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书信>慰问信>

教师慰问信范文4篇

慰问信 阅读(3.04W)
本文目录教师慰问信范文致全体特岗教师的慰问信市委、市政府教师节慰问信给全市教师的慰问信

尊敬的英东中学全体教职员工:

教师慰问信范文4篇

珠江水上千帆竞,大角山下春意浓。雪消万里飞莺燕,梅绽心中沐香风。年末岁首,总有几多感慨上心头;继往开来,长存十分情意写春秋。值XX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学校董事会、管理委员会真诚的向辛勤耕耘在英东中学这片土地上的全体教职员工及支持我们工作的家属致以节日的祝福和衷心的感谢!

回首XX年,英东中学成绩喜人,如凤翔九天。学校的招生人数、学生巩固率、中高考成绩、学生家长社会的满意率都改写了英东中学的历史。感谢学校董事会、管理委员会的鼎力支持,感谢上级主管教育部门的关心鼓励,特别感谢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工作、不懈努力。

事实证明,英东中学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不断发展的英东会使英东人更加的快乐充盈。社会在改革中发展创新,英东中学必将在变革中显得更加清丽可人。不要怀疑,莫要担忧,学校董事会、管理委员会一如既往的支持恰如英东先生的碧血丹心。

变化发展的途中会遇到些许困难,毫无疑问。困难面前,需要我们相互理解,携手共进。我们不可灰心,更不可失去信心,我们要有耐心。耐心等得一山绿,万紫千红春满门。

也许我们的期盼还没有成为现实,但终究会变成现实,因为我们都在努力。也许我们的期盼还没有成为现实,但终究会变成现实,因为我们从不说放弃。

XX来了,英东人底气十足。

XX来了,祝全体教职员工:

身体健康,新春快乐,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致全体特岗教师的慰问信教师慰问信范文(2) | 返回目录

尊敬的老师们:

在这金风送爽、硕果满枝的美好时节,在全党全社会和全国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热潮中,在喜迎第x个教师节之际,教育部特向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第一线工作的特岗教师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向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

为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从XX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联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你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满怀青春的豪情,奔赴农村教育第一线,到中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放飞理想、播种希望,以实际行动奏响了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主旋律,展现了当代青年对社会责任积极担当、对历史使命勇敢回应、对理想信念坚定追求的风采。

作为一名光荣的特岗教师,你们在平凡的教书育人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在火热的农村教育实践中,你们牢记使命、努力工作,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用真心、真情、真诚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进步,用爱心和责任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动力,用智慧和才学点燃农村孩子们的心灵和希望,用心血和汗水赢得了学生、家长的信任和友谊,你们在农村教育的大舞台上实践了人生的真谛。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希望你们进一步坚定职业理想,把奉献教育作为执著追求的事业;希望你们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努力成为教育教学骨干和教学名师;希望你们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改进教育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希望你们始终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向优秀教师学习,辛勤工作,无私奉献,在农村教育这个广阔天地里建功立业,在教育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百舸争流千帆竞,天时人事日相催。最后,衷心祝愿全体特岗教师在新的一学期里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大家教师节愉快!

市委、市政府教师节慰问信教师慰问信范文(3) | 返回目录

全市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金色九月,丹桂飘香,秋菊争艳。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第25个教师节,值此佳节,市委、市政府向辛勤耕耘在教育战线的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离退休教职员工表示节日的祝贺,并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xx教育,快速发展,成绩喜人。建区设市以来,基础教育全面加强,幼儿入园率达到86%,小学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9%,高中毛入学率达到72%,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位居全省前茅,共向普通高校输送新生9万余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在校学生达到5.2万人,比建市时增加4万人,增长330%,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9%;成人教育持续发展,累计培养46.7万人,累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4.5万人;高等教育从无到有,稳步发展;教育民生工程受益学生近40万。

文教昌明,利在千秋,功在教师。多年来,在xx这片沃土上,全市广大教师不辱使命,用爱心和智慧驾驭知识之舟,为莘莘学子扬起远航的风帆,为xx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不少教师默默无闻几十年扎根于偏远山区,过着清贫淡泊的生活,为山区孩子的成长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很多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刻苦钻研,无私奉献,把满腔热血和一片赤诚,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千千万万个渴望知识和寻求真理的青少年学生;特别难忘,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全市广大教师临危不惧,坚强勇敢,带领学生快速有序转移,确保了学生生命安全。震后,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辞辛劳,坚守岗位,倾情奉献,一手抓学校灾后重建,一手抓学生复课工作,用行动彰显师德,用心血铸造师魂,确保了大灾之年高考成绩不衰,确保了9月1日100%的学校100%的学生如期安全复学复课。市委、市政府感谢你们!全市人民感谢你们!

教育事业,兴贤育人,教师为本。目前我市正处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做大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做靓城市,人才是支撑。希望全市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牢记使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严谨笃学,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不断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育方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进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谱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关心教育,理解教育,支持教育,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共同职责,我们将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弘扬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优良传统和文明风尚,切实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改善教师工作条件,提高教师生活待遇,为xx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

衷心祝愿全市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给全市教师的慰问信教师慰问信范文(4) | 返回目录

全市广大教职员工同志们:

金秋送爽,桃李芬芳。值此第2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市委、市政府代表全市人民谨向你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你们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执着从教的敬业精神,以刻苦钻研、追求新知、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以两袖清风、四季耕耘、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始终不渝地献身党的教育事业,为我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实现“建强创佳”奋斗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为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你们的崇高人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为人师表的感人风范,赢得了全市各界的理解、支持和尊重。

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教师引领着青少年一代实现追求和理想。近年来,在你们的辛勤努力下,我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建立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增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办学活力,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深化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教师队伍素质不断加强;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积极为教育、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不断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广泛开展尊师重教活动,依法维护教师权益,保障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为教师办了一系列好事、实事,取得了明显成效,推进了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他指出,要把农村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的“两基”成果,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切实加强职业和成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要开放办学,多元化办学,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统筹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使教育真正服务于人。各级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激发办学活力。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教育,下功夫解决好高中教育现状与广大学生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上高中,每一个学生都能上好高中”为目标,进一步加快优质高中的建设和发展。

程群力说,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基本条件和保证。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把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努力培养一支师德师能兼优的教师队伍。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教师多办实事、多办好事,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进一步倡导和弘扬“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的尊师重教良好风尚。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既是全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更是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殷切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