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心得体会>心得体会精选>

最新《我和我的祖国》电影优秀观后感影评心得5篇精选

心得体会精选 阅读(6.47K)

《我和我的祖国》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间普通百姓与共和国息息相关的故事演绎7组普通人与祖国大事件息息相关的经历,以小人物见证大时代,是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片。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最新《我和我的祖国》电影优秀观后感影评心得5篇精选

20xx《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尤其是海外的游子、华侨更有感同深处,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只要一听到《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我就会精神振奋、热血沸腾,被这种爱国的情感所感染。当我得知作为献礼建国七十周年的一部电影也叫《我和我的祖国》时,便以“饥望炊烟眼欲穿”的心情在等待着这部电影上映。

这部电影分为了《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和《护航》七个篇章,按照时间顺序演绎了1949年9月30日建国前夜筹备、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20xx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20xx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20xx年9月3日天安门阅兵及20xx年7月30日朱日和阅兵的故事。这部电影却让我了解了在建国七十年来一些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

《前夜》是以天安门前国旗的旗杆设计安装者林治远爷爷为原型的故事。在开国大典的前一晚,大家为了确保电动升旗装置不出现任何纰漏而反复测试,46秒的国歌、22.5米的旗杆高度,还要考虑国旗重量、天气因素,他们是那么的精益求精。当铸造旗杆固定球的原材料缺少时,北京城的老百姓纷纷送上自家的收音机、眼镜、洗脸盆等物品去提炼稀有金属。所有人对于新中国的成立,已不仅是欢庆,而是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

《相遇》讲述了一名普通的科技人员高远宁愿自己被辐射,也要保护原子弹装置的故事。当看到高远得知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后,他那发自心底的满足和此生无悔的表情,让我泪流满面,为祖国奉献自己是一件多么骄傲的事情。正是有了无数的像“高远”一样的小人物为国防事业奉献终身,才会有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才会有了我们祖国今天的强大。

《夺冠》、《北京你好》和《白昼流星》让我看到了平凡人那种最动情的抉择,最真诚的善良;《回归》和《护航》让我看到了我们祖国强盛的国力让我们国民在世界上有了自己的尊严。

七十年来,我们祖国面临过各种困难和危机,但是一股核心的力量把我们人民的心聚集在了一起,顽强不屈地去消灭困难、坚定不移地去解决危机!

“中国”,多么伟大的词;“和平”,极其美丽的词;“团结”,饱含力度的词!三个词,三种情,体现的不就是咱炎黄子孙的心声吗?

我国这五千年的历史并不是那么风平浪静、平平坦坦,而是经过了无数坎坷才走到了今天。我们的祖国,一个令我们自豪而又敬佩的祖国!在自豪的同时,我们还应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让“和平”,让“团结”从中国走向全球!

这是一部主旋律的爱国电影,让我们回忆见证那些历史时刻,激发油然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更想从电影本身出发,电影拍摄的角度,本身也彰显着时代的进步和国人的自信。

我们不再需要那种呐喊式的表达,我温柔地看待世界,那是一种内心的强大。

20xx《我和我的祖国》观看心得

著名诗人艾青曾在《我爱这土地》里这么写道: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此前对这句诗的理解并不够深刻,直到前段时间参加《我和我的祖国》全阵容盛典活动,才真正有了一种深切的体会。

当时是在《前夜》剧组做讲演的环节,演员黄渤号召全场起立,现场奏响国歌。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站起来,在熟悉的《义勇军进行曲》旋律中,齐声歌唱起来。忽然间,内心涌起一阵无以名状的感动,眼角滑出泪来。再看身旁的观众,也都湿了眼眶,在结束歌唱之后奋力鼓掌,像是突然获得了某种力量。

我想,那一刻的内心澎湃或感动,力量或泪水,都只源于一个词:祖国。

我们对祖国的这种情感真的蛮奇妙的,仿佛是身体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共鸣因子,会在很多时刻不由自主地就荡漾出浓浓的感动。这感动或让人热血沸腾,或让人热泪盈眶,直抵心灵

在观看《我和我的祖国》正片时,同样的感动在七个不同的故事中多次翻涌。尽管有些故事所描绘的历史瞬间离我个人有些遥远,但也会被代入其中,收获重新见证历史的震撼感。

而那些自己有过亲身经历的时代故事,则会在光影与记忆的交织中反复触碰心弦,从而产生一阵又一阵的情感涌动。

七个导演讲述的七个故事,勾勒了我们祖国七个重要的历史瞬间。这些故事里,总有那么一刻,会让你看哭。

1、《前夜》:国歌奏响那一刻

《前夜》由管虎导演执导,黄渤、王千源、欧豪、耿乐、辛柏青等演员主演。故事根据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开国大典”展开叙述。

影片以负责让国旗顺利升起的工程师林治远为核心人物,重点描绘小人物在大事件背景下所做出的的种种努力,凸显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

开国大典之于我们的重要意义不必多说,但我们很少去关注背后为其付出筹备的人。在管虎导演紧凑的叙事下,一个工程师为了保障国旗能顺利升起,在开国大典的前夜遭遇阻碍然后解决阻碍,带来悬念丛生、扣人心弦的观看体验。

看着黄渤饰演的林治远工程师一步一步攀上旗杆,观众也难免为他捏一把汗。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在心里默默为他鼓劲,希望他能快速解决问题。等到黄渤向大家敬礼那一刻,一股激动油然而生!

还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是,这个故事的最后部分竟巧妙地结合了开国大典的历史影像素材,一下子将观众拉回到那个重要的历史瞬间。

当国歌奏响那一刻,全身感到热血沸腾。联想到当年成立新中国的不容易,革命先辈们的英勇壮举,就会生出巨大的感动,然后涌出泪来。

2、《相遇》:四目相对那一刻

《相遇》由张一白执导,张译、任素汐、张嘉译、周冬雨、彭昱畅等人主演,主要讲述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故事。

当时举国欢庆的大事件背后,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便是那些为祖国核事业做出贡献的工程师们。尤其那些为了核事业“消失三年”的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更值得我们致以敬意。

张一白导演通过刻画一位工程师与苦寻他三年的女友的一次相遇,勾勒出科研工作者的付出与遗憾。

张译饰演的工程师与任素汐饰演的女友各自抱持着一种信念:

前者是为国家造出原子弹的信念,后者则是爱情的信念,两股信念的相遇,有心酸遗憾,更有温暖动人。

他们相遇在众人庆祝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刻,匆匆相逢又被人群冲散。两人隔着人群对望的眼神,饱含爱意。四目相对的那一刻,无需千言万语,只需一个眼神,就足以令人感动不已。

任素汐看新闻播报那一幕也十分动人,那些默默为祖国事业做出奉献的科研工作者们终于被更多人知晓了。伟大壮举的背后,原来有那么多人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他们值得被铭记。

在那一刻,我突然又想起了我们常说的那句话: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向他们致敬!

3、《夺冠》:小男孩扑向父亲那一刻

《夺冠》由徐峥执导,韩昊霖、吴京、马伊琍领衔主演,主要基于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并首获世界大赛三连冠的历史故事展开。

徐峥导演充分展现了他轻松幽默中带出感动的功力,他巧妙地将女排夺冠的历史瞬间与一个小男孩的成长结合在一起,既有激动人心的时刻,又有朴素动人的时刻。

影片在短时间内制造了一个小男孩内心的冲突:一边是街坊邻居们观看女排直播的集体需求,一边是自己想要和好友告别的个人情感诉求,到底该做出怎样的抉择,考验着小男孩幼小的心灵,也牵动着观众的心。

女排夺冠是一个令国人沸腾的重要历史瞬间,女排精神同样是举国学习与弘扬的重要品质,弄堂里街坊四邻齐聚一块看电视的场景,足以调动许多观众的年代记忆。

但在这些恢弘的大事件与大精神之下,小小个体的抉择似乎更打动人心。徐峥导演将主要视角放在了小男孩的抉择与由此带出的成长之上,有笑有泪,恰到好处。

小男孩扑向父亲怀中那一刻,他流下了情绪复杂的泪水。而我们观众也会在那一刻收获一种可爱的感动,对小演员韩昊霖留下深刻的印象。

4、《回归》:交接仪式那一刻

《回归》由薛晓路执导,杜江、朱一龙、惠英红、任达华、王洛勇等主演,故事主要围绕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展开。

如果说《夺冠》里那个一闪而过的《霍元甲》的画面能唤起我对年少时和大人们一起看电视的回忆,那么,《回归》里升国旗和香港区旗的画面则能轻易让我想起当初和父亲观看香港回归直播的往事。其实对于大多数八零、九零后而言,《我和我的祖国》真正能引发强烈共鸣与时代记忆的单元故事,始于《回归》——那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瞬间。

薛晓路导演以一种相对温情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一个“对时间”的举动,一句“中国等了154年,一秒都不能再等了”,将香港回归的意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片中围绕军人、警察以及香港普通市民展开的人物群像式的叙事,展现了内地与香港同胞们齐心协力为回归仪式所做的努力。

当镜头转到真实的香港回归仪式的影像画面时,我脑海中的时光列车也驶回了1997年6月30日那个夏夜。

那时年少的我,其实对香港回归没太多认知,但是父亲却格外重视,拉着我看电视直播到深夜。当电视里奏响国歌,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缓缓升起时,父亲激动地鼓起了掌,我也在内心油然而生出一股前所未有的为祖国感到自豪的感觉。

时光荏苒,转眼二十多年过去,那份记忆依然清晰。如今再次看到那个画面,内心的激动与自豪也依然存在。只是,融合着个人记忆的祖国历史瞬间,会让我内心涌出更多的感动。

看着任达华眼含热泪地望向天空,伴着《东方之珠》的旋律,内心的感动十分浓烈。

5、《北京你好》:葛优低头看鞋那一刻

《北京你好》由宁浩执导,葛优、龚蓓苾、王东领衔主演,主要围绕20xx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展开叙事。

这个故事有着非常鲜明的宁浩式风格:以小人物为主视角,在看似平凡朴素的日常生活中,制造出轻松诙谐的黑色幽默,又在捧腹大笑中戳人泪点。

《北京你好》就是以葛优饰演的出租车司机张北京为叙事核心,在一场关于奥运会门票的惊喜与紧张中,勾勒出喜悦背后的动人故事。葛优用纯熟的演技塑造了一个充满市井气息的小人物形象,通过贫嘴、逗趣等方式制造了不少笑点,最后又用一个暖心举动传递出阵阵感动。

说到20xx年的北京奥运会,大多数人应该也都有着各自的个人回忆。我那时候就很向往去到北京见证奥运会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但最终只能通过电视直播感受奥运会的全民激动与喜悦。时隔十一年,这些记忆会让人感慨自己能亲身经历祖国如此光辉的时刻是多么的庆幸与自豪。

但是在历史的光辉时刻,我们也不要忘记那些平凡人所做出的贡献。《北京你好》不单单是在歌颂心怀善意的出租车司机,也不仅仅是对历经汶川地震灾难的小男孩的关照,更有对参与修建奥运场馆的诸多劳动者予以致敬。宁浩导演的以小见大,真的让人佩服。

印象最深的一幕,发生在张北京站在大屏幕看直播那场戏。屏幕上正好采访到那个汶川小男孩,道出他要感谢的人。描述的几个重要特征都指向张北京,但最后他低头看自己的鞋子时,颜色出现了差异,制造了某种“反转”。

这是一种黑色幽默,也是一种温情表达:即使没有人认出他,他也还是一位值得予以敬意的中国人。

6《白昼流星》:看见“神舟”那一刻

《白昼流星》由陈凯歌执导,刘昊然、陈飞宇、田壮壮、江珊领衔主演,主要讲述20xx年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的故事。

陈凯歌导演执导的这个故事,我觉得是最能引起我共鸣的一种表达:因为它关乎个人的自我成长,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从中遇见自己。

刘昊然和陈飞宇两个青年演员演绎了一对比较颓丧和懒散的兄弟,平常的说教和对他们好似乎都难以带去改变。田壮壮饰演的扶贫干部为改善两个青年,直接让他们亲眼去见证“白昼流星”,最终令他们实现了某种成长。

我们在年轻气盛的时候,也和那两个青年一样,心高气傲,坚持自我,听不进他人教诲。只有当自己真正经历了,见证到了生活中的阻碍或伟大,才会有所领悟和成长。

《白昼流星》以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着陆为故事背景,以两个青年的成长为主线,融合扶贫、青春、航天、主旋律等多个元素,完成了一个不乏想象力的故事,其实还是很见功力的。

有共鸣的观众自然会喜欢这个故事,甚至也会在看着神舟十一号飞船像一颗流星一样降落时,内心会涌出一股包含敬畏的感动。

7、《护航》:飞行员敬礼那一刻

《护航》由文牧野执导,宋佳、佟丽娅、张子枫、雷佳音、韩东君等人主演,主要讲述20xx年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的故事。

曾经还在电视台工作的时候,恰好赶上了“9·3大阅兵”,还参与了部分直播工作,所以对于这一个故事也深有感触。以媒体人的经验去猜测这个故事,总会以为它将着重展现我们强大的军事实力,一个个阅兵的画面足以震撼人心,壮我军威。

但没想到,文牧野将这个故事的重点放在了一个女飞行员的自我和解之上。从一开始的不甘心接受备飞的任务,到后面积极帮助队友完成飞行,宋佳饰演的女飞行员吕潇然完成了内心的一种自我和解,展现了飞行员的职责与使命。

宋佳、佟丽娅、韩东君等人身着飞行员制服,戴着墨镜昂首行走的时候,真真是有一种“英姿飒爽”的帅气。当他们驾驶着战斗机翱翔于蓝天时,那种酷帅感更是得到了升级,令人心生向往。

穿插的一些关于吕潇然个人的过往经历,不仅丰富了人物,也制造了不少趣味。但这个故事最帅的时刻,还是吕潇然敬礼那一幕。因为在那一刻,吕潇然已经蜕变成了一个更为成熟、稳重的飞行员,也更加懂得了能力与责任之间的平衡。

综上,是我对《我和我的祖国》七个故事的理解与感受。

其实综合而言,我觉得这部电影有些出乎意料:想不到主旋律电影可以这么拍!

影片的视角我很喜欢,它没有一味地追求宏大,反倒是以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为主要切入点,在叙说看起来平凡细微的故事里,带出我们祖国发展历程中的七个历史瞬间。这些历史瞬间会勾起观众的时代记忆,进而引发内心的共鸣,触发感动。

和以往我们看过的一些主旋律电影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和我的祖国》将重点放在了“我”之上,讲述的其实是我们普通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总能找到与自己有关的共鸣点,从而也会产生相应的燃点和泪点。

甚至可以说,《我和我的祖国》是一部“很接地气”的献礼大片。

我相信,所有热爱着这个国家的观众都会在观看本片的过程中有看哭的时刻,这不丢人,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本能。

这个看哭或许是因为祖国本身带来的那种热血沸腾的燃感,或许是因为民族自豪感,或许是觉得先辈们的不容易,亦或许因为里头的故事唤醒了自己的记忆并由此产生了共鸣。

就像总导演陈凯歌用十二个字总结的那样:历史瞬间,全民记忆,迎头相撞。

作为国庆档头号种子选手,《我和我的祖国》适合全家人一起观看,一同去感受祖国的发展历程,一同收获热血动人的观影体验。

20xx《我和我的祖国》观看影评

俩人的对口相声好说,多人的群口相声易乱。

一部戏里有了太多角儿和腕儿,最怕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变成一出乱哄哄的闹剧。所幸,《我和我的祖国》不是。

憋尿看足158分钟,《我和我的祖国》这张电影票,值!

与众多群星汇集的电影一样,中国导演梦之队+超豪华明星阵容是电影最大的宣传点,但卖点把握不好,便容易变成哗众取宠的噱头。这也是很多人在没有看电影前,自以为是地对着电影海报摇头的原因。抱歉,看完电影,你们要被打脸了。

因为,流量和演技都有了!

而且,电影用实际情况说明了一个道理:长得好看的,即便被捯饬成犀利哥那样也还是好看;演技好的,就算是不露脸也让人过目难忘。

面对满屏的领衔主演,稍不留神就可能错了自家爱豆不到1分钟的亮相。不看演员表,你都不知道人群里藏了多少明星、戏骨。

北平大院里那个发号施令的人一转身,原来是胡军;医院里端着药的小护士一抬头,才发现是周冬雨;上海弄堂丽那个喊加油的大妈是张芝华;葛优的出租车里拉的乘客是他外甥吕行……

但《我和我的祖国》的成功之处在于,没有把一部带着爱国情怀的电影变成“数人头”的游戏。它不是让你在电影里找明星,而是让你在历史中找自己。

“我的祖国”是唯一的大背景,但“我”却可能是千千万万中国人中的任何一个。

“我”可以是设计出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广场旗杆的工程师,也可以是穿着老北京布鞋走街串巷的北京的哥;

“我”可以是优秀的女飞行员,也可以是弄堂里那个披着床单摆弄天线的上海小囡;

“我”可以是香港回归庆典上的升旗手,也可以是街头钟表铺里的瘸腿修表匠;

“我”可以是遨游宇宙的伟大航天员,也可以是广袤大地上的失足青年。

但更多的“我”可能就像张译饰演的高远那样,为了祖国的伟大建设甘愿牺牲自我,却于茫茫人海中默默无闻,在历史长河中随波而去。

由于每个故事都很短,掰开来说便少了亲自去看的乐趣和从中悟出的深意。但若要让我说说影片中印象最深的部分,倒是有唯二两段:徐峥的《夺冠》与宁浩的《北京你好》。

两段故事,前一段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上海里弄,后一段发生在20xx年奥运会召开前夕的北京街头。小男孩冬冬为了让阿姨爷叔们看上中国女排的比赛操碎了心,而的哥张北京因为一张奥运会开幕式门票和汶川男孩上演了一场胡同追击战。

浓厚的市井气息和城市符号,落点在小人物上的故事往往比宏大优美的画面场景,更容易让人感同身受。(不得不说,你大爷就是你大爷,连点个烟都有笑点,那个手枪打火机真的不是在影射《让子弹飞》?)

徐峥和宁浩都善于用喜剧的方式来为主角营造困难,将主角放置在两难的境地,看他们如何在左右为难和自我矛盾中寻求出路。当然,这些主角都是善良的小人物,他们最终会以牺牲自我的方式来做出正确选择。

不同的是,徐峥喜欢强调过程中的各种坎坷险阻,时刻让观众替主角背到家的命运捏着把汗,你猜的到结果却猜不透过程。而宁浩更爱在闹剧中隐秘地玩弄幽默,他让主角去追逐、去争夺,却在得到战利品时恍然大悟,觉得不过尔尔,你猜不准过程更猜不到结果。

在看徐峥的电影时,常常主角在哭,观众在笑,主角丧到极致,观众笑到岔气,主角本身的可爱好笑是一方面,剧情设置上的悲催是另一方面。影片中当整条弄堂的人都在为女排夺冠而欢呼雀跃时,冬冬却因为没能跟心仪的小女生告别而伤心地哭了,但小小的男子汉还要装出一副是喜极而泣的样子,那种“心里苦但不说”的委屈劲儿越发引来观众们的哄堂大笑。

而看宁浩的电影,却能让你在剧情的一波三折中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和知道结果时的会心一笑,你若能发现导演隐藏在片中的小心机,那么或许还可以多get几个笑点、几分深意。比如,追票时张北京穿着原本要送给儿子当生日礼物的红色运动鞋,但在汶川男孩说出那个好心的哥的特征时,镜头一切,街头大屏幕前的张北京低头看了看自己的黑色布鞋嘿嘿一笑。这一笑包含了多少意思,全凭观众自己解读。但那双布鞋却在告诉大家,张北京并不伟大,没了“红色运动鞋”这个特征,他便泯然众人矣,平凡得如同你我他。

所以,《夺冠》就像是在说一件弄堂里的囧事,而《北京你好》就像是为了一张门票而展开的疯狂争夺战。只不过在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中有牵扯着家国天下的情怀,便一下子拔高了立意。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完成这样一个命题作文,这个题切得好、切得巧妙。

插播一件更加巧合的“题外”事,徐峥在电影中拍了中国女排的两次历史性夺冠(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和20xx年里约奥运会),而就在看到《夺冠》的尾声时,手机屏幕上弹出了“中国女排打败塞尔维亚加冕世界杯五冠王”的新闻。

七位导演,七个故事,彼此独立,分散在历史的时间线上。我不想用“相互依存”这个词来束缚影片带来的观感,因为这样的“依存”是基于国情与宏观层面的,单从电影角度来说,每一个小故事都可以拓展成一部完整的长篇。抛开时间线,无论怎样的排序,每个短片本身都足够有特点、有分量。

串联起每个故事的,是一双无名的手,通过他的书写,那些记忆中的历史事件被再次呈现。不同的书写工具,书写出不同的时间点,英雄钢笔、红蓝铅笔,这些带着时代记忆的符号,无需台词,便能轻松勾起大家的回忆,但这一次电影要展现的是这些历史事件中你所不知道那些人和事。

“我”是每个故事的主体,但当“我”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时,这个“我”就变得不平凡了。“小我”与“大我”并存,让每个看电影的观众都连带着有了份使命感。七段短片,每一段的结尾都会让你热血沸腾地燃一把。

在电影燃点这件事上,导演们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观众们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但,心甘情愿!

ps:有个疑问,黄渤饰演的林治远作为一个出生在天津的广东人,为何在电影中会操着一口江淮口音?

20xx《我和我的祖国》观看体会

献礼片既定的主题与思想,和类型片的叙事需求,似乎天然存在着某种冲突。

而《我和我的祖国》通过拼盘的方式,似乎找到了最佳衡点。万万没想到,基于此而完成的短片合集,竟超越了《攀登者》《中国机长》,成为20xx年国庆档最大的赢家。

七支短片,在有限的时间里,有限的空间里,通过精炼的视听语言,讲一个故事,完成一道命题作文。考验导演们方寸间辗转腾挪的功夫,也考验以小见大的本事。

七位导演,年龄从50后横跨80后,每个人都是所属年代的顶尖代表。诸位各选一个时段,结合一段历史大事,在相对自由的框架内自行构建人物与故事,比的是技巧,更是想法。

这原本是艺术电影节里导演们最爱玩的游戏,如今引入主旋律题材中,居然也意外地贴合。

七人同场竞技,风格迥异,有人用心投入,也有人敷衍,自然有高低区别。我按着自己的观感,分出了上等、中等和下等,不一定准确,非常主观。

最好的两部,当属宁浩与徐峥,这两人恰恰也是目前电影市场上最成功的商业导演。《北京你好》与《夺冠》,都是以体育为背景,一部展示了北京的胡同文化,另一部把镜头对准了上海的弄堂,在主题表达上都相对克制,人物更扎实,也更注重市井生活与人情的刻画。

《北京你好》里的葛优真真儿是久违了。他不仅让人想起当年葛优与冯小刚合作的一系列贺岁电影,一个贺岁档三部新片同时霸榜的绝对王者,更让人勾连起了《顽主》的记忆,在电影和文学创作上自由奔放的时代。

这样的一个北京出租司机,爱显摆、爱吹牛、不靠谱,口无遮拦,但内心善良。他意外得到了一张本不应属于他的奥运开幕式门票,满世界炫耀,最后又不慎弄丢了,并因此闹出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剧情本身并不复杂,且具有相当强的可预见性,但因为人物鲜活,演绎到位,细节足够,掩盖了剧本本身的单薄。短片也充分展示了宁浩对于小人物和市井文化细节捕捉的到位,他总能很精准地察觉到那种埋藏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习以为常,但摘取出来却分外具有戏剧性和幽默感的亮点。将这些点投射到葛优身上,一下就绽放出了浑然天成又非常醇厚的喜剧魅力。

《北京你好》是七部短片中情感最克制的一部,最后葛优大爷的一组特写,没有豪言壮语,但情绪恰到好处,小人物共情的分寸,精准无比。

《夺冠》有另一种作者性的趣味,通过上海弄堂里一次热闹非凡又状况百出的体育比赛电视转播,与一位少年的爱情烦恼叠印成某种充满戏剧性的冲突,也展示出徐峥作为导演非常娴熟的调度水平与节奏把握能力,以及他埋藏于心的某种少年气。

一面是街坊四邻的热情与期待,一面是对暗恋女孩的依依不舍,短片将少年这种左右为难、左支右绌的纠结和狼狈展现得淋漓尽致,并以此创造了很多有趣段落。颇有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意思,且充满了童真和童趣。

《夺冠》的问题在于孩子最终的抉择,感情让位于爱国情怀的过渡并不自然,一面扬起的五星红旗以非常仪式感的方式遮掩了转变的生硬,算是强行升华了主题。

当然电影最后也给出了弥补,一段完全画蛇添足的访谈戏,好像也在宽慰观众,爱情并不会亏待爱国的好孩子。其实,在男孩抱着父亲顾左而言它地哭泣时戛然而止,就挺好。

宁浩与徐峥也是唯一能在这样的题材里,保持举重若轻创作态度的导演。

《你好北京》的煽情高潮,记不住司机的四川孩子描述着他的外型特征,当提到那双红色运动鞋时,镜头顺着葛优的身体往下扫,结果是双黑色的老布鞋,葛优满脸失望;《夺冠》里女排击败美国队,兴奋的居民们把小男孩高高抛起,但是小男孩却因为错过了和女孩儿的最后告别而神情复杂,欲哭无泪,形成了很奇妙的喜剧效果。

中等的几部,都算有特色,但也多少有些遗憾。

管虎的《前夜》是较为出挑的一部。它以一个典型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故事为母本,以一个知识分子为中心,刻画和展现了开国大典前夜的情景与气氛。

整部短片的气氛非常好,除了核心人物,多数角色结合时代气氛都以相对模糊的姿态出现,共同构建了一种如梦似幻的历史氛围,并强化了观众的临场感,好像自身已经融入到了情境之中。

黄渤演得当然好,一口苏北话也讲的很有意思。短片的一大特色就是口音的南腔北调,也是建国前夕五湖四海的革命者汇聚北京的真实写照。

混乱、仓促、麻烦不断,但人人精神振作、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突然成为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人人都自觉肩上承着千斤重担,这就是新中国的前夜。

电影在有限篇幅内贡献了足够曲折婉转的剧情设计,几次关键问题的出现和对应解决,情绪层层铺垫与加码,终于在黄渤登顶旗杆的一刻达到高潮。

《前夜》的问题是出现了两次情绪高点,其中群众捐物的一幕虽然很感人,但略显突兀,且破坏了情绪的节奏。这样篇幅的电影,支撑不了两次情绪高点,反而显得喧宾夺主。整部短片非常工整,而且显得过于扎实和稳妥,管虎算是在水准之内完成了一次“行活”。

电影也有收尾累赘的问题,到纪录片就可以了。最后黄渤走出并跃起的一段,等同废戏。

遗憾的是,最年轻的文牧野并没有展现出年轻创作者应有的冲劲,《护航》成为一部非常保守的作品。

短片从题材到架构,甚至讲故事的方式,都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漫威的《惊奇队长》,只不过这里没有外星人而已。宋佳演得不错,整体节奏也很好,歼十拉风,制服帅爆,是空军征兵的好广告,但本身并没有太多故事性。

若说优点,大概是女性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结合,出现在一部主旋律电影里,还是颇有意思的。

结尾大段的朱日和军演镜头素材,使用得很生硬。

张一白依然展现着自己作为爱情片导演的特色。《相遇》是一部以爱情电影为蓝本的主旋律,讲一个遭受了核辐射的技术人员,与谈恋爱的对象相遇的故事。

整个短片在气氛和情绪调度上做得很好,但整个主题表达得比较拧巴,虽然可以理解为服务主题,但处理得并不高明。

观众可以理解这种为大家舍小家的奉献精神,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将祖国大业与个人感情对立起来。

保密任务当然伟大且重要,但并不意味着就要完全人间蒸发。那么多参与核武器科研的人员,也不见得各个都要抛妻弃子,音信全无。除非,张译一开始就没看上任素汐,有意借着工作躲避。这种大国之前容不下“人”的价值观宣传,无比陈旧,倒有几分打着红旗反红旗的意思了。

电影的长镜头也有些莫名其妙,没有任何调度上的技术难点,也未在气氛营造上有太多加分。还好两个演员表演撑得住,否则就显得过于单调冗长了。

同样的问题,结尾画蛇添足,两人人海错身已经足够回味,最后补一个明确结局,毫无必要。

我认为比较差的两部,是《回归》与《白昼流星》。

薛晓璐的出发点是好的,作为唯一的女性,她也是唯一试图在短片里做出叙事结构的导演。

短片置入三条线,互相交织拱卫一个主题。

可惜导演的创作野心与执行力并不匹配,三条叙事线彼此糅合得很差,主题“时间”也显得凝聚力不够,颇有些各说各话的意思。

因为篇幅局限,每条线索的人物都无法细致展开,任达华的角色让人想起“岁月神偷”,有人情味但情感的铺垫单薄。“大逃港”的历史一闪而过,有人觉得是“黑”,其实略晓当时历史,弄清谁人主政广东,便知这是独具匠心且有针对性的更高级地点“赞”;杜江的旗手线无比老套,毫无新意;最差的是中英谈判线,完全回归了传统主旋律的口号式说教与生硬表演,这也是七部短片种唯一正面描写顶层政治场面的。

结果是贪多嚼不烂,没有一条线说好了,人物各自游离。数次强行以口号替代情感,在创作细节上显得非常粗糙,刻意营造的“紧张”情绪没有达到效果,煽情甚至不如《无间道2》的结尾。

此时此刻,香港这个题材,被如此不轻不重地处理,实在是可惜。

最不喜欢的要数名气最大的陈凯歌的《白昼流星》。

导演一如既往高屋建瓴,双主题是基本配置。爱国主义之外,还要很时髦地加入热门的“扶贫”主题。但故事说得生硬,戏剧冲突设置得突兀,人物更加单薄。就记得两个小伙子好帅,有一个还是导演亲儿子。

宇航员的背景更像被强行植入,以一个非常牵强的“归乡者”概念,强行把时代与小人物缝合在一起,完全是概念先行。

大历史背景并不足够促成小人物的思想转变,只能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上水,增添了无比俗套的绝症梗。田壮壮不可谓演得不好,但他的角色依然显得如此空洞无神。

短片里的人物就是一个个符号的叠加,最后为了升华主题而强行构建了一个并不周全的寓言。至于合理不合理,导演不需要观众怎么觉得,他觉得成立就行。

这部短片就像那些春晚里最乏人问津的小品,没有任何可共情之处,通篇的陈词滥调和虚伪的情感,最后陷入自我感动的高潮。演员们在台上声嘶力竭泪流满面,台下的观众却一脸茫然波澜不惊,只能机械性地鼓掌,以示参与。

作为主旋律献礼题材,《我和我的祖国》应该说超预期地完成了它的使命,在宣传与市场种找到了一条适合的道路。多数时候,它能做到以小见大,在细微处寻找和激发宏大的情感,与观众的爱国情绪和民族情节产生共振,不刻板、不说教,姿态柔和,春风化雨。

导演间的同台竞技有另一种趣味,各人的表现,基本也反映出了他们在当前电影市场上的地位与影响力。有想法的导演,拍什么都像模像样,红有红的道理。

遗憾自然不少,无论剧本、技术细节还是价值观,都有值得斟酌的地方。

同时,澎湃的情绪掩盖了思想性的缺乏,电影没有任何让观众进行思考的意图,也没有任何艺术上创新的野心。叙事者胜出,也是此种创作环境下,唯一可供评判的标准。

历史是既定的明确的不容置疑的,胜利是伟大的光荣的永世长存的,唯一不同的是创作者们切入的视角,和他们讲述这种胜利的方式,在这有限的空间里,惊喜或许会有,但想要“意外”,就完全是奢求了。

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但五指山的红线,依然牢牢立在那里。

20xx《我和我的祖国》观看有感

刚看完第一趴的时候,我还想笑骂一句,这帮导演明明能拍出好片,平时就是不上道,可看完整个电影,不禁感叹,中国电影,路漫漫。

《前夜》管虎操刀的排面之作,剧情充实,叙事清晰又不失技巧,充分体现了作为一部短片应该有的优点,以小见大、气氛制造一流,是部佳作。

《相遇》张一白率先白给,这段短片不是不好看,而是作为一个导演,把八成的事情都推给了演员,未免太过失败。无论是张译、任素汐甚至是张嘉译,都用各自的演技扛起了整个故事,无论是镜头表现力,还是叙事的技巧,都几乎没有,最后的强行结尾更是相当于告诉大家:我能力有限,大家抓紧看下一段吧。

《夺冠》徐峥作为一个上海人,我能理解他对于上海街巷生活的着迷,可这依然不能消解这段故事让人摸不到头脑的感觉,整段下来配音让人出戏,故事线也发展的令人出戏,众人高喊加油把小男孩叫变了心思实在太过强行,实属叙事一大败笔,感情线处理的也草草收尾,庸俗的让人失望。

《回归》如果说薛晓路能拍好电影的话,他早就出大名了。整个故事虽然能看得出设计感,但却讲的一塌糊涂,任达华的角色在叙事中就像一个工具人,需要了就拿出来,也不管是否契合,整个故事整体性很差也是最让人觉得食之无味的一段。

《北京你好》在前边几个白给以后,宁浩站出来了,和葛优大爷一起奉献了一段精彩的电影作品,无论是角色演绎,还是剧情安排,都恰到好处的融为一体,让人开怀大笑的同时,也完全进入了影片的节奏里,导演的一些小心思也被葛大爷展露出来,导演演员互相成全,是一部虽然情感色彩略显浮夸,但质量超高的作品。

《白昼流星》陈凯歌,你就离谱,我都没想到你拍的这个东西原来只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人家张一白好歹花心思找了个不错的切入点,你直接把事件和初中阅读理解题一拼,再请俩小鲜肉站台,好歹也是为了祖国的七十岁礼物,你就端上来这么一盘垃圾。

《护航》我喜欢文牧野的恶趣味,也喜欢他的镜头表现力,更喜欢宋佳的演绎,这段故事虽然算不上出彩,但也绝对在平均水准之上,还算没让人失望。

作为一部70年的贺礼电影,各位都拍的参差不齐,让人失望的同时不禁让人们怀疑你们是不是恶意讽刺的,没错,说的就是你,陈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