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书信>检讨书>

《搭石》反思总结(精选14篇)

检讨书 阅读(2.53W)

《搭石》反思总结 篇1

经过这节课堂,现反思如下:

《搭石》反思总结(精选14篇)

1、教学形式多样化

可以在教学第4段时,再设计一个说话写话训练。“在过搭石的时候,还有哪些特殊情况?”比如碰到小孩、孕妇、残疾人,外村的人、外地人、来这里旅游的人,该怎么说?怎么做?

2、丰富结尾,升华主题。

明白只有遇到每年的汛期才需要“搭石”,村民的生活离不开“搭石”,搭石不仅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更是村民通向山外、走向城市、面向世界的纽带。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提高自己的认识,谈谈各自的想法。

《搭石》反思总结 篇2

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倡导个性阅读,珍视独特体验。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使学生的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搭石》反思总结 篇3

《搭石》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本文描写了农村生活中非常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农村生活中的平凡镜头,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的美好思想。

教学过程中,我从课文的整体入手,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按照“发现美——感受美——体现美-表达美”的阅读思路,我以“风景”一词切入,将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全部融合在“风景”中,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主线展开教学,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朗读指导,想象画面,适时的语言渲染等语文训练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这道特殊的风景,感悟浓浓的家情之美。

《搭石》反思总结 篇4

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倡导个性阅读,珍视独特体验。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使学生的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搭石》反思总结 篇5

本节课 做得不够好的有以下几点:

1、课堂节奏把握不是太好。在识字方面上花费了较多的时间。

2、应该在课堂中注重“以读为本”,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欠缺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学习完课文,应该回读课文,让学生对这篇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和完整的印象。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分角色朗读指导不到位。

3、本节课未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觉得自己还要多学习一些教学理论,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去实践、体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机智,让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及时的抓住课堂生成的精彩的教学瞬间,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来更好的胜任语文教学工作

《搭石》反思总结 篇6

本节课为新课程教学展示课。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一直注重诵读和积累,常用竞赛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接到开课任务后,我就想对一年来的文言文教学作一个归纳总结,来体现我的文言文教学。于是在本节课我作了以下的设计:诵读──积累──感悟──拓展重点体现在诵读上: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自由放声朗读、听读,有感情朗读、译读师生朗读比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全文归结。

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我觉得本节课的课是成功的,因为在各种不同形式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但遗憾的是我准备不充分,在各部分衔接中比较生涩,课堂语言比较粗糙,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更要命的是可能自己诵读不够熟练,竟然卡带,虽无伤大雅,但可见准备不充分。

《搭石》反思总结 篇7

《彩色的非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本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域风光和文化,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真切感受──“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让人读后大开眼界。

因为所学课文是自读课文,同时又因为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因此在预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到课外书和网络上广泛收集有关非洲的资料,并且提出要结合课文所介绍的内容开展活动。关于非洲动植物,日常生活以及艺术的图片的要多欣赏,并尽可能的打印下来,对于有特色的介绍,要将文章过目后,能挑选精华抄下来或打印下来。这些工作使得学生对非洲的了解更进了一步,对文章的领悟有了充实的基础,为教学的有效进行提供了保证。同时,我为了上好这节课,也反复深入研读课文,搜集资料充实教学内容,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能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欣赏非洲的植物、动物、日常生活、艺术等影片或图片,对非洲有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可以说这些做法充分地体现了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思想。

《搭石》反思总结 篇8

《石壕吏》是杜甫的名篇,一直入选初中语文课本。一首仅120字、语言平实、看似简单的叙事诗,呈现在人眼前的仿佛是战火连天、百姓罹难的历史一幕,反映了深广的现实矛盾与冲突。我每次执教,都有新的体会。

剖析诗人的感情。很明显作者在诗中倾注了对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深切同情,隐藏的感情便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还有更深层次的感情是诗人对统治者政治腐败造成战乱的深切不满。 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体现在哪里呢?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差吏带走老妇整个过程,诗人没有上前说情或阻止。为什么?既然诗人同情弱者,却不出面仗义执言?当时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四个年头,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强行抓人抽丁,奔赴前线抵御叛军。

诗人自然懂得这个利害关系,也迫切的希望朝廷能快速平叛,取得战争的胜利,诗人的这种爱国忧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表现得非常充沛。 作为一名士太夫,爱国与忠君是紧密相连的,诗人对李唐政权必然是忠心耿耿,但在国运危难时刻,诗人一方面担忧国家命运,另一方面目睹民不聊生的痛苦,心中交织着矛盾与痛苦。公元758年,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唐肃宗担心节度使权力过大,未设军帅,导致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为补充兵源,便强行征兵拉丁。正如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

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民为邦本”,民不聊生,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在《石壕吏》中对上层统治者未着一字,但通过对人民疾苦和横暴拉兵制度的直接揭露,矛头直指朝廷,表达了对腐败无能、奢侈荒淫的统治阶级祸国殃民的强烈谴责!

《搭石》反思总结 篇9

关于课前备课:我们级部选择了课题之后,曾经多次集体研讨备课,最后将课的整体环节设计确定下来:导入新课、识记生字、朗读感悟、拓展延伸、总结全文,一切很自然的就形成在自己的脑海中,剩下的问题就是怎样把每一个环节很自然的衔接起来,成为一体。我借鉴了网络上的一些设计,用运动会的流程来实现环节之间的衔接,宣布运动员入场引出动物的名字;宣布比赛项目引出问句;宣布比赛结果引出答句。孩子对于小动物本来就很有兴趣,而且运动会孩子也经历过,对于运动会的大体流程孩子也不陌生,所以这样的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生活实际。

在解决生字的问题上,我决定采用小老师领读、交流方法,对比识记等方式来落实识字目标。本节课的写字环节我安排的是书写“云和公”,练写巩固“撇折”。另外还设计“的尾巴”这样的练习,拓展孩子的思维,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

《搭石》反思总结 篇10

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文言字词的积累,如“期、舍、去、顾、尊君、家君”,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目的,我当初设计了几个成语让说意思,如“不期而遇、舍近求远、瞻前顾后”。有几个班我是分为两大版块来进行的,先积累后运用,结果发现这种模式不灵活,说成语意思有点费时间,干脆直接就“就字论字”还好些,积累一个词语,运用一个词语,课堂显得更紧凑。另外老师还补充了一个表尊称与谦称词语的知识,“家大舍小令外人”(谦称一家人中比自己大的用“家”字,比自己小的用“舍”字,尊称别人用“令”字),小知识,宽天地,学生受益匪浅。

虽然听课专家组里的校长和诸位高级老师给了我一些好的评价和鼓励,我还是始终觉得我有很多的不足和要继续学习的地方,一个明显的感觉是如何让自己的教学有特色,如何更深地挖掘教材,如何在初中语文的知识体系框架下,逐堂课逐学期逐学年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知识要求.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一个展示和提高自己的机会.我将力求自己做到学校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和目标:随堂课要像公开课那样准备那样上!

《搭石》反思总结 篇11

1.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高度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胶带、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4.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5.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搭石》反思总结 篇12

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渗透在其中,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学习到喜欢的数学和有用的数学。但经过反思,意识到在操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没能更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空间,学生的思想的闪光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不能最大面积地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参与的程度不够。

三、问题的引入:如果能利用具有实际好处的背景引入会使学生更有兴趣去研究,也能够调整课堂知识比较单调的的不足;

四、例题的研究:以此刻学生的潜力足能够将例题解决,我想要是讲几个例题一齐交给学生去研究,研究解决的方法和各个题的结构特点,由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每种状况应如何做,应注意什么问题,这样会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也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练习的方式:练习的方式方法应多种多样,不仅仅能够编制题组进行训练,也能够总结题形之后,由学生自我进行编题,这样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熟悉题型的结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潜力的提高,从根本上改善计算不准确的不足,也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用心性。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改革,应当贯彻“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这一策略思想,把思想观念的变革同模式与方法的变革结合起来,是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成为师生用心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潜力的关系。改变过于强调理解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注重培养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透过质疑、调查、尝试、研究、体验的活动,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生动活泼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还要在教学中突出自主学习,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个性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用心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我的独立性,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独立潜力。努力实现透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的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对学习自

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在学习活动中对自我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对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补救。让学生对学习自我监控,构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搭石》反思总结 篇13

关于古代诗歌的教学,一般采取的教学方式是熟读成诵,提倡“诗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自然是学习诗歌的主要方式,但未免枯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尝试了一种新的途径,就是改写诗歌,通过改变体裁,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学生要改写,就必须先读懂诗歌的含义,品味诗中的情感,这正是诗歌教学的重点。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展学生的写作途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可谓“一箭双雕。讲完这节课,我感到语文课堂一定要紧紧抓住教学重点,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最大容量地去训练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应力求达到知识与情感的有机结合。

在此同时,听过好几节语文课,有些教师只在于过多进行内容分析,而忽视了作者的情感抒发,“文以情而发,”我始终还是坚信这样的一句话,如果我们撇弃了文章的情感,只是把单调的字、词、句拿到课堂上,想必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虽然在这方面我做得还不算太到位,可是我深深意识到了这一点。

《搭石》反思总结 篇14

这是略读课文,在没有任何预习的情况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我就“穿针引线”

1、整体把握:三个海豚救人的事例、来源,跟以前的说明文有点不一样,学“事例”时抓“救人特点”,学“来源”抓住“照料的天性”来咬文嚼字、嚼引号,避免了过碎的分析,避免了串讲

2、两个问题:当孩子们问到两个非核心问题“鲨鱼为什么怕海豚?一海里是多少公里?”时,见他们兴趣盎然,急须知道答案时,我卖了个关子。

不足:未让学生根据标题质疑、猜测内容或体裁,可制造矛盾,激发其兴趣。《海豚救人》一看标题便易猜到可能写什么?“怎样救人”应是多数同学的问题,这对于让学生区分这部分内容在全文中作用及懂得举例子方法都很帮助,同时学生带着阅读期待读文时,很容易从文中抓住海豚救人的特点——主动救人、集体行动、托出水面、护送到安全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