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书信>检讨书>

歌曲大树妈妈教学反思(精选21篇)

检讨书 阅读(5.41K)

歌曲大树妈妈教学反思 篇1

有人说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是诗歌。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诗化的语言更能让他们体验到美感,更能够拨动起他们内心的情感。于是,在课堂上,我通过将《大树妈妈》的两段歌词以诗歌的形式展现给孩子们,再一起来唱“诗歌”,表演诗歌,最后结束课堂。

歌曲大树妈妈教学反思(精选21篇)

首先我引导:“美丽的春姑娘来了,那么比这春天更美丽的,还有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们一起欣赏一副春天的画卷。”紧接着,我将歌词放映出来,让孩子们用最甜美的声音朗读这首诗,同时用心去欣赏这幅“画”,思考“画”中讲了什么。孩子们很投入,特别是在朗读的时候,情绪一层层高涨。在探讨画中表达的意境时,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大树妈妈用自己的行动给予了小鸟孩子深深的爱。

通过唱诗歌的思路引导,孩子们兴趣非常浓厚。在接下来的表演“诗歌”,我尝试师用生对唱来让孩子们学会歌曲,这也是我在课堂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孩子们也比较感兴趣。另外我尝试让男孩女孩进行对唱,轮到男孩或女孩唱时,他们需要站起来演唱,通过这一表演方式,孩子们注意力也显得格外集中,课堂的气氛也因此非常活跃,每当一部分孩子起身一部分孩子坐下,就像琴键那样起起伏伏,我自己也感到很激动。

在以前的课堂上,我时常和孩子们创编一些简单的模仿动作,这堂课也不例外。部分孩子能很大方跟着旋律做动做,最后我稍作了调整,将动作进行了基本的统一。孩子们表演得津津有味。

在课堂上我仍有许多的不足。我不能带动全班孩子的兴趣。表演的时候仍有个别孩子不愿同大家一起做动作,呆呆地坐在位置上,只动动嘴皮子。如何让这些情绪过于平静的孩子也能高兴的参与进来,我要好好的思考和行动一番了。教育,要让孩子更幸福。

歌曲大树妈妈教学反思 篇2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5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学生对“0”已有初步的感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本节课中力求体现: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联系生活使学生要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会学。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同时,这是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新生,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没有提炼为数学知识。特别对“0”表示起点知之甚少。所以这是一个难点。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对生活中的事物或动态、有趣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所以力求从生活实例引入,找生活中的“0”。

好的方面:

1、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数学含义,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能明白“0”的含义及写法。

不足的方面:

1.在教学活动中,总是想把学生的思维定在自己设想的圈子中,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在教学活动中,我不能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以至于有些环节脱离了。

歌曲大树妈妈教学反思 篇3

在本课的第一课时,我的第一步,就是要像文中的父亲那样,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让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渐学会欣赏文章。为此,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一个指路人。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上完了这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导语的设计引人入胜。

我从作者的一次飞行经历导入: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这个人就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那么小时候的一段什么样的经历改变了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导语是以故事的形式说给大家,加之我生动的语言,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目光,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二、通过问题的设计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1、首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2、然后,接着问: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这个题型在阅读中经常出现,要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回归文本,从文章确定答题的大致范围,一段一段按顺序找能概括其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果有的段落没有词语,就从所做的事中或者这个人的语言、动作等概括起特点。

3、接着,我要求学生再仔细研读课文,找出描写“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和环境描写的语句,引导学生探究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4、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这节课也有几点不足:

1、在反思中,我发现了一点遗憾,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无法体会当时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心理过程。

歌曲大树妈妈教学反思 篇4

《检阅》一课讲述的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一致的喝彩。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任务心理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在讲授这一课时,我抓住“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两句重点句,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观众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这些小伙子真棒!在交流的过程中,抓住文本的重点字词去突破,如写博莱克真棒,抓住“忘记自己在拄拐”、“紧跟”、“保持一致”、“睁着大眼睛”这些词句,体会到一个残疾孩子博莱克走得非常投入,很有精神。再通过内容补白,想象博莱克为了这一刻,他曾经怎样做?解决了课文学习的重点,学生比较顺利地体悟到他的坚强、自信、勇敢。在体会这些小伙子真棒时,前后勾连,理解在作出决定前队员们复杂矛盾的心理,感受队员们美好的心灵。

为了让学生理解博莱克的自强、自尊、自信这个教学难点,我寻找文中的空白点,让孩子们展开合理的想象。然后我动情地说道:“一个残疾人能够走得和正常人一样,他该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学生很多都理解成想象当时博莱克走过检阅台的情景,这时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他们抢着说:博莱克摔倒了爬起来继续练;博莱克练得都忘了吃饭;博莱克练得受了伤,但他仍然坚持练习;他一定想着要对得起大家的信任...孩子们已经完全理解了主人公的思想,老师便不需要再作什么分析了。学生就这样一步步真正理解博莱克的自信、坚强!

歌曲大树妈妈教学反思 篇5

《小猫刮胡子》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主要讲的是小猫学着主人的样子,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结果晚上在追捕老鼠时撞得鼻青脸肿,猫妈妈的一席话使小猫再也不刮胡子了。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形象。第一课时我重点放在读的训练上,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在教学时我先从插图入手,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第一幅插图的段落,引导学生图文对照,边看读课文边看插图,注重读的训练。例如:(1)“小猫在一旁仰着脑袋,碧绿碧绿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主人刮胡子。”这一句中“仰着脑袋”“碧绿碧绿的”“一眨不眨地”要重读,从语气上感觉出这是一只调皮的、好奇的猫。(2)“小花猫觉得自己的胡子老长老长的,太难看了,就学着主人的样子,也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的。”其中“老长老长的”“也”“干干净净”这三个词在朗读时语调要拉长一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小猫的调皮可爱。 在猫妈妈耐心教育小花猫时说:“你的胡子好比一把尺子。你能不能从小墙洞里钻进去,先要要用尺子量一量。你把尺子刮掉了,当然会碰得头破血流!”这段话字的行间饱含了猫妈妈对小花猫的关心。这句话不仅借猫妈妈之口告诉了我们“猫的胡子有何作用”,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能见到什么学什么,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实际情况,然后再作决定。在朗读时语速应放慢一些,读出猫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和疼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反复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和指导,使孩子们从读中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三思而后行的道理。一节课下来同学们都能声情并茂的读出自己的感受,效果十分理想。

歌曲大树妈妈教学反思 篇6

《师恩难忘》一课文质兼美、情感至深。记叙了作家刘绍棠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生动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培养了作者对文学的热爱,引导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文章内容虽然简单,且只举了一个故事的例子,但是字里行间透出的是老师的智慧、老师对学生的负责与关心以及作者对田老师的喜爱和敬佩之情。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何难忘师恩”这个问题并让“师恩”植入学生的心灵呢?

一、抓关键词。

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想象田老师把古诗改编成动人的故事来讲课的经过,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会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然后,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带着学生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喜爱、敬佩和感激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点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二、抓关键句。

抓句子和抓词语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一个重点句:“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这个唯美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这点;然后,让学生通过句子理解老师对作者影响之大后。学生谈了很多,也表现出了对文中老师的敬佩。这时的学生便与课本产生了共鸣,也就更明白这也是令作者难忘的“恩情”。

歌曲大树妈妈教学反思 篇7

《明天更辉煌》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一首赞歌,全诗充溢着为香港回归祖国而无比兴奋、鼓舞的浓浓深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作者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孩子们对这份沉痛的香港的过去血泪史,没多大感受,所以了解、收集香港的过去,在课前和课中都显得很有必要。我对本文的设计是这样的:

第一,课前,录音机播放了《七子之歌——澳门》 ,教学时根据教材特点朗读了《有生之日责当尽,寸土怎能属他人》,谨以此文献给香港回归十周年,国人牢记百年之耻! 我自己倾情融入了诗歌情境,所以语言饱含深情,对作者的描写充盈着赞美与敬佩,使整个课堂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气息,让学生也产生了阅读的强烈愿望,进而入情入境地去阅读课文,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第二,鼓励大胆诵读、张扬个性。学习本文当以诵读为主,自读自悟,老师要大胆放手,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这样会产生一种愉悦感,这种愉悦感不仅会使学生学会准确表达,提高思维的深刻性,而且可以使学生将读书视为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追求,继而帮助学生养成不断读书,终身读书的习惯。

歌曲大树妈妈教学反思 篇8

这是一篇散文,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静谧、追随、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探索、勤勉、漫游、亲吻、左冲右撞、意味深长、庞然大物、行色匆匆”等词语。2、引导学生随作者进行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的情怀。3、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的感受。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采取的方式是以自学为主,以感悟为主。我采用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让学生在反复地品读重点语句的过程中,加深印象,在教师的引导和充分地朗读中展开交流。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童心童趣

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实现整体把握。接着,我让学生细读课文,利用概括小标题的形式来让学生感受4个游历画面: “游侠归来”、“村民交流”、“演奏音乐”、“劳动生活”,既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整体结构的把握,还加深了作者奇异的想象与独特的感受。然后,围绕“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说一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这个主要问题,让学生自主选择任意两个画面体会、感悟课文,思考揣摩,进行批注。并引导学生先注意作者观察到的小虫的活动及环境,然后思考作者是怎么想象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我做了适当的指导与点拨。课文中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如,“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这是甲虫夫妻间爱意的流露。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深情的对视中,它们互相在倾诉些什么呢?又如,“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黑甲虫看着“庞然大物”为什么会感到好奇?蜥蜴和小甲虫在交流些什么?还有,课文第9自然段,“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启发学生思考:“我”还会看见些什么?也许是市场里,甲虫们做买卖;公园里,大甲虫在教小甲虫寻找食物……最后,课文充满了作者奇异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读后会让每一个人深受感动。

课文的许多地方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课文第九自然段“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启发学生思考:我还会 看见些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最后,我随堂布置了一个小练笔: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大胆展开联想,写一写还能“看到的画面”。由于时间有限,没能在课上完成。从作业的反馈来看,大部分的学困生无论字数还是语句的通顺、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用词的准确都比以往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在小练笔的过程中,我还是发现学生平时没有养成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没有较好地了解动物和小昆虫们的生活习惯,特别是优等生,只是停留在读好书的阶段上,对于小昆虫和小动物的生活习惯及相关特点有较多的同学是停留在一无所知的阶段上。在这方面上,我觉得男同学是做得比较好的,我想这可能是男孩子和女孩子的个性差异造成的。如何引导学生在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同时,热爱大自然、积极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了解自己身边的动、植物的特点与生活习性,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这值得每一个家长和老师们细细思索。只有少数同学想象比较丰富,能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需在“学以致用”上下工夫。还有,通过学生的问答和听写反馈可以看出,我在词语理解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方面仍有待于更新,应在读文品悟的同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去理解。

歌曲大树妈妈教学反思 篇9

教学《蟋蟀的住宅》后,我感触颇深。《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1、文中的题目比较新奇,引用揭题来引起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联系及区别,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点,此文不仅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课文中的语言乍看平实,其其实文章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我让学生多次找出拟人句并重点地指导朗读,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爱昆虫、热爱自然的教育。

3、透过重点词句学习语言。文中许多词语和句子都写得别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们不一样,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我要求学生们反复阅读,运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结合体会段中的“临时”“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之毫不可惜”等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再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引导这句话时,我给学生设疑:作者把蟋蟀挖掘的住宅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得是不是有点夸张了?从而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特点来感受蟋蟀的聪明才智和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一点也不夸张。

最后,我把课堂拓展到课外,让孩子成为蟋蟀住宅的开发商,再给蟋蟀提一些好的修建住宅的推荐。并且在课后搜集一些科普短文来阅读。觉得这样一来学生能够《蟋蟀的住宅》一课作为起点,再多接触一些科普文章。这样他们既能够增长课外知识,又能够锻炼读书潜力。从而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语文与实践的融合。

歌曲大树妈妈教学反思 篇10

一、准备工作不细致。课前教学设计中有一个环节是听读课文,结果这个阶梯教室的多媒体硬件坏了,不能从网上直接听课文录音了,事先又没有准备第二套方案,比如说准备一台录音机和磁带,结果我临时决定让学生单个轮流读, 这篇课文有44段,就有44个学生轮流着读,虽然说这样做体现了教学面向大多数的原则,可是效果一点也不好,也许由于是公开课,学生胆子太小,大半学生的读书声音非常小,小得我站在他的面前才能勉强听得到,也许是由于教室太大,很多学生的声音即使不很小,但离得远的学生还是听不到,更别说坐在后排的听课老师和评委了。因此,10多分钟的学生读书时间,课堂气氛十分的沉闷和冷清。对此,我想,如果下次碰到类似的情况,我一定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比如说事先到教学场地去了解情况,提前到学生中去了解学情,准备好多种教学方案,准备好替代的教学设备等,中心学校的胡中良校长也给我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改学生的个体读为小组读或齐读或轮读,那样,多人的声音就会大些,课堂气氛会显得热闹些,效果也会好些。

二、教学设计不科学,没有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导致“品读最感人的句子”这一环节用时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激情,此时学生的激情刚被我调动起来,结果因为时间仓促,我草草了事,硬是让学生跟着我转入另一个环节的学习。我想时间之所以“不够”可能是因为朗读课文的时间太长了,如果把朗读变成默读用的时间会少些,但课堂气氛会更冷清更沉闷,有条件的话让学生提前预习来完成熟悉课文这一环节也许会更好吧。

歌曲大树妈妈教学反思 篇11

引导深入学生学习本文,我引导学生抓住本文描写人物的外貌和语言的句子,通过频度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约翰所具备的良好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先是极少数学生谈点浅显的体会,此时,我给学生谈我读后的体会,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约翰在雪中送报的情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情感,走进约翰。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后,在总结全文内容时,引导学生通过说说“你认为约翰将来是个怎样的人?学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自己也经历过许多事,你认为哪件有利于自己的成长?”等问题,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认识自己成长经历中缺少良好的生活习惯,缺少独立生活能力,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从现在做起,就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做事坚持到底的精神,愿意自己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好男好女。

由此说来,我们的孩子,不是不能自食其力,是我们做老师的,做家长的不重视培养孩子这些方面的能力,不给孩子自食其力的机会。

歌曲大树妈妈教学反思 篇12

《从种到界》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中的一节内容。是在上一节“尝次对生物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分类知识进一步的学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课文以大量的图片展示为主,让学生从这些图片中体会或概括出不同生物具有共同的特征和怎样利用这些共同特征来确定分类等级。这给教学带来了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比较各种动物形态结构之间的差异,体验生物分类的方法,了解分类的意义?为此,我设计了一个以“扑克牌进行分类游戏”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方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根据要求做游戏。

将一副扑克按照红色、黑色分开;按照桃花、梅花、方块、红心分开;然后,再按照红桃、黑桃分开。学生做完游戏后,小组讨论,归纳分类的依据,了解分类的等级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相互交流,质疑解答。这一教学环节,不仅能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加形象趣味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激发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一系列问题串设计的巧妙性和评价学生的语言丰富性。在以后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进行改正。

歌曲大树妈妈教学反思 篇13

今天上课,课前的感觉就有着莫名的不同,很没谱的样子。

很匆匆地上完,几位老师走过来与我分享听课后的感受。

首先,学课文不只是学习课文本身,还是通过课本学习如何其他文章,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怎么教?就靠老师平时教学时的渗透。

这节课感觉很匆忙,为什么呢?教师讲的太多。一节课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要注意分寸。如何把握这个分寸呢?老师完全没必要自己花那么大力气来一次一次地讲找碴儿。老师有时候就是低估了自己的孩子,总认为还小,总是要包办一切。其实根据我们班孩子的能力看,完全可以。

这节课是按照我预先想的流程走下来了,但是感觉上下来,没有亮点,为什么呢?就是全是老师在引导,在讲。课堂上,学生才是主角。不是孩子不行,是我今天根本没给他们机会,他们没时间来讨论,来自己表演。老师让孩子根据提示语来读,反复读,各种形式读,但是读来读去,都是孩子跟着老师的感觉来走。都是老师的理解。要孩子更加进入角色,必须让孩子自己来想,从自己的角度来解读角色。

其次,教师在该放开来讲的地方没有展开讲。说实话,我是很想展开的,但是课堂不允许。1、反问句。这个地方,我处理得很失败。我让学生读了47页课后练习上的两句话,一个是反问句,一个是陈述句。我只说前一句是不需要回答的,是反问句。然后我就问,这两句是一个意思吗?(太恐怖了!)学生说意思不一样。

课后老师与我交流,学生就这么一接触,当然说不一样了,因为他没有了解到这两句说的是什么。课文里的原话,老师要让孩子反复读,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会弄脏还是不会弄脏。

然后再看课后练习,就知道了。

2、生字特别匆忙,是为讲生字而讲生字。我听教研员说过一句话,上课满头大汗,就是准备不充分的表现。我到哪一天可以从容一点呢?

3、最后的延伸部分。其实这里是有现实意义的问题。遇到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到底应该如何做,如何保护自己。还有一个是关于省略号后的思考。这两个路我该选择哪一条呢?如果全部讲,是不是内容太多了?

最后,我有个新想法。整理一下教案和自己的心情,下周再找个班上一次《狼和小羊》

歌曲大树妈妈教学反思 篇14

这是一堂市级公开课。以上教学流程是在大家评点过后修改整理完成的。

自己感觉整堂课围绕一“变”字展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流程还是比较流畅,但也正因为力求流畅,为引导学生朝自己设定的方向走,老师介入得比较多,所以预设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第二,虽然有朗读,但是朗读与文本研习结合不紧密,感觉是为了朗读而朗读,只是为了体现师一堂公开课,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活动起来,并没有达到通过朗读增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范读时,虽然能让学生把握到重点,但声音不够深沉,没有把诗人的情感很好的体现出来。

由于自己对这首诗一知半解,参照教参的相关内容,照搬照抄别人的教学设计去给自己的学生上了一节课。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应该说很不错,但有些地方还是模模糊糊的。比如说对第一组意象的解读还停留在表面,只是把教参上的内容教给学生而已。

诗歌教学,我自己应该有自己的见解。我应该把整首诗读透,至少,对这首诗自己要有一定的解读,这样的话,就比较容易引导学生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歌曲大树妈妈教学反思 篇15

《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北京绚丽多彩的夜景,文中有很多美词佳句需要学生去理解、学习,这篇课文也是学生练习朗读的好教材。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课件图片,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北京夜晚的辉煌、亮丽。课始,我播放北京白天一些风景名胜的课件,让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对北京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我又播放了北京夜晚的景色,我及时地抓住学生的表现,让他们谈感受,读读课文是怎样描写北京夜晚的美景,从而对课文有初步的整体感知。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展开教学。在教学本课时,为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我摒弃繁琐的分析,用一个问题“北京夜晚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贯穿全文,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总结句“北京的夜晚多么明亮,多么辉煌”,围绕这句展开学习。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读文、看图,看看作者抓住了北京哪些地方的景色来写的?用了哪些词语?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段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词语的优美。

4、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之情。当学生一次又一次观看北京的夜景,反复的朗读课文后,在学生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亮丽多姿的景色,这么美的北京,如果外国人来到北京,你会说些什么?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由衷的自豪,从而发自内心的感叹:我爱北京,我爱中国!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因为条件的限制,在学习中学生的操作互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这个问题我将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重视。

歌曲大树妈妈教学反思 篇16

教学这一课,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比较、赏析《武陵春》与《望江南》;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比较、赏析《江城子》、《渔家傲》和《破阵子》;改写练习,深入理解,提高表达能力。

目前我与学生一起学习了两课时,预定的任务已完成,学生表现得还不够踊跃。

第一课时学生的课堂表现比较好,对于文本的解读比较深刻,尤其是朗读时情感的把握较之开学初有了明显的进步(也许朗读教学可以成为我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的突破口)。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两个环节:读——品;提出了两个问题:1、这两首词分别写了什么?请用一句话说出你的理解。提示:谁+干什么(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表达了什么感情? 2、根据你对词的品读、理解,你认为这两首词中的哪一个女子的愁更深重些?为什么?

起初学生很沉默,于是我将原定教学设计的第一步的“读”改为了“听”:我播放了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三首词《如梦令》(学生七年级学过)、《武陵春》、《醉花阴》(九年级上册附录:课外古诗词)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在听时注意朗读者是怎么读出感情的,简而言之就是注意语速、语调、语气、停顿。听完第一遍后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反应并不热烈,于是我对李清照的三个创作阶段及作品作了大致的介绍,分析了这三首词中蕴含的不同感情,并要求学生在听第二遍时不仅要注意朗读者是怎么处理语速、语调、语气、停顿的,而且要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读。听第二遍时学生明显更认真了,有的还拿出笔在书上圈点着,批注着。接着,我进行第二步:读。我先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朗读《望江南》和《武陵春》,并根据语速、语调、语气、停顿四项互相评分。然后,我采取了齐读、分组读、个别读、示范读、评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读。这一读,课堂的气氛明显热烈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更重要的是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接下来的第三步“品”,学生终于“动”了起来,虽然愿意举手发言的学生并不多,可是愿意在小组内交流的学生明显多了,这让我看到了希望。更为难得的是学生在比较阅读这两首词时,对于主人公的动作品析得比较准确。如:“倚”——有的说等的时间长,很累;有的说不仅是身体累,更重要 是心累了,因为很失望。“倦梳头”——连梳妆打扮都没有心思了,所以说很愁。“欲语泪先流”——还没说就先哭了,表明她心里都是不高兴的事,一天到晚都想着这些愁事,所以情不自禁。我因势利导:“表达人物的感情,动作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大家刚才的分析准确而全面,我非常佩服你们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我想请大家再想一想,表达感情除了可以通过动作以外,还可以通过什么?”学生反应很快:“心理活动。”“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大家对于阅读知识掌握得很全面,这表示大家以前的语文学习很认真。我相信有了这份认真,我们没有做不到的。下面请大家从刚才这些方面再去体会主人公的感情,比较谁更愁一些。”接下来学生就从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和环境的描写分析了人物的感情,最后一致得出结论:“李清照的愁更深重一些。”这个时候,我觉得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熏陶了:“是的,同样身为女子,李清照不仅愁自身命运的多舛,她更愁家乡的沦陷,国家的灭亡,百姓的疾苦,所以她的愁很重,重得超越了时空,千古流传。所以说,只看到自身悲苦的人让人同情,而能够推己及人,胸怀国家与百姓人让人敬佩。”最后,全班同学再一次齐读了这两首词,学生读得荡气回肠,尤其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读得低回婉转,余音袅袅。

第二课时,我也采用比较赏读的方式同学生一起学习了《渔家傲》和《破阵子》。这一节课上,学生又归于先前比较沉闷的状态。我想原因有三:第一,我心太急了,又想保证教学进度,又希望学生自主、探究,要求太高了,使学生步子迈得太大了,一时达不到要求,产生了学习的失败感;第二,我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不够具体,只给了他们方向,但没有告诉他们具体路线,他们摸着石头过河,自然费时费力;第三,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讲,自己听、抄”的教学模式,暂时还不不知道怎么去自主探究。

歌曲大树妈妈教学反思 篇17

关于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上课效果还不错,可是作业中稍稍转弯就出现惨不忍睹的局面。曾经我把它定论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够,却始终没有从教师角度去反思,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由于准备的内容和新授的知识练习密切,学生往往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新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这样会大大地缩小学生思维的空间,教学这个载体的作用如何发挥呢?又怎样来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深度的思考?第二:新授内容的学习有老师帮助检索有关的旧知,离开教师,学生是否能独立解决问题呢?学生自己选择信息检索旧知的能力怎样培养?所以有的学生就会说:“哦,简单,简单!”上课都听得懂,回家自己做练习就困难了 ,经过反思与揣摩后,,我认为在教学关于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应从下面几点找手。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由于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分析能力偏低,观察也难于顾全大局,只着眼于数字。学生对于类似题目还是容易混淆。只注意数字,不注意运算符号和根据何种运算定律

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扮演数学医院医生的角色,让他们给就医的“病人”看病和开具药方,

例如:我出示:(1)125×( 8+10)=125× 8+10

(2)(25+7)×4=25×4×7×4

(3)(25×7)×4=25×7×25×4

(4)35×9+35=35×(9+1)

学生把每题的错例都剖析的清清楚楚, 这样就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老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

4、在各种教学中,其实我们要注意运用整合观念,从整体来观察。我们的教科书知识显得有点零散,不利于学生的整体思维。因此,象简算这种题目,我们可以把各种简算题型分类整理,让学生从整体认识到个别比较,加深简算的印象。我想,这也许更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思维吧?

歌曲大树妈妈教学反思 篇18

1、认真设计教学过程,增强《弟子规》教育的实效性。

教学中,我把教育作为课堂的主要目标,紧紧围绕“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这三句话的思想教育内容展开,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明白如何去为人处世,切实把思想教育的核心牢牢抓住。

2、认真开展以《弟子规 》为内容的班级活动,巩固教学实验效果。

课堂上我设计了运用《弟子规》的环节,要求学生根据特定的环境,使用恰当的《弟子规》语言,来规劝或赞扬别人。这个环节主要是促进《弟子规》的运用,真正让《弟子规》学习落实在学生的行动中,使《弟子规》得思想深深在学生心中扎根。

歌曲大树妈妈教学反思 篇19

《永远的白衣战士》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记叙了护士长叶欣面对极具传染性的疾病——非典型肺炎,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不知疲倦地从死神手里把患者一个一个地夺回来,自己却染上非典型肺炎而不幸牺牲的动人事迹。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朗读、感悟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从而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围绕教学的重点,我在教学中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利用好课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带着问题来阅读文章,最后,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感悟中释疑,再次领会课题的含义。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阅读过程。教学中我这样设计:1、读课题,说说通过预习你对"永远的白衣战士"这个题目,有了哪些了解?生:白衣战士指的是叶欣。(师介绍叶欣生平。)生:因为叶欣永远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所以称为永远的白衣战士。师:你对“永远”这个词了解很深刻,请你再读读课题。师:我们以前都称护士们为白衣天使,为什么这里却称为白衣战士呢?这里我没有急着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一起来研读和体会这篇感人的文章,这样激起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强烈欲望。2、深化课题平常我们都把医护人员称为“白衣天使”,那课题可不可以改成“永远的白衣天使”呢?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这时的学生对课题的理解是深刻的,他们懂得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题,此时他们明白了:叶欣是“白衣天使”,但更是一名战士,因为她是在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牺牲的。课题用“永远的白衣战士”比用"永远的白衣天使"好,这样更能突出"战争"的残酷和叶欣的英勇精神。再次齐读课题。

二、联系生活,激活体验

课文的(4-7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护士长叶欣的英雄事迹。为了使学生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我抛开烦琐的讲解,直接问学生:"读了这篇课文,你有没有受到感动?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找找受感动的地方,把有关的词语和句子划出来,然后说说为什么感动,再好好把受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让别的同学也能受到感动。这个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

学生经历一个默读、体会、感悟的过程,再进行相互的交流,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中去咀嚼和品味语言文字,同时,在交流和评价中指导感情朗读,情感才得以升华。学生再此进行交流,感悟和体会比前面更加丰富多样。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而经验是体验的基础。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最根本的手段还是要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锻炼其敏锐的语感。一句话,激活经验,以读求悟,读中见悟,品读悟情。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受感动的地方,然后根据自己生活中的已有经验认真读读,细细品味。这样,不仅能体会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还加深了对“白衣战士”的理解,激活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歌曲大树妈妈教学反思 篇20

《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带领学生赏析小说,重温经典,我们体会到了曹雪芹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品味了香菱这一苦志吟诗、精华灵秀的女子形象,更深入的了解了林黛玉这一人物。掩卷沉思,这篇课文给我的最大、最深刻的启示的,是林黛玉的教学艺术。不可否认,这篇文章彻底颠覆了早已我们习惯了的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林妹妹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循循善诱、好为人师、乐为人师、学识渊博的师者形象。林黛玉高超的教学艺术,使我获得了以下启示:

启示一、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

林黛玉教香菱写诗,在讲规律、明要旨后,向香菱推荐了王维、杜甫、李白的诗,要香菱以“这三个人作底子”,“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整个学诗的过程,黛玉充分相信香菱、尊重香菱,给足了香菱读诗的时间,充分体现了香菱这一学习主体的主动性、自主性。即使是要求香菱根据“十四寒的韵”写一首有关“月”的诗,也是“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不作具体的限制,给了香菱很大的表现空间。黛玉在教香菱学诗的整个过程中,至始至终坚持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观点,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因此,在教的过程中,黛玉没有“卖弄”自己的学识,没有一讲到底,没有强行要香菱学这样,记那样,只是引导她该读什么样的书,遇到困难怎么解决。黛玉没有以老师自居,她在香菱学诗的过程中充当的是引导者、点拨者的角色。

黛玉在引导香菱体验感悟时, 做到了尊重体验的主体,即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不再是教学过程中被动、消极的吸纳者,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自由翱翔。黛玉让香菱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诗的“领略”,让香菱成为体验的主人。

启示二:注重积累,循序渐进,激活创新思维

1、诵读积累,夯实基础

黛玉听香菱说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便知香菱还不知诗,于是给香菱开列书目,将王维、杜甫、李白的诗列在首位,接着要求香菱看陶、应、谢、阮、庾、鲍的诗。这说明黛玉深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的道理,因此让香菱通过诵读积累为写诗打下坚实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先生也曾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 新课标实验教材注重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入选课文具有典范性和较大的思维拓展空间。语文教师首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范例。其次要引导学生多诵读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文。

2、循序渐进,精讲、精练,遵循教学规律

从黛玉让香菱依次读王、杜、李的诗可见其循循善诱:王维五律最能显示他“诗中有画”的风格,初学者读易进入诗境;杜甫七律最能显示他“沉郁顿挫”的风格,能使学诗者感受到诗歌的深刻意蕴;李白七绝最能显示他“飘逸奔放”的风格,能使学诗者领略到诗歌的丰富想像,比较难学,因而放在最后。在黛玉及他人指点下,香菱循序渐进,通过苦学,终于有所创造。林黛玉的教学艺术表现为:

1.精选范文

中华民族的诗歌文化源远流长,更是博大精深,任何人一辈子也读不完,林黛玉深知教学内容必须精选。于是她首先向香菱推荐三大家的作品,前面已介绍过。细细品味,令人惊奇不已,其一,高标准。诗必盛唐,唐朝的文学巨匠使诗歌创作达到顶峰。然成就最高的就是这三大家。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是“诗佛”。黛玉认为:学诗就要学第一流的。其二,代表性。王维的五言律具有情景交融之美;杜甫的七言律具有真情实感之美;李白的七言绝句具有创造想像之美。其三,广泛性。林黛玉除了要求香菱熟读三大家的诗,融会贯通之后,再读南北朝等代表人的代表作,集百家之长,果真如此何愁不成诗翁?可见精选教学内容,讲授提纲挈领,必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2. 少讲精讲

教学不可不讲,但要精讲。当林黛玉乐意担当香菱的老师后便讲:“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当香菱听到林黛玉的讲解对以前所见过的诗有所感悟时,林黛玉又进一步讲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林黛玉言简意骇的讲解,揭开了诗词的神秘面纱,切中了学诗要领,使人茅塞顿开。一句“不以词害意”,更有画龙点睛之妙。 可见林黛玉的知识是何等的渊博。黛玉的讲授有如下特点:其一,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其二,高屋建瓴,指点迷津;其三,亲切自然,出神入画。黛玉在教香菱学诗的过程中,精辟而高明的讲解,值得我学习借鉴。我也应像黛玉那样,教给学生智慧,传给学生灵气。而不是从上课讲到下课, 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3.精练提高

学习离不开练习,当香菱学诗学得出神入化之时,正如贾宝玉所说:“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若再讲,倒学离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香菱也迫不及待地央林黛玉探春二人:“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由此可以看出,林黛玉布置练习匠心独具:其一,时机成熟,学生想练,教师因势利道,有顺水推舟之妙。其二,选材得当,明月尚鉴,师生同步思维,更兼选取十四寒的韵,难易合适,初学者容易把握。其三,充分自由,不加限制,让学生展开理想的翅膀。 可见,在教学中,只有“精练”,才能达到目标;只有“精练”,才能真正“减负”;只有“精练”才能体现教学价值。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林黛玉精妙绝伦的教学艺术,为人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姿的教学自由的画卷,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愿用我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在教学自由的王国里展翅翱翔,抒写出人生最华丽的教学新篇章。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弱不禁风的黛玉如此善教, 把自己的灵气传给香菱,使香菱学有所成。今天,我何不把黛玉作为我的老师呢?学她的教育策略,教学艺术,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精讲精练,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让语文课充满诗性、灵性,让学生乐于语文学习,且乐此不疲。

歌曲大树妈妈教学反思 篇21

1、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细致。

2、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是特别妥当。在给长城题词时,有一学生说:“长城,你永远都不要倒啊!”我只是敷衍了事,没能抓住这一契机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如果能继续引申:“长城真的不会倒吗?”接着介绍长城的破损情况,引发学生思考如何保护长城,效果会更好。

3、对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巧妙设计时处理得比较肤浅。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台的时候,应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它们的作用,这也是我今天教学中的一个疏忽之处。

长城的教学结束了,但这一课给我的触动也是比较大的,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比较喜欢这类的课文,喜欢它的大气,喜欢它的简洁明了,这也是今天对这一课反思很多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