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礼仪>辩论赛>

辩论赛中三辩的陈词

辩论赛 阅读(1.06W)

首先感谢对方辩友的滔慷慨陈词,但是仔细推敲,发现其中一些观点不能自圆其说。

辩论赛中三辩的陈词

第一,对方辩友一再片面强调美的形象性。却忽略了美的主要矛盾是主观感受。我方不否认客观存在是产生美的条件。但是,条件本身并不是美的。条件是冷漠的、客观的、原始的存在,只有对人来说,它才成了条件,它自身并没有什么条件不条件可言。苏东坡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说得不正是这样一个道理吗?对方辩友又作何解释呢?

第二,对方推理过度,将我方的观点演绎成美的主观感受是任意标准的,甚至是没有标准的。这是对我方观点的误读。我方再次需要澄清的是: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柳宗元的“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因为美具有相对性。一个相对的东西必定只可能是主观感受而非对方辩友所说的客观存在。审美的标准和结果,会因为人们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不同而不同。我方认为,美是主观感受。这并不是说审美的标准是随意的。而是认为审美标准会受主观因素影响。

第三,将主观、客观等同于意识物质的关系。这里有严重偷换概念的嫌疑。不仅如此,难道对方辩友要否定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一事实吗?朱光潜先生在美学研究上十分重视生产劳动实践,主观成为了实践的主体。事物美成了人对世界的一种关系,即审美的关系。美学之父鲍姆嘉通说:美在于完善。请问对方:客观存在如何实现自我完善呢?

下面总结我方观点:

第一,客观存在本身不具有美的属性,而非客观事物却可以给人以美的感受,美只是人的主观对于客观事物乃至一个非客观事物的反映。美是人赋予客观事物的,美的内容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评价。并非某物很美人们才爱它,而是因为人们爱某物才认为它美。美是具有相对性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唐皇爱肥女、楚王好细腰。”说得正是如此。

第二,美是由感官引起愉悦的内心感受。康德曾说过:美在于自由的鉴赏。美反映着人追求自由的价值信念,人的肉体已受制于客观,从而精神上就追求无限的驰骋空间。假若如对方辩友所说,美是客观存在。所有客观的事物都是可以被“测量”的,但不可以被“评估”;所有主观的事物都不可以被“测量”,但可以被“评估”。美将成为一种凝固的哲学。一切美都是按照客观的规律既定的,我们还有审美的必要吗?我相信:如果没有人的想象活动的话,自然中没有哪一部分是美的。

第三,美是由情感的想象活动所引起的精神愉悦,它需要感受于存在而会于心灵。非客观的梦、理想,它们很美,可它们是客观存在的吗?神怪小说《西游记》里的神仙、妖怪想象。有功利性、有感染力?可是这些虚构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吗?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美是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存在。上帝给了我们美丽的眼睛,我们用眼睛寻找美丽。

辩论赛技巧

借力打力

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论辩中来.

移花接木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

顺水推舟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正本清源

所谓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义而言,就是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把它拉入我方“势力范围”,使其恰好为我方观点服务.较之正向推理的“顺水推舟”法,这种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釜底抽薪

刁钻的选择性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付这种提问的一个具体技法是,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攻其要害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双方纠缠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例子或表达上争论不休,结果,看上去辩得很热闹,实际上已离题万里.这是辩论的大忌.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在对方一辩、二辩陈词后,迅速地判明对方立论中的要害问题,从而抓住这一问题,一 攻到底,以便从理论上彻底地击败对方.

利用矛盾

由于辩论双方各由四位队员组成,四位队员在辩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即使是同一 位队员,在自由辩论中,由于出语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矛盾.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当 马上抓住,竭力扩大对方的矛盾,使之自顾不暇,无力进攻我方.

引蛇出洞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僵着的状态:当对方死死守住其立论,不管我方如何进攻,对方只用几句话来应付时,如果仍采用正面进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尽快调整进攻手段,采取迂回的方法,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诱使对方离开阵地,从而打击对方,在评委和听众的心目中造成轰动效应。

李代桃僵

当碰到一些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的辩题时,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方法,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

缓兵之计

其一,以慢待机 后发制人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在时机不成熟时仓促行事,往往达不到目的.论辩也是如此,“慢”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必须的.“以慢制胜”法实际上是论辩中的缓兵之计,缓兵之计是延缓对方进兵的谋略.当论辩局势不宜速战速决,或时机尚不成熟时,应避免针尖对麦芒式的直接交锋,而应拖延时间等待战机的到来.一旦时机成熟,就可后发制人,战胜论敌.如第一例中,丘吉尔在时机不成熟时,不急于成功,以慢待机.在讨论首相人选的关键时刻,以沉默表示反对,最终赢得了胜利. 其二,以慢施谋 以弱克强 “以慢制胜”法适用于以劣势对优势、以弱小对强大的论辩局势.它是弱小的一方为了战胜貌似强大的一方而采取的一种谋略手段.“慢”中有计谋,缓动要巧妙.这里的“慢”并非反应迟钝,不擅言辞的同义语,而是大智若愚、大辩若讷的雄辩家定计施谋的法宝之一.如第一例中,丘吉尔面对张伯伦的追问,装聋作哑,拖延时间,实际上是假痴不癫的缓兵之计.在这一种韧性的相持中,张伯伦一方终于沉不住气了,丘吉尔以慢施谋终于取得了胜利. 其三,以慢制怒 以冷对热 “慢”在论辩中还是一种很好的“制怒”之术.论辩中唇枪舌剑,自控力较差的人很容易激动.在这种情况下,要说服过分激动的人,宜用慢动作、慢语调来应付.以慢制怒,以冷对热,才能使其“降温减压”.只有对方心平气和了,你讲的道理他才能顺利接受.如第二例中的营业员,就是以冷静的态度、和缓的语气,平息了对方的怒气,化解了矛盾. 总之,论辩中的“快”与“慢”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兵贵神速,“快”当然好.可是,有时“慢”也有“慢”的妙处.“慢”可待机,“慢”可施谋,“慢” 可制怒.“慢”是一种韧性的战术,“慢”是一场持久战,“慢”是舌战中的缓兵之计.缓动慢进花的时间虽长,绕的弯子虽大,然而在许多时候,它却往往是取得胜利的捷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