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心得体会>读书心得体会>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作文参考(精选15篇)

读书心得体会 阅读(1.51W)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作文参考 篇1

那些真正幸福的人一定是那些有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的人。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智慧呢?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作文参考(精选15篇)

最好的办法是达到欲望和能力之间的平衡,用拥有的能力去满足拥有的欲望。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欲望也得到了满足,这样人就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从而投入到有序的生活之中。

人越是接近自然状态,能力和欲望之间的差距就越小,因而更容易获得幸福。我们拥有的东西越少,所感觉到的痛苦也就越少,因为让我们痛苦的不是缺乏什么,而是需要什么。

除了公认的幸福因素健康、体力、良知以外,每个人对人生幸福的理解都各不相同。事实上,除了身体上的不适和良心上受到的谴责,其他一切痛苦都源于个人的想象。

法沃兰曾经说过:“一个人的财富越多,他想要的东西也就越多。所以,要想获得自己所缺少的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舍弃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所有的痛苦都源自对幸福永无止境的追求。一个人如果能在自己现有的物质基础上安排自己的生活,那他就会很快乐。同时,他也会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做坏事的必要。人啊!把你的欲望限制在你的能力之内吧,这样痛苦就会离你而去。大自然有它本身的秩序,安心地坚守在大自然所赋予你的位置上,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要脱离了那里。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作文参考 篇2

《爱弥儿》是法国思想启蒙运动时期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作品,针对当时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以及其法国种.种腐败的社会状况,卢梭丝毫不畏惧地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与揭露。《爱弥儿》是世界上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这本著作正是卢梭讨伐法国封建教育思想的代表,它阐发了资产阶级的新的教育思想自然主义教育观。《爱弥儿》全书根据儿童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应有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划分,一共分为5卷,其中,他所阐释的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观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这也正反映了法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爱弥儿》的第一卷主要论述的是人出生到两岁,即婴儿时期的自然教育。这一卷的第一句就深深吸引了我,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我觉得这句话极其富有哲理,也恰恰体现了卢梭主张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人性本善紧接着,他指出了我们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的三种不同的教育对人在婴儿时期的重要影响,是教育给予了我们生来软弱却可以拥有的力量,给予了我们生来一无所有却可以得到的帮助,生来愚昧却可以具备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他倡导人性本善,强调教育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关注个人的价值和地位,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自然人,通过自然教育,保持人的自然本性,用善念阻止各种恶念的生成,这样便可以促成幸福的生活。他认为,身心能健康成长的婴儿应该是在四肢均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抚养起来的,而不是给予婴儿生长姿势的各种束缚。他极力要求摆脱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所带来的摧残和束缚,要求教育务必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正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合理性要求。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关联非常密切,也只有具备了健全的身躯,才能够具备健全的精神,才能抵抗他必然要遭受的灾难。因而,在婴儿教育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婴儿身心健康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二卷主要论述的是人2至12岁,即童年时期的自然教育。这一卷开始便指出从婴幼儿时期过渡到童年时期,是人生一大重要进步所在,在这一阶段,卢梭得出一个基本原理,即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在文中,他也呼吁将这一原理应用于儿童的自然教育之中,以便源源不断地得出各种教育的方法。在对儿童时期的教育观念上,卢梭重视的并不是儿童使用的措辞,而是儿童给这些措辞的含意,他极不赞成家长教儿童说些虚伪的客气话,因为这些客气话从孩子的口中说出来几乎就会变味了,极有可能会把请求的语气说成了命令。在日常教育儿童的方式上,卢梭既反对过分严格的教育方式,也反对过分放任的教育方式,他所提倡的是洛克的一个重要原理,即用理性去教育孩子。卢梭坚信人性本善,我们应该要去尊重儿童,而不是急于对儿童所做出的行为做出或好或坏的评判,他坚持自然教育,倡导儿童应当让大自然先教导一段时间,然后我们再去接替,这样就可以避免我们的教育方法与自然在教法上相冲突。在童年时期,儿童并不能达到理智的程度,他们的智力仍然处在感性阶段,他们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他们不具备判断的能力,即无法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记忆。因而,在童年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孩子感官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三卷主要论述的是人12至15岁,即少年时期的自然教育。在这一阶段中,孩子从起初只有感觉到现在已开始有了观念,从起初只能用感官去感触到现在已开始能够进行了判断,个人的体力在迅速发展。由于智力的发展,孩子已经逐渐认识到时间的价值,他们懂得要把时间花费在有用的事物上,他们会自行提出一些问题,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卢梭指出,我们要做的是,看怎样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就怎样去回答,而不要一味考虑怎样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在探索自然法则时,始终要从最普遍、最显著的现象开始探索。不能让孩子总是一味地按照别人说的话去做,因为除了他自己觉得对确实是有意义的事物以外,其他一切事物对他而言都是无益的。卢梭非常反对严格的纪律以及仅靠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他认为教育是一种从内在本性向外展开的活动,教育应该适应儿童的性格、能力,发展人的天赋与本性,使每个人的各种内在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而,在少年教育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孩子智育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四卷主要论述的是人15至20岁,即青年时期的自然教育。在这一阶段,人们处于一段艰难的叛逆期,人们的思想正在慢慢地走向成熟,人们要学会的是用自己的情感去约束想象力,用自己的理智去战胜偏见。卢梭坚信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人的一切欲念都是源自于人的感性,想象力决定的是他们发展的倾向,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去爱别人,我们也就可以使自爱变为美德。人们的思维也终于开始进入了道德的境界,在进行德育的时候,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应该是纯理论的东西,空洞的道德说教完全是纸上谈兵,但是我们可以去结合一些寓言故事或者哲学知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实践,要立足于实际生活中,这样才有利于良好道德情操的培育。在这一卷的最后一部分,卢梭还特别提到了对宗教的看法。他主张自然神教,上帝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他指出,特别是在宗教问题上,人的偏见是压倒一切的。对于要培养孩子信什么宗教的问题上,卢梭批判了宗教的蒙昧主义,他坚持应该让孩子自己正确地运用他的理智去选择。因而,在青年教育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孩子德育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五卷主要论述的是爱弥儿的未婚妻,即苏菲的教育,其中,特别强调了女子教育思想,即通过自然教育培养贤妻良母。苏菲在平凡的内心中拥有一种良好的天性,而她胜过其他女子的地方就在于她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她天性善良,但内心却常常很敏感,也正是这颗极其敏感的心,有时候会使她产生难以平静的想象。但是,对于别人的过失,她能够耐心地忍受,对于自己的过失,她更是能够乐于改正。除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之外,苏菲对其它一切权利都是极端重视的。她不仅知道自己有权利,也知道要运用这个权利去评判男子的品行。在女子教育的过程中,懒惰和桀骜不驯是女子最危险的两个缺点,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形的发生,如果仅仅采取一般的教育方法的话,反而很容易使他们厌弃工作,而只知道玩乐。因此,女子的行为总是要受到舆论的约束,也正是由于她们养成了受约束的习惯,便使得女子必然形成了一种她终生都必须具备的品质,即温顺。女子常用艳丽的服饰和化妆品来装饰自己,却忽视了只要有美德,她就可以行使她的权利;只要有热心和才能,便可以养成一种审美的能力,进而欣赏美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纵观全书,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在《爱弥儿》的字里行间体现的淋漓尽致,极其富有内在意蕴,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作为一名教育者,我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这样只会泯灭孩子的好奇心,我要做的应该是竭力创造一个能够促进儿童自由、健康成长的适当的环境条件,通过对孩子的行为的细致的观察,然后对其不恰当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诱导,而不是一味地强迫儿童去接受他人所特有的处世方法。此外,我们还要积极鼓励儿童置身于大自然中,去体现大自然的自然美,借此锻炼他们的独立,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作文参考 篇3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作者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资料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透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当时学校附属于教会、以宗教信条束缚儿童的个性发展的状况下,他所渴求的“个性解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也是贴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他所主张的实物教育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尽管十分简单,然而也有某些借鉴作用。但是,卢梭是一个唯心主义的“自然神论者”,他所主张的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他所片面强调的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轻视对儿童进行系统的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个性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

卢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严格的,他是这样说的:“人们也许期望他的教师以前是教过一次学生的,这个期望是太大了;同一个人只能够教一次学生,如果说需要教两次才能教得好的话,那么他凭什么权利去教第一次呢?一个人有了更多的经验,当然能够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这样做下去的。不论是谁,如果他相当成功地把这种事业完成一次之后,他就会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无心再从事这样的工作了;至于说他头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能够预断第二次也必须是很坏的。”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们来说,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职责的教师会继续探索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对于这些来说,教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教育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

读完这本著作,我感觉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育中,不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足够重视对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没有充分思考到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性。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

“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我们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务必充分思考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要我学”变“我要学”。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作文参考 篇4

《爱弥儿》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于l762年发表的重要著作,该书出版时,曾轰动了整个西欧,影响巨大。这是·一部以小说形式出现的论教育的专著。卢核透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进行教育的过程,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要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就务必改造个人。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如何培养新社会(即资产阶级社会)的新人(摆脱封建影响的人)的教育计划。卢梭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主张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出发展的“自然教育”。

卢梭认为,所谓自然教育,包括三方面:第一,“自然的教育”。实际上包括自然环境对于儿童的影响以及儿童的本性,也就是儿童所具有的遗传素质、身心发展特点等;第二,“人为的教育”。它包括母亲、保姆、教师等教育者对儿童的教育和影响;第二,“事物的教育”。

指周围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卢梭很注意上述三方面教育的统一性。在他看来,对儿童施加数育,“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丁人,或是受之于事物”的教育,就像三个教师对一个学生进行教育一样。“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石同教育相互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部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到达他的目标。”怎样使三种教育协调一致呢?卢梭的答案是:“人为”的教育和“卓物”的教育,务必服从“自然”的发展。他说:“往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lLL=量墨JEL‘i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由我们决定。只万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所以受人支配的两种力量。务必服从那种不受人支配力量的领导。”因此,卢梭主张务必依照儿堂“自然”的发展秩序,以儿童的内在自然为依据,透过恰当的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以顺利的发展,这就是卢梭自然教育的要义。

在《爱弥儿》中,卢梭关于自然教育的思想具体埃现为以下几个观点。一、儿童天性善良完美的观点卢梭是—位性善论者。他在《爱弥儿》中开宗明义:“出自造物主2于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坎坷了。’在他看来,人性的最初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因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任何邪恶我们都能说出它是怎样和从什么地方进入A心的。”卢梭坚信人性本善,是腐化的社会使人丧失其天性,由善变忠的,基于这个观点,卢枝提出,教育的任务就应使人“回到自然”。弃恶扬善,恢复其天性。他认为,教育者的职责就是运用各种手段使JL童避力:社会的习俗、权威、偏见的不良影响,使人的天性得到自出发展,培养他具有高尚的品德。他主张,耍在社会之外,远离人类文R6,在儿童灵魂的周围“筑起一”道围墙”,在自然的环饱中,向他们进更至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使儿童萌发那与生俱来的善性,开使具躁于完善。

二、儿童的发展有必须顺序阶段的观点

广梭认为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是有顺序的,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墅儿童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朗、青年期四个阶段,空壬同的阶段,儿童发展有不同的特点,教育应适应与遵循儿童发展予自然顺序。幼儿期(出生到两岁)是儿童发展的第一阶段,教育的吉更E2容是体育。儿童期(三岁到十二岁)为第二阶段,卢梭认为这是“理智的睡眠期”。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没有观念,没有真正的思维和决定,只有感觉印象,所以这个时期应主要对他们进行感官教育。少年期(十三到十五岁)为第三阶段,卢核认为这是人类一生中潜力最强的时期,智能教育和劳动教育是这个时期的主要教育资料。青年期(1‘六到二十岁)为第四阶段,卢棱认为这是情欲的发动期,道德教育是这个时期的主要资料。三、注重实物教学和活动教学的观点卢棱认为感觉是知识的门户,把感觉经验视为发展理性的凭借,在知识教育上极为注重从外界事物获得印象,他认为对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和观察之后,才能真正地了解事物的好处和观念。他认为:除非不能把实物给儿童看,否则永远不要以符号代替实物。他明确提出:“以世界为唯一曲书本,以事实为唯一的教训。”他响亮地提出这样一个口号:“用实际的实物!用实际的事物啤在强调教学直观性的同时,卢梭还很重视让儿童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如在对儿童进行感官教育时应给儿童带给一些活动,在活动中使儿童透过感官学会怎样去感受、怎样去模、怎样去看和怎样去听。在选取学习的资料时,卢核很注意趣味性和实用性,他提出:”需要抛弃那些不适合于我们天然兴趣的东西,而且要把学习的范围限制于我们的本能促使我们去寻求的知识”、“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到的知识要有用处”,因而卢梭反对死读书,提倡在现实生活巾探索事物的规律,透过活动和实践来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识。四、反对体罚但注重自然后果的观点封建社会对儿童做错的事或犯下的错误往往采取惩罚的方法来恐吓、威胁儿童。卢校对这种惩罚的方法很不满,认为违犯了自然教育的原则。卢梭认为:“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按照“白然后果”的原则,如果发现孩子有冒失的行为,则我们“只需让他碰到一些有些无形的障碍或受到有他们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就能够加以制止;这些惩罚,他是随时都记得的,所以,无需你禁止,也能预防他顽皮捣乱”。例如当儿童打破他房间的宙子时,我们就让他昼夜都受风吹,即或他伤风也不怕,因为宁可让他着凉,不可让他发疯,使他从行为自身产生的惩罚中得到教训。最后,当他不理解教训,继续去打破窗子时,我们就干脆把他关在一间没有宙子的黑房间里,直到他在那里感到心烦,并能记取这个教训后才向他订约,以保证不再打破亩子为条件,恢复他的自由。卢梭认为这样做,并不是对儿童的惩罚,而是他的过失的“自然后果”。

卢棱的自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好处,直至此刻,卢梭提出的问题仍然是教育中的重大课题,这个理论第一次把教育的对象即儿童提到了中心的地位,与卢检同时代的德国哲学家康德看了《爱弥儿》后说“卢梭是另一个牛顿,牛顿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学。卢梭则完成了人的内在宇宙的科学,正如牛顿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与规律,卢梭则发现了人的内在本性”。卢棱为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应有的地位而大声疾呼,教育应以儿童的生理、心理为依据,以儿童的本能、需要、潜力、爱好为基础,帮忙儿童发展其本能和各种器官,透过他自己的活动,使他的身体和心灵能够按照自己的自然成长过程而得到发展和完善。他的“自然后果”法则也是抓住了儿童喜欢尝试、冒险、好动的心理特征,让儿童在实践中尝试,在结果中获得知识。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打破了千年因袭的教育陈规陋习,把儿童从一个理解塑造的动物,变成了一个主动理解教育的活泼的人。卢橙设想在他门下出去的儿童,天性能够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能够在活动中,在生活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感官得到缎炼fL灵得到培养,决定力亦日益得到加强,并赢得自己幸福的童年。20世纪韧,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其名著《民本主义与教育》中,多次引证卢梭尊重儿童人性的理论,他提出的“儿童中心”、“做中学”、“教育即社会”、“学校即生活”等教育主张就是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再发展。瑞土心理学家庭亚杰也称赞卢搜看出了儿童的每一年龄阶段都有它自己的动力,儿童有他自己独特的观察、思维和情感的方法。庆亚杰的研究实质上也是以这一点为前提的。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在呼吁尊重儿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反对以书本为中心,提倡教学要联系生活,等等。从某种角度看,也就是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回归。总之,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无论从教育思想史的角度,还是从教育实践的影响来看,不仅仅仅给予他同时代的人们,而且更重要的是给后代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际工作者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但是,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3B付t的限制”。卢梭也是这样,尽管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起过反封建的进步作用,但他不懂得教育总是受必须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总是有阶级性的,不可能存在一种完全脱离社会的纯自然教育,他把教育过程划分为自然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虽然其目的在于防范或抵抗社会的不良影响,但这种划分是很不科学的。卢梭把儿童的天性过分理想化,断言儿童凡是来自自然的一切都是好的,而一经人手就变坏了,这种结论未免片面化。另外,在教学资料k,卢梭由于强调真正的和有用的知识,过分重视生活经验的价值,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儿童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其结果只能让儿童掌握一些零零星星、支离破碎的常识。

总之,读《爱弥儿》,看卢校的自然教育思想,我们就应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加以全面的分析研究,并批判地加以继承。不经过科学的分析而一概否定,这是我们所反对的;同时,不经过科学的分析和批判而全盘继承,也是我们所不取的。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作文参考 篇5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这本被誉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上,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作。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的"自然人",这种人实际上就是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这种思想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卢梭对此进行了论证,他将教育理解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后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础上实现三者的协调一致。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存在着天性至上,把教育视为自然生长等偏激的观点,但在当时这种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进步意义,这种强调儿童是教育主体的思想,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他的论证初步触及遗传、环境、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问题。从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出发,卢梭强调了劳动教育,视劳动教育为培养新人不可缺乏的途径,希望儿童通过参加生产劳动,不但获得劳动的知识技能,而且培养起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热爱,这些思想不但在当时是进步的,今天也仍有意义。关于智育,卢梭认为让儿童学习的知识要有用处,应是儿童的智力所能理解的;在他看来,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发展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好奇心和兴趣;他提出的教学方法包括直观教学、发现式教学等等。综观卢梭关于教学的论述,其中虽不免有片面、偏颇之处,但也包涵着不少真知灼见。卢梭反对封建文化,他根据自然教育理论,认为儿童在12岁以前要远离封建文化的影响,不要学习书本知识,而是进行感觉教育,让儿童在各种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感觉器官。卢梭的感觉教育把发展感官与读书学习截然分开,当然失之偏颇,但他站在唯物主义感觉论的立场上,强调感觉训练,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详细论证了外感官教育的意义、内容和具体方法,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其中很多见解仍有益于今天的教育实践。我觉得有一段话让我感想最深:"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

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读了卢梭的这段话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我们应该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应该尊重儿童。因为儿童就应该有儿童的样子,"玩"是儿童的天性,我们不应将儿童当作成人来看待,让他们过早承受各种压力。我们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如今的儿童,为了"打好升学的基础"承受者沉重的知识学习的负担,大量练习题铺天盖地地压向他们。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除了超负荷地要孩子读书、写字、计算外,还要求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和假期的学习班,弄得孩子们没有了自己得自由活动和爱好。这种心情和愿望是可以理解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有个美好的未来,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呢,但是他们缺乏对孩子的了解,没有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成长规律,有时候父母还采取专制得手段来对待儿童,让儿童不停地学,学一些他们根本究不感兴趣的东西。如此的教育,在不情愿的状态下,儿童是不可能用心去学,也不会专注于这一方面的学习,更不会成为什么才什么家。相反会给儿童造成厌学的情绪,以及对父母的反感,最终成为教育的牺牲品。他们的世界失去了童年的光彩。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最后,我想说,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当然,如果我们现代的教育不顾天性的发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儿童灌输,是错误的;但像卢梭所说那样放纵天性而忘掉社会需要,同样也是行不通的乌托邦。每一个国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规律需要的人才来塑造人,这是无可厚非的。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捷径可走,我们只好在曲折中摸索!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作文参考 篇6

《爱弥儿》还是一部关于人性教育的作品,卢梭在书中指出,收获幸福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唯一目标。他提倡自主教学,教师应一边传授知识,一边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自主性,从要我学顺利过渡到我要学。

在该部作品中,绝不损害别人的思想给我的感受最为深刻,而这也是在向读者渗透道德教育,无论在个人成长的任何时期,都应严格坚守这一教训,与人为善,不允许损害他人利益。

卢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以儿童为本位。他在《爱弥尔》中开宗明义地说,“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

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

卢梭认为,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张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分阶段进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国大哲学家洛克曾主张,儿童就像一块白板,教育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意愿采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儿童。

在这种儿童观下,教育就是重复训练,儿童被当作一个容器,由成人随意填充。这种儿童教育观对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在当今学前教育实际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其实上述儿童教育误区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观的流毒。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必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了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关心当代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把当代和未来的科学发展的绚丽蓝图呈现在他们面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卢梭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对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体制也也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另外他所主张的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作文参考 篇7

卢梭的《爱弥儿》要求打破教育要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为标准的传统,在教育史上掀起饿一场影响巨大的革命。卢梭从他的哲学观出发,主张对儿童进行“自然教育”,培养资产阶级王国的“新人”,即自然人——爱弥儿。他主张儿童接受自然教育、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教育。因此,她塑造的爱弥儿,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和判断力,又有劳动者的体格和手艺,而且还有高尚的品德和博爱仁慈的胸怀。

全书共五卷,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儿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陋,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心的理想教育蓝图。掩卷沉思,卢梭的思想让人震撼。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反对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在书中说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这种渴求“个性解放”的自然教育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冰心曾经说过:“让孩子像鲜花一样自然生长。”当然,呵护学生个性的花蕾,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为他自己,在现实中做起来也许很难,但我们要试试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罗盘,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学生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学生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其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在白纸上留下烙印,这一笔下去,到底是锦上添花还是涂鸦一片,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因此,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自然的锤炼。

最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认识教育应该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著名教育学博士李镇西教授说:“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刻也不会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因此,我们要深刻地理解儿童、尊敬儿童,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实施不同阶段的教育,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动、活泼和主动地发展。正如卢梭在书中所说:“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那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像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们,当我们为怎样教育孩子而绞尽脑汁、黔驴技穷的时候,让我们先解放自己,放手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里自然、快乐地成长!让我们全方位接纳儿童的世界,释放孩子的天性,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作文参考 篇8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亚那句话的含义,"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所以,如果我们想踏入教师这个行业,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

卢梭的《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话就令人觉得蕴含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不得不佩服卢梭,因为他在《爱弥儿》里主要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而我觉得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我决心做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也从《爱弥儿》中得到很多启发。爱弥儿的知识虽然不多,但他所知的东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学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例子: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将更加用心学习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养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自然的锤炼,比如孩子在各个时期都会生病,着同样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试想没有胜过任何疾病的孩子会强壮吗?

有许多父母为了使孩子有一个好的身体,远离疾病,他们把造成孩子伤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让孩子从事有危险,但对孩子的将来有利的事情和活动,孩子被禁锢在安全无恙的环境中,孩子不能经受应有的锻炼和适应,这样孩子没有暂时的灾难和危险,但是孩子却缺乏了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因为孩子成人以后必将走向社会,必将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险和困难,因此,如果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草,就等于害了孩子,违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则。虽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却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后果。

如果母亲是孩子的保姆的话,父亲则应承担起教师的职责,父亲不应该因为种种借口而不履行这个职责,因为血缘的关系,父子之间原本是亲近的关系,如果父亲是一个称职的父亲的化,他对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来得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来就跟能得心应手。但很多父亲都把这种责任,借口工作忙而不愿履行,而把这一应该履行的工作让其他人代行其责,这样就疏远了父子关系,使孩子对自己的父亲的亲情慢慢淡化了,一个对自己的父亲不亲密的人,怎样才能做一个社会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为父母对孩子应尽到三个反面的责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合群的人,第三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上合格的公民。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作文参考 篇9

人们常常比喻“老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但是作为新世纪的一名教师,我更觉得自己应该是一支蓄电池不断放电不断的充电。使自己成为一支永远都耗不尽的蓄电池。所以我们就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胜在所获得的是具体的、真切的感受和体验,“读”则在认知的理性、系统性方面给我们更多的收获,而且它们又有相互印证的作用。在有心、用心去“行千里路”的同时,与“读万卷书”相结合起来,则会有更好的收获。这样才能-检举洞开眼界,才陶冶情操。才能是自己成为一支质量过硬的蓄电池。

这使我情不自禁的拿起卢梭的《爱弥儿》来。最早听说《爱弥尔》这本书是在师范的时候,我想对于师范专业来说《爱弥尔》会是一本很耳熟的书。《爱弥儿》一书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体味与卢梭大师交流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在我的印象中“爱弥尔”是一个人的名字,而这本书以它作为全书的题目,我想它会是一本通过描述“爱弥尔”的成长历程而写成的一本书。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样,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

一、崇尚自然教育

卢梭早书中说的最多使我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我们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回想到自己身边的孩子,每周末也都在参加围棋,英语,国画等兴趣班,好象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是我们是不是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

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二、崇尚自由教育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我们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他们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作文参考 篇10

卢梭的《爱弥儿》是一本值得来回揣摸的书。卢梭构思奇巧,用虚构的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提出了在不同年龄阶段对孩子先后进行的各种教育,系统地表达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卢梭的教育主张是“回归自然,发展天性”,这种主张反复强调的是教育中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对待学生,就像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一样遵循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固有规律。卢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本来都是好好的,可一到手里就全坏了。是的,卢梭的观点切中时弊,英国18世纪初期的教育现状不与现代教育有着同样的弊病吗?现代教育固然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带给了必要的手段,它在维护某种已有秩序和现存状态上的确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然而在另一方面它也限制了人类自身的充分发展。那是因为,现代教育没有真正把人的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如此看来,卢梭的“自然人要学会平等、自由、博爱,要体格健康,心智发达,道德高尚,做事干练,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持续人的地位,适应发展变化的客观环境”的教育主张对现时的教育有着多么重要的借鉴好处啊!

阅读了《爱弥儿》,你会发现,我们在教育中有太多愚蒙的行为!

包在襁褓里

不知从何起,一个错误的论点构成了我们的惯有行为:如果让婴儿自由自在地活动,会养成一些不良的姿势,长大后四肢会变形。因此,孩子一出生,人们便用襁褓把他束缚起来,两腿伸得笔直,两臂放在身体两旁,用布带绕了一圈又一圈,只头露在外面,跟粽子似的,俗称“三角包”。卢梭说,能够肯定地说,这一点事毫无根据的。相反,在有的民族中,那些无拘无束的状态中养起来的孩子,普遍十分健康,应对危险的自主意识很强。是啊,把婴儿包在襁褓里,最终使新生儿在挣扎中耗尽了体力,延迟了发育。这样残酷的束缚,使孩子出生后获得的第一感觉就是痛苦,第一种待遇就是惩罚,第一件生日礼物就是枷锁,比戴着手铐脚镣的犯人还要痛苦难当,就连小猫、小狗都不如,唯一的自由只有哭声!

因此,卢梭认为,从婴儿开始呼吸,就不要把他包在襁褓里,不要给他戴帽子,不要给他系带子,不给他围围巾,必须要给他穿宽大舒适的衣服,让他的小小的四肢能够自由地活动。等有一天,你必须会惊奇地发现,他已经拥有超越同龄孩子的健康体质。

让哭成为命令

我们常常会有这些的做法:对于婴儿期的孩子,当他为伸手却拿不到一样东西而又哭又闹的时候,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把东西拿给他;对于童年期的孩子,当他头碰肿了,鼻子出血了、手指戳伤了而嚎啕大哭时,我们常常忙去抱他,安慰他。类似前者的状况,虽是小小举动,却会让孩子养成奴役他人的思想。养成了这个“帮忙”的习惯,孩子就把周围的人看成是工具,利用他们追求自己的欲望,并逐渐构成依靠心理,就会感觉到奴役他人的幸福与舒适。一旦这种感觉扎下根,即使长大之后也不会消亡。懂得教育之法的人就应在孩子不声不响伸手时把他慢慢抱到那东西前面,而他开始又哭又闹时要假装没有听见,不理会他的哭声,不要使他养成命令人的习惯。类似后者的状况,不忙着抱他或是安慰,要让孩子跟着自己镇静下来,学会忍受伤痛,先忍受轻微的痛苦,逐渐学会忍受更大的痛苦。想尽办法保护孩子,防止他受到伤害,这会导致他长大以后没有勇气和经验去应对伤痛。

如果是一个聪慧的孩子,假如爱无缘无故地哭,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只要他一向哭,就不要去理他。相反,他不哭时,我立刻就到他的身边。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很少哭。

用说理教育

相对于知识的传授与潜力的培养,我们的道德教育显得有些艰涩,很多家长与老师常常这样怨恨孩子:这些道理,我反复说过无数遍了,可他还是不听!英国绅士教育的倡导者洛克强调理性及自我克制教育,他的观点固然值得现今通识教育者的参酌,但是以理性的方式教育孩子并不适合童年期的孩子。洛克的错误是把目的当成了手段。

我们有时候很钦羡幼儿园的老师,拿个铃铛,轻轻一敲,孩子们就井然有序地回到了位子上,或者弹奏一首曲子孩子们明白该做什么了作文网/。显然,幼儿园的老师遵循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寓教于游戏中。两岁到十二岁是儿童期,某些老师误把小学阶段的孩子当作成人来教育,却不知犯下了操之过急的错误,在错误的时间想去完成正确的事,结果非但无效,反而是孩子从小对“道理”产生厌恶情绪。

“不要对他们进行任何语言教训,让他们从经验中得到教训”。如果他因为你不答应他的条件而生气,不要批评他,要在他玩得开心的时候也提一个不合理的要求,让他也学会拒绝。如果他性情暴戾喜欢搞破坏,千万不要生气。先把容易弄坏的东西放在他拿不到的地方。如果他打坏了家具,别忙着为他添置,要让他感觉到不方便;他打破窗子,你就让他整晚受风吹,宁可让他着凉,也要改掉他的坏毛病;如果他还继续打破窗子,就把他关进没有窗子的小屋,直到他承认错误。

“在任何事情上,你们的行动都要多于语言。孩子们最容易忘记的是简单的说教,记忆最深刻的是亲身实践。”

无视劳动教育

北京科技大学一名老师告诉记者,有一次新生开学,别的新生都在忙上忙下整理铺盖,一名女生却在那里哭,老师问她怎样了,她说自己不会挂蚊帐……近年来,这样的新闻不断出现,原先被家长看作“小事一桩”的家庭劳动意识教育问题越来越凸显。而与农事有关的亲近自然地劳动教育更是成为城市孩子教育的空白。

卢梭十分重视劳动教育,他把劳动教育视为培养能够运用自己聪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去从事劳动、自食其力的自然人的重要手段。他认为,一个人、一个公民,如果不去劳动,同强盗没有什么分别。劳动是不可推卸的职责,而所有的谋生职业中农业是人类从事的历史最悠久的职业,是最有益于人类的职业,也是最高尚的职业。因此,卢梭让爱弥儿从小就懂得干农活,让他学会使用各种农具。卢梭觉得“教育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有机地融合。”他把爱弥儿培养成既像农民那样劳动,又像哲学家那样思考。在劳动中成为一个既能行动又能思想的人。

美国哈佛大学经过四十余年的研究发现:适量劳动可使孩子快乐。那些童年时参加过劳动,甚至做过简单家务劳动的人,要比那些小时候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因为孩子在劳动中,不仅仅获得了才干,而且会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

当然,对于卢梭很多观点我还是持怀疑态度。如,卢梭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教育截然分开的方法并非科学。我也不同意他不主张教给学生百科全书的知识,更反对用书本知识来束缚头脑的观点,这是不贴合当今知识的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与卢梭的“启发学生思考”、“获得经验”的观点相悖的。因为,知识既能促进学生间接经验的获得,又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他重视获取知识的潜力、培养好奇心和兴趣固然正确,但这些因素都与知识紧密相契,无法单立独存。

《爱弥儿》为我们培养子女带给了很多宝贵的指导和启发,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教育孩子的一张良方!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作文参考 篇11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商务印书馆版本 32页】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全书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这个时候主要是让婴儿得到最合适的照顾和营养。

第二卷,二到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运动等,并且对他的衣食住行进行了规范。这个时候,身体的锻炼仍然是很重要的。而这个时候,纯粹是消极的教育,他不主张在此段时期让爱弥儿接触书本,甚至于到了这种地步——爱弥儿到了十二岁,还不知道什么是书。

卷三,他认为十二到十五岁的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了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这段时期,要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个事物的习惯。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种知识,因为他不主张培养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读不可的书——《鲁宾逊漂流记》,关于生存教育的书。在此期间,还要求爱弥儿掌握一门技术,不至于以后失去财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认为十五岁到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自爱、爱人、博爱、同情、诚实、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认识及选择。在此,他虽然主张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怀疑。为什么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够了吗?

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爱情教育的问题我觉得卢梭自己都没有搞清楚,他对爱弥儿的说教在我看来十分的可笑。卢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还是滥情,反正这方面的教育,我觉得他不具备说教的资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个时代,也不见得是符合时代的,在现代简直就是歧视女性。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这种分期教育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不适用于现代。这也违背一个人的生活,因为教育环境不可能在绝对真空的环境下进行,爱弥儿必然会受到各种外界的影响。他同时接触的不可能是纯粹的某一种教育。

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对国家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那么卢梭的《爱弥儿》就是对教育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后,爱弥儿最终能否坚持卢梭的教育呢?

在附录——爱弥儿和苏菲,或孤独的人里,卢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为了让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显现作用故意让他受到苏菲的背叛,并以此来展现爱弥儿在独立思考中的本事吗?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运用他所学的技术养活自己的能力?还是航行时被海盗捉去卖成奴隶后的机智勇敢?抑或是,无论受什么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剧面前,爱弥儿表现得最好。可惜他的附录没有写完。而教育完成之后,卢梭对自己的自然教育结果应该是最满意的吧。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作文参考 篇12

最近在看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其中有一部分关于孩子啼哭的论述,觉得对现今年轻的父母教育孩子很有裨益,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孩子啼哭的原因

孩子觉得有所需要,然而自己又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如饿了、渴了、太冷、太热等自然原因,自己解决不了,于是通过啼哭表达出来。又如需要活动或休息,而大人却硬要他休息或打扰他,于是就啼哭。

当大人研究不出孩子需要什么,或者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时,孩子就会继续啼哭。大人感到厌烦了,就哄哄他,好叫他闭嘴,不再啼哭,要不就轻轻地摇他,或者唱个歌儿催他入睡。如果孩子还啼哭,大人就忍耐不住了,于是吓唬他,甚至打他,孩子或许会马上闭嘴不哭,但隔一会儿,他又会大哭起来,并且哭声中包含着怨恨、愤怒和失望,时间长了孩子就形成易于激动和愤怒的性情。

二、孩子啼哭的本质

孩子起先哭的几声,是一种请求,如果大人不提防的话,它们马上就会变成命令。孩子的啼哭,以请求大人帮助他们开始,以命令大人伺候他们告终。孩子起先是想依赖,随后才想驾驭和使役大人。不过,这种想法的产生,其原因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由于大人的服侍。

当孩子知道,你要他不哭必须付出代价的时候,他不会随便要一点点价钱就了事的。到最后,他索取的代价竟那么高,以至于你付不起。这样一来,如果哭了一阵达不到目的的话,他就会拼命地哭,弄的精疲力竭。

一个孩子如果长时间哭个不完,其原因既不是受到了束缚,也不是因为生病或缺少什么东西,那么,这样的哭就只是由于习惯或执拗的脾气。

当孩子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所以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在伸手的时候那就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那里去,或者命令你把它拿给他。

三、大人的对策

在上述第一种情况下,你一步一步慢慢地把他抱到他所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不只是假装没有听见,而且,他愈是哭,你就愈不理他。必须趁早使孩子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的命令的。

唯一能够纠正或防止孩子啼哭的习惯的办法,就是任他怎样哭,大人也不去理他。孩子开始尝试的时候,是很顽强的,但是如果大人坚定的程度比他倔强的程度还大的话,他就会打断念头,不再来这一套了。

此外,当孩子由于胡闹或倔强任性而啼哭的时候,用一个吸引人的玩具去分他的心,使他忘记了哭。但重要的是,不要使孩子发现你是有意分散他的心的,要让他在玩的时候不要以为你是在注意他。

总之,多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大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作文参考 篇13

《爱弥儿》这本书文字字体看着很不习惯,用“啃”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每晚必须在毫无杂念的心境下逐字逐句阅读,才能有所领悟。熬过了前面几十页才稍稍有所明白:卢梭是想借着他假想的教育对象——爱弥儿来阐述他对教育的真知灼见,并希望通过对爱弥儿婴儿、幼儿等不同成长阶段的教育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看完了婴幼儿期的教育只觉得自己看这本书太迟了,虽然他的有些想法较理想化也显偏激:比如提出作为学生的条件是:活泼健康,绝对服从,而对于身体多病的孩子,绝对不愿意照管等。但更多还是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在给孩子以帮助的时候,应当限制在他们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帮助他们,绝不能依从他们胡乱的想法和没有道理的欲望。” “多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即使是在婴儿时期,“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种提示方法是适合于他的年龄的。”这一点经常会在不经意间被我们家长忽视了。

在《爱弥儿》96页,卢梭论述了一个最重要也最有用的教育法则: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咋一看,还真是个怪论。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早教中心”盛行(而“早教”也是教育界的共识)。家长们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胎儿起就要抓紧宝贵时间进行胎教,怎可让“时间白白地过去”?细细阅读之后,才明白 “把时间放过去”,指的是“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更不是知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我非常赞同他的这一观点。可是究竟怎样才能防止孩子的心沾染罪恶,思想产生谬见?难道就像卢梭说的由一个老师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培养吗?这太理想化了,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孩子毕竟是处在社会中的,是要与人交往的(而社会总是有其阴暗面的)。又或者不教给学生道德、真理或知识,学生的心灵就不会沾染罪恶,思想就不会产生谬见了?疑惑还是疑惑。

再往下看看吧。 “大家都不愿意把孩子教育成孩子,而要把他教育成一个博士,所以做父亲和做教师的不论骂他、夸他、吓他、教他、改他的缺点,答应给他东西和对他讲道理,都操之过急,做的不是时候。”读到此时,方才恍然大悟,“把时间白白放过去”真正蕴含的意思是:教育不可操之过急,不可急功近利。不知我的理解对否。对照一下,我们现在的教育确实有点急功近利。很多家长籍着“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借口,把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早教班”或兴趣班,如“英语班”、 “珠心算”“小小主持人”等等。为了把孩子教育成博士、钢琴家或者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家长们更是“夸奖、物质奖励或者打骂、恐吓、威胁,答应给他东西和对他讲道理”等无所不用。而这些是很容易使孩子形成恶习。而一旦孩子染上什么偏见和恶习,就会大大抵消教育效果。就像卢梭说的“如果能把孩子健壮地带到12岁,即使他还分不清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但你一去教他,他的智慧的眼睛就会向着理性睁开的;由于他没有染上什么偏见和恶习,因此在他身上不会有什么东西能够抵消你的教育效果。

他在你手中很快就会变成一个最聪明的人;你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愿我们的教育能心平气和,遵照自然的规律,让孩子成为孩子。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作文参考 篇14

《爱弥儿》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种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作文参考 篇15

生命开始的时候,婴儿的记忆力和想象力还处在沉睡的状态。感觉是他知识唯一的来源,他什么东西都想去摸一摸、弄一弄。这时,你千万不要去阻止他,因为这样他才能学会用看、摸和听的办法;他才能体会到看和摸的区别;他才能了解物体的冷热、软硬、轻重、大小,从而慢慢感觉到物体种.种不同的性质。我们都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才能懂得远近的概念。因此,应该让孩子常常走动,使他们学会判断距离。(学习是从摸一摸、弄一弄开始的,所以不要天真地以为钢琴,英语才是学习)

啼哭是婴儿表达愿望的唯一信号,是人类共同的自然语言。这声音抑扬顿挫、十分响亮,而且有不同的含义。所以,我们要对婴儿进行研究,重新学会这种语言。(摸摸、弄弄是学习的开始,啼哭是交流的开始。)

好的乳母能听懂乳儿所说的一切,还能够回答他们,虽然她们说的只是一些没用的单词。但伴随这些“咿咿呀呀”的声调,她们能清楚地了解对方。(想要了解事物必须从最简单入手,人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事物,要想更好地掌握孩子的特点,就必须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去了解他,这样才能形成你日后的权威性,也只要这样,你的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如果简单地把讲道理当成是对孩子的教育,那未免太天真了。教育从了解入手,教育从了解开始。

如果一个母亲不能从孩子一出生就马上进入角色,那她就相当于放弃了部分做母亲取得权利。除了语言之外,手势的沟通效果也不差。婴儿的脸上有令人惊异的表情:微笑、欲望和恐惧,他们面部的肌肉比成年人更灵活。但是,婴儿的眼睛除了清澈纯洁外,无法表达其他的感情。这是因为感觉表现在脸上,而感情则是需要通过目光表达。 (哦,原来婴儿的感觉表现在脸上呢。) 我们一定要关注婴儿的哭声,因为哭声是婴儿与未来社会相关联的第一环节。当婴儿啼哭时,他一定是不舒服的,是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宣泄。 最初的几声哭声,是一种请求,如果你没有理解,哭声就会变成命令。婴儿本身是柔弱的,他们先是想依赖,随后才想指使别人。不过,这一现象并不是由本性产生的。(这卢梭观察的还真够细致的呢。) 当婴儿不声不响使劲伸手时,他不能感觉那个东西与他之间的距离,当他又哭又闹地伸手时,那是他想让你把那个东西送给他。前一种情况,你把他慢慢地抱到那东西前面;第二种情况,你要假装没有听见,不必理会他的哭声,不要使他养成命令人的习惯。 (由此可见,孩子的毛病都是被大人惯出来的。) 在达到具有理智的年龄之前,为善与为恶都不是出于认知,无所谓善恶。 一个孩子总是弄乱所看见的东西,凡是他能拿到的都把它打个粉碎。其实,他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是为什么呢?

从生命周期的循环上看,人从出生时的柔弱到青年时的健壮,再轮回到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又回到了孩子般的柔弱状态。此时,他常常一动不动,希望周围的一切也是同样的平静。为什么同样的软弱却在老人和小孩之间会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呢?

其根源在于,孩子正在向上发展、在成长,老人在向下衰退、趋向死亡。可以说,孩子的生命足以使周围的一切活跃起来。所有的改变都是一种活动,即使破坏的成分较多,但这并非出自于邪恶,只是破坏更适合孩子活泼的性格。 但是,一旦孩子把周围的人都看做工具,利用他们去追求自己的欲望,并逐渐形成依赖心理,就会感觉到奴役他人的幸福与舒适。一旦这种感觉扎下了根,即使长大之后也不会消亡。

读后感:

一、一旦为人父母就一定要担负起做父母的职责。

二、不要让孩子养成把周围的人都看做工具,利用他们去追求自己的欲望,并逐渐形成依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