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文秘>写作指导>

高考教育指导优秀范文

写作指导 阅读(1.62W)

高考作为考上大学的重要一关,是很多学子高度重视的一次考试,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挑选的高考教育指导优秀范文,供大学习和参阅。

高考教育指导优秀范文

高考教育指导

一年一度全国高考日,940万参加高考的年轻学子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此刻,可能没有太多人关注到,在上海、苏州,另一个考场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也正紧张地同台竞技。这些参加20xx年中国国际技能大赛的年轻人,大部分毕业于职业院校,曾经无缘高考,也未曾被称颂为“天之骄子”,却并不缺少职业的自豪。

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大规模国际性技能赛事。此前,中国参加了三届世界技能大赛,并在20xx年第四十三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

政府对技能大赛超乎寻常的重视,凸显着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型的决心。“制造强国”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而据报道,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对于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技能人才的紧缺,很大原因在于我们缺乏一个崇尚技能、尊重技能、成就技能的社会氛围。

得益于《中国制造20xx》不断推进、“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的努力,技工的薪酬待遇与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实体经济与职业教育逐渐形成良性互动。然而在观念上,还是有不少人将“高考、上大学、成为社会精英”视作惟一正确的人生打开方式,从职业教育到蓝领之路则被视为非社会主流的选择。即使是收入高出白领数倍,高级技工依然是工人,厂房与写字楼、流水线与写字台,仍然是两个世界。

人们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多是基于白领社会贡献大于蓝领、白领知识含金量高于蓝领的判断。事实果真如此吗?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7.3%,而在一些制造业强国,这一比例达到40%以上。在往年的世界技能大赛中,汽车技术、汽车喷漆、飞机维修甚至包括砌砖等领域的奖牌,也多被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工业制造强国所包揽。那些身怀绝技的普通劳动者,是制造业强国的基石。

如何让更多有志青年认同技能成才、投身技能报国?首要的是培养对于蓝领职业文化的认同。在这方面,上海在职业教育上的一些探索或许值得借鉴。近年来,上海通过扩展职业教育的服务面,建立起普通教育、职业培训与终身教育的有机融通机制,让中小学生走进中高职院校,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将工匠精神融于基础教育之中,文化上对蓝领的职业隔膜被逐渐打破。

要让蓝领们获得更多的尊重,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职业教育培育出的不仅仅是传统产业的能工巧匠,还是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的推动者。回看20xx年中国国际技能大赛的21个比赛项目,完全颠覆了过去我们对技术工人的认知,那绝不是“熟能生巧”一词可以概括。赛场上的角逐,除了传统的木工、焊接技术,还有虚拟现实技术、绿色智能建筑、移动机器人等等,创新正成为技能竞争的关键词。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当许多精细的技术可以由机器替代时,技术工人的优势就在于以人为本的创新。比如,机器人可以根据菜谱烧制出各种定制菜品,而一个好的厨师则会根据客人喜好,为他制造惊喜。

“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是一个风向标,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从文化、教育、就业保障等多个角度,营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氛围,点亮蓝领的职业荣光,我们才能在制造强国的路上走得更远。

拒绝残忍的浪漫,萤火虫才能真正回归

据新京报报道,房山“天开花海”景区推出萤火虫主题观赏区。这一活动遭到环保组织“萤火虫生态线”质疑,志愿者称,景区内放飞的数万萤火虫多为异地购买。景区内工作人员称,这些萤火虫是自然繁殖加人工养殖。

要说自然繁殖,在二十年前,萤火虫在夏季极为常见。随着城市发展,对自然环境要求极为苛刻的野生萤火虫,在城市中已经近乎绝迹。常年研究萤火虫的专家,考察中只在密云水库及北京植物园发现几十只野生萤火虫。景区声称这么大数量的萤火虫来自自然,专家都要震惊。

人工养殖一说,也存在疑问。专家表示,人工养殖萤火虫成本高达20元一只,可景区内商业出售的萤火虫价格只有4元左右。

目前,网络上存在地下萤火虫产业链,以人工养殖萤火虫的名义,廉价提供大量野生捕捉的萤火虫,售卖给城市做商业活动使用。当城里人用放飞萤火虫来感受自然的浪漫、童年的味道时,不仅城市之中已经罕有萤火虫的栖身之地,野外的种群也受到极大的威胁。

根据萤火虫生态线统计,20xx年,全国各地举办的萤火虫展览121场,消费萤火虫数量达到600万只。由于运输过程中会有大量萤火虫死亡,这意味着被捕捉的萤火虫数量更为巨大。商业展览萤火虫正在加剧萤火虫的灭绝。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副教授付新华,在媒体采访时坦言:“我国萤火虫种群总体数量下降很快,个别种类濒临灭绝,已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况。”

不仅是中国,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开始,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导致萤火虫种群的消退非常迅速。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萤火虫越稀少。

这种稀少,反而刺激了萤火虫的商业化运用。根据萤火虫生态线的统计,从20xx年开始,利用萤火虫做商业活动的事件逐年激增。

可喜的是,盛产野生萤火虫的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今年7月发布《关于禁止捕捉贩卖萤火虫的通知》,从源头上制止捕捉贩卖萤火虫。这一通知也提醒我们,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如果能从消费端禁止商业活动中使用萤火虫,将能更为直接地保护野生萤火虫。

人造环境下放飞捕捉来的野生萤火虫,不过是一个残忍的浪漫幻觉。贪恋短期的美丽,将给萤火虫带来灭绝之灾。反对萤火虫的商业活动,让更多萤火虫回归自然,我们才能看到更多自然环境下的真实萤火虫。

高考教育指南

从去年冬天儿子上幼儿园开始,只要有空,成都人李里就会牵上牛或者驴接送孩子,途中带孩子背诵古诗词经典,“沟通了人、物与自然,父与子的感情。”李里平时醉心国学,“我觉得,传统文化应该贯穿到我们的衣食住行当中。”而骑牛或者骑驴,在他看来,便是在“行”方面的尝试。交管部门表示,《道路交通安全法》没有规定马或牛等动物不能骑着上路,但如果要上路,建议走非机动车道,同时主人要牵好。

坦白说,我还挺佩服这位家长的,但凡有空,接送孩子都亲力亲为,绝对是位好父亲。我比较好奇的是,他每天是怎么让牛和驴不磕着别人,自家孩子也不摔着,然后一路顺顺利利送孩子到学校的?以我的通勤经验来看,别说骑牛骑驴,就是骑共享单车,都有好多天桥、隧道过不去,人家设计的时候似乎压根就没考虑这茬儿。开车就更别提了,堵得经常没脾气,偶尔稍微有点脾气,其他司机火气更大。当然了,邻居也够宽容的,有的人对别家的小狗都难以忍受,这家干脆养着一个“国学动物园”,牛驴马猪,品种齐全。

以如此一反常态的方式上下学,是否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我想效果肯定不太理想。比如,李里说他向孩子普及传统文化的方式之一,是在路上诵读古诗词。“碰上下雨带他背‘牧童遥指杏花村’,骑牛时‘牧童归去横牛背’,骑驴时读‘细雨骑驴入剑门’”———这主意听起来不错,甚至有点不知今夕何夕的意思,但驴还是那头驴,牛还是那头牛,眼前却不会有过去那幅容易见到的,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更多时候,有的恐怕是闪光灯、自拍杆,或者被围观者要求比V合个影。意境没有,空余文字,不知孩子会感到分裂不?

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此做法与其他虎爸虎妈别无二致,与其说是要让孩子践行传统文化,有所提升,倒不如说是满足家长的趣味。当爹的平时“醉心国学”,孩子于是受其影响,倒不是不能接受,只是度在哪里,谁来把握,还是值得商榷。媒体报道展示了父母的说法,唯独没有孩子发声,作为一个每天骑驴骑牛上学的人,他的感受其实最重要。当然,父亲的想法不无道理,比如“孩子应该勇敢并得到锻炼”,只是理由并不充分。如果按他的说法,“现在的小孩太娇惯了”,那莫非就不该让孩子骑牛上学,而是要牵牛上学,然后放学去牧牛?

等到了一定时间,孩子对外界的眼光有所理解,想必骑牛骑驴上学难再延续。再看其父的另一个观点,他说这有助于“沟通人与自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驴背上确实与自然沟通了,至少形式上是这样,与人则未必。反过来,太特立独行还可能制造误解乃至隔阂。

大学校长毕业演讲“卖萌”应有度

每年的大学毕业季,近年来似乎成了大学校长的一个“赛季”。在各自学校的毕业典礼上,大学校长都要发表毕业演讲,有的网络媒体把它们集纳在一起,进行比较、点评,寻找“亮点”。或许是受到这种压力和引导,校长们的演讲呈现出“卖萌”倾向,认为更接地气。

比如有媒体报道,一位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吐槽自己学校:“成都是一个使人发胖的城市”,“龟网速,抢课难”,“学生男女比例失衡,导致耽误你们的终身大事”。网上有人评价这位校长的演讲倍感亲切,“看哭很多毕业生”。大学毕业典礼号称“最后一课”,结果是以校长“亲自”吐槽结束,其“最后一课”价值到底在哪里?

搜索一下,网上有大量大学校长毕业演讲词,从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的毕业演讲系列到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最新毕业致辞《希望与责任》,其中不乏大学之道与家国情怀。但是卖萌的倾向已经出现,一是跟随网络潮语,一位校长说“我还没有来得及抽出更多的时间与‘颜值爆表’的你们约起来”;二是好挠学生痒处,有的校长为他想象中的校园恋爱难道歉;三是派送变味心灵鸡汤,看看这句话:“如果你是‘屌丝’,那么就勇敢地做一个逆袭的‘屌丝’!如果你是‘土豪’,那么就做一个打不倒的‘土豪’!”

学校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大学更是毕业生们终身的精神家园,毕业典礼上的大学校长演讲词如果一味卖萌,投学生和社会风气所好,作为“最后一课”对毕业生们的价值观将是一个巨大的误导,其影响可能也是终身的。肯定大学毕业生做“土豪”,提倡做一个打不倒的“土豪”,这是一罐怎样的鸡汤?校长在“最后一课”上带头吐槽,这又是给毕业生输入一种怎样的精神气质?

文章无定式,大学校长的毕业演讲词,既可以大开大合,严肃端庄,也可以由小入大,情理皆备,甚至可以幽默风趣,引人入胜。在互联网时代,借用一点青年学子的口头禅,卖一点萌,让毕业生更听得进去,也无不可。但是大学校长是教育家,上好“最后一课”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为大学教育“画龙点睛”,为学生们的毕业人生点明价值方向。无论如何,卖萌本身都不是目的,不宜为了卖萌而大用网络生造的俗词恶语,不能为了学生爱听就专着眼于小情小调,甚至传导庸俗扭曲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说,毕业演讲词,风格上不妨千姿百态,但语言上还应干净雅致,价值上更应堂堂正正。

教育家要有大格局。上“最后一课”,谈做人可以言之谆谆,成功的话题不必刻意回避,家国情怀更是重中之重。中山大学校长罗俊讲“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说“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这样的毕业演讲即使缺乏“萌点”,却值得每一名大学毕业生铭记在心。

喜好“萌点”的社会情趣,犹如希腊神话中塞壬的歌声,而互联网使这种歌声更迷人,也更容易使人迷失。但大学校长应当具有抗拒这种“歌声”的内在定力。奠立高尚价值,激发家国情怀,造就伟大国民,毕业演讲,乃至日常的教育熏陶,大学校长都应当以此为追求。

高考教育指导范文

“格斗”和“孤儿”,这是两个多么令人心疼的字眼,当这两个词被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大众的关注被充分提起来了,人们的同情心也被唤起了。“我们的社会怎么能允许这么小的孩子就每天生活在格斗场里。”这是绝大多数人发出的呼喊,于是,似乎一场被视为拯救这些孩子的行动开始活跃起来,一个月后,也就是现在,这些孩子全部被带回了凉山,在当地政府、记者、家属等人的见证下。人们以为会看到孩子们满心欢喜的笑容,然而我们看到的是”格斗孤儿”哭成了泪人的满心不情愿,家属硬生生的掰着”格斗孤儿”的手指在接受证明上按下了手印,最后”格斗孤儿”只能无奈的哭泣。

“格斗孤儿”为什么如此的不愿意回到凉山?是恩波格斗给了他们太幸福的生活吗?是他们在格斗场获得太多的成功吗?是舍不得一起学习格斗的教练、同学吗?其实都不是。他们只是在替未来的自己感到不安,他们不想回到只能每天吃土豆的没人管的苦日子里,他们只是感到再一次失去了生活的希望。试想,如果能够舒适的生活在家人身边,吃饱穿暖,有良好的教学条件,谁还会想去格斗场里拼命。这些被接回的孩子是在不敢想接下来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样的生活。

一个个瘦弱的身躯在格斗场里拼搏,不免会让人疼惜,这么小的年龄就要过早的像成年人打拼,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生存下去。的确,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我们理应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这些孩子享受到这个年龄应该有的教育与幸福生活。一位组织接受的工作人员对”格斗孤儿”说:“有这么多叔叔阿姨、你爷爷关心你,回去要读书,我们每个月会发钱给你。”简短的一句话像一句承诺,似乎向”格斗孤儿”描绘了一个更加幸福的未来,然而在我们看来这个未来是多么的飘忽不定。

显然,这些孩子已经和学校脱节,让他们重返学校之后肯定会在功课上出现严重的短板,加上之前学习格斗的经历更是难以让其融入到学校的氛围之中,长此以往,难以保证这些孩子能够学到文化知识,同时也难以保证这些孩子不会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每个月发钱”并不能真正帮助这些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走出生活的困境。

对于生活在凉山这个贫穷而落后地区的孩子们来说,除了让他们能够去学校接受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当地经济、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起不能读书来说,更加可怕的是贫穷,正是因为贫穷,才会让其丧失了生活的主动权。要想真正的解决“格斗孤儿”这个问题,仅仅停留在一时的帮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建立起一套长效机制,让这些孩子能够真正享受到社会带来的温暖,除去他们心头密布的乌云,不然只是将他们从之前那个吃饱穿暖受伤的火坑推入了一个贫穷饥饿的新火坑。

要想真正解开“格斗孤儿”的心结,不能仅仅停留在将其送回凉山老家,更应该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来自政府和社会的温暖,让他们能够看到新的生活希望。我们斩断了他们生存的一项技能,就要勇于承担其责任,帮助他们再造一条新的通往幸福的道路,这条道路上必然要没有伤痛、没有饥寒,有的应是灿烂的坦途和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