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书信>检讨书>

谈读书教学反思(通用16篇)

检讨书 阅读(1.39W)

谈读书教学反思 篇1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就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等做了经典的总结和剖析。其中,有些句子都成了大家所熟知的格言警句了,像“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谈读书教学反思(通用16篇)

关于读书的好处,在不少文章中都有过论述,所以我们讨论的不是要不要读的问题,而是阅读的重要性及其方法问题。我个人认为,读书,应该是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对于学生而言,要想轻松地学习各门功课,就应当有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为奠基,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记住的东西多两倍,甚至更多倍。”我给课外阅读和学习教科书的关系作过这样一个比喻,就是比作磨刀和砍柴的关系。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在不断地磨刀,使我们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强,等于说一把刀被磨得越来越锋利,那么,当我们在学习书本的时候,书本里的知识很容易就被接受并吸收到了,就像拿锋利的刀去砍柴一样,根本不用费多大劲。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培养出较高的学习能力,那就好比是拿一把钝刀来砍柴,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学生的厌学情绪也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而悄然滋生了。

谈读书教学反思 篇2

今天上《谈读书》,是培根的文章的译文,学生看了很多次,找不到头绪。我见学生对这篇文章找不着北,让他们小组讨论这文章,讨论后他们都认为难。我又叫学生朗读全文……

后来要我帮学生给文章划分了层次,学生才开始对全文有点点理解。然后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一问题,大家都未作详细的探讨下课铃已响起了。

我相信下节课,学生一定会对这篇文章找到学生的这突破口,顺利学习此文的。

这篇课文学生认为有点古文语言,也有白话文特点。加上一段一到尾,不分层次,导致难学。我作为教师,都希望此译文要分一下段落,让学生读起来容易把握。

当然,如果教师不理会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讲解文章,这一节课就顺利很多了。

谈读书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是讲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下面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课堂效果以及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想如果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把性质和判定学完,那只能是把本节课设计为探究课,而对于性质与判定的应用只能放在下一节课,于是我把这节课设计为探究课,把对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的探索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启发探究式。为了增加课堂密度和教学效果以及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运用几何画板和幻灯片制作了课件,以增加学生对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的理解。在学生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时,我分别创设了情境,一是为了给学生的探究搭建平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二是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并应用于实际。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对课堂的再认识

如果说一节课的课堂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那么课堂上老师的传授方式更是关键。这其中包括老师对课堂气氛和学生 的把握,老师的教态是否大方得体,尤其有很多老师听课的时候,还包括语言是否精炼,知识的逻辑感是否连贯,层次是否清楚等。首先说本节课的课堂气氛,不知是否是第一节课的缘故亦或是学生有点紧张,平时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太敢发言了,所以感觉课堂的气氛还是有些沉闷。当然,老师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时,要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让学生在课上轻松而愉快的学习知识。这是对任何一位老师的考验。其次通过看自己的录像,平时自己没有在意的细节,包括自己在讲台上的站位和站姿,自己不经意的手势和说话的口头语都暴露出来。感觉自己精心锤炼的语言在录像中仍有些罗嗦等等。总觉得自己上课时怎么会留有那么多的遗憾。再次对课堂所用时间把握不够准确,由于在开始的尺规作图中浪费了一部分时间,当然这一环节时间的浪费与我讲授尺规作图的方式不够合理是分不开的,以至于在后面所准备的习题没有时间去练习,给人感觉这节课不够完整。再就是课堂上安排的内容过多,也是导致前面所提问题的原因。这也使我注意到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不应死板教条,而应根据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更合理的配置。

三、不足之处的反思

通过看自己的录像课,感觉自身的课堂教学还有很多地方有待于改进和完善。尤其是对课堂语言的锤炼,不仅仅是表达清楚,更要言简意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应停留在口头上,还要在实际操作时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更要在实际教学中始终贯彻先学后教的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个人能力。

谈读书教学反思 篇4

童话故事《青蛙看海》讲了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的故事。说明了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在青蛙实现愿望的过程中,有两个人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是苍鹰,他给青蛙指出了看海的方法,二是松鼠,他引导青蛙一步步登上山顶,最终使青蛙实现了看海的愿望。

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谈谈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很多学生表示要学习不怕困难的小青蛙,更多的学生表示喜欢乐于助人的松鼠,喜欢率达100%(而喜欢苍鹰的只达三分之一左右),有同学甚至表示:“如果我们的老师像松鼠一样该有多好哇!”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们的学生需要的是松鼠式的老师!那松鼠式的老师到底有何魅力,能赢得学生如此的青睐呢?

一、关心爱护学生

学生喜欢松鼠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松鼠很有爱心,当青蛙遇到困难时,他及时伸出援助之手。青蛙需要松鼠这样的朋友,学生又何尝不需要松鼠式的老师呢?做松鼠式的老师,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把自己的关心爱护带给学生。爱是春风化雨,爱会润物无声。当教师以满腔的热诚对待学生,把浓浓的爱撒 向学生,则再大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再多的顽石也会逐渐被感化。

二、引导帮助学生

当青蛙遇到困难而一筹莫展的时候,松鼠没有和苍鹰一样置之不理,而是将这座难以攀登的高山分解成许多级可以征服的台阶。降低了登山的难度,并带着青蛙一级一级地往上跳,最终登上了山顶,看到了大海。我们的学生犹如青蛙,在学习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当学生急需帮助时,教师不能视如不见,应像松鼠那样及时给予帮助,帮助学生降低难度,为其搭台子,架梯子,使其一步步登上理想之峰。

当然,这样的帮助要掌握好其中的火候。教师要做松鼠式的老师,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并不是让教师做学生的保姆,学生的任何事情、任何活动教师都得亲历亲为,包办代替。相反,教师该放手的时候应及时放手,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只有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才应予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三、支持激励学生

在青蛙实现愿望的过程中,苍鹰与松鼠都给予了他帮助,但苍鹰给予的仅仅是指点:“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而当青蛙对登山表示为难时,苍鹰没有继续给予切实可行的办法与帮助,只是说:“不登上山顶,怎么能看到大海呢?”说完就展翅飞走了。他的话不仅没有给青蛙带来了希望,反而使青蛙陷入更大的失望之中。但松鼠并没有像苍鹰那么拍拍翅膀就飞走,而是启发诱导青蛙“你想看大海吗?”“这石阶你能跳上去吗?”当青蛙跳上一级石阶,他又激励青蛙“好,一定能看到大海!”松鼠亲切的笑容、热情的鼓励成功地唤起了青蛙的信心,成为青蛙登山的动力,使得青蛙信心倍增,不由自主地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尽管后面还有疲劳、饥渴、甚至危险在等着他,但一路上由于有松鼠的鼓励和支持,最终,青蛙在不知不觉中跳完所有石阶,到达了山顶,看到了大海,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

青蛙看海需要松鼠的鼓励,学生学习同样需要老师的鼓励和支持,老师们,请不要吝啬您的语言和微笑,您每一个赞许的眼神、真诚的夸奖、亲昵的动作,都将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激励其克服困难,实现理想。

老师们,我们的学生如同一只只登山看海的青蛙,他们有愿望、有理想,然而他们的能力有限,毅力有限,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像青蛙一样彷徨、失望,就让我们一起来做松鼠式的老师吧,把我们的关心和爱护、引导和帮助、鼓励和支持带给学生,让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乘风破浪、早日登上理想之峰吧!

谈读书教学反思 篇5

部分实验用品可由学生来提供,如醋、牛奶等,醋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自己提供,牛奶则可以使用学生的课间餐,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准备工作中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有学生会问:“为什么说水是无味的呢?而我喝有些泉水时会感到是甜的。”这就需要教师有一个提前准备,有可能的话准备一个简单的蒸馏水实验,模拟自然水的形成,让学生明白,泉水中的甜味并不是水本来的味道,而是其中有矿物质的原因。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这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密切相关,因此,我在设计《水》一课时始终围绕怎样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这一中心,设计各种环节。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要想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首先要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感兴趣,于是在上《水》一课时,我给每行各准备了一个触摸袋并给它起了给神秘的名字——魔术袋,(触摸袋里面装有:水、石头、海绵、空气、玻璃球、圆片、泡漠球、木头等等)然后让学生摸一摸,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因为袋子是用布做的,看不到里面的是什么东西,只能用手去感觉,所以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非常感兴趣。

用手摸过之后,有的学生说里面可能装的是水,有的学生说装的是石头,因为他摸到的东西非常硬,还有的学生说里面装的是海绵等等。看到学生们兴趣高涨,我紧接着说:“确实袋子里面装的是水,可是为什么你说它是水呢?你能告诉你是根据什么理由确定那是水的吗?”学生自信 的答到:“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组织一次找水的活动”紧接着,学生讨论了怎样判断它是水的理由,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开始讨论。俗话说:“放开的羊吃得饱吃的好”,在自主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中,“放”可以作为有效的策略之一。要想学生能够主动去研究,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把握一个“度”,因此,在学生自己研究的环节,我放开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将理由说出来,再在小组内讨论他推断的依据。毕竟,不同的学生她推断的依据不同。这样,学生的主动性也就被调动起来了。

在汇报环节,我也做到了让学生的主动意识尽可能发挥,让他们像小老师一样到前边来汇报,汇报时要求学生汇报完,其他学生再补充,这样既给了汇报人充分表达的机会,也不失其他人的想法。

当然在后面的填写网状图时,我发现孩子们由于语文学习基础的不牢固或者说孩子对字词的理解还完全依赖教师的讲解,所以在一开始填写水以那些形态存在时,他们就不注意理解题目的意思,看到课文中提示了冰和淡水,很多孩子就信口开河说河水、海水、江水、地下水、咸水等等答案都出来了,当然在我后面的引导时,对存在形式这个词的解释也不是十分准确,使得不少学生还不是很理解这个存在所指的范畴。

当然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光在课上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而且也要注意课下的延续。我在课的最后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想一想,看一看人们利用水可以做哪些事情?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比一比谁记录的内容多。同时,让孩子设计一条节约用水的标语或者口号,让孩子了解水这个于这样做也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谈读书教学反思 篇6

《操场上》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识字(一)单元的第四课。这课以体育活动为主题,由一幅图、六个词语和一首儿歌组成。在把握识字写字的教学重点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从儿歌描绘的课间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的情景中,激发其热爱体育的热情和强身健体的愿望。

新课程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原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同时在合作探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一、让孩子通过六个体育活动的名称,学习以手为主的“提手旁”生字,和以脚为主的“足字旁”生字及这两个偏旁。二、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孩子的协作精神,激发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以下我来谈谈执教本课时的收获与遗憾。

首先,课前,我播放《课间十分钟》的音乐,用直观的视听效果,为孩子营造轻松愉悦的上课心情,然后结合刚刚结束的运动会,用谈话的形式,让孩子谈谈对参加运动会时的感受。由于结合了孩子的生活实际,所以孩子滔滔不绝,情绪也一下子调动了起来。接着我适时用图片揭示课题,再引导孩子依据对图片的感受,引出了本课要学习的有关体育活动名称的生字,并鼓励孩子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进行句式训练,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导入新课后,在生字教学环节,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孩子观察图片说出相关的词语,再自己试着拼读,随后 请孩子自己当小老师为全班带读,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性。为了巩固孩子对生字的掌握,再次创造语言情境,去掉图片和拼音,让学生进行同桌互相读,指名读,以及开火车读等,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词语中,让孩子熟练认读词语,为识字打下基础。接着,让生字单独出现,鼓励孩子自己观察生字的特点,引导孩子通过做相应的动作来发现生字分成两类:以手为主的“提手旁”生字,和以脚为主的“足字旁”生字,于是孩子在自身的实践下,对于这两个偏旁的学习也顺其自然地融入其中,而且印象深刻。为了及时检测孩子的生字认识情况,在识字环节,我不仅采用了组词,用生字词说句子,以及出示生字,让孩子做动作的表演认读,还让孩子分小组将偏旁和部件拆分的生字进行重新组合,在小组共同的合作探究组合生字的过程中,孩子对认识生字兴趣盎然,而直接的动手实践,巩固了孩子对生字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探究能力,更让孩子觉得识字不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苦差事,反而对识字充满了期待和兴趣。

解决了生字障碍后,我利用视频朗读的直观效果让孩子初识文本,将平铺直叙的文本转化为立体生动的影音呈现,使得孩子对课文产生兴趣,拉近孩子和文本的距离,为第二课时做好铺垫。

最后的写字环节,我利用课件直观书写,让孩子掌握生字的笔画笔顺后,再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引导观察写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并进行提醒他人。对生字形成初步印象后我再进行范写,让孩子跟随书空后,再进行描红书写,最后的展示的过程中,让孩子互相评说,看哪里写得好,哪里需要怎么改正,注重培养孩子的评价能力。而在书写过程中,我注重提醒孩子注意书写的正确姿势,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

这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让孩子在快乐的学习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激发孩子的协作热情,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学的重点也一一突破,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的。当然,教学是一门永远有缺憾的艺术。虽然有领导和同仁们的热心帮助,但是在此次的教学中,我还是从遗憾中有所新的领悟和收获。首先,解题时,应该让孩子明白课题主要是一种方位词的运用,而这方面,我太过蜻蜓点水,没有明确。其次,对于课堂的调控,活跃有余,文静不足,导致个别孩子的听课效果不明显。再者,此次的授课,对我自身的教学教态,也敲响了警钟,提醒我教学时语速要有条不紊,而环节也相应要更清晰明了。最后,在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对整体的把握,更要注重点和面的结合,也是我这节课没有做到位的地位。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明白了自己自身的更多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地方。接下来,我也将更加严格要求自我,多向前辈学习,多自我反思,充实自我,以求进步。

谈读书教学反思 篇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优美,在阅读中积累。”

“读”是“感”的基本前提,无“感”就无“悟”。《珍珠鸟》是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老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以丰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我”与珍珠鸟相处的和谐与温馨,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内涵。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课文内容,创造美的画面,美的意境,引发学生美的感悟,美的情感。借助朗读、反复品读,感受形象美,品味语言美,留足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读中进行积累。

一、以读为本,读中增情。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教学中,我以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并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不断变化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以悠扬的音乐、美妙的画面将每一个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中,以感情朗读把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告诉学生这是一段精致的文字,用心去读读,在描写珍珠鸟可爱样子的词句上做记号,并多读几遍。学生交流体会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品读、比较读。一番反复感情朗读之后,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一只人见人爱的小珍珠鸟了然心中。

二、以境助读,境中动情。

感情朗读不仅是体会课文思想的有效方法,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熏陶。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悠扬的音乐为一体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将学生的主观情感移入了文境。如在教学第6自然段时,打出课件,小珍珠鸟甜甜地睡在作者肩上这一幅温馨的感人画面出现在学生眼前,“多么温馨的一幕啊!此时小珍珠鸟已经把作者当成什么!”学生交流后,“让我们再美美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这份美好,留住这份美好!”《摇篮曲》的音乐缓缓响起,学生伴着音乐美美地读文。此时,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已不单单是理解阅读了,而是带着对和谐的美好境界的喜爱、赞美去读,以情促读,以读促情,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更高境界。

三、在比较中培养欣赏语言能力。

读书时多做比较揣摩,有助于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进而感受语言。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对出示的两个句子进行比较,“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只小珍珠鸟。”“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个小家伙!”通过读、比较,学生感受到了“小家伙”是对人的称呼,此时作者已把珍珠鸟当作自己的小宝宝、小朋友,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不言而喻。让学生具体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进而学会赏析的方法,使学生养成阅读时善于思维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培养学生分析欣赏的能力。

四、在说中体会。

说,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认识、情感等精神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语言和精神共同构建、生成、发展的过程。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达欲望。为此,在教学结尾,我出示了这么几句话

信赖是一座桥, 让我们心灵相通;

信赖是一首歌, 让我们在快乐中歌唱;

信赖是一抹阳光,让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

信赖是一盏灯, ——————————

-------------------------------------

学生有感而发,“信赖是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信赖是一杯茶,消去了夏天的炎热”多么精辟,多么传神!学生的发言中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爱的力量在学生的生命活动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爱心的滋润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熟则能悟,悟则能化。结合语境、结合情感的积累易于被内化。只要我们坚持在学文的各个环节中,把积累与读中领悟,读中品味结合起来,一定会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

谈读书教学反思 篇8

一、注重操作体验,感知认识。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全过程,进而将这种知识掌握得最牢固。在认识线段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多次操作,深切体验。先让学生在“拉直曲线”的操作中,感受线段的特征,后又让学生“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生活中的线段,最后是让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着画线段,进一步形成对线段的表象。学生们也在这“再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树立了自主学习的信心。

二、注重练习开放,拓展思维。

练习形式多样有趣,富于开放性,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的有效途径。教师精心设计了“数线段──折线段──连线段”等练习来加深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拓展学生对线段的认识,使学生在练习中充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之所在,但在本节课的实际教学中,拓展的深度还不够。

三、注重知识学习,数学思想渗透不足。

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学习效果明显,但对于学生在点与点之间画线段的数学思想渗透不够,比如:五点的画法,可以从一点出发,逐一画出,也可以用从外到内的方法进行画线段。

谈读书教学反思 篇9

《平分生命》是在家长开放日做的公开课,课文讲写的是年仅10岁的哥哥为重病的妹妹勇敢地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并要与妹妹平分自己剩下的生命。赞扬了小男孩的勇敢,表达了浓浓的兄妹亲情。哥哥对妹妹的爱大于生命。学习这篇课文的要求是体会兄妹间的浓浓亲情,感受男孩为妹妹无私奉献的勇气和情怀。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亲情的可贵与伟大。

在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贝贝的动作、神情、语言的句子,从重点词句中让学生去感受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去体会贝贝的勇敢和对妹妹的无私的爱。教完《平分生命》这一课后,给我留下了很多思考。

一、创设情境,让孩子入情朗读

文章感人至深,所以课堂朗读,我采用配乐朗读,学生听得认真,朗读的学生读得入情。学生的感情就被调动起来,被哥哥与妹妹的故事深深吸引。

二、层层深入,内化感情

在讲解课文内容时,我多次采用,层层推进朗读法,让孩子通过我的渲染与铺垫,读时感情更加投入,也更能体会出哥哥对妹妹的疼爱。并懂得这份爱的伟大。

三、交流对话

对话是语文课堂的生命。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应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教学不仅仅是一种传递,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课堂上我尽量创设情境,追求师生平等的对话,在交流中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学习即将结束时,我就创设了一情境:播放一组亲情的图片,让孩子体会人间的温情,并说说对于爱的理解,从而回报自己的爱,由于有些图片孩子之前见过,所以没有足够激发孩子想说的欲望。

四、指导朗读

一篇课文学生是否理解了,从读中就可以看出来。这篇课文应该引导学生抓住小男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朗读,体会男孩的勇敢以及对妹妹无私的爱。在教学中我有意加强朗读指导,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评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不同的朗读形式,让学生读出输血前后的变化,通过让孩子分析男孩的心里活动,更能体会出男孩的勇敢,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整堂课,学生情绪饱满,课堂参与程度高,所有人都在思考,如果最后在选择图片时,能更慎重的选择,少选择重复的就更好了。

谈读书教学反思 篇10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上课伊始,我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鸛雀楼、山、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图画导入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了解作者,了解诗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课前经过了解得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首古诗,难点在于有节奏有韵味地背诵,基于此,朗读古诗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如下两步:

1、小老师领读。让会背诗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给优生表现的机会,让快生吃饱,慢生吃好。

2、师生背诗竞赛。 

新课标提倡:“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年级小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节奏从未接触,需要教师的教。而如果教师机械地范读,不利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本课除背诵古诗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认识生字。在识字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步:

3、定位联想,认识生字

首先,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跟老师一起回想:红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课文中哪个位置,长什么样子?然后睁开眼睛,对照板书检验自己脑中浮现的是否正确。定位联想识字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记忆的时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4、学生合作,学习新词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

(1)男生领女生读,女生领男生读。

(2)读给同桌听,文中还有哪些字认识也告诉同桌。

(3)开火车游戏给生字组词。

5、识字游戏:登鹳雀楼

黑板上的简笔画“鹳雀楼”上每层都贴有“老虎”,每只老虎背面都带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

6、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当全班同学都登上鹳雀楼之后,安排一个想象说话练习: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美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思维。

一个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所以小结时,教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这些大诗人写出了这么多好诗,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想如果你会背的诗多了,你也会写诗了,说不定将来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以后有机会,我们还要经常举行背诗比赛。看谁能成为背诗大王、小诗人!

谈读书教学反思 篇11

这节语文课的主题是《麦琪的礼物》,这是一篇小说,也是一篇讲读课文。今天是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考”常常考小说的阅读,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只习惯于平铺直叙地叙事,不会描写人物,所以,在备课时我将重点放在“教会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上。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第二,理解主人公纯洁善良、关爱他人的情感。

这节课从“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开始。我提问后,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情节、人物。”

学生的回答是对的,我要求学生将“三要素”齐读一遍。现在回忆起来,这个环节很值得回味。按说,屏幕上已经很清楚地出现了“小说的三要素”,我为什么还要学生将屏幕上的“三要素”齐读一遍呢?从小学到中学,老师好像经常会使用这种方法,只是到了大学的教室里,这种方法才比较少用。为什么这个方法只在中小学常用,而大学少用呢?

这个环节使我想到的是:我们做教师的总是有一些很日常的、很细节的教学方式,这些日常的、细节的教学方式普遍流行于小学的课堂或中学的课堂,但做老师的好像较少考虑其中有些教学方式是否应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而有所改变。尤其当某种教学方式是具有较强的控制性、强制性时,做教师的是否应该逐步减少这种控制性较强的“保姆”式的教学方式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呢?

由于我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开始减少对学生的控制,增加了一些开放性较强的问题。

对这个环节我觉得有些遗憾。接下来的重点是让学生领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我问学生:我们以前学过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哪些呢?有学生说“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有学生说“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另外有学生补充说“心理描写”。

学生回答的这些“人物描写方法”与我备课时所设计的内容是吻合的。我在制作PPT(Power-point)时,已经写出这几种方法。我点击鼠标,屏幕上迅速出现“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等”。

当屏幕上出现这些“人物描写方法”时,我忽然感到有些别扭。在学生的答案与我的设计吻合时,要是不满足于“正中下怀”

的感觉,不用PPT整体地投放出来,而是边听学生说,边用键盘记录学生的意见,那样的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

按照备课时的教学设计,提出“人物描写的方法”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的刻画人物方法。于是,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屏幕上投影出来的几个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德拉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小说是怎样刻画她的?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说吗?杰姆对德拉的感情如何?小说是怎样表现的?

学生开始“讨论”后,我走下讲台在学生的课桌间穿行。我很想知道他们在“讨论”什么。偶尔有学生问我问题,我尽可能地作一些简短的启发。

上完这一节课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究竟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和“理解主人公纯洁善良、关爱他人的情感”,但实际上我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上,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心理的”、“哪些句子说明了这个心理”等等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按照以往的经验,这些方法和技巧是以后的考试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从升学考试的指挥棒来看,注重方法、技能的传授和指导显然对学生“应考”是有利的。对于一个老师尤其是初中三年级的老师来说,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应考”技巧和方法上,也许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的困惑是,像《麦琪的礼物》这么一篇经典性的爱情小说,它奉献给读者的难道仅仅只是作者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吗?像这么一节语文课,究竟应该注重情感体验,还是方法训练呢?如果真要引导学生“体验情感”,这节课的很多环节都需要改变。

谈读书教学反思 篇12

小小商店是一个实践活动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操作,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原有的生活经验,以逛 “超市”为题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超市”引进课堂,提供真实的生活情境,在真实的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空间,人人参与购物,让学生亲身体验购物的乐趣,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中充分体验如何取人民币,找人民币,切身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现实作用,理解了人民币的价值,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实践中,学生还领悟到课堂外的一些知识:(1)“顾客”太多,“售货员”太少,会忙不过来,多一个既可起监督作用,又可帮助点钱、结帐。(2)让“顾客”学会讨价还价,不够钱时该怎么办?要做到合理采购,优化用钱。(3)人多时要遵守秩序(4)环保做得还不够。(5)作为“售货员”的学生要会引导“顾客”购买,这样销售额才会高等等。最后环节还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如:(1)小林买了一个小熊,还剩3元钱,小林原来有多少钱?(2)小红拿一张2元钱买了一把小刀,售货员找给她1元5角钱,这把小刀多少钱?(3)小军有5张1角和2张2角,他要买一块橡皮擦,可以怎样付钱?(4)小方有10元钱,想买一只玩具熊,我的钱不够,该怎么办?(5)我有5元钱,买什么东西才会刚好用完?我买了一块巧克力1元2角钱,一包薯片8角钱,你会提什么问题?这样使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合理使用人民币的能力。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热情是前所未有的,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谈读书教学反思 篇13

《弹琴姑娘》是西师大版第四单元的一片精读课文,课文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了小姑娘弹奏的琴声,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很有表现力。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老师配以及时的启发、点拨、引导和补充,组织学生抓住优美句段、关键语句进行品读,感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读的形式多样,有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齐读、男女生赛读等,让整节课书声琅琅,读得有目的、有层次,这一点效果很好。

只是刚开始让学生汇报自己喜欢哪个季节,有何感悟时 ,学生说得不太好,这时我就亲自范读,然后再让学生说说琴声怎样,从侧面说明了什么。这样一 引导,学生都会说了,读得也很投入 ,尤其让读书有感情的同学配乐读,更增添了课堂效果。对于间接描写的写法,由于是学生初次接触,所以就需要老师的讲解。背诵的方法,我也没有忽略,搜集了几种方法记忆方法推荐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特点在实践中运用,学生背诵的兴趣很高,一会就会背了,可见,学生在课堂上背诵效果更为明显。

谈读书教学反思 篇14

本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种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程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思想认识升华的轨迹。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多么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也反应了前辈的耳传身授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最受感动的人物,学生首先找到了作者的女儿,从文中找到小女孩的精神境界要更高,和作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我感到学生读书的细致。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同龄人之间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中,学生对父亲、母亲进行了分析,感到他们是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人。同时都能深入地有感情地去读这些人物的对话。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很透彻,好不牵强,回答积极主动。这主要原因是我没有用更多的问题限定他们,使他们自由感悟,有感而发,谈得开心,悟得深刻。而与我讲《自然之道》却是两种效果。

在理解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回到课文的主题,“永生的眼睛”指什么呢?一个学生说:因为是外公捐献了眼角膜,虽然他死了,但眼角膜还在,就好像他还没离开家人一样,还活着。而在这个学生回答的同时,又有几个同学急着答到:这永生的眼睛指的就是永生的品质。课堂上学生能展开丰富联想从各个角度来说眼睛的作用,即失明给盲人带来的切实痛苦,更有甚者,学生自动联系到以前学的《语言的魅力》里的句子,将这个环节引向高潮。

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我们拥有她,是多么幸福,多么方便,她是无法比拟的财富。当某个人失去生命时,尚好的眼睛如果能带给失明者以光明,那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呀!这个人的眼睛也将得到永生,这又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但我觉得自己美中不足的就在于没有能按照现在倡导的理念,多指导学生读,有感情地读,抓住重点词句读,展开想象让学生更理解课文,与文本产生共鸣。

谈读书教学反思 篇15

鉴于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我以求真、求实、倡简为目标来设计本课,因此在教学设计时牢记一个宗旨:语文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学”出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较好地体现了主题,达到了教学目标.到了中年段,理解词语和句子仍然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我在本课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低年级所学的一些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方法,加强学习方法的迁移,比如: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的词句,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白鹅在不同情况下不同的叫声, “三眼一板”指白鹅任何时候吃饭顺序都不变的规矩,这都要联系上下文才能理解。另外,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白鹅走路的姿态,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净角出场的录像,把这些抽象的和学生生活距离比较远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形象而直观地感受“白鹅”走路的高傲,就达到了一个直观,形象的效果。还有,教学中我利用学文与表演相结合。表演是兴奋剂,是催化剂,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但是,在本节课的时间安排上显得有些紧,学生读的还是不充分,还有对课文的写话练习和写作方法的教学没有完全展开,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遗憾.由此我也在思考,如果语文是一门艺术,我想大概是一门取舍的艺术吧,每节课多角度地突出主题的建构是容易的,但需要取时间还是舍内容,才是更应该权衡的.这一点也正是这节课我感觉最难把握的,既想把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完整地展示出来,又想把教学课文的每个环节做到尽善尽美,让我着实感受到了寸时寸金的可贵.倒底在40分钟内如何取舍,我想这将是我和各位同行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共同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最后想说,教学本课后,心中存有许多留恋和些许遗憾。留恋的是大家陪我共同渡过的四十分钟,遗憾的是这"白鹅"还羽翼未丰,请大家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呵护。同时让我们每天多些努力,使我们的学生都能开开心心学语文,扎扎实实学语言,实实在在用语文。

谈读书教学反思 篇16

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对文中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我就用很简单的导语过渡到学习小兴安岭的春天这一段。教学这一段,我首先让学生从读中找出写了小兴安岭春天的哪些景物交流之后,又让学生再读这一段,找找你感兴趣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喜欢接着让学生欣赏品读。

在赏读过程中,学生能学习作者抓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如春天里的"抽出""淙淙""俯下身子""侧着脑袋"等词语,学生抓得十分到位,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创造性的进行朗读,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反复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同时,我也渗透学习方法,为下节课做好充分地铺垫。但也有不尽意的地方,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说:"有位作家给小兴安岭整体画了一张像——"这时,有位学生就问:"这位作家是谁呀"这突如其来的问题,让我没了随机的应变能力。又如:为了我的课堂,让学生时时跟着我的预设进行,感觉课堂不够放开。最后的写字教学也留一点小缺陷:没有时间给学生写字和交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