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心得体会>读书心得体会>

生死疲劳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4篇)

读书心得体会 阅读(1.26W)

生死疲劳读书心得体会 篇1

把《生死疲劳》读完了,心境很激动,这么厚厚的一本书,每一天读两小时左右,坚持了整整20天,书中那吊诡和磨砺真的让人百感交集。全文脉络清晰,语言流畅,思绪天马行空,用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会的农村变革。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部记实作品。这真是当代最具想象力的作家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力作。

生死疲劳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4篇)

书中很多生动的片段,我读着读着偶尔会扑哧而笑,比如小三和西门猪去偷杏子吃的过程,比如莫言把尿液落到马力带上,回答是想给皮带降降温。当然好笑归好归,这部小说最打动人心的还是蓝脸的那种信念,那种自我命运自我作主的信念。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就是他,我觉得除了动物的形象生动外,仅有蓝脸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也许是他的执拗和毅力打动了我吧。他在月光下坚持劳动的形象在我心中很高大,那个朴实勤劳的农民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他的坚持也迎来了精神上的胜利,土地实行了包产到户。可是我联想到我们此刻的土地却因开发商无节制的开发而越来越少,真想说让土地适度开发吧,土地是农民的生命。

佛教说有六道轮回,主要是让我们与人为善,而莫言把生死轮回融入到小说创作上,一次次的轮回,使得整篇文章结构清晰利落,让人一目了然。这点上我很佩服他的创作构想。莫言能用酣畅淋漓的语言和生动无比的情节把故事一一展现,他的想象力也让我惊叹,让读者看到他一流小说家的才华。他是当代作家,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所以能阅读他的小说,我觉得很幸运。

再说说我认为的缺点:莫言很会调侃,经常莫名其妙地插进:莫言在他某某书上说,我个人觉得有点不协调,我阅读讲究顺畅和全身心投入故事情节,被他这样一弄,我看得累,也许是我的品文境界没到达吧。说出来不怕你们笑话,我至今还没明白他为什么要加这样一些跟故事情节没多少关系的资料。再说说叙事者,突然变化之快,这个我是动物还是人要极力地去琢磨,异常是转成狗后,真是多变啊,本人这个笨拙的脑跟不上他的速度。

作为文学作品,里面的个别字样,我觉得还是粗俗了些,我提议未成年小朋友不要阅读此类书籍,可能是我接触的纯文学作品跟这个还是大相径庭。如果只是一般的小说,那这些字眼也就马马虎虎吧,可是是文学作品,那我还是觉得庸俗了点。还有,最终的结局,总觉得有所欠缺,跟前面的资料比结局还是逊色了点。当然网上也有人夸他的结局的,所谓见仁见智吧。

整体来说,是一部不错的作品,值得一读。我们不能要求人是十全十美,当然作品也是如此,十全九美就是不错的作品了。

生死疲劳读书心得体会 篇2

莫言写了许多小说,近日闲来无事,我读了《生死疲劳》这部长篇小说。以寓言方式观照历史、借荒诞书写现实。讲述了一个农民家庭悲欢离合、兴衰演变。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作为本书的序。小说共五部53章,从地主西门闹土改中被枪毙开始,因其在当地主时自以为做了不少好事而呜怨叫屈,大闹阎罗殿,被阎王发落先后为驴、牛、猪、狗、猴,最终轮回为一个大头婴儿。故本书第一至五部分别以驴折腾、牛犟劲、猪撒欢、狗精神和结局与开端为题,浮浮不绝地讲述着自我离奇的经历。

小说经过六道轮回的想象跨越生与死,悲悯着历史变迁中无常的命运,歌颂着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执着生命力。

西门闹当地主时有一妻两妾、百余亩土地。死后其妻白氏作为地主婆住在祖坟边的草棚守墓,其二姨太迎春改嫁其长工蓝脸、生下西门闹的一对龙凤胎儿女西门金龙、西门宝风;蓝脸与迎春婚后生一儿子蓝解放(之后任县供销社主任、副县长职)。西门闹三姨太吴秋香嫁给黄瞳,之后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黄合作(系蓝解放之妻)、黄互助(系西门金龙)之妻,。故事围绕西门闹六道轮回中与蓝脸夫妇的感情纠葛开始了洋洋洒洒,扣人心弦叙述。

人死后不明白真的没无另一个世界,有没有六道轮回之说,有没有佛说的因果报应。我不明白,尽管近年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着人死后的精神是否以量子缠绕一样的方式存在在四维、或者五维、六维空间,但我还是不相信这种可能性。但我相信因果定律。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就有因。天命不可违,天命就是因果律,天命就是良知,就是事物存在的规律性。告诫人们的是否极泰来、乐极生悲、祸福相随如影随形的道理;告诉人们的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人生欲望很多,但如果德不配位,则必有灾殃。这是我的第一点体会。

莫言怀抱华美颓败的土地,决意对半个世纪的土地做出重述。郑重地将土地放在记忆的丰碑前,看着它在历史中渐渐荒废并确认它在荒废中重新获得庄严、锋利。《生死疲劳》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长篇小说,小说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力草灰蛇线般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

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的故事充满了吊诡和狂热,当转世为人的“大头儿”最终执著坚定地叙述时,我们看到了一条得生气沛然的人与土地,生与死、苦难与慈悲的大河,流进了我们的心田。对土地,对农村、对山东高密那个家乡的眷恋热爱,是莫言之所以成为大家的情怀,这大概就是初心。人不管走多远、飞多高,必须记住你是谁,你出发的起点在哪里,你的目标是什么,不要迷茫,不要迷失,不要沉沦,这就是不忘初心。这是我的第二点感觉。

以人们熟悉的章回体承受关生死疲劳的磨砺,将中国人百感交集、庞杂喧哗的苦难经验化为纯美准确的诗篇,抒发心中的祝福,祈祷祖国庄严、宁静,祈祷人民祥和、自然,经过字里行间流露出莫言的心愿。我出生成长在农村,我深知中国农民真的很苦、很勤劳、很俭朴,也很坚强、很善良、很伟大。书中的一个个农民那熟悉的形象、生活和语言,似曾相识,我们也经历了农村一天天变得美丽起来,农民的生活一天天幸福起来这一历史变迁。把章回体与现实结合起来,把农民的苦难、坚强与社会的大变革结合起来,把生与死结合起来,把历史与当下结合起来,体现莫言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这是我的第三点感觉。

生死疲劳读书心得体会 篇3

终是将莫言的《生死疲劳》览了个痛快,看了个透彻。15天看完55万字不得不说眼乏得很,但览字的本身欢乐却似山涧自由流动通彻见底的清泉叮叮咚咚淌过心田,沉淀淀的墨香将夏日的浮躁抹去,这经过上千年打磨的文字啊,在岁月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让我们先撇开小说的人物与情节,聊聊莫言,这个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后记中写道他用43天写了43万字,对于学生的我而言,他实在是了不起的!一天一万字的速度可见莫言写这部小说时是顺畅自如的,而他的文字也给了我这样的感觉,浑然天成,没有剩余的修饰没有华丽的辞藻,就像一块经过打磨的好玉,那些剩余的边角都被磨平。

莫言的写作风格一向以大胆着称,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诚然,这些在《生死疲劳》中都有显现。我总喜欢将莫言与余华作比较,莫言的作品总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余华,而余华的作品也同样让我想起莫言。他们的文字都平淡朴实,可是细细品味又带了几分灵动。明明是信手拈来的比喻,却让人连声称妙。

我们还是回归主题,聊一聊《生死疲劳》吧。

在小说中,一个被冤枉的地主经历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终最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这个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身为畜牲时的种.种奇特感受,以及西门闹一家与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生死疲劳的悲欢故事。(显然孟婆汤是不管用的)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观照并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

由于整个故事的人物情节就像一棵存于千年的老树,盘根错杂,我还是选最短的一根树杈与大家慢慢讲来吧。

我要讲的人物可了不起了,他本是地主西门闹的长工,因脸上有一大块蓝色胎记,人送“蓝脸”。后地主西门闹因历史原因被无辜处死,于是我们的蓝脸同志就娶了西门闹的妾室迎春做老婆,你可不要以为他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他实在是个老好人啊。

迎春与西门闹生有一子一女,分别是西门金龙和西门宝凤。之后又与蓝脸生了一男娃。说来也奇了,这男娃的脸上竟然也有一块蓝色胎记,为了顺应解放的潮流,这男娃便取名“解放”。

相信大家对人民公社化运动比较了解,我就不多作解释了。

当大家都成群结队下田务农时,仅有我们的蓝脸同志抵住时代潮流,他就是了不起的单干户。当大家都成群结队去食堂吃大锅饭时,蓝脸一家便在家里啃他们的馍馍。他们享着单干户的福,也受着单干户的苦。你可能奇怪了,哪来的苦啊,入不入人民公社不是自由决定的吗?话虽如此,但当全村全县全省乃至全国都只剩了你一个单干户,你还能扛住舆论的压力吗?你还能对领导的劝说无动于衷吗?蓝脸的家人可受不住了,他们纷纷加入了人民公社,同时也苦口婆心地劝说蓝脸,可是我们有骨气的蓝脸硬生生地坚持了二十年。此等气魄,我真没有。这也是我打心底里佩服他的原因,硬汉!

身为最终的单干户,蓝脸受尽了排挤,而他那没有人性的养子西门金龙为了逼他入社不惜对他拳脚相加,可他蓝脸偏偏不怕死,用自我的大半辈子开启了一段短暂的单干户幸福时光。可他终究是悲凉的。熬了大半辈子,受尽了乡邻的唾骂,遭到养子的殴打,一次次看着自我心爱的动物死在自我眼前却又无能为力,他心底的悲凉又有谁能体会呢?于是,他寄情于月,日落而耕,日出而息。在那个人人都爱火红太阳的年代,他爱上的是与繁尘俗世截然不一样的清冷的月儿。

人人都说何以琛对赵默笙足够痴情,等了她七年,可相比之下七年又算什么呢?蓝脸用大半辈子去热爱土地,用他的热血去浇灌土地,这样的情愫又何尝比不上那为人们津津念道的感情呢?

蓝脸平凡了一生,他对土地的热爱是每一个平凡农民的平凡情感。他用自我的故事告诉我们:平凡才是人生的真谛。我们还未曾走过平凡之路,便在心中早早断定那是迫不得已的结果。我们渴望着拥有一切,就连那镜中花也要是我们的囊中之物。我们拼命向前走,寻觅着人生的黎明。到最终,在经历所有悲欢离合之后,我们恍惚明白,年少时最厌恶的平凡竟是人生最好的归宿。

生死疲劳读书心得体会 篇4

《生死疲劳》是我们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莫言写的一本长篇小说。我们的语文老师说这是一本好书,让我们去读。今天,我抱着好奇的心理读了这本书。谁知一读开头,就迫不及待地想把它读完,这本书十分吸引人,特别是这本书中主人公离奇的经历深深地吸引了我。

《生死疲劳》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地主在改革开放时被受压迫的人民杀死后,因其生前罪孽多端,依次被转世为牛、羊、猪、狗、鸡、鸭,受尽了苦难与折磨,最后终于转世为一个患有先天性疾病的人。该小说以离奇的经历吸引着人们,让读者受益无穷。莫言在这本小说中结合了虚幻与现实,既说明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道理,又以动物的观察视角向人们展示了世界,点明了人们离不开土地,土地离不开人们的主题,十分吸引人。

读完后,我明白了土地与人类密不可分,离开了土地,人类就很难生存,尽管我们可以在飞机中生活,但飞机的制作却需要在土地上完成。由此可见人类与土地的重要性。

这本《生死疲劳》,真是使我受益无穷,我一定会为保护自然尽我的一份微薄之力的。

生死疲劳读书心得体会 篇5

不记得当初是抱着怎样的心态买下这本砖头大的书,或许是被发着光的莫言二字所吸引。今天看到书架上落灰已久的它的时候,便再忍不住想为它写点什么了。

人们有过雨果的博爱,萧伯纳的智慧,罗曼罗兰又把什么是美说得那么清楚,可这人性当真就只有爱与美吗?错了!人性也有丑恶,而莫言所要写的,就是人性的丑、人性的恶和人性的扭曲,此般特立独行,自是比那些又臭又长的书中的作家要强上许多的。

人类有的往往是美丑,善恶,却绝没有错与对。

就像该书中的黄瞳亲手崩掉了恩人西门闹的脑袋,也是因为背后有人唆使,而洪泰岳丧心病狂,针对所有单干户,甚至不讲道理,自以为是,可我们能说他错了吗?不能,他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人民公社,站在人民公社的角度他又是对的。事情往往具有两面性,不能看的太极端。

倒是很欣赏书中的蓝脸——中国唯一坚持到底的单干户(单干户:原指没有参加农业合作社的个体农户,与个体手工业者)反观,一直将自由看得比天高的我,倒像是一颗行星,绕来绕去,终究是在那轨道上,想要逃离的、拜摆脱的终究也只是父母的管教,我问自己,若生在那年代,我能像蓝脸那般单干到底吗?“不行!”我知道的,顶多是加入公社暗暗腹诽吧!写到这里,心里暗骂自己一声懦夫。就像小时候,班里有个披头发的女生,又黑又长的头发垂在腰间,好看极了。我心里暗暗羡慕却绝不敢这样做,甚至随着另一些女生说人家疯婆子,不得不承认,有些时候,我是虚伪的。

或许人们都应该活得轻松一点,趁余生还长,去做想做的事情,否则就像是书中六道轮回的西门闹,生亦是疲劳,死亦是疲劳。

生死疲劳读书心得体会 篇6

这个寒假,我看完了《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纯真为主的安妮在绿山墙的幸福生活。

这本书讲了:马修去接他和马瑞拉托人从孤儿院领养的孩子。但是,他们带来的是一个女孩,就是安妮,而马修和马瑞拉想要一个男孩。马修最后还是把安妮带回了家。马瑞拉见到马修一个又丑又小的女孩,心里很生气。马瑞拉虽然生气、失望,但是马瑞拉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而且安妮见到她后一点不胆怯,让我感受到安妮非常的乐观,可爱。

从此以后,安妮喜欢上了绿山墙的生活,马瑞拉也喜欢上了安妮,准备把她教育成一个有教养的女孩。有一天,好事的林德太太去马修家看安妮,羞辱了安妮的外貌,安妮生气的予以反击,最后斗过了她,让林德太太感到非常的震惊。

安妮非常爱美,将花插在帽子上,结果被马瑞拉批评了一顿,但是,她在绿山墙结识了一个最重要的伙伴——戴安娜。她们俩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安妮却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安妮请戴安娜喝酒,错把葡萄酒当做紫梅甜酒让戴安娜喝,结果她一醉不醒。安妮被巴里太太责骂,并组织两人来往。但是,天无绝人之路,她们开始用信件来交流,而且也没人发觉。

有一天,明妮。梅得了喉头炎紧急情况需要安妮冷静的拿出应对的办法。还好,安妮依靠过去的照顾小孩的经验,治好了她的病,还赢得了大人的夸奖。虽然安妮在绿山墙生活得很快乐,但是她的容貌却一直没有改变。于是,她不小心买了一个假冒的染发剂把红头发染成了奇怪的颜色,安妮伤心的哭了起来。

随后,安妮渐渐的长大了,遭遇了人生的大喜悲。在学业上,她拿到了奖学金;然而当马修说:“你是我自豪的女儿后,却因为银行破产突然去世。安妮为了回报马修和马瑞拉的爱,也为了充满爱的绿山墙,不上大学,而是边工作边照顾马瑞拉。爱让安妮成熟了,并且成熟的担起人生的责任。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的感动了,这是一篇关于友情、责任和爱的故事。安妮聪明,勤奋,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赢取奖学金。虽然她的身世很悲惨,但是她乐观向上,凭借自己的努力,让一个个梦想成为了现实,战胜了一个个拦路虎,是自己的生活很充实。

最后,我希望大家都是像安妮一样纯真善良、热爱生活,矜持乐观的人!

生死疲劳读书心得体会 篇7

小时候我喜爱读书,现在对书更是爱不释手。倒不是因为我五岁时读妈妈给我买的《安徒生童话》,而是因为喜欢读《稻草人》。 那时,我在课堂上听老师讲《稻草人》的故事,觉得新奇有趣,于是就从书店买了一本。开始看不懂,那知后来越看越爱看,真是如痴如醉啊!后来我已经不满足童话书了,就看哥哥的作文书,看着别人的作文写得如此耐人寻味,让我百看不厌。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像是找到了一汪清泉一样,慢慢吮吸着它的甘甜。那是因为我得到了一本好书——《品三国》。 我认识了许多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如刘备、吕布、曹操等。人常说曹操不是好人,可是书中讲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客观地评价了曹操,让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我也懂得了许多道理,明白做事要忠心耿耿。我对读书如饥似渴,觉得语文书上的文章更是回味无穷,例如书上的那篇《古罗马斗兽场》,那人与兽相斗的惨烈,以及斗兽者的悲惨命运,让我记忆犹新! 经过长时间的读书,我觉得读书宛如与朋友交谈,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并且提高了我的作文水平, 明白了写作文构思要新颖,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请大家牢记冰心奶奶的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生死疲劳读书心得体会 篇8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叫《大林和小林》的书,它是由新蕾出版社20__年9月出版的。

这本书主要讲了有一对很老很老的夫妇,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哥哥叫大林,弟弟叫小林,过了几年,夫妇俩先后去世,大林和小林成了孤儿,他们为了生活,四处游荡,走了一段时间,他们的水喝光了,米也吃完了。在寻找食物的时候,还遇到了怪物,怪物想吃掉他们,大林向东跑,小林向西跑,他们就这样跑散了。大林想当富翁,这样他就有珠宝给怪物,就不会和小林跑散了。于是他成为了巴哈的儿子,过上了安逸享受的幸福生活,过了不久,在一次事故中,他被风吹到了富翁岛,为了金银财宝,被活活的饿死了。而小林呢?他被四格格买走了,成为了四格格的奴隶,天天给四格格送早饭,天天送,天天送,他的力气练大了。他救出了被变成鸡蛋的乔乔,有帮助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他不愿意做奴隶,在伙伴们的帮助下,打死了四格格,他和乔乔遇到了开火车的麦伯伯,自己也成为了火车司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本书告诉我们:不要像大林一样贪财,金钱不是万能的。我们要像小林学习,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在生活中,我也帮助过别人,记得有一天放学,天空阴沉沉的,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从天上落了下来,像无数颗断了线的珍珠往下落。我看见贺夕没带伞,就走过去对他说:“我送你回家吧!”说完我便拉着他走进了雨中。我们边走边说,说道高兴时,就一起哈哈大笑,清脆的笑声仿佛要把雨幕拉起,迎来太阳。贺夕到家了说:“快进来休息一会儿吧!”“不用了,我还要回家呢。”说完,我便一路小跑的回家了。

生死疲劳读书心得体会 篇9

刚进朝阳外国语学校老师就布置作业,让我们背诵《三字经》。通过阅读、默记我体会到《三字经》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大致可分为五部分:一、劝教;二、必备知识;三、读书;四、习史;五、劝学。其中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读了《三字经》我清楚的知道了中国这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是怎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生存下来的,让我对历史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读了介绍古时候的成功人士的部分后,我知道了我们中国曾经有许许多多的能工巧匠和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读了书里讲孝敬那一部分,我知道了如何去做一个孝敬父母与长辈的人;读了仁、义、礼、智、信我坚信它对我们现代21世纪的学生同样适用;《三字经》讲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与经过几千年不断流传下来的美德,蕴涵着许多人生哲理,等待我们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去实践、去学习!《三字经》中说到“有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的母亲为让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先后三次搬家,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我的父母,他们为了能让我来北京读书,调换工作并不辞辛苦寻找好的学校,我从心里感谢我的爸爸妈妈!

如今早已将《三字经》熟记在胸的我,每当回顾这篇流传700多年,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文章时,仍有启迪心智的感悟,让我百读不厌,收益非浅。这琅琅上口的一千多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令我折服!

生死疲劳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从小,我就喜欢读书。因为读书能给我带来无限乐趣,和很多在课堂学不到的知识。

读书使我丰富了知识,净化了灵魂。书是知识的海洋,它让我们学习中学到了更多,提高了我的理解能力。读书真好,一把金钥匙为我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就像太阳为我照亮美好的前程。

读书,可以获得智慧,使我变得更加聪明。

例如有一次,妈妈让我把煮熟的鸡蛋放进冰箱里,我却不小心把它们和生鸡蛋放在一起了。“这可怎么办呢?”妈妈着急地说。就在这时,我突然想起在一本书上看过怎样分辨生鸡蛋和熟鸡蛋的办法,于是我把鸡蛋一个个的从冰箱里拿出来。在桌子上转。书上说,转得飞快平稳的是熟鸡蛋,转得缓慢摇晃的是生鸡蛋。所以很快,我就把它们分辨出来了,妈妈连连夸我。

书,虽然看起来枯燥的,呆板的,但其实你只要用内心去感受书中的每一个字的含义,相信你很快就会爱上读书的。但书,不是每一本都适合我们看的,我们要看好书,俗语说得好“一本好书,就是良师,益友,伴侣。”让我们在学习中不会觉得寂寞。

因为这样,我喜欢读书,它让我的作文水平提高了许多,给了我许多收获。

爱书吧!它会让你有许多收获。

生死疲劳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最近,我看了《数星星》这本书。它是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写的,曾获得了1990年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金牌大奖。

这本书里主人公所处的时代是二战时期纳粹占领丹麦,到处抓捕犹太人。年仅10岁的丹麦女孩安妮总是想不明白勇敢是什么。当安妮必须挺身而出通过保护自己的犹太朋友。才第一次通过自己的行为懂得了保持勇气的艰难。寒夜中的闪闪明星,给艰难中仍然为了正义而拼搏的人们指出了希望。

看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女孩安妮的勇敢。想起我有一次做奥数题,有一道题不会,就想放弃。想到安妮的勇敢,我就勇敢的面对这道题,最终把这道题做了出来。勇敢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会了勇敢,会使人终生受益。

生死疲劳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第一次读村上春树的文字,怎么描述好呢?嗯,这样说吧,这是我看得最快的一本书,我仅花了两天的时间就看完了,村上春树的文字很吸引人,嗯!是一个适合讲故事的人呢,随着他的如耳语一般的诉说,我的眼前很容易出现他所描述的景色、人物,清晰可见。对我震撼较深的是关于性的描述,我这里说的关于性的描述指的不是一个性交的场景,而是对性的感受,是这样一种感受,如果我以一个18岁的少女的身份来看这本书,对我肯定是一种启蒙,并且是很有质量的启蒙,那么我对性的认识会自然很多,知道很多关于两性的常识。而现在,我以一个离异再婚的中年妇女的身份来看这本书,感受就是一种肯定,而这样的肯定,来得比较不易,来自于吃一堑长一智的经历,而青春期由于缺乏性教育而对性的误区之深而引起的害处,恐怕是要伴随一生的了,等我的儿女到青春期,我要介绍儿女看这本书,让他们知道性是多么自然和美好的事情,他(她)们所做的仅仅是怎样保护自己和不要祸害别人而已,让他(她)在读小说中人物的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的时候,明白自己遇到的困惑是多么的正常的事情,不必恐惧,从而有理智去思考解决的方法。嗯!虽然是一部小说,却充满了对性和人性的剖析,而且是那么宽厚柔和的剖析。

我人生的28岁是一个分界点,在那之前,我认为一个人一生最好就只深爱一个人,并且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品质,如果不这样,人品多多少少有点问题,什么喜新厌旧、见异思迁一类的的词语就是形容这一类人的。我还认为,找小姐的行为是最龌龊、最肮脏、最不齿的行为,找小姐,在我的道德谱系里,直接是对一个人人品的一票否决,这个人再怎么优秀,我都非常鄙视他,而随着我年龄的增加,经历的增多,我重新认识到,我以前认识的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我渐渐对两情相悦有了另外的认识,而读了很多书之后,更加肯定了我的判断,这次读的挪威的森林,又产生了一个很好的共鸣。

文中的男主人公渡边是一个处于青春期的男孩,他长得有点帅、性能力比一般的男人要稍强一点、有教养、喜欢看书、性格非常的温和有点内向、有着诚实的美德,对人生他有着自己的认识、看法和理解,并不同于大多数人认可的规范,并且也不需要别人的理解,我感觉村上春树对尼采的很多观点也赞同,比如,渡边不知不觉爱上绿子后,由于内心的矛盾,渡边一蹶不振,响彻在渡边耳边的好朋友永泽的话语明显是尼采的观点:“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正是这一句话,激发了渡边重新寻找美好生活愿望的心火。并且整本书的观念都是让人回归自然、做你自己,不要轻易被他人或自己的同情或鄙视而左右自己的人生。而渡边的感情、渡边的性,复杂而充满了真情,同时深爱直子却又不知不觉爱上绿子,对男人的性冲动问题有着自我的克制而也有自我的放纵,活生生的一个健康男人在青春骚动期富有人情味的体现。让我在深深喜爱《呼啸山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痴恋一人至死不渝、没有一丝风吹草动的绝恋的单一性的同时,也深深喜爱渡边的多情、同时深爱两人的多面性。而相比之下,渡边的情况普遍得多,而更加符合人性的规律,人就是一种善于适应环境的动物,所以,当你遇到不管什么困局,你尽可以告诉自己,没关系,总会有办法的,要么适应要么改变,总之,只要你坚持,你总会生存得比以前更好。另外,在感情方面,渡边会得到更多的愉悦和新鲜感,而希斯克利夫,痴恋固然令人震撼、心动,而带给希斯克利夫和女主人公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希斯克利夫在痴恋的状况下慢慢的形成了变态的人格,郁郁而终,他的早死让他的侄儿和恋人的女儿得以重拾欢笑。以我之见,过于执着,对人对己,未必是一件好事。

一生仅仅深爱一个人的现象是非常罕见的,而这样的情况也只是仅仅作为一个 个案存在也就罢了,不值得歌颂、更加不值得效仿,存在于万千世界的一例,含义仅此而已。

生死疲劳读书心得体会 篇13

读了《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我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写母亲不顾劝阻,坚决弓给我钱买《青年近卫军》的故事,赞扬了母亲的伟大。

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在那么贫苦的家庭里,儿子提出要买书,这位母亲虽然钱不多,但她还是给钱儿子买书,丝毫没有犹豫。说明这位母亲非常爱自己的儿子,希望他多读点书,长大成有用的人,所以母亲是伟大的。

这篇课文让我想起以前发生的事;那天,我母亲的店进货了,因为没有太多的钱,进了货后就只剩下几百元了,距离发工资还有十几天,所以这几天都要节省一点钱,可我又要交学费,家里根本不能拿出钱来,如果拿出钱来的话,那么这几天家里就变成“穷光蛋”了,就在这时,妈妈把交学费的钱交到了我的手里,我知道母亲想让我读书,但妈妈他们己经很难吃上一顿饭了。这就是母爱,伟大的母爱。

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很多人让母亲不了解我们,天天让我们做多余的作业,其实里面包含着深深的母亲。

生死疲劳读书心得体会 篇14

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毫不客气,揭了中国人“短”,初读很有些受不了,他书中所罗列的国人的诸多陋习,本来批着“外衣”,现在“全暴露”,实在感到接受不了。其实,客观地说,敢于面队,才能改正,否则,陋习还是陋习,还会延续。

其实,教育实践中,也会观察到孩子们的陋习,例如,偶而我问班里的孩子:“小朋友,老师喜欢你们吗?为什么你们觉得老师喜欢你们?”一个一个说的很多:老师给我们无偿补课,老师关心我们,老师教我们画画,……“那你们爱老师吗?”“爱。”声音拖的很长。“你们是怎样爱老师的?”一阵寂静,只有一两个孩子的声音:我认真上课……

每天的每天,我们老师为班中每个孩子做着许多零零碎碎的事,这些在孩子看来可能好象是再平常不过的小事,补课、批改作业、管理午餐等,我们也很少听到一声简单的“谢谢”;平时哪个孩子不舒服,我们给他喂水喂药,却也从没听过一句感激的话语。

问题出在哪儿呢?是孩子自己吗?还是……?在脑海里我回放了这样一些镜头,镜头一:放学了,天黑了,老师仍和孩子等待着晚来接的家长,只见行色匆匆的家长急急喊了一声孩子的名字,拉起孩子的手又急急走了……镜头二:小组长在大家吃完饭后,整理着桌子,一旁几个孩子慢慢吃着饭,心安理得的看着别人忙这忙那;镜头三:肯德基一角,孩子正在美孜孜的享受着他面前的美味,而妈妈则是看着孩子吃的美样……

我无意想评判谁,只是我也深深知道,学会“爱”和“感恩”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纵观历史长河,我们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自古以来有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父母;老师教导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老师;别人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知恩图报。我们要从教育孩子主动说“谢谢”开始,教育他们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要从不起眼的实在小事做起,点点滴滴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打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教养之恩。

“感恩”,这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这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看今天,我们的孩子浪费粮食,大手大脚、心安理得花父母亲的血汗钱,对父母的辛劳从不言谢,对朋友的帮助少有道谢,稍有不如意便大发少爷公主的脾气,总觉得没顺自己的心、没了了自己的意。“爱”不应是单方面的,不管是母子之爱、父子之爱、师生之爱或是朋友之爱,都应是双方互助的。我想说不管是教师,还是父母,在关爱孩子的同时还要教育他们学会关爱他人,学会付出爱心,学会提供帮助。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爱别人,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而给自己带来了快乐、幸福的生活,而只有当孩子们在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才会出现——“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会感恩,一起接受感恩思想的洗礼。因为,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感恩让世界多姿多彩,感恩让我们更加美丽!

我们教人育人,现在就从感恩开始吧!

生死疲劳读书心得体会 篇15

拿破仑的一生,是颠倒的一生,少年时急于成势,不守道义地在两个阵营反窜,就象一个小人,或许这也是在他危难之时,其部下反水的一个原因吧。由于急于功利,整天梦想着统一欧洲征服印度,却不去思考一些基本问题,所以在用人上出现了极大的问题。

一方面是滥用家人,滥用家人也就罢了,居然不去约束,施恩招怨,不但搞坏治政还失去战机,最后还搞得兄弟反目。另一方面不束妻子,不知择妻之不慎甚于择友。第一任妻子放荡淫邪,奢侈无度,却不知断义。第二任妻子纯粹是为了名声与政治目的而娶,在他流放圣赫勒拿岛后,无论他怎么写信,她都未有回复,却去跟一个军官公开同居。而在第二任妻子之前,有一位天使一样的情人,他却不去立后,而她在他两次流放,及滑铁卢大败时都去看他。不立后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她出身不贵,他却忘了自己的出身也贵不到那里去,他很明白她的感情的纯真的情况下,不去立后却另娶连面都没见过的政治妻子,简直是倒行逆施。不说感情,就以他功利性的目的而言,一个好妻子可以增加他半倍的精力,而一个坏妻子可以浪费他4分之3的精力,出身顶个屁用。三是不远小人。他明明知道他的最得力的两大文臣——富勒与塔列朗里通外国,且曾阴谋政变,在他得到确凿的证据的情况下,居然一点事的都没有,原因是政务上离不开他们,却不知地球就是没有了他拿破仑也是照样会转的这个道理,没有了这两个人他的帝国就不转了?实在是一种可笑的处理方法。结果在俄国战争中,因为富勒的谍报,俄皇在准备投降的情况下,知道了他的部队的困难而改变主意,造成了俄国战争的彻底失败,也是他帝国下坡的开始,如果他赢得了这场战争,欧洲的历史将改变,而滑铁卢也不可能有什么战争。

在法兰西战争中,他的这两个宠臣与得力元帅拱手让出了巴黎,并逼他接受退位与流放。自己为自己掘出了一个好坟墓。由此可见他除了那征服欧洲的狂想与天赋的军事才能外,在这些基本问题上简直是一个白痴。在他第一次失败,流放到厄尔巴岛后,他才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也大致思考明白了他失败的原因,从而从厄尔巴岛逃走并重新得到民众的支持而开始了百日王朝。在滑铁卢他因为失误而大败,巴黎又逼他下野,而这时他并非没有了战胜反法联盟的胜算,并且南方军队与近卫军都效忠于他,他此时如果再次实行独裁,思维与见解已经清明的他将对法国及法国人民作为与此前完全不同的贡献,然而他却以不愿让法国流血这一理由,答应再次退位,而说白了他已经失去了勇气。最后被英国所骗,流放到环境恶劣的圣赫勒巴岛结束了他的一生。终其一生,勇气与智慧从来没有同时结合到他的身上,流放前只有勇气没有智慧,流放后有了智慧却失了勇气,实在是可叹可悲。

不过,这也是历代所谓大英雄的共同轨迹,由于太在意于权势与所谓的宏图大业,虽然都是年纪轻轻便威权赫赫,但说白了都是一个草包,最大的英雄成吉思汗就是一个最大的草包。或许看过拿破仑传的会说拿破仓不是设科学院吗?不是很尊重学者吗?其实他的尊重至少一半是为了政治,如果他真尊重,就不会断然拒绝富特的蒸汽机。如果他接受富特的蒸汽机,那么他的舰队就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他的死敌英国不说被灭,但至少可能会龟缩于英格兰岛,那又何来反法联盟?所以,他骨子里并不尊重知识,他是什么都不信的人。什么都不执着是智慧的表现,而什么都不信就是愚蠢的表现,但在表象上,这两种人差不多。在过去,我对所谓的英雄确实还是非常钦佩的,但现在的我越来越讨厌这些英雄。这些英雄对人类所作的贡献廖廖无几,几乎只有杀戮的功勋。当然,我说他们是草包并不是说他们真的什么都不懂,而只是在人类的基本问题上没有什么思考而已。如果真的什么都不懂,又何以建立那怕是只有杀戮的功勋?至少他得让人信服他,跟着他吧?

如果英国是拿破仑海上的敌人,那么俄国就是他陆上的敌人。在以后的几年里,英国发生了严重的困难。可是英国殖民地多,至少可以从别的地方得到需要的东西。但欧洲大陆国家却无法再从海上贸易中得到许多必需品,因而产生了严重的不满情绪满最大。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是个年轻人,血气方刚,对拿破仑骑在他头上十分怨恨。他阳奉阴违,私下允许俄国商人和英国发生贸易,目的是向拿破仑施加压力,表示自己的不满。拿破仑本人对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更是非常看不上,认为他目空一切,却毫无本事。

1820xx年,拿破仑提出娶沙皇的妹妹为妻,亚历山大一世对此反应冷淡,他无论如何不会答应有尊贵血统的妹妹嫁给一个科西嘉暴发户。拿破仑对此还以颜色,还在和俄国宫廷协商过程中就宣布和一位奥地利公主订婚,极大地刺激了好面子的亚历山大一世,两国关系由此日渐冷淡。这些都为后来的征俄战争埋下了伏笔。

拿破仑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就是征俄战争,但是这个战争是以拿破仑的惨败,或者至少是两败俱伤告终的。拿破仑的不少顾问看出了进攻俄国伏下的危险,向他进言,但拿破仑根本听不进去。拿破仑对此战可以说是费尽心机,孤注一掷了。

莫斯科大火是信仰的毁灭,一个民族可以放弃自己的首都,这场大火烧了很多东西,更重要的是烧掉了拿破仑雄霸欧洲的梦想。莫斯科这座俄国故都几乎化为了一片瓦砾。拿破仑得到了一座残破的莫斯科,却一点用也没有,不能消灭俄军主力,战争还是无法取胜。拿破仑占领莫斯科后,本以为沙皇会主动来求和,他也好乘机从这场战争中脱身。不料等了又等,沙皇竟无动于衷。这时,后方又传来坏消息,西班牙战场的法军出现了全面溃败,连马德里都丢了。法国国内情况也不稳定,保王党人蠢蠢欲动。而且法军的补给线也连遭俄军袭击,随时都有被切断的危险。

拿破仑再也等不下去了,他主动向沙皇提出了媾和,但亚历山大一世对此无动于衷,他已决心用战争的全胜来洗刷俄罗斯所遭受的耻辱。结果拿破仑在莫斯科白白呆了4周,徒劳无益的求和谈判,什么事也没干成。进入10月后,天气越来越冷,俄罗斯的冬天就要到来了。拿破仑意识到再耽误下去只有坐以待毙,他终于下决心撤退。征俄战争让法国或者说拿破仑元气大伤,开始时的50多万大军,最终回到法国的队伍只有不到3万人,日益衰落的法国将要面对的敌人是曾经被迫臣服的整个欧洲。 滑铁卢战役拿破仑一世的最后一战。1820xx年6月18日,滑铁卢战役爆发。上午11时,拿破仑率领法军主力720xx人向威灵顿麾下的英荷联军的发起攻击,以阻止普鲁士军与联军汇合。法军的进攻遭到威灵顿的顽强抵抗,打乱了拿破仑的作战计划。下午,普军开始到达战场,形势逐渐有利于联军。此后,法军又发起多次进攻但均遭到挫败,伤亡非常惨重。普鲁士援军不断抵达,联军数量达到了13万,大大超过了法军。进入傍晚,联军发起反攻,法军支持不住全线崩溃,拿破仑狼狈撤退。在滑铁卢会战中,法军损失了320xx人和全部火炮,联军损失23000人。拿破仑丢弃残军逃回巴黎,6月22日再度退位,后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上。

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一世为何败于滑铁卢?对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原因主要有这四种:一、军队素质差,指挥员缺乏;二、没有及时歼灭普军;三、兵力分散,调动不及;

四、法军将领的不称职。正是这些原因,拿破仑一世的政治生命、军事生涯就此终结。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张芝联主编的《法国通史》中提到过:“拿破仑体现了平等,称帝、侵略,不能推翻拿破仑资产阶级政权、法典和战争的反封建意义。”

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用武力和独裁进一步摧毁了封建旧秩序,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秩序,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在法兰西第一帝国期间,他重视资本主义工商业,为保持资本主义的长久利益,他倡导用法律规范来资本主义秩序,他公布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典成为以后立法的典范。拿破仑作为军事家,经了了无数征战,其正义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其非正义战争虽然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主权独立,却将大革命的思想和精神带到欧洲大陆,客观商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

纵观其一生,拿破仑功大于过。

生死疲劳读书心得体会 篇16

恩格斯曾这样说:“封建的中世纪终结和古代新纪元的开始,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记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诗人但丁。”

《神曲》是但丁最巨大的作品,但丁毕生的教训包含恋情、政治、人生观、宗教观、宇宙观均反应其中。《神曲》的外壳固然是宗教的,但诗中所写的见闻,大都以事实为题材。诗人与亡灵念叨的是国度的兴衰,听他们倾诉本人的悲苦哀怨,揭穿他们的丑行劣俗。

《神曲》共分三篇:地狱、净界、天堂,每一部分由33章组成,加上最前面的序章,全书共100章。基础情节架构看似简略:一天,但丁在森林中迷路,危急之际,罗马诗人维其略受贝亚德之拜托,率领但丁穿过地狱、净界。这段旅程中,但丁看到了有些功臣在地狱因生前不同之罪过而遭遇不同的处分,另一些罪人则在净界里尽力洗除自己的罪孽,后来贝亚德呈现,接替维其略的向导位置,在迫使但丁对自己的差错作一番告白后,亲身领导但丁游历天国,但丁最后终于见到上帝。在但丁的笔下,《神曲》中的地狱是意大利现实情形的映射,天堂是人类幻想到达的净界,炼狱则是人类从现实走向净界时所必需阅历的苦难。但丁盼望人能意识本身的罪行,改过自新,去达到感性天堂的净界。和很多中古文学作品一样,《神曲》除了字面的意思外,还有寓言的意。“从字面说,《神曲》的主题是逝世后灵魂的状态;从寓言上说,主题就是人凭自在意志去行善行恶,理当受到公平的赏罚。”然而但丁自己也提到“全诗和其中各局部不是为思辨而设的,而是为可能的行动而设的;假如某些章节的探讨方式是思维的方法,目标不在思辨,而在实际行为”这里断定了他写《神曲》是为了影响人的实际举动,就由于如斯因此存在强烈的政治偏向。在〈地狱〉、〈净界〉、〈天堂〉三篇中,诗人在作品中普遍地、深入地揭露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他一方面感慨意大利的决裂和局面凌乱,悲叹“意大利是奴隶”、“是苦难的旅舍”、“不再是各省的女主,而是一个倡寮”、“意大利各城市充斥了暴君”;他也严格谴责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卢道夫一世和阿尔伯特一世只愿在德国裁减权势,竟不来意大利行使天子的权力,“放任帝国的花园荒凉”;尤其对教会的揭露跟批评尤其尖利。他震怒地叱责教皇贩卖圣职的罪恶,“你们的贪心使世界陷入悲惨的地步,把好人踩在脚下,把坏人选拔起来。”其代表人物就是庞尼菲斯八世,因而但丁多处揭露他的罪行,并借犯贩卖圣帜罪的教皇尼古拉三世的灵魂之口,当庞尼菲斯八世还在世时,就发布他必定要入地狱。

《神曲》对现实的揭露方式,个别是透过人物形象进行的。揭露者和被揭露者的对象大都是透过历史上或当代的有名人物。如用号称第一代教皇的圣彼得揭露教廷的腐朽;用法国卡佩王朝的始祖休卡佩检举腓力四世和其它后裔的罪行;用教皇尼古拉三世揭露他自己和他的后继者庞尼菲斯八世和克力门特五世的罪行。因为但丁信任,只有通过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才干感动人心,促使改造早日实现。也因此《神曲》所塑造的各类型人物,大都性情赫然,栩栩如生,构成一座丰盛多姿的人物画廊,这在中古文学中是无与伦此的。对于《神曲》的造诣评论部门。

有人认为《神曲》的两大因素便是爱情与政治,但丁的最大写作念头亦在歌唱贝亚德而作的。但是咱们透过《神曲》的细节所表现的高度技能来看,它的重要成绩还在于高度概括和综合性。但丁看到祖国绚丽的河山,接触社会各国阶层,加深了爱国思维,丰硕了生活经验,视线从佛罗伦斯扩展到意大利全国乃至全部基督教世界。他看到意大利和整个欧洲处于纷争、混乱的状况,摸索了祸乱的本源和拨乱反正的道路,意识到自己担当着揭露现实,唤醒人心,给意大利指出政治上,道德上振兴之路的历史使命。以为自己作为一个诗人,就要通过创作一部有宏大沾染力的作品,能力实现此一使命。因此这部作品把诗人内在的生涯经验、宗教热忱、爱国思惟和政治文明方面的重大问题;把历史的和现实的、古典的和基督教的因素融会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在这一点上,《神曲》确切是十分胜利的。难怪艾略特在他的〈但丁论〉中声称“但丁与莎士比亚平分了现代的世界,再不第三者存在。”“莎士比亚表示出人类感情的最大宽度,而但丁表现出最大的高度和深度。”

生死疲劳读书心得体会 篇17

这个暑假,我看了罗曼罗兰编写的《名人传》。其中,我最佩服的是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

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从小就显现出来,但他并没有像莫扎特那么幸运。他有一个凶残的酒鬼父亲,每日逼他弹钢琴,值得庆幸的是他并没有失去对音乐的喜爱。他在遭受肉体与精神双重折磨后,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将精力全部放在创作乐曲上,“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正是体现了贝多芬的自强不息以及对音乐的无限追求。

作为音乐巨人,贝多芬的事例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童年的悲剧,加上双耳的失聪,都可以看作是对他的磨练。其实祸与福是相对的,看起来不好的事在某种程度上会转变为好事,而好事也可能转变为坏事。正是这些不幸,使贝多芬能抛开所有俗事,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件事——音乐。他在西方音乐的形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贝多芬不但集维也纳古典音乐之大成,还全面继承和发展了自巴洛克时期以来的音乐精华。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我们实在是太幸福了。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一些人,他们遇到困难只会怨天尤人,而有的人却会以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战胜困难,用自己的双手去扼住命运的咽喉,那成功往往会降临于后者。有时候逆境往往会使人坚强起来,让人有惊人的承受力,即使在挫折面前也能高昂自己的头,不会屈服于困难之下。

刚学作文那会儿,真的很怕写。400字的作文,经常写到200多就写不下去了。如果那天有写作文的功课,肯定会弄到很晚。一天,写上去的作文发了下来,果然不够字数,内容也是凑字数那样,没什么条理。放学时,语文老师留了我下来,分析了我作文不好的原因,并鼓励我写日记,看书积累素材。老师曾戏说:“你们就像蜜蜂采蜜,不多采点花粉,又怎能酿出好的蜂蜜呢?”于是,每天开始实施,虽然刚开始觉得很烦,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到了期末,发现自己以前害怕的作文居然变得有点得心应手了。

写日记的习惯到现在还坚持下来,如果当年就这样轻言放弃,随便让它过了就算了的话,那么我对作文的兴趣肯定没有现在高。我想说的是:面对困难与挫折,不要轻易言弃,坚持,用痛苦换取快乐。

生死疲劳读书心得体会 篇18

虽说放暑假了,但学习也不能停,最近我就看了一本好书,带给我一次奢华的视觉享受。这本书就是出自于法国科幻作家——儒尔·凡尔纳之手的《地心游记》。这是一部19世纪的科幻探险小说,堪称惊世之作。

故事讲述了住在德国汉堡的矿物学家黎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书里偶然得到了一张羊皮纸,上面记述了前人阿恩·萨克奴姗曾到达过地心,教授对此深信不疑,不顾侄子阿克塞极力反对,带着阿克塞和足够的粮食、仪器和武器从汉堡出发到达冰岛并请了一位向导汉恩斯·布杰克随同我们旅行。他们先从斯奈尔火山口一直下降到达底层,再按照方向一直探索。经过好几个月的路程,他们经历过缺水的困难,阿克塞曾经提出过返回的决定但都被勇于克服困难的教授拒绝了,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水源,解决了燃眉之急;还经历过迷路,是亲情与毅力让阿克塞与他的叔叔和向导重逢等。一路上他们也收获了地下海、史前人骨骸和古时代的动物等等的惊世发现。最后由于岩流冲击回到地面。《地心游记》凭借非凡的想象力、丰富逼真的景物描写和探险中的激情让读者体验了神秘又刺激的地心探险,让我们具备对未知秘密的永无止境的探险精神,令人陶醉在这美妙的探险之中。

我从心里佩服这三位主人公的勇往直前、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探险精神,这也让我深深地被感染了:当遇到困难时,黎登布洛克教授的慎密的科学头脑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解决,与困难奋斗到底;而向导汉恩斯却拥有着强大的动手能力,让大伙顺利渡过难关;阿克塞也保持着永不放弃和不畏困难的决心跟着大人一起探险。他们三人的优点,我们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因为我们都在父母的百般宠爱下成长,今天的我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遇到小困难都只会找父母、闹脾气,所以,这样的我们是永远长不大的。我们要学会独立,不再依靠父母,长大后,进入社会就要靠自己来打拼,现在我们就要像文中的三位主人公学习,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体验生活的无限乐趣、情趣与精彩。否则就只会变成一只永远被人嘲笑的缩头乌龟,每当遇到困难,就选择退缩或放弃,即使年龄再大也不是真正的长大,试问每一个人,这样的人生有价值或意义存在吗?即使活上千万年也永远不会快乐!

《地心游记》真的让我学会很多: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坚持不懈;与困难做不懈斗争,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这样的作品使我的一生受用不尽,受益匪浅!

生死疲劳读书心得体会 篇19

一提起书,那我可有话说了,因为我从小就生活在书的海洋里。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会厌倦书,一读书,就会变得头昏眼花,书中那凌乱难辨的人物关系,复杂繁琐的故事情节,都是人厌烦。而我却恰恰相反,在一个幽深人静的小树林,沏上一杯浓浓的绿茶,品着茶香,感悟书蕴,那是一种多么美的境界啊。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从一二岁就听妈妈给我讲的《格林童话》。我那时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当妈妈给我讲故事的时候,我都很乖的细细品味这个故事的曲折故事。每当妈妈停下的时候,我都不开心,便缠着妈妈给我讲。再大一点,妈妈就陪我看一些带小插图的小故事。

长大一点后,多少认识点字之后,我就开始囫囵吞枣得看着拼音读一些《寓言故事》、《唐诗300首》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这样,我的小世界也开始光芒四射起来。

等到高年级的时候,我开始迷恋上了那些着名作家写的世界名着,并且,也能从中读懂些什么东西:比如像《童年》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命运的折磨。然而,却能在痛苦的条件下创造出火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将一个革命战士战胜病魔、永不掉队的英勇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我读到他们艰难曲折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的融入故事的情节中去,陪主人公一起感受喜怒哀乐,一起同舟患难。那个时候就是我感觉最最开心的时候了。当我读懂一本书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我就会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每一次,当沉重的作业压在我的肩膀上的时候,我都选择看上一段时间书,然后再去写作业,因为读书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多读书,才能更好的进步。因为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因为读书可以给予我们人生的启迪。

我提倡大家多多读书,就像冰心奶奶说的:“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如果你爱上读书,那么,你身上将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清香,那就是书的香气。但愿你们能够用把这种香气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做读书之人,享读书之趣。

生死疲劳读书心得体会 篇20

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它与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吴晗先生《朱元璋传》、朱东润先生《张居正大传》,并称为中国二十世纪四大传记。我了解李鸿章此人初始于初中历史书本,后在反应晚清风云的各大电视剧、电影中常常会看一个或邪气、或阴冷、或儒雅的干瘦老人。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直到我读了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方才让我又重新审视这位叱咤晚清政坛四十年的风云人物,甚至对晚清那段国家屈辱史,有了另一番感悟。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读后感。

一、成书背景和作者

此书写于1920xx年《辛丑条约》签订后第四个月。那时距离李鸿章憾然辞世仅仅二个月。当时,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领袖流亡在日本。也就是说此书的发表在日本而非国内。

熟悉晚清历史的人,一定不会对梁启超和李鸿章陌生。梁启超生于1873年,从八卦的角度讲,他是后来民国才女林徽因的公公,晚清时的帅哥一名。但从历史的角度讲,梁启超18岁投入康有为门下,20岁创办《大公报》,25岁发起著名的"公车上书",与光绪帝开始为期百日戊戌变法,26岁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如果说晚清时有愤青的话,梁启超无疑是晚清历史上的最大愤青,而他更把他满腔爱国之志,和对当时时政的不满付之于实践,虽然,他后来失败了,但是他还是在历史舞台上写下了厚重一笔。

而梁启超写《李鸿章传》时,他正好29岁,大好青年,却已流亡日本三年。此时的他正孤独的在日本岛上,反思和总结维新变法失败之处。在我看来,他写李鸿章除了去点评一名政敌外,更主要的目的是借由李鸿章的一生,抒写自己对晚清历史的见解,对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看法,对大清王朝陨落的一种悲愤,他其实是借李鸿章的故事,抒发自己的胸怀。但值得肯定的是,虽然梁启超与李鸿章的政见不同 ,但他却没有将李鸿章描述成为一个大奸大恶的权臣,给予了#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 end#他许多正面的评价,甚至感叹:"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体现了流亡臣子难以抑制的孤愤。也正是这种大历史观,使此书更具有可看性。

二、李鸿章其人

评点此书,必要说到李鸿章其人。无论生前身后,李鸿章都是个极富争议的人物。而我个人认为,李鸿章身上所具有的争议性,大多来自于李鸿章泾渭分明的优缺点。下面,我想谈谈,我对李鸿章其人的看法。

(一)优点

李鸿章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能在晚清历史舞台上,以汉人权臣之名,屹立四十年不倒,死后也享有尊荣。我认为,他的身上有三个优点,总结起来四个字:"坚韧、忠勇"

一是坚韧。李鸿章的坚韧反应在两个时期,一是他当官的前十三年,二是他为官的最后7年。李鸿章出生名门,二十五第一次入京考试,就高中进士,当时是二甲第十三名。按照清朝的科举制度,进士是分三等,第一等是进士及第,其实也就只有3个人,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第二等就是进士出生,第三等是同进士。李鸿章是二甲第十三名,也就是类似于现在的全国公务员考试第十六名,因为当时考科举年龄跨度很大,他绝对属于青年才俊。后来就被分道翰林院,也就是类似于进了中央党校学习,一般来说翰林院出来要么就进内廷或者各部,最差的也下放当县官,可以说是一个处级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应该说他的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就是这样的一片光明的前途下,命运却没有倾斜到李鸿章身上。他这个"主任科员"一坐就是十三年,期间几次被借调到各省、总督衙门去当幕僚,却没有一次被重用,大多是写写文章,研究研究的差事。一直到他38岁,都碌碌无为。照道理,他肯定有很多的悲愤,可是李鸿章完全没有表现出一个官宦子弟的跋扈和缺乏韧性,他一直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直到他弃笔从戎前,全无一句怨言。这种十几年如一日的精神值得嘉许,也就是这种坚韧,让他一飞冲天。另一个鲜明例子,就是李鸿章人生的最后7年,1894年,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国内怨声四起,朝廷为了平息民愤,竟然将李鸿章贬职。这个时候,李鸿章的韧性再次表现出来。具梁启超的记载,李鸿章依旧每天都5点起床,临摹书法,中午小睡一小时。在他的案头没有昨日留下的公文,他的客厅没有等候的客人。他甚至在最后做两广总督的时候,还治理了当地的风气的盗贼。其实,那时他已经73岁了,他这种几十年坚韧的精神,甚至做到了宠辱不惊,值得让人敬佩。

二是勇。李鸿章入官是因为文才,发迹却因为武功。而他弃笔从戎的勇气不可谓不让人敬服。之前说李鸿章25岁中进士,在他入京前,曾有这样的诗句,"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徧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这种胸襟的人,在压抑了十三后,在咸丰十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朝廷终于启用了曾国藩的部队。而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一个幕客,其实曾国藩的一个写手,因为李鸿章会写文章,一直是放在调研室里用用的,可是因为李鸿章的坚韧,他在调研室里苦读给地的战报和分析战情,在关键时刻,毅然放弃文才,回乡组建淮军,而当时的两淮民风强悍,尤其是"兵、匪、发、捻"交乘的皖中腹地,尤为复杂。李鸿章以一介书生回乡组织团练,是冒了极大风险。更何况他要交恶是当时风头正劲的太平军,上战场随时都会掉脑袋。可是李鸿章没有任何退缩,与将士同寝同食。之后的十年,他与曾国荃一起灭太平军、捣毁捻军,曾国藩解散湘军,他独自一人,建立北洋军队。这份胆识和眼光,足以值得后人标榜。而且据说,他在亲自带队打仗的时候,都是身先士卒,冲在前面,而他训练的淮军更成为清朝最后一支忠勇强悍之师。

三是忠。李鸿章死后的谥号是"忠公".我个人认为朝廷封他这个称号一点也不过分。李鸿章的"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朋友的忠。二是对朝廷的忠。对朋友的"忠",举个例子,太平天国胜利之后,朝廷要论功行赏,李鸿章在上奏朝廷的折子里把功劳都给了手下最勇猛的将领,自己完全不居功,说他是文官没什么功劳。这对于一般人而言还能理解,可是对于一个十三年原地踏步没有进步的中年科级干部来说,这次奖赏说不定是他人生的最后机会,他却毅然给了别人。这十分不容易。也因为如此,所以后来的淮军对李鸿章马首是瞻,这不能不说是李鸿章的另一种御人之术。他对朝廷的忠诚更是举不胜举。最明显的就是他死前签订的《辛丑条约》。据《李鸿章传》记载,八国联军入京的时候,李鸿章早就被贬,当时已经78岁高龄的。当逃到避暑山庄的慈禧太后给李鸿章下诏,请他出山,给他们孤儿寡母议和的时候,他的门人给了他三条计策。第一上策是彻底反了,划地为王。当时慈禧和皇帝都逃出京城了,八旗部队散了,国家已名存实亡。这个时候,李鸿章手握重兵,他又与外国使臣关系良好,这个时候划地为王谁也奈何不了他。值得一说的是,当时李鸿章最得力的部下就是后来的窃国大盗袁世凯。这条上计,李鸿章没答应。第二条计策是这个时候去京城,可能有生命危险,而且即使议和了,李鸿章也要背负千古骂名,当初李鸿章被贬就是因为签订了《马关条约》,反正现在他也不管事情,就称病不去,名则保生。李鸿章还是没答应。他选择了第三条下策,接旨入京。我个人认为正是李鸿章的这份"忠",让清王朝又苟且了十年,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他死之前三天,还有俄国的使臣到他家中要他签订卖国条约。临死之前,还在哀叹国之不幸。他对朝廷的忠心,可见其一。其实说李鸿章是被气死和忧闷而死也不为过。

(二)缺点

李鸿章的三个优点放在任何一人身上,都能成就其大事业,可是为什么他却没有享有世人之憧憬,就与世长辞了呢?我想,他身上表现出了几个大缺点足以致命。归结起来也是三个词"纯臣、清傲、结党",

一是"纯臣".纯是单纯的纯。梁启超说李鸿章是纯臣,是慵臣。我也有所赞同。他才能有余,忠勇可嘉,但是在大时代面前,却魄力不足。从李鸿章的成长轨迹中,我个人认为他是被古代四书五经、君臣之说毒害最深的一人。他虽才华横溢,文治武功都是上乘,但却唯朝廷和慈禧的话是从。他虽有洋务之心,可是朝廷说不干就不干了。虽有改革的心,慈禧要过生日了,就把军费给慈禧。他造钢铁厂、造学校、经营总理衙门、经营中国第一支近现代海军每一件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没有一件事切实做到的。我相信李鸿章的理想抱负一定原不止他所做一切,但是他却从未想过从政治体制上进行彻底的改革。他虽圆滑精明,却没有张居正的魄力,没有王安石的胆识。特别是在他晚年,一直希望苟安一方,成就名节。难怪梁启超要在书中悲叹,以李鸿章之地位与才能,怎没有做出更好的事业来?从一个侧面来说,一个好人、才人,未必能做出大事业来。

二是"清傲".李鸿章的"清傲"我个人认为,来自于骨力里想当一代贤相,而贤相的标准是对朝廷忠心,决不同流合污。李鸿章是圆滑的,但是也是清傲的。史书上记载,他树敌颇多,只因为只要他认定的事情都会去做,而且不管身后诽谤。因此,他得罪小人更多,以至于他的洋务运动也无法开展顺利。每每他有所失误,都有人上本参合。另一方面,他的清傲来自于他的外交。李鸿章的后半身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一个外交官。可是他不明时局,还是以清朝为泱泱大国自居,在对待英、德、俄、日的使臣时,只想取利,却不想亲近学习。只以为谈判桌上有利可图即可,从本质上,他对外国蛮夷是看不起的。他仅认为中国之失败,只在于武器不如人,却没有看到在经济、技术、政治上的全方位落后。他建立北洋舰队之时,只注重武器上的更新,而忽略了战术和科技的更近。这才是造成北洋舰队失败的重要原因。

三是"结党".此特点来自于他对朋友的忠,更类似于现在小团伙、小兄弟。他以淮军起家,对战斗过的兄弟格外照顾,在他对袁世凯的态度上就能表现出来,因为袁世凯的父亲曾与李鸿章共事过。另外就是对自己的兄长包庇,虽然晚年他与大哥两广总督李翰章有所不和,但总体上他对于李翰章的不法行为不加收敛。总以传统的一荣俱荣观念。从这点上来说,李鸿章此人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官员,也是造成他身后,众多诽谤的原因之一。包括:敛财啊、包庇门人啊等等。

李鸿章此人的优点成就了起四十年晚清政坛的大佬地位。而他的缺点也造就了他虽有才能却不能最终改变清朝命运。可是这是李鸿章一人之故吗?

三、晚清历史的一些拙见

生死疲劳读书心得体会 篇21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东汉末年有三国……“这是一首歌曲开头的一句歌词,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对三国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国演义》书中描写了很多大英雄,其中军师诸葛亮是我最佩服的人物。他足智多谋,天天为国家着想,任劳任怨,从来没有过什么要求, “赤壁之战”、“空城计”、“火烧军营”等等都是在他的英明布阵下打下来的大胜仗。我印象最深的是“空城计”这一战。诸葛亮在只有一班文官和老弱病残的士兵的情况下,让人大开城门,自己在城门之上焚香弹琴,引司马懿上钩,以为有埋伏传令军队士兵前军变后军,后军变前军掉头撤离,不费一兵一卒为蜀国解了围。

《三国演义》这本书让我明白,遇到困难事情要多动动脑筋,那样你离成功的机会会很近的。

生死疲劳读书心得体会 篇22

《论语》

首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使用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导致文学作品的成败。早于《论语》的《尚书》等著作,语言虽庄重浑厚,然其斧凿痕迹颇重,不适合大众阅读和传播。

《论语》因为基于了口头语,兼收了古文特点,把两者融二为一,使其虽与我们隔了上千年的时光,读起来仍然朗朗上口、隽永有味。

读《论语》,时间概念模糊了,我们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个老人的亲切睿智,那群学生的坦率可爱,统统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生死疲劳读书心得体会 篇23

《偷影子的人》讲述了一段缠绵多年的爱恋,一段进行中的不完美爱情,这是一部令整个法国为之动容的温情疗愈小说,也是李维的第10部作品。真正的高手,总是在平淡的题材中见真章,因为人人都有的经历,人人都体会过的情感,并不是那么好表达,如果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就等同于失败。而马克?李维,就是这么一个大师级的人物。

“一个会用风筝向你写出”我想你“的女孩啊,真让人永远都忘不了她。

太阳升起,我们的影子肩并肩拖长在人行道上。突然,我看到我的影子倾身,亲吻了克蕾儿的影子。于是,无视于我的羞怯,我摘下眼镜,模仿影子的动作。”这是书220页中的一段文字,书中还夹着一张明信片,配合明信片中的这段文字“爱情,仿佛影子一样,如果你踩中了,就请带走我的心。”感觉真是美极了。

“一个老是受班上同学欺负的瘦弱小男孩,因为拥有一种特殊能力而强大:他能‘偷别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见他人心事,听见人们心中不愿意说出口的秘密。他开始成为需要帮助者的心灵伙伴,为每个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这是对书中主人翁的一段简短的介绍。作者为主人翁虚构了一个特异功能——可以偷别人的影子,从而走进别人的内心世界,窥探别人的隐私。其实是在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不幸的一面——即便是看起来强大的恶棍,我们要想超越自己,超越他人,只有以心换心,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人的立场,怀着悲悯慈悲的心,发现、理解别人的缺点、过失甚至是欺压、谎言。而不是一味站在自己的立场,用自以为是的标准衡量和指摘、仇视别人。在节凑快速的当下,这部书显得尤为重要。磨刀不负砍柴工。与影子的对话,其实就是与心灵的对话。读懂自己,才能读懂别人。原来,影子在很早之前,就是我们信赖的朋友了,只是自己在长大之后,渐渐忘记了。

《偷影子的人》的故事发展虽然以奇幻为线索,但却走的是温馨情感路线,读者陪伴着男孩从懵懂到成熟,感受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无限能量。如果问,谁能无怨无悔的陪伴着我们从出生到死去,有人可能会说是父母,也有人可能会说是友人,但人们都忽略了那个默默无闻永远站在身后、分享快乐与悲伤的“影子”朋友。对偷影子的小男孩来说,他过于纠结已失去的,却没有去珍惜已拥有的,父亲的离去成为了他心灵的创口,而他往往忽视了,母亲对他倾注了多少深沉的爱,想要去弥补他的缺憾。男孩心里满含着对母亲的爱,但是,这种爱他一直没有表达出来,他不知道的是,有的话,如果没有说出来,就永远都没有机会了。成年之后的生活实在是丰富多彩,工作也很充实。他已经习惯了母亲对他的关怀,却粗心大意的,从来也没有关注到母亲已经渐渐老去,他甚至从来都没有偷过母亲的影子。他知道了那么多秘密,帮助了那么多人,却惟独,没有了解过母亲的心。

“她把手放在我的手上,不是为了握住我的手,而是要操控风筝的手柄。我把风筝交给她,克蕾儿的笑容无人能敌,我完全无法拒绝她的任何要求。”

“克蕾儿,你要知道,对我来说,你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女孩,是那种可以用嘶哑叫声擦去天空的阴暗、有着大提琴般音色的女孩。你要知道,全世界没有一个女孩可以像你一样让风筝快速旋转。”

“我们每天早上都在码头相见。克蕾儿会先去小杂货店拿我的风筝,然后我们一起跑向废弃的旧灯塔,在那里度过一整天。”

“我编造一些海盗的故事,克蕾儿则教我用手语说话,我渐渐挖掘出这个很少人熟知的语言的诗意。我们把风筝线钩在塔顶的栏杆上,”老鹰“盘旋得更高,在风中嬉戏。”

“中午,克蕾儿和我靠在灯塔下,共享妈妈帮我准备的野餐。妈妈是知情的,虽然我们晚上从来不谈这个,但她知道我和一个小女生来往,一个不会说话的小女生,套一句镇上的人对克蕾儿的称呼。大人真的很怪,竟然会害怕说出某些字眼,对我来说,”哑巴“这个词美丽多了。”

“偶尔,吃完午餐后,克蕾儿会把头靠在我肩上小睡。我相信这是一天中最美的时刻,是她放松的时刻。看着一个人在你眼前放松真的很动人,我看着她沉睡,想着她是否在梦里寻回自己的语言,是否听到自己清脆如银铃的声音。每天傍晚,我们会在分离前亲吻。这是永生难忘的六天。”

这些对主人翁和克蕾尔爱情的描述让我们知道值得庆幸的是,在爱情上,男孩没有再一次在浑噩中迷失自己,当他成年后回到充盈着童年回忆的海边小镇,看到灯塔里那只带有岁月痕迹的风筝,男孩终于领悟了这么多年都在期待什么,又应该去做些什么。当男孩与克蕾儿的影子紧紧相拥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爱是如此美丽……

什么样的一本书,会让你看完想静静淌着泪回味一下,同时感到温馨、诙谐、爱、喜悦和哀伤,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动,甚至潸然泪下。它清新又纯真,充满了“小小的幸福感”,让我度过了很美妙的阅读时光,也为我保留了心里的悸动和孩童般的无邪灵魂,读完真的觉得心情愉快!

生死疲劳读书心得体会 篇24

今夜,卡夫卡的甲虫在我的思维中蛰伏着。喧器的城市与疲惫的身影在我的灯光中四处摇曳,日渐消散。我试图以仰姿与这位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声名大振,轰动全球,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悄悄对话。

卡夫卡的笔记片断中说:“在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柄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一切——那是什么?城堡,审判,流放地,科学院,乡村医生,噪音尖利的庞大的机器,一卷一卷堆上去又掉下来的公文,甚至饥饿,甚至城墙,甚至飘摇的圣灯……”

而后来者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事实上,现代人的困境就是秩序化、数字化、信息化与现时的既成现实相背离的产物。因而生活的苦难正需要以某种方式加以救渡,在众多的障碍向卡夫卡的原点袭来的时候,这种挤压状误解的境遇不得不使人产生“变形”以适应当前的生活。格里高尔·萨姆沙在职业的习惯势力和生活的重担的压迫下从“人”变成一只大甲虫,这位奥地利作家通过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人们所创造的物作为异己的、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并时刻想操纵着人,专心致志于把人变成物的奴隶,最终对人的至尊地位加以驳离,使人变成了“物”或“非人”。

眼下的我们在“变形”,也正一天一天地走向自己的背面,与自己擦肩而过,但绝不是说丧失自我,只是在超越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我。失意时顾影垂泪,自轻自贱,是变形;得意时自我膨胀,忘形失态,是变形。社会角色的不断变换,比如居家要做好妻子,出外交往要做文明人,在单位要做好同事,在领导面前做好下属等等,如此种种,实属异化与变形,是压扁了的生活,它与真正“意义”的生活大相径庭。这也许是一种生存的策略吧。社会现代化每向前迈进一步,对人的意识形态领域就是一次强有力的冲击和挤压,这样的结果,难免会使得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与其本性错位或发生偏离。

卡夫卡的现实生活表面看来是异乎寻常的,但就其生活和文学的意义来说,没有谁比他生活得更有意义、更接受真实。就其接近生活真实这一点上,现代“新写实”小说或多或少从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他们的作品在展示琐碎、苦难的时候,有意回顾了自己对苦难人生的情感和价值判断。我们被他们如此大胆地苦难描写弄得目瞪口呆,回过头,却只能看到作者那令人费解的冷漠表现。

也许这就是卡夫卡和他的甲虫情绪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