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书信>检讨书>

泊船瓜洲教后反思(精选5篇)

检讨书 阅读(2.1W)

泊船瓜洲教后反思 篇1

我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时,先与孩子们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通过自主阅读自主理解,最后在集体交流。在理解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一句时,学生意见有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京口只隔几座山;而有的学生认为,是钟山与瓜洲隔着数重山。而且坚持第二种说法的学生人数居多,这是我备课时万万没有想到的。这时,我灵机一动,这样吧,让我们置身于画面中,模仿作者,去推想作者站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会想些什么?弄清钟山到底与哪儿隔着数重山。”同学们各个学着作者背起双手,挺起胸脯,翘首远望。教室里鸦雀无声,他们都进入了诗的意境中,静静的进行着各自的推想。突然间,他们惊奇的嚷道:“老师,老师,我知道了,是钟山与京口只隔数重山。”我乘胜追击,“你怎么体会出来的,快告诉告诉老师?”他们争先恐后的说:“因为作者站在瓜洲遥望一江之隔的京口,自然想到离京口不远的家乡钟山了,不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太好了,经你们这么一说,老师也明白了,来,让我们为自己鼓掌。”

泊船瓜洲教后反思(精选5篇)

学生通过“钟山只隔数重山”中“数重山”看出路途比较远,特别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要回到家应该不近,但却说“只隔”说明很近,看起来是矛盾的,却不矛盾,因为诗人心早飞回家了,再远也不觉得远,这里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想家呀。于是,通过大声朗读,体会诗人的思乡的情感。试想,假如课前充分准备,通过图画示意、音乐的渲染、效果会更好。

讲到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本打算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当我问到“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好”,原以为学生会费一番周折才会答出,谁知刚点第一个学生就一口答到“绿”,而且,给我们说了理由,把学生带人花红柳绿的春景中,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纷纷站起来补充了同学描绘的景色,原来孩子们学会了自主阅读资料袋,多好啊! 看来我们要相信学生,不要越俎代庖,一味地“灌”,效果反而不好。

泊船瓜洲教后反思 篇2

我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时,先与孩子们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通过自主阅读自主理解,最后在集体交流。在理解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一句时,学生的意见有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京口只隔几座山;而有的学生认为,是钟山与瓜洲隔着数重山。而且坚持第二种说法的学生人数居多,这是我备课时万万没有想到的。这时,我灵机一动,这样吧,让我们置身于画面中,模仿作者,去推想作者站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会想些什么?弄清钟山到底与哪儿隔着数重山。”同学们各个学着作者背起双手,挺起胸脯,翘首远望。教室里鸦雀无声,他们都进入了诗的意境中,静静的进行着各自的推想。突然间,他们惊奇的嚷道:“老师,老师,我知道了,是钟山与京口只隔数重山。”我乘胜追击,“你怎么体会出来的,快告诉告诉老师?”他们争先恐后的说:“因为作者站在瓜洲遥望一江之隔的京口,自然想到离京口不远的家乡钟山了,不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太好了,经你们这么一说,老师也明白了,来,让我们为自己鼓掌。”

学生通过“钟山只隔数重山”中“数重山”看出路途比较远,特别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要回到家应该不近,但却说“只隔”说明很近,看起来是矛盾的,却不矛盾,因为诗人心早飞回家了,再远也不觉得远,这里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想家呀。于是,通过大声朗读,体会诗人的思乡的情感。试想,假如课前充分准备,通过图画示意、音乐的渲染、效果会更好。

讲到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本打算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当我问到“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好”,原以为学生会费一番周折才会答出,谁知刚点第一个学生就一口答到“绿”,而且,给我们说了理由,把学生带人花红柳绿的春景中,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纷纷站起来补充了同学描绘的景色,原来孩子们学会了自主阅读资料袋,多好啊! 看来我们要相信学生,不要越俎代庖,一味地“灌”,效果反而不好。

泊船瓜洲教后反思 篇3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的这首“峨眉山月歌”以前我并不熟悉。备课时,我就在想,为什么编者会选择李 白的这首诗为学生学习的版本呢?之后,我翻阅了“唐诗鉴赏”这本字典,了解到本诗短短28个字,却包含了5个地名,12个字,是唐诗中绝无仅有的。并且, 这5处地名在诗句中的位置也不同,诗人写作诗歌时巧妙地把它们融合在了诗句的各个部分,实在令人佩服。再从诗的整体来看,短短四行字,却给读者展示了从四 川清溪到长江三峡的千里出游图,其磅礴气势也令人折服。

于是在课堂上我就抓住了这两点来进行教学。

首先是解题,“峨眉山月歌”这个诗题中“峨眉山”是地名,“月”指月亮,“歌”是诗歌,即这是一首写峨眉山月亮的诗歌。

接 着,我告诉同学本诗短短28个字,却包含了5个地名、12个字,是唐诗中绝无仅有的,要求同学自由读古诗,找出这5处地名来。5处地名找出来以后,

学生对 这首诗的理解略有所悟,但此时若放手让他们自己来读懂诗意对于半数同学来说还是有困难的。因此,第二步,我就要求学生再读古诗,试着解释诗意,遇到困难可 以提出来。果然,学生对诗句中倒装的写法不明白,这“半轮秋”成了首当其冲的难题,在老师提醒“半轮是用来修饰月亮的”后,学生才弄明白了诗句第一行的意 思。在此,我结合半轮月,配以简笔画介绍了上弦月、下弦月,了解了诗人出游的大致时间。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从字面解释并不难,主要是学生得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结合生活中人在动景物跟着动的生活经验才可以充分感受到此句的精当。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两行只要明白“发、君、下”的意思,诗句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了 解了古诗的大意,第三遍品读古诗的要求是根据整首古诗的理解写出李白的出游路线。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品读中在脑海中展现出这幅千里出游图来。或许是因为对诗 句理解不透彻,或许是因为平时很少看地图,对此线路缺少了解,这条“清溪到峨眉山到平羌江到渝州到三峡”的线路图出错的同学很多,特别是渝州和三峡的次 序,大部分同学给换了位置。我立即想办法补救,以讲台为“清溪”要到“三峡”去,以次明了“三峡”是最终目的地。教室的一过道为平羌江,我顺江而下,向后 看,看到了峨眉山,看到了那半轮秋月,前面不远我将要到达的地方是“渝州”。学生对这样形象的说法更能接受。

最后,在有节奏地朗读故事的基础上还留有一点时间给学生反复吟诵古诗,形成积累。

原本在教学设计中还有让学生结合书上的画面以山月为题说一段话的训练,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欣赏水平限制了这个训练,难以完成美的欣赏与创造,只有以教师语言给予补充,此教学设计得再思改进。

泊船瓜洲教后反思 篇4

我和同学们商量,如果我们大家就是文中的那些人,这次选举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呢?同学们认真读书后,我们便开始了表演。首先我扮演文中的林老师,来了一段独白:“同学们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李小青,前几天转到别的学校上学去了,现在我们要补选一名劳动委员。”我的话刚说完,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有不少同学托着腮若有所思,也有人在扫视班里所有的同学,看来多数同学理解了课文内容。我抓住机会表扬了同学们,并且让他们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表演。

有的人说:“教室里静悄悄的就是非常安静,一点声音也没有。”有的说:“选劳动委员是班里的大事,大家都在认真思考,到底选谁合适。”那接下来读:“选谁呢?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读出思考的语气,既轻又要慢,也就水到渠成了。突然,有几个同学站起来了,说:“我选我。”我就扮演林老师说到:“王宁,说说吧,你为什么选自己?”几个同学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头头是道。有的说:“我要学习李小青热爱劳动关系集体的优点。”有的说:“我相信自己能当好劳动委员,为大家服务,给班级争光。”说到这里,教室里真的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于是我抓住机会,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鼓掌?”有的同学手都没举就嚷嚷开了“我们相信王宁能当好劳动委员。”“王宁我真佩服你!”回过头来再读王宁的话,自然而然地就能读出那份自信,那种坚定的语气。

就这样,整篇课文就在选举的情境中很容易就被体会的很好,所以再讲这样的课文时还是要努力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好的把握人物的语言和内心世界。

泊船瓜洲教后反思 篇5

这次数学竞赛考察范围是期中测试之内的所有知识,侧重于分数部分。共分为五个大题,其中第一题为填空,共26分。这部分题考察的基本内容,其中第九题有一定难度,学生考虑不够周全,但总体来说做的还可以。第二题判断、第三题选择,这部分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应变能力,出的题都是学过的,但又不是直接照搬,同时分值又大,所以这部分的二十分学生得分参差不齐。第四题画图,共两部分,一是平移、二是旋转,虽然内容不多,但是分值很大,每部分八分,共十六分,这一部分又是最早开始学的,很多同学也没读清题,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可以说这个题跟后面的应用题是拉分的主要部分。第五题应用题共38分,分五部分,其中一二题较简单,学生也基本都能做对,后面的三个题则难度较大,大部分考的不好的学生都是这几个题不会或做的不对。

这次测试,总体来说成绩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三条。第一条,教师在学习的时候没有多举例,学生也没有真正学好,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很多题都是当时会了,但是一变形、一绕,就不知道是用什么做了。第二条,考试之前没有复习。因为是突发性竞赛,所以没有组织复习,很多内容是当时记住了,但是学到现在,有点遗忘或混淆,不能确定是不是这么做。第三条,学生没有形成严谨的学习、做题习惯。在第二次看试卷时,很多学生都说自己不小心填错了,其实自己是知道怎么做的,但是看错了或者是没看清题目要求,这种不负责的态度决定了自己是不可能考好的。还有的同学做完了不知道检查,把目标简单的摆在做完上而不是做对上。

通过这次测试,我找到了以前的很多不足之处,包括平时上课存在的问题、学生的粗心等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相应的举措,比如对一个问题要讲解透彻,要举一反三,对于学生的大意,也要多加强调,鼓励、批评并用,争取让学生培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