造高效课堂。他们的课堂(45分钟)要求:学生有兴趣听、容量要够大、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恭城中学自习和晚修的时间较多,如上午共四节课,但在第二第三节课期间有一节25分钟的自习课,学生很好的完成课外练习。对学生严格要求,分层教学,对优生从高一开始进行跟踪辅导。对中考成绩拔尖而留在本校的考生在高一就安排导师带,对尖生进行学科辅导和心理辅导,如20xx届考上北大的考生(广西第九名),在高三对弱科英语有针对辅导,最后高考从80多分上到110多分。另外他们数学每两周考一次周测(两小时),平时一周一测(周六晚上1小时)对所有内容考查,但以复习过的内容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