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书信>检讨书>

2022说说广告教学反思(精选19篇)

检讨书 阅读(5.22K)

2022说说广告教学反思 篇1

《说说广告》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练习5的口语交际内容。 通过这次“口语交际”的训练,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自5月24日在全镇上汇报课后,感受颇深:每上完一次课都有不同的收获,是一种进步,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以下我就结合这一课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2022说说广告教学反思(精选19篇)

一、口语交际贵在创设情境。

这一节课,我选择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广告,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在每一环节中,我采用言语描述、声情并茂的广告短片、猜猜广告等多种方法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参与欲望,激发学生表达热情,使得学生“想说”。

二、口语交际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权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口语交际的课堂中教师要转变角色,以一个学习者加入到学生的交际情境中,与学生平等对话。在课中我注意示范的作用,引导学生模仿说, 如:“你喜欢老师指的这个广告吗?”“你能模仿老师给的这些广告自己设计吗?”;到有创意、有个性地与老师交流,如:“这是我另外设计的广告”;从而参与到主动与他人交流,如:拿着自己设计好的广告请别人评。在这种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双向互动的教学效果。

三、口语交际要体现多元评价。

评价使认识升华,评价熔倾听、表达、就对于一炉,评价使情思飞扬,言语鲜活。在这一课中渗透着我对学生鼓励性的肯定评价:“你能把别人看到的说出来了,真行!”“虽然你说得不够流利,但你能大胆说,值得表扬!”肯定学生的发言,就能激发学生表达的自信,就能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一个肯定的点头、微笑、抚摸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课中还伴随着学生的多种评价,如:语言与掌声。

四、口语交际要延伸拓展。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哪怕是了一点与众不同的新观点,学生的创新意识将会得到发展,主动求新。再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所进行的口语交际向课处更广阔的空间延伸与拓展,可以跟爸爸妈妈说,可以和好朋友说,自己另外设计其它广告等。学以致用,让口语交际真正走向生活。

教学是一门大学问,课课皆学问。尝试一课,付诸辛勤的汗水,收获点滴经验。但我在教学中还有很多细节把握不好,需快马加鞭,继续求索。

2022说说广告教学反思 篇2

广告,作为一种宣传商品或公益事业的常见形式,在我们周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有的广告,学生甚至耳熟能详。围绕“广告”练习说话,学生具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必然有话可说。纵观整堂课,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尝试了为自己喜欢的商品设计广告,尝试了设计公益广告,并进行了演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似乎得到了培养。一堂课下来,却感觉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并未体现出口语交际的功能,也或许是这份教案更多的只能进行口语训练,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本堂课上无法有效的实现。因此,课堂中学生仅仅停留在回答问题、口头作文上,这仅仅培养了学生的倾听和表达能力,而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中的交际能力、应对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如何上好口语交际课,确实值得思考。只有找准口语交际的立足点,把握好脉搏,以提升学生的交际应变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为抓手,才能提高口语交际的课堂实效性。

这是一则关于生活话题的口语交际,要求学生围绕“广告”话题练习说话。广告对于大家来说实在太熟悉不过了。因此,孩子们在交际的过程中滔滔不绝,话如泉涌,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口语交际课的目的是人人参与,提高孩子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一上课,先请孩子们欣赏一则公益广告(妈妈洗脚),这则广告他们不仅熟悉,而且非常喜欢,这样大大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接着,让孩子们在四人小组里面自由的畅谈自己收集到的广告,并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最不喜欢的广告语 ,以及理由。最后,自由地编写广告语。让孩子们在多种交际活动中,学习、倾听、表达和交流,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但是,在实际创作中,孩子们还没有能抓住广告语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做广告语,语言运用比较缺乏,因此,我们的学生不仅要会听,会交流,还要学会灵活的运用。

2022说说广告教学反思 篇3

这是一则关于生活话题的口语交际,要求学生围绕“广告”话题练习说话。广告,作为一种宣传商品或公益事业的常见形式,在我们周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广告对于小学生来说实在太熟悉不过了。

口语交际课的目的是人人参与,提高孩子们的口语交际能力。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广告,自己也做了相关的课件。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观看他们熟悉并且喜欢的牙牙乐的广告视频,然后出示一些常见的广告图片和广告语,让学生走进广告。其次,让学生们围绕“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最不喜欢的广告,广告内容以及理由。”这三个问题进行说广告,让他们对广告语的特点有个鲜明的认识。最后,让学生为自己喜欢的商品设计一条广告或者为美丽的校园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设计好了以后,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交流并推荐好的和大家分享,让孩子们在多种交际活动中,学习、倾听、表达和交流,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纵观整堂课,学生基本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做广告的过程中,学生也尝试了为自己喜欢的商品设计广告,尝试了为美丽的校园设计公益广告,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合作精神似乎得到了培养。但是,一堂课下来,我却感觉这些教学环节的实施并未体现出口语交际的功能,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本堂课上无法有效的实现。首先,导入时,我没有很好的利用一些有趣的广告视频和图片调动学生的兴趣,在说广告时,匆忙的提问学生站起来说广告,没有给学生充分准备的时间。应该让学生自己先练说,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再让学生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广告是让他们对广告语的特点有个鲜明的认识,可是,在听完学生说的广告后,我没有能及时、准确的总结,甚至过于牵强地拉着学生跟着我的设计走。这点是非常不可取的。在做广告这一环节中,孩子们还没有能抓住广告语的特点为其喜欢的商品或者校园量身定做广告语,语言运用比较缺乏。同时最关键的是,我的课堂评价语言不到位,没有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因此,课堂中学生仅仅停留在回答问题,这仅仅培养了学生的倾听和表达能力,而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中的交际能力、应对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如何上好口语交际课,确实值得我思考,口语交际课应让学生不仅会听,会交流,还要学会灵活的运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快改正自己的这些缺点,完善自己的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

2022说说广告教学反思 篇4

这是一则关于生活话题的口语交际,要求学生围绕“广告”话题练习说话。广告对于大家来说实在太熟悉不过了。因此,孩子们在交际的过程中滔滔不绝,话如泉涌,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口语交际课的目的是人人参与,提高孩子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一上课我就让学生先交流课前收集的经典广告语,学生都很积极。接着让学生说说广告语的语言特点,学生总结出了:有趣、简洁、要说出商品的特点、适当使用修辞(夸张等),最后我让学生亲自操作,为商品设计广告,学生的兴趣比较高。

2022说说广告教学反思 篇5

语文教学要追求综合效应,口语交际课属于语文课的一种,也应追求综合效应。口语交际训练要立足课堂,注重示范引路,为学生搭建平台,强化实践,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这节课围绕口语交际课的特点注重双向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动态的,生活化的,实用化的与人交际中自然就培养起来了。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能在口语交际课的训练中发挥最大的综合效应。

2022说说广告教学反思 篇6

1、对比赏析对于引导学生自主体会炼字方面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譬如“斜光到晓穿朱户”此句能表达出诗人彻夜未眠的离苦等感情都能体会出来。

2、对本诗所表达的或者说所凝聚的思想上提炼不够,譬如,古人的伤春悲秋质感的来源等等皆可以作为本诗最后思想的提升归宿。但可惜的是本诗仅仅做到了就诗论诗,在诗歌语言技巧上纠缠,没有更高层次的提升。

整首词如泣如诉,凄婉动人,意境浑融,语言清 丽,尤其是最后两句,一直为词评家所赞誉。下片前三句用狂风暴雨比喻封建礼教的无情,以花被摧残喻自己青春被毁。“门掩黄昏”四句喻韶华空逝,人生易老之 痛。

这节课环节紧凑,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只是讨论时担心教学进度,所以没有让学生全面展开。总体来说,学生学有所得,教学效果也达到了预想的目标。

2022说说广告教学反思 篇7

本周我进行了《巴塘连北京》这首歌的教学。这是一首藏族歌曲,同学们对藏族比较熟悉,我首先让学生说说他们所了解的藏族的生活以及藏族的风土人情,同时播放歌曲作为背景,这样就不知不觉地对本课的歌曲旋律有了一次认识。

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唱唱自己会唱的藏族歌曲,比如《北京的金山上》、《青藏高原》等,在学习当中找找并体会藏族歌曲的音调风格。同时播放了一段藏族舞蹈,还让学生跟着音乐跳跳藏族舞蹈,从而加深印象。

在聆听歌曲的范唱、歌曲学习、歌曲处理、歌曲演唱、以及后面的歌曲表演音乐实践活动时,我都时时贯穿着音乐。使学生在本节课中始终在音乐的氛围中歌唱、舞蹈、欣赏以及表演,不让每一个环节脱离音乐。

不足之处:五年级的学生在表演和表现方面有些害羞心理,不像低年级的学生那样敢于表现自己,因此在组织学生表演时效果不是很理想,以后要采取更好的办法激发学生的表现能力和欲望。

2022说说广告教学反思 篇8

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孩子们似乎长大了,听得那么专注,朗朗书声那么动听,每一个学生都在用心投入地学习。

两节课上得都很顺利。《燕子》是一篇老课文,篇幅短,借对燕子的描写赞美可爱的春天。一开课,先指导了“燕”字的写法,接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说说小燕子的样子:乌黑的羽毛、雪白的肚皮,剪刀似的尾巴,轻快的翅膀。顺势引入第一段,读出小燕子的机灵可爱。

第二段的教学侧重于理解“像赶集似地聚拢来”一句,感受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第三段阅读前创设情境:“我们就坐在绿草如茵的小河边,看到小燕子在空中飞翔,有的.....有的......”你能想像到小燕子怎样飞吗?学生提出几个很有价值的字词:“掠”“沾”“一转眼”。通过能这些字词的品味,使孩子们理解到燕子飞行的特点:轻盈、欢快、敏捷。

最后一段是全文很有诗意的段落,呈现了一幅安静的画面:蓝蓝的天空,碧绿的原野、清澈的河水、空中的细线和音符。

比喻更增加了燕子与春天的美感。本段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同样引导学生促进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为什么用几‘痕’细线,而不用几‘根’?”

全文的教学体现了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燕子的美,配乐的朗诵让学生入情入境,重视朗读和对语言的品味与积累。学生觉得比较投入,多数孩子已经能在当堂背诵重点段落。不足是段落间教学似乎还缺少更为精妙的过渡,全文体现了阅读的“整体到部分”的框架,而缺少再回到整体的回归,如对燕子整体特点的回顾,如果最后让学生再来说说是不是更好呢?

2022说说广告教学反思 篇9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的策略”是苏教版20__年秋季改版教材的内容,在本课的尝试教学中,我分一下几个步骤展开:

一、读一读——理解题意。本课以小猴摘桃的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引导学生理解题意,重点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理解。学生的表达很有个性,简单一句话,各人有各人的不同理解方式,但是都理解得比较透彻。

二、理一理——分析关系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尝试独立分析数量关系,通过“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跟同桌说说你的想法。”引导学生先根据第一天摘30个和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求出第二天摘的个数,再根据第二天摘的个数和第三天又多摘的个数求出第三天摘的个数,……这样一步一步进行思考,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告诉学生这样的方法叫做“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做一做——解决问题

在学生理解题意,理清关系的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学生有的填表,有的列式,都能正确解决。

四、想一想——回顾反思

通过回顾反思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说说自己的体会,让学生感受“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种策略在解题中的优势。

最后和学生一起归纳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先读题,分清条件和问题,理解题意;接着就可以从条件出发,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然后列表或列式找出答案,解决问题;最后还要回顾过程。这样就让学生初步感受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2022说说广告教学反思 篇10

尽管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因此,我决定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重在读,同时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拓展延伸。

以前在课堂上,我往往先范读,再让学生自由读。这样做效果并不好。一是因为我的普通话和感情的表达还欠缺,不足以很好地起到示范作用;二是学生的学习失去了主动。在最近的课堂上,我有所改变:先让学生自由读,我是否范读根据情况而定。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个性化的读和理解;容易发现问题。我强调,在读书时,一定随时划住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后主动地把自己所划住的字词写到黑板上,以供大家共同解决。在这节课上,我一共在黑板上写了九个不认识的字和十二个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我把自己读课文时遇到的字词困难也写在黑板上。然后,我要求学生查字词典后,把字的拼音或词语的意思写在黑板上。

学生的表现比较积极。所有的字词都能够顺利解决。这要比教师直接教好得多。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应该是一项最基本的能力。但是遗憾的是我校的学生并没有养成这个习惯,或者他们手里就没有工具书。于是,有的教师把生字词写下来,一一解释。这样做既低效,又不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我们应该时刻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精神,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唱主角,教师做导演。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课堂上学生只读了两遍,没有读够、读透。在明天早自习课上,让学生再读几遍。在读课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和功夫。习题可以少做些,讲解可以精减些,唯独读书不可忽视。语文教学,其实就是读的艺术。

我引导学生划分了文章层次。学生把课文分成了三个部分,并且简单地总结了段意。由于时间紧张,没有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对于课文的标题,我提出两个小问题让大家讨论:一是从这篇课文看,什么是“地下森林”?二是“断想”是什么意思?回答这两个问题,有利于把握课文内容。

2022说说广告教学反思 篇11

《操场上》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识字(一)单元的第四课。这课以体育活动为主题,由一幅图、六个词语和一首儿歌组成。在把握识字写字的教学重点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从儿歌描绘的课间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的情景中,激发其热爱体育的热情和强身健体的愿望。

新课程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原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同时在合作探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一、让孩子通过六个体育活动的名称,学习以手为主的“提手旁”生字,和以脚为主的“足字旁”生字及这两个偏旁。二、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孩子的协作精神,激发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以下我来谈谈执教本课时的收获与遗憾。

首先,课前,我播放《课间十分钟》的音乐,用直观的视听效果,为孩子营造轻松愉悦的上课心情,然后结合刚刚结束的运动会,用谈话的形式,让孩子谈谈对参加运动会时的感受。由于结合了孩子的生活实际,所以孩子滔滔不绝,情绪也一下子调动了起来。接着我适时用图片揭示课题,再引导孩子依据对图片的感受,引出了本课要学习的有关体育活动名称的生字,并鼓励孩子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进行句式训练,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导入新课后,在生字教学环节,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孩子观察图片说出相关的词语,再自己试着拼读,随后 请孩子自己当小老师为全班带读,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性。为了巩固孩子对生字的掌握,再次创造语言情境,去掉图片和拼音,让学生进行同桌互相读,指名读,以及开火车读等,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词语中,让孩子熟练认读词语,为识字打下基础。接着,让生字单独出现,鼓励孩子自己观察生字的特点,引导孩子通过做相应的动作来发现生字分成两类:以手为主的“提手旁”生字,和以脚为主的“足字旁”生字,于是孩子在自身的实践下,对于这两个偏旁的学习也顺其自然地融入其中,而且印象深刻。为了及时检测孩子的生字认识情况,在识字环节,我不仅采用了组词,用生字词说句子,以及出示生字,让孩子做动作的表演认读,还让孩子分小组将偏旁和部件拆分的生字进行重新组合,在小组共同的合作探究组合生字的过程中,孩子对认识生字兴趣盎然,而直接的动手实践,巩固了孩子对生字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探究能力,更让孩子觉得识字不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苦差事,反而对识字充满了期待和兴趣。

解决了生字障碍后,我利用视频朗读的直观效果让孩子初识文本,将平铺直叙的文本转化为立体生动的影音呈现,使得孩子对课文产生兴趣,拉近孩子和文本的距离,为第二课时做好铺垫。

最后的写字环节,我利用课件直观书写,让孩子掌握生字的笔画笔顺后,再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引导观察写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并进行提醒他人。对生字形成初步印象后我再进行范写,让孩子跟随书空后,再进行描红书写,最后的展示的过程中,让孩子互相评说,看哪里写得好,哪里需要怎么改正,注重培养孩子的评价能力。而在书写过程中,我注重提醒孩子注意书写的正确姿势,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

这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让孩子在快乐的学习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激发孩子的协作热情,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学的重点也一一突破,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的。当然,教学是一门永远有缺憾的艺术。虽然有领导和同仁们的热心帮助,但是在此次的教学中,我还是从遗憾中有所新的领悟和收获。首先,解题时,应该让孩子明白课题主要是一种方位词的运用,而这方面,我太过蜻蜓点水,没有明确。其次,对于课堂的调控,活跃有余,文静不足,导致个别孩子的听课效果不明显。再者,此次的授课,对我自身的教学教态,也敲响了警钟,提醒我教学时语速要有条不紊,而环节也相应要更清晰明了。最后,在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对整体的把握,更要注重点和面的结合,也是我这节课没有做到位的地位。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明白了自己自身的更多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地方。接下来,我也将更加严格要求自我,多向前辈学习,多自我反思,充实自我,以求进步。

2022说说广告教学反思 篇12

在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的教学目标较为明确,教学重、难点较为突出,教学过程较为流畅。

本课生字较多,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我采用了先指名读再齐读的方式,大部分学生能读准字音。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没有掌握。读生字的形式过于单一,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应当采用如“摘苹果”等一些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调动学生们识字的兴趣。

朗读课文的环节,我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文中巩固生字。但是,在读通句子方面却没有落到实处。针对一些难句、长句,教师可以适当范读,帮助学生克服难关。针对学生读书容易加字、减字的普遍问题,可以采用设置障碍的方法。让学生仔细听老师读,听出老师故意加、减的字。既能调动学生认真听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读书不加、减字的好习惯。

由于时间把握不够好,写字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本课八个要写的字中,容易读错的字较多,书写前应先指导学生反复读一读,以巩固读音。写前先要求学生观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再让学生书空、描红、临写,教师相机指导评价,写得好的及时表扬,没写好的及时纠正。本课重点指导“女”、“日”两个偏旁的写法。

另外,在课堂纪律的调控上,我还做得不够。应当适当采用一些激励手段来让学生集中精力在课堂上。

最后,感谢教研员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关心。让我对上好一堂课又有了全新的认识。

2022说说广告教学反思 篇13

《认识几和第几》这节课是区分“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几”指的是一共是多少,“第几”指的是事物的顺序,是其中的某一个。“几和第几”是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使用“几”来表达的生活经验较多,而使用“第几”来表达的生活经验较少。因此,两者很容易发生混淆。学生判断一共有几个并不难,指出第几个必须考虑应从哪个方位数起,要难得多,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偏小,方位感还较差,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大量的活动场景来促进学生对“第几”的认识和区分“几和第几”。

1、教材的主题图是排队买票的情境呈现,而场景是静态的,缺乏动态性。我不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我创设了过渡语:带学生去动物园玩,进动物园之前要先买票,你们看,动物园一大早就有人排队买票了。”这一情境,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想参与活动,我还在从中穿插进行礼貌教育。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了几和第几的不同,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这对于一年级小朋友非常管用。接着我又创设第二个情境---照“全家福”,自然引出“做一做”的第二题,由于课前学生对左右都有了初步的感知,对于这些问题解答还是比较出色的。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再一次高涨。

2、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我又特意安排了点灯笼游戏这一环节:从左边起点4个灯笼,从左边起点第4个灯笼,反复练习,这样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整节课的教学任务,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认识几和第几”。

在几和第几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课堂中感觉孩子们掌握的还不错,但是在课堂练习中发现问题有很多,后来我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几点原因: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我只注重讲解,而实际操作的相对少了一些,讲课速度偏快些,我觉得应该通过摆图形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比如拿出左边的几个或拿出右边第几个,多操作多练习来理解所学的知识。

第二: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学生对区分左右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几和第几也会混淆。比如从左边起涂4个灯笼,学生可能只涂了第四个。

第三:当然这也和学生目前认字少,不懂题目意思以及所接触题目量少有关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练习之后,这方面的情况会有好转。第四,做完练习后,其实我还可以有效地拓展开来,比如说:问学生,我们的教室在第几层啊,我们的教学楼一共有几楼?你们家住在第几层之类的话,这样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这个道理。

2022说说广告教学反思 篇14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上一节课学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数学中,加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学好这一课,对以后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虽然,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中,一些日常问题的解决使得他们对加法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朦胧印象,但是,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加法并运用加法解决问题,这还是第一次。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加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用数的组成知识去做加法。

在本课中注重了一下几个方面:

1、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力求使课堂体现生活味,数学化,自主性,情感化和趣味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取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丰富了学生对加法的认识。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和思维的灵活性。在探讨“4+1=5”的计算方法时,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学生先独立思考,动手摆小棒,主动与同桌交流。在全班交流时,针对学生的思维的差异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想到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3、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评价的魅力。在教学中,老师尽最大可能对学生的一举一动进行客观分析,并用各种方式对他们作出较合理的评价,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一直在关注着他们。同时较全面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4、注重培养学生说完整话,提数学问题的习惯。如:让学生观察图并把图意完整表达出来及提出数学问题考考大家等。

2022说说广告教学反思 篇15

上完《观沧海》这一课后,我觉得自己收获颇多,在反复的修改调整中,我就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总结出如下规律:

1、讲解知识要从形象到抽象

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为了解“意象”和“意境”这两个概念,同时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一开始我是从抽象到形象来讲授这一知识点的,结果学生丈二和尚 ——摸不着头脑,只知道记笔记,后来在大家的建议下我改动原有方式,授课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2、要把握好时间

在上完课后,我感觉这次课最不尽任意的地方就是有点头重脚轻,前松后紧,前半部分花的时间太多,结果到最后该解决的问题没完成,只能放到课后完成。

3、备课要充分

充分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观沧海》这首古诗,从传统的观点看,认为都是抒发作者的雄心壮志,但是我在备课时,在翻阅背景材料时,感觉这种说法有点偏颇,不过我想可能学生不会提到,也没仔细考究,结果在上课时思维活跃的同学却想到了,此时我凭借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给了这位学生适当的合理的引导。

4、要激发学生积极性

说的激发学生积极性,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在实际中怎么做,做得如何等等,就又另当别论了。此次开完课后我对这一问题起先也没考虑,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学气乎乎的跑到我办公室,跟我说那次上课打击了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当时我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原来那天他准备好了问题我没问他,由此事情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上课的时候我的眼光应该跟同学进行不时的交流,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及时的收集反馈学生的信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022说说广告教学反思 篇16

《明天更辉煌》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一首赞歌,全诗充溢着为香港回归祖国而无比兴奋、鼓舞的浓浓深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作者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孩子们对这份沉痛的香港的过去血泪史,没多大感受,所以了解、收集香港的过去,在课前和课中都显得很有必要。我对本文的设计是这样的:

第一,课前,录音机播放了《七子之歌——澳门》 ,教学时根据教材特点朗读了《有生之日责当尽,寸土怎能属他人》,谨以此文献给香港回归十周年,国人牢记百年之耻! 我自己倾情融入了诗歌情境,所以语言饱含深情,对作者的描写充盈着赞美与敬佩,使整个课堂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气息,让学生也产生了阅读的强烈愿望,进而入情入境地去阅读课文,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第二,鼓励大胆诵读、张扬个性。学习本文当以诵读为主,自读自悟,老师要大胆放手,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这样会产生一种愉悦感,这种愉悦感不仅会使学生学会准确表达,提高思维的深刻性,而且可以使学生将读书视为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追求,继而帮助学生养成不断读书,终身读书的习惯。

2022说说广告教学反思 篇17

最初选这首诗来上示范课,我的心里是直打鼓的。古代诗歌怎样教?我想很多一线的老师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困惑。如果只是从应试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只要求会背 会默则已,花不了多少时间。但是《钱塘湖春行》这样一首经典的七言律诗,如果想让从字词、意蕴、情感等等角度引导学生去细细品悟的话,一节课四十五分钟还 远远不够。如何在四十五分钟内引领学生真正地走入白居易笔下钱塘湖的早春美景,引领学生体味到诗人内心的情愫,这是我在备课中首先考虑的因素。

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品读诗歌音律之美,品析诗歌的语言之美,品味诗歌的情感之美,并能当堂背诵全诗。而把品析诗歌的语言之美,品味诗歌的情感之美做为教学的重点来处理。从上完这堂课之后的反馈来看,我的这个教学目标还是基本完成了。

杨特说过:教师要用睿智的课堂谋略和手段吸引学生,这是引领学亲近诗歌的有效途径。于是我在课堂几个环节的处理上还是下了一定的功夫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 效果。首先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我仅用了一分钟左右的时间有这样的语句“大家一定很好奇今天老师会带给大家一段怎样的语文之旅呢?那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插上想 像的翅膀随着老师的声音一起开始我们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的旅程吧。”简洁明了而富有诗意带学生们进入情境。而接下来的环节处理上我先是教师自己范读一遍这 首诗,但是不读诗题从而让学生去猜想,从而引出诗题。因为“听”诗,不仅仅是听觉方面的活动,而且是心灵感官的互动。这个“听”字是想像的过程,是创造的 过程,还是一个“想诗的过程。因为大大地调到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好奇心。于是在大致对钱塘湖及与钱塘湖相关名人名诗做了一个简介之后,在学生没有翻看书本, 没有预习的前提下,我用教师范读学生默写的方式来纠正学生易错易混的字。从而引出学生对诗中关键字词的品析。应该说这个环节的处理也着一定的新意,由学生 提出问题,以学定教,而不是让课堂跟着既定的教案走。

杨特在她的《引领学生亲近现代诗歌》中说到:“诗歌是人类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 的灵光闪现。教师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感悟能力、审美体验,还要用研究的眼光解读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诗的世界里体验、 熏陶……”她还说到:“诗歌是用语言搭建的房子,让灵魂在里面居住。诗歌中对情感的表现是最为重要的,但最终还要回归到语言上。学习语言,理解作品的诗 意,教师要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所以最后在引导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上,我选择仍然是走进文本,采用了比较法,将本诗的颔联、颈联去掉,把七言律诗变 成七言绝句,问学生这样的修改好不好。然后就引导学生细细地去品读这两联的“几处”、“谁家”、“争”、“啄”等关键字词。应该说还是基本契合了走进文本 的精神。

在反思本课的一些亮点之后,我更看到的这节课的缺憾。

一、部分教学环节的设置有头无尾。第一环节以默写来纠错这种设计较新颖,但是却缺少了学生展示的环节,而是自己包办代替将易错的字加以提炼。如果此时教者能够在进行调查学生默写正确率之后,让错误率较高的学生上黑板来展示效果会更好。从而才能达到纠错的效果。

二、作者介绍这一环节的插入是一败笔,我不应该放在纠错环节之后,而是应该放在教师第一次范读之后,在介绍杭州的“风流太守”之一的苏轼之后就顺理成章地引出白居易的其人其事。

三、关于诗歌朗读的指导上,所教授的方法导致学生朗读机械化了。因此在指导朗读方法上是否还需要教授学生如何划分节秦,如何停顿。这是值得商榷的地方。 其实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来看,在正确引导学生去品析语言和品味诗人的感情之后,学生自能体会出诗歌的音律美。此外,在朗读活动方面,学生的齐读过多,缺乏太 多的变化。所以,在以后的朗读活动中除了齐读、男、女生读、个人读之外,还可以进行另样的组合,比如说戴眼镜的同学读、系白鞋带的同学读,还可以是短头发 或是扎辫子的同学读……另外,在做教师示范朗读的时候应该选取一着合宜的音乐,这样更能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四、杨特说:“诗歌就像一 幅国画,它是留白的。”同样,语文课堂也应该是留白的艺术。这堂课,做为教师的讲授还是过多,留给学生想像的时间和空间则相对少了。比如说最后一个品析词 语进而品味作者感情的环节上,如果我只是示范性地指出“几处”这个词的妙处何在,剩下的就交给学生去讨论,去品读,效果会更好。这才是真正的让学生走进文 本。

《钱塘湖春行》这一堂课虽然有一定的亮点,同时也充满了缺憾。其实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不管怎样,我理想中的课堂是审美的课堂,诗意的课堂。这是我的追求目标.

2022说说广告教学反思 篇18

这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课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第二课时,我们着重学习的使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以一个问题“为了建造沙漠中的绿洲,阿联酋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哪些努力和艰辛?”统领学生自读、自悟,通过读、圈、悟、再读,体会在沙漠中建造绿洲的困难之大和艰辛不易。然后浏览全文,划句,体会阿联酋人民对花草树木的精心侍弄和爱护、珍惜。

课上来也有遗憾之处。首先,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对阿联酋人民在泥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的作用,好像有点走不出来了,总在这个问题上来回打转。还有最后让学生谈谈课文学完后的打算时,学生说得还不够充分,没有能够引到保护环境的主题上来。

2022说说广告教学反思 篇19

颇为得意的课前准备,明确而清晰的教学思路,成了我为《爬山虎》精心砌成的颇为美丽的“墙”,从而忽略了“爬山虎”这种绿色植物,只要气候、地理环境适宜,它都可以自己垂直地往上攀登!学生,不也是这样吗?

先给这次公开教学定下一个指导思想:“教是为了不教。”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在此思想指导下,我给这堂课定了一个课题:学习的迁移运用——例说《爬山虎的脚》第一部分,让学生举一反三。围绕这一课题,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例学“爬山虎的叶”,让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自学,找出重点词句后讨论辨析,交流汇报;我还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哪一句、哪些字词都考虑全面,尽量不空漏多余,不旁逸斜出,并穿插了一些图片、录像;接着总结阅读短文的方法,让学生欣赏《爬山虎的脚》的录像;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写另一种植物。

有教师认为我讲的太琐碎,不能反映新课程理念,于是我又做了修改,尽量让学生多思、多讲。我没有向学生例说《爬山虎的脚》的第一部分,也没有使用那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只是摘取其中生动形象、辅助教学强的录像片段,我想尝试一种新的“开放、自主教学”,彻底去掉平时教学中那种别扭做法。在这堂课上,我体会到了崭新的令我激动的气息:

学生自由阅读,自主合作讨论,各抒己见。尽管表述不同,但都或近或远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经过点拨,都感悟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体会到了作者强烈的爱科学的思想感情;更令我高兴的是学生都各自介绍了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有的采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的通过画图来解读文章,有的通过抓重点词句来品析,有的用诵读理解表演出来,有的在课前准备了爬山虎的实物,借助实物理解,还有的是通过看课外书、看录像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各显神通,尽展自己的才能!我又何必让学生“一二一,齐步走”呢?

当学生学完《爬山虎的脚》,惊诧爬山虎的脚具有那么神奇的力量时,我又抛砖引玉,介绍了《丝瓜的脚》、《葡萄的茎》、《九死还魂草》、《会发光的树》等小资料,学生兴致大增,有的讲课外书上看到的《子弹树》;有的说网上下载的《吃人草》,有的带来黄瓜藤,介绍它的脚……大自然真奇妙,学生怎不爱好?我又适时点拨:你想揭开大自然中这些植物的奥秘吗?那就下课后去看书、上网、问别人……学生那一双双充满期盼的眼睛,让我深深地读懂了:这就是对知识的强烈追求!

最后,我给学生留下了作业:以“植物的小秘密”为题写一篇短文,时间为一个月,要求突出自己的发现。一个月之后,学生的习作又一次震撼了我:他们细致观察、翻阅资料、上网查询、不耻下问……每篇文章都是那么妙趣横生!这种教学效果也许是课堂上无法立竿见影的,但课后的效果深深证明了这堂课的魅力!

渐渐地,我再次强烈地感受到,其实我为《爬山虎的脚》所做的精心设计,恰恰成了砌在自己和学生间的一堵“教”与“学”的墙。令我的思绪越发沉重的是,我肯定不只是这次为公开教学而精心砌造了一堵墙,或许这种墙,我已经砌得太多了,以致自己也成了教学视网膜上的一个盲点。在这样的“墙”式教学中我失去了什么,学生又失去了什么呢?

“强而勿抑,开而勿达,异而勿牵。”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个主体地位不是教师给的,而是教师应该尊重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这个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得到发展这个中心。国家新课程标准强调三个课程目标层次: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需要的,就应该是我们教学需要努力的。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这才是我们教学所要追求的。才能守住教学永远不应该改变的东西:把学生放在心中,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得到充分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