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书信>检讨书>

《我的梦想》反思回顾(通用5篇)

检讨书 阅读(2.09W)

《我的梦想》反思回顾 篇1

反思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我有以下体会:

《我的梦想》反思回顾(通用5篇)

好的范文,可以起到很好的引路作用。我们在指导习作的时候,往往头疼于如何引导孩子们打开思路,丰富他们的习作素材,而一篇好的范文,其实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纵观我们所学过的教材,《假如》这一首儿童诗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它很好地展现了小作者的梦想,而且很贴近儿童的生活与心理。因此,我把它选用到指导课上,引导孩子们发现:其实小作者的梦想是来源于他的生活的,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便或不快,悲伤或遗憾时所产生的愿望,就是梦想。有了这一首诗作为引导,学生们的思路渐渐打开,各式各样的梦想就出现了:他们有的想当宇航员飞上太空,有的想发明环保小蜗牛,有的想变成一只信鸽,有的想成为环游世界的旅行家……

但是,由于所选范文体裁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在把文章写具体上给予学生指导,从而导致了很多学生在课堂口头作文时显得过于浅而薄。可见,范文引路,贵在适宜。只有明确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实际情况,仔细选择并合理使用范文,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包括作文能力在内的语文综合素养。

《我的梦想》反思回顾 篇2

本文中有许多富含哲理的句子,针对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侧重于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一个残疾人对体育的深情向往,对体育内涵的深刻理解,挖掘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人生的独到感悟。

导入环节,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李月动人的舞姿吸引了学生的视线,而当同学们正沉浸在这种感动中时,“四川地震中她失去了左腿。但是,灾难并不能夺走小女孩美丽的梦”解说词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自然引导到残疾作家史铁生对梦想的追求。接下来的新授环节,利用“梦想是什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这两个问题,将“梦想”这一抽象的话题具体落实到文章中,使学生很容易地在阅读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作家对梦想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感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样以来,从开头的激发学生的心理认同,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为后面深层理解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等这些句子,只是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理解上,末能恰当地选用一些小的切入点,让他们谈感受,议看法,因此对于这些句子挖掘得不够深入。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他们即使在老师的引导下有了些认同,但也是人云亦云,并非真正理解。因此在这一点上仍有待探索、提升。

《我的梦想》反思回顾 篇3

鼓励孩子们从生活中找寻习作素材。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所以我们要注意在指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及时捕捉到生活中的一些焦点。如有几个孩子说到要发明一种驱云机。这就是因为近段时间我国很多地区由于连降暴雨而导致了洪涝灾害和泥石流灾害。而这些孩子们正是关注到了这一焦点问题,才产生了这样的念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我们往往喜欢在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做到“合理”,所以常会不由自主地把成年人的一些认知和想法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的想象成为一种“假想”。而我在范文选择上,学生发言的点评中就不知不觉地把那种“真善美”的价值取向给学生们打上了烙印,导致很多的孩子都一味追求“为人服务”这一梦想,而冲淡了很多他们本该具有的童心童趣,丢掉了他们可贵的本真。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难的一环,也一直是我自己比较畏惧的一环。但我很高兴能在冯老师和两位同组同学的点评下,对习作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明白了自己需要改进的方向在哪里。我相信,下一次的习作教学,我会有进步。

《我的梦想》反思回顾 篇4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时,为了更好地落实新的理念,我对课文进行了“重组”,即以“喜欢谁”(伽利略还是亚里多德)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当我让学生谈谈“你喜欢谁?为什么?”时,我看到学生各抒己见,或从书中或从课外资料中据理力争、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的自信姿态,那不说服对方辩友誓不罢休的决心,让我为之感动。我自我感觉,这是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

当学生从书中充分明白到伽利略从试验中证明亚里多德的话有错时,人们的态度也由责备到怀疑到明白,我就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改变了,那喜欢亚里多德的同学的态度改变了吗?有的同学这样说道:“我还喜欢亚里多德,他说这句话虽然有错,但他给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人们还称他为‘学问之神’,但我也喜欢伽利略。”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

《我的梦想》反思回顾 篇5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二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这节课,我引导学生围绕“风娃娃做了哪几件事?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展开课堂学习。从引读风妈妈的话“到田野里去吧,在那里,你可以帮人们做学多事。”开始,让学生找出课文中风娃娃做了哪些事情,学生很快找出风娃娃做的事情有:吹风车、吹帆船、吹风筝、吹衣服、吹小树等。接着分一分:这几件事中,哪些是风娃娃做的好事?哪些是他做的坏事?学生轻而易举就解答了。此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了,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发言是积极的。

在训练的过程中我注重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让学体会句子“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使劲向风车吹去。”先做做动作:你们平常用力吹是怎么吹的呀?孩子们表演的热情很高,动作也不错,再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这种感觉。学了第二自然段后,从扶到放让学生根据句式“风娃娃来到 ,看到 ,他 。”自学第三自然,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学得挺轻松的。接着,设计了拓展说话“风娃娃还会帮助人们做什么好事呢?”问题提出后,课堂上出现的状况是学生思路没有及时打开,说得不充分,按句式“风娃娃还来到 ,看到 ,他 。”进行说话有困难。于是我出示两幅图,引导学生看图进行描述,他们说得比较单一。后来,在学习做坏事部分时的说话训练:假如你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样?也给学生提供了句式“假如我是放风筝的孩子,我会 。假如我是晒衣服的人,我会 。假如我是小树,我会 。”这时,学生说得很不错。而进行“风娃娃还会做什么坏事?”这一语言训练时,学生一个个都争先恐后地发言,还真不少。课后,我想:在让学生说好事的时候如果能给学生一定的期待,他们是可以按句式来说出风娃娃做的其他好事的,因为我急于求成,引导学生说了,使得这一拓展训练的实效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