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讲话稿>科教文卫讲话稿>

2022年高校校长秋季开学讲话稿(通用5篇)

科教文卫讲话稿 阅读(2.89W)

2022年高校校长秋季开学讲话稿 篇1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2022年高校校长秋季开学讲话稿(通用5篇)

今天,百年清华又一次张开双臂,迎接20xx级研究生新同学。首先,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研究生是求学生涯的新阶段,也是人生旅途的新起点。选择深造,因为你们怀揣着更大的梦想;选择清华,因为这里是圆梦的舞台。我知道,你们当中很多同学是第一次来到清华,你们是清华园的新主人,也是清华的新生力量。我相信,清华会成为你们永远的精神家园。你们中有些同学曾在清华学习过,我希望再次成为新生的你们,与母校一起继续成长进步。你们中还有来自88个国家的留学生。毕业于哈佛大学教育专业的Timothy Hesler,曾在清华英语夏令营为大一本科生短期授课,对清华浓厚的学术氛围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考虑继续深造时,清华-MIT全球MBA项目成为他的首选。我相信,未来的清华会成为全球更多优秀学子圆梦的地方。

清华大学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在“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和“行胜于言”校风的熏陶下,一代代清华人在这里学习成长,并从这里走向广阔的天地。创新同样也是清华文化中的重要元素。1920xx年毕业的校友们赠送给母校一块刻着“人文日新”的牌匾,如今这块牌匾仍高悬在大礼堂南墙上。其中的“日新”二字出自古代典籍《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为学绝不能因循守旧,而要革故鼎新,勇于突破。实际上,追求创新的精神,早已深深融入清华人的血脉,并化为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的具体行动。20xx年,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实验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其论文被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誉为“第一次从中国实验室里发表的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就在今年8月21日,施一公院士领衔的团队在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同时发表两篇论文,首次解析了真核细胞剪接体复合物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并揭示了其基本工作机理,多位诺贝尔奖得主都评价这一成果为“巨大的突破”。

朝气与活力是青春的标志,创新也应当是青春的标志。研究生阶段是奠定学术基础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产生创新成果的重要时期。事实上,很多学术大师都是在研究生阶段获得了一生中第一个甚至是最重要的学术成果。因为电影《美丽心灵》而为公众熟知的纳什,在其22岁时完成的博士论文中就提出了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而这正是他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最重要的基础。著名生物学家克里克也是在他的博士生阶段揭开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奥秘,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的新时代,从而获得1962年诺贝尔奖。青年永远是创新的生力军,希望你们在研究生阶段充分发掘自己的创新潜能,为青春岁月刻下最难忘的印记。

成为优秀的创新者,要敢于质疑。北宋哲学家张载说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人类历史上重大的学术进展,往往都是在最熟视无睹、人云亦云的地方取得突破的。成为优秀的创新者,要善于合作,在思想碰撞中激发创新火花,在交流合作中提升学术水平。当然,成为优秀的创新者,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给知识插上想象力的翅膀,你们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质疑、合作、想象力都很重要,但今天我更想强调的是,创新者要敢于选择有挑战性的目标,不畏惧创新之路的艰辛。正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爱好登山的人都知道,攀登珠穆朗玛峰有南北两条路线,南坡易、北坡难,攀登北坡除了要克服严寒缺氧,战胜陡峭悬崖外,还需要跨越“北坳”冰陡坡、“大风口”以及被称为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三大难关。真正的登山者更愿意选择北坡,在极限挑战中锤炼无所畏惧的勇气。无论选择南坡还是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勇士,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但我相信,选择北坡的人一定能看到更加奇异的风景,沿途的艰辛以及经历艰辛的过程一定会使他们变得更加强大。创新同样是一个攀登的过程,探索的道路越艰险,达到的境界越高远。

英国数学家怀尔斯从小喜欢数学,10岁时就立志要征服300多年未被证明的费马大定理。33岁时,已成为著名数论学家的怀尔斯,决定放弃所有与证明费马大定理无关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失败风险极高的研究之中。通过长达7年的努力,他完成了这一证明。然而,他的论文在审稿过程中被发现存在一个重要缺陷。怀尔斯在解决这个缺陷的过程中一度面临绝境,但他坚持了下来,用392天最终做出了完美的证明。怀尔斯凭借他过人的勇气和执着努力,不仅登上了数学王国的高峰,更是收获了非同寻常的人生体验。他说:“再没有别的问题能像费马大定理一样对我有同样的意义。我拥有如此少有的特权,在我的成年时期实现我童年的梦想。”无论做什么事情,清华人都永远追求卓越。我希望,大家在学术研究中选择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目标,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执着坚守,“衣带渐宽终不悔”,做不畏艰辛的创新者!

同学们,未来属于每一个朝气蓬勃、充满理想、敢于创新的人。你们是清华园的主人,你们将在这里播种耕耘,并收获属于你们自己的创新成果。我相信,美丽的清华园一定会因你们而更加精彩,你们的青春足迹也一定将为清华园所铭记!

谢谢大家!

2022年高校校长秋季开学讲话稿 篇2

军训教官、老师们、同学们: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在这个金色的收获季节,同学们带着多年来刻苦学习的硕果走进了大学。首先,我代表校党委和校行政为级新同学实现自己进入大学深造的愿望,成为大学大家庭中的一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欢迎!向积极为大学输送优秀生源的中学老师们,向精心哺育你们成长、并给予大学充分信任的广大家长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对帮助、指导、组织我校军训工作的的领导、教官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你们进入高等学府深造,这是你们刻苦学习的回报,是你们的父母、老师不辞辛苦、哺育培养的结果。这一切,来之不易!在今天这个喜庆的日子里,你们有理由尽情地享受这丰收的喜悦,但从今天开始,也要有更高的人生目标:走进了大学,你们就要把自己锤炼成一个社会精英,要自我成长,还要帮助别人;要自我奋斗,还要服务社会;要规划自己幸福人生,还要思考如何报效祖国!

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历经近年的发展,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等学科协调发展,以材料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机械工程为特色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个博士点,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个硕士点,个本科专业。拥有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个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国际合作技术研发中心,个省级重点学科,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行业依托中心。有专任教师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硕士学位的人;其中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个,博士生导师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双聘),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人等等。

大学半个多世纪的执着求索、几代人薪火相传,不断的精神积淀,形成了“团结自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科大精神;确立了“立人、传知、求新、惠众”的办学宗旨,“明德、笃学、弘毅、拓新 ”的校训,“自强、务实、竞合、创新”的校风,“修身修业、诲人不倦”的教风和“求真求实、学而不厌”的学风。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与“橡胶”结下了不解之缘,橡胶品牌及特色贯穿学校发展始终。学校把“自强务实”的优良传统和橡胶所特有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的品格,融入到人才培养中,着力培养学生“自强务实”的作风和宝贵的“橡胶品格”,这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学校高质量的教学工作得到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肯定,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学校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也是同学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同学们,学校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创新氛围。在这一基础上,每位同学要明确自己新的奋斗目标,自觉地在学习中增强创新意识。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积极奋发的学习劲头,肯吃苦、不取巧,充分挖掘各自的潜能,培养和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漫游知识海洋的乐趣中领略和体会科学、艺术、人文各自具有的无比魅力,陶冶性格情操,使自己成为政治、思想素质好,同时又具有良好科学素养、艺术造诣和人文精神,并听三零阅读/转载请保留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各位新同学,将要开始的军训是你们大学生活的第一课。这第一课对你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乃至工作都非常的重要。这一课能让你们更清楚地了解什么是纪律,更明白团队协作、互相帮助是多么的重要,更清楚一丝不苟、严格要求的真谛是什么,全部这些对你们都是一种帮助,将让你们受用终身。多年来,在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军训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次受到教育部、省军区、省教育厅等上级的表彰,有这样好的条件,有这样好的教官,我相信你们能认真地上好军训这一课,不怕艰苦,不怕困难,服从指挥,听从命令,像一个军人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军训将带给每个同学一份军人的英武之气和刚毅精神!

我相信,多位洋溢着青春活力的新同学的到来,将会使美丽的大学更加生机勃勃、靓丽多姿。我祝愿,在科大的学习,将使同学们成为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栋梁之才!

谢谢大家!

2022年高校校长秋季开学讲话稿 篇3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20xx级研究生新同学从天南海北来到即将迎来双甲子校庆的百年学府——西南交通大学。这里有博学的大师和鲜活的思想,更有温暖的情怀和无声的大爱,这里将成为你们研学的驿站和永远的精神家园。作为学校的第65任校长,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成为新一代交大人的同学们,表示衷心祝贺和热烈欢迎!

同学们为追梦而来。求学梦、交大梦、中国梦经过十余年的探求,今天得以在交大聚合和升腾。对于现已置身学术殿堂并有明确专业方向的研究生而言,“怎样学”比“学什么”更重要。研究生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探究普遍知识,研究高深学问。“研者,磨也;究者,穷尽也”。磨和穷尽,可谓“治学”。

“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古人读书有“三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宋代李淑在《邯郸书目》中亦有“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的说法,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和精神食粮。今天,我也想和同学们谈谈在这个功利浮躁的时代,研究生治学应有的“三味”。

第一,“趣味”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它既源于人类先天对未知探索的本能,也源于个人后天经验的养成。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孟德斯鸠也讲:“爱好读书,就能把无聊的时光变成喜悦的时刻”。当真正感受到治学的“趣味”,就会在读书和研究中全神贯注、沉浸其中,乐此不疲,甚或能强烈感受骨体肤理的愉逸和灵魂飞升的姿态。

如何激发趣味?好奇心和想象力至关重要。成年后的童真童趣、本心初心弥足珍贵。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习俗、环境、观念、教育、人文、学问、教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之生活的重压以及一些思想、知识、道德、规则的桎梏,好奇心和想象力随之迟钝,甚至麻木。

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做到能天马行空、奇思妙想、无中生有、刨根问底,生命才有激情,做学问才有滋味。一旦失去可贵的好奇心,失去独立的想象力,就会失去做人独有的东西和潜力,整个生命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活力和创造力,就更不用遑论治学的趣味。

趣味的生发需要“去功利”。做学问有三重境界:一是学以致用,二是学以致知,三是为己之学。前两者都是功利性的,都有明确的世俗意义上的效用性和目的性。为己之学是去功利的或超功利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见于《论语·宪问》,旨在表明真正尊崇学问的人,做学问是为自身的修心养性,自我角色的建立提升,而不是取悦于人或追名逐利。

有了超拔和超越之心,去功利后的治学趣味当会妙趣横生。反之,若把读书、做学问当成是升学、出国、找工作、评职称的工具和途径,当成获得“颜如玉、千钟粟、黄金屋”等美女香车利禄的手段,当成沽名钓誉、哗众取宠、炫耀卖弄甚至与组织讨价还价的资本,奔着这些目的和功利而去的治学,其过程本身的趣味便荡然无存,治学难免成为身心俱疲、苦不堪言的劳役。

趣味还要多样。希望同学们能将治学的“趣味”延伸至专业以外,使其趣味更加广泛,“味蕾”更加丰富。你们既要根植、深研、精勤于专业,立志成为某一领域术有专攻的专家,还要避免因为趣味单一、知识面太窄而产生的“隧道效应”,即对专业以外的东西知之甚少,甚至全然不知。

当今科技的发展呈现出两个鲜明向度:一方面,学科和专业越分越细;另一方面,各学科领域之间的综合集成越来越强,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大行其道。因此,在学好学透一门专业的同时,尽可能多了解其它学科尤其是相关学科的知识势在必行。更何况,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再者,做学问若没有一定的广度、跨度和宽度,很难有相当的厚度、高度和深度,很难成为学问大家。硕者,大也;博者,广也。同学们要在掌握系统坚实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成为本原意义上“大而广”的“硕士、博士”,而不仅仅是“窄而深”的“渊士”。

第二,“回味”

时间是记忆的橡皮擦,它会冲淡经验主义的习得,义无反顾地带走大脑表层的收获。因此,《论语》开篇即说,“学而时习之”。在其《为政篇》中孔子又说,“学而不思则罔”。程子亦云: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也指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

这些名言都强调回味、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味读书而不思考, 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所谓尽信书则不如不读书。爱因斯坦正是因为对传统物理学的“回味”,促成了他对传统学术观点的反思、检讨、追问,写出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由此产生。

治学的“回味”,恰如围棋对弈后的“复盘”。复盘是一种长棋力的极好方式,对治学亦然。治学最忌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最忌粗枝大叶、博杂不精,人云亦云、不甚了了。通过回味,由表及里,去伪存真;通过回味,温故知新,用宏取精;通过回味,见微知著,举一反三。

通过对知识的切问近思、再咀嚼、再提炼、再加工,玩索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对已知现象的正反演,由现象追溯其原因,由表象探究其本质,不仅把所学所知的外在化、碎片化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还能不断提高向内反省的智慧,体悟知识理性背后的正义性和善意性,发展各种知性美德。

“回味”重在批判性思维。或许,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是今天高等教育缺失已久的味道。在新韦氏词典里,批判性思维是指“以审慎分析判断为特点,并在最严格意义上隐含着客观判断的尝试而定褒贬优劣”。既有的知识系统和学术体系,不管创造它们的先贤圣哲、大师方家多么睿智,其中的片面、寡陋、扭曲、非理性、傲慢、甚至偏见都在所难免。批判性思维驱动下的深度学习,是治学的一剂良方。

同学们正处在学术创造力竞相迸发的黄金时期和学术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要敢于解构颠覆,革故鼎新;善于质疑故知,反思自知,创造新知;惯于换位思考和逆向思考。如今身处创新驱动的新时代,希望你们秉持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注重塑造自身的创新人格、创新气质和问题意识,在反思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

“回味”需要静气。学术研究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研学之路也绝非坦途,不可能一蹴而就,毕一功于一役。“成大事者,必有静气”。静制动,静致远,万物静观皆自得。缺少静气,就会心烦意乱,神不守舍,着急上火,哪有心思回味?更不用说回味质量的高低了。

大学20xx秋季开学典礼校长讲话稿大学20xx秋季开学典礼校长讲话稿面对外界的诸多诱惑和纷繁复杂的乱象,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抱德炀和,保持平和,设法让自己静下来。唯有静,才能谦卑、虔诚、敬畏;才能客观理性、淡定从容。唯有静,方能深谋远虑,厚积薄发,鉴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方能保持清醒头脑,识别各色玄妙理论和新潮观点的真伪高下。浮躁心态下,很难有真知灼见。

第三,“无味”

无味即本味。治学的“无味”,不是真的寡然无味,而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味道。如《老子》所说:“淡乎其无味”,无味无所不味,有味有所难味,淡是最浓的滋味。治学的无味,是指回归问题的本真、本色和本原,还原学术的本来面目,追求“大巧若拙”,“大雪无痕”,变晦涩、繁复的深奥,为简单、直白、朴素的深刻。无味是治学“大道至简”的崇高境界。

进言之,治学的“无味”,是通过透彻研究知识及其演化流变、陈述阐发、分析范式和价值表达,化繁为简、以简驭繁,一针见血、一语中的,把握科学问题的本质规律和内在机理;通过直觉、悟性、洞察力、潜意识乃至第六感,见心明性,领略学问的本然魅力,使之臻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出神化境,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无味还意味着对“坏味”的抵制和消弭,对匠气、俗气、躁气、骄气、迂腐气和戾气,以及对功利味、名利味、铜臭味、腐朽味的拒绝和排斥。哈佛大学荣誉校长洛丁根,曾将大学描述为“有着价值追求与精神内涵的心的家园”。大学既是学术共同体又是社会灯塔,希望你们不欺名不争巧,不犬儒不消沉,不势利不市侩。格物致知,坚守价值理性,坚持治学追求,遵循学术规范,固守学术底线,捍卫学术尊严,立志成为“智、仁、勇”三达德之完人。

最后,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位研究生治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校博士论文国际答辩第一人王娟,她是西南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xx届博士生。今年毕业时她和交大做了一个临别约定:20xx年后,要让世界上做研究血管植入医疗器械的机构,提到交大就像提到哈佛医学院一样响亮。王娟身上充分体现了治学“三味”。

5年前,她找到了自己无比热爱的研究方向,研究中她兴趣盎然并自信地许下承诺,毕业时要让全世界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都知道在中国有一个年轻的团队,正在为此做着卓有成效的努力。刚开始,她迫切地想直接找到一种自己所在研究领域中完美的材料,但失败了。此后,她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方法,反思失败的过程,平和辩证地看待各种材料的优缺点,并转移了研究重点。

通过实验、比对,再实验、再比对这样周而复始的研究,她最终掌握了全面的材料特性数据,其研究获得国际学界的高度肯定,部分研究成果成为两项新材料国际测试标准制定的参考依据。博士在读期间,她还受邀赴7个国家做了14次境外国际会议报告。

毕业时,她决绝地放弃了几家提供高薪和其它优厚待遇的工作机会,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己的学术追求,选择接受了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两位院士的博士后offer。

亲爱的研究生新同学们:

治学是习惯到情感的生命体验,治学“三味”其实也是人生“三味”。作为未来科研工作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我希望大家在学术生涯里细细品尝这“三味”,也期盼着你们积极探寻,尽情享受有滋有味的“研途”收获,坚实有力地走向远方,去遇见更美的世界和更好的自己。

谢谢大家!

2022年高校校长秋季开学讲话稿 篇4

尊敬的何常务、林部长、李书记,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来到海南子弟学校,首先感谢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对我的支持与信任,感谢组织任命我为海南子弟学校校长,我深深体会到这是组织对我的重托,是对我的一次重大考验。

作为海南子弟学校新一任校长,职务不是一种荣誉称号,而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责任。学校未来的路该如何走?学生的素质、教师的能力该如何发展?师生学习、工作的物质与心理环境该如何改善?老校长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要好好的学习老校长的成功的治校经验和为人之道。

今天,我来到子校,感受到肩上担子的沉重,心中有一份彷恐,我知道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支持与理解。我希望每一位教职工能对学校的管理提出自已的建议与要求,我们领导班子一定虚心听取教职工的意见与建议。同时我也郑重的成若,我一定竭尽全力,依靠班子、依靠全体教职员工,规范治校、民-主治校,努力把海南子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推向新的台阶。

各位领导,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同心同德,不辜负社会对我们的期望、领导的重托,让海南子弟学校的学子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让海南子弟学校走向更加辉煌。

谢谢

2022年高校校长秋季开学讲话稿 篇5

同志们:

第四次本科教学大讨论要从三个层面达到效果:从学校层面重新审视我们的办学定位,从二级学院层面考量我们的专业建设,从老师层面思考在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自己该做什么。所以,今天围绕这几个层面,就自己对应用型办学定位的理解和认识,同大家作一个交流发言。

关于应用型办学定位的理解,要讨论三个问题:第一,就是什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或者叫应用型本科的含义是什么,它与学术性大学、职业技术高校有哪些区别;第二,确立应用型本科的意义;第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在升本建院以来的九年里,重庆文理学院取得了辉煌的办学成就,走在了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前列。我们说学校排在全国240多所新建本科院校前列是有依据的。早在20_年,学校在全国700余所普通本科院校中排名519位,这个排名已经位于新建本科院校前列;教育部高教司有关领导选择了我校参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及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课题,我校同山东德州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一起,共同承担了四个子课题。有关负责人曾说,之所以选择这四所学校承担这个课题,是因为它们在全国200余所新建本科院校中,是办得最好的。

同时,我们还有几组数据进行印证:

第一,学校办学条件走在了新建学院前列。我们有两个功能齐全的校区,一个是有山有水、风景秀丽的自然生态型的星湖校区,第二个是布局合理,美丽大气的城市社区型红河校区。

第二,师资队伍水平走在全国同类院校前列。我们成功引进了一名国家工程院院士,这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是独一无二的,在重庆高等院校中也是很少的。涂铭旌院士是重庆市引进的第11位院士,在重庆市院士的贡献和成就排名中位居第四位。他在我校化学化工、材料等学科专业集群建设和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建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带动作用。我校现有教授82名,在重庆市同类院校中位于前茅。

第三,取得了四大标志性办学成果: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这在全国200多所新建院校中是独一无二的。

第四,学校生源水平逐年提高,从20_年开始,我们告别了补录的历史,20_年实现了第一志愿录取率超过了90%。今年的招生形势比去年还要好。这表明了学校的办学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这是一些大学几十年苦苦追求的,但文理学院经过近十年的办学实践就实现了。

第五,学校领导班子在重庆市委组织部组织的针对全市所有高校、所有区县、所有部委局办领导班子的年度考核中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而且20_、20_年度连续在全市高校领导班子考核中排名第一,20_年度排重庆市高校的第二名,表明学校办学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认可和赞扬。

第六,国际合作办学有实质性突破,实现了几代文理人的办学梦想。学校20_年招收了与美国西北理工大学学分互认的“2+2”国际班20多人已经过一年的学习,再过一年将奔赴美国学习;我们招收了3名俄罗斯籍留学生,组织了旅游学院学生到马来西亚泰莱大学交流学习,旅游学院教师也即将赴马来西亚学习;我们将有35位英语教师分别赴美国和英国接受培训。今年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又有新突破,下学期开学后将有10名外国留学生到学校学习,而且获得了重庆市人民政府的外国留学生奖学金。

第七,正在进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无论是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的。

重庆文理学院过去办学成就值得我们骄傲,我们也有信心把第三次创业搞好。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组长刘献君教授为我们总结的就是:管理创新,特色发展和开放办学。管理创新主要是“三标一体”教育质量管理模型,据此凝炼了“学生即顾客,教育即服务,质量即生命”的独特办学理念。如果不走全新的路,不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我们就不会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速生桉等一批成果。所以今后的研究生教育都要走这条特色发展之路,也就是涂院士讲的“少人区”和“无人区”。开放办学主要是国内校企合作,国际开放办学等。

每一次本科教学大讨论就会带来一次思想观念的大解放,一次具体行动的大飞跃。第一、第二次本科教学大讨论澄清了什么是本科,如何建设本科,使学校实现了升格转型,取得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成功。学校在20_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后,文理人就在思考下一步怎么更好地发展?学校在20_年用了一年的时间,进行了第三次本科教学大讨论,它最大的成果和收获就是找到了文理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可以说这在学校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加深了我们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的认识,这对制定新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转变师生思维方式、教学和学习方式都有着重要意义。

今天,我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什么是应用型本科

一些专家认为,应用型本科有这些共同特点:一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不是只能培养应用型人才;二是以培养本科生为主,某些具备条件的学科专业可以培养研究生,但当前不应当以培养研究生为主;三是应该以教学为主,同时可以开展应用性、开发性的科学研究。四是应用型大学应该以面向地方为主,某些专业也可以面向地区,甚至面向全国,但主要应面向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我们的应用型大学的学科专业定位,要深入分析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和专业方向,及时增设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的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以灵活、实用的课程设置来培养具有多种技能的学生。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明确,主要任务是为地方培养建设人才,一方面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以地方为依托,不断拓展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努力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新模式。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呢?我认为,理论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给学生讲清楚“为什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则主要给学生讲清楚“怎么做”,所以要实现从“为什么”到“怎么做”这样一个转变。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走出传统的精英教育办学理念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不是要求知识的全面系统,而是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最佳结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大批能够熟练应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需要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可通过聘请校外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逐步形成一支相对稳定、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较强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应用型开发研究,科研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技术的改进和提升,我想学校的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都要贯穿“应用”两个字。我们将来要搞的研究生教育应该是应用型的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也应是应用型研究。

二、确立应用型本科的意义

确立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对我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学校办学模式上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具体来讲,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解决了培养目标的问题。明确与了过去的精英教育的区别,引领我们正确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我认为现在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还是学校教育的问题,因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将学生当作精英来培养,学生自以为是社会精英,所以不愿意到基层,做一般的技术性工作。

第三点,引导教师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我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社会学思考》一文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社会意义作了专门阐述。

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首要社会意义就在于有效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就业难,有人草率地认为不扩招就没有就业难题。西方发达国家的升学率远比我们高,有的已经进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时代,而它们没有我们这样的就业难题,没有这么高的不就业率。我认为高等教育扩招与大学生的就业难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从教育方面反思,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两个本质原因,一是大学生心中的理想岗位的就业难,是就业观念的问题;二是学生动手能力差,企业根本就不要。一个方面是自己不去,一个方面是企业不要,所以造成就业难。

“眼高手低”造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从表面上看这是学生出了问题,实质上是人才培养模式出了问题。因为学校不是按照应用型人才标准在培养,沿袭的仍是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就业困难,也是培养模式的问题。有些高职院校开办的“大学后教育”非常火爆,生源非常好。为什么?“大学后教育”培训后,直接就可以到企业就业,实现了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大学教育不适应企业的需要,还需要通过高职教育来弥补,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大悲哀!需要反思!浪费国家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培养不出企业需要的人才。这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问题。

所以说,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第一大意义就在于有效社会难题——就是就业难;它的另一个社会意义就是调整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因为目前浪费了很多的资源,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当然就效率低下。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培养目标的改革,也就是要重新定位学生未来的角色。研究型人才培养就由其他高校去搞,因为老牌大学底子厚、科研能力强、没有生存之忧。这也是为什么应用型大学是被一批为生存发展担忧的新建本科院校推出的原因,就如我们文理学院就是要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来重新定位设计学生的社会角色。

第二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学校要增进学生社会化内容和任务的转变。社会化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的价值,教学的内容是必须要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校的教学内容要更加注重学生社会化与个性的发展相统一。应用型人才的多样性就要求学校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教学内容要更加丰富,梯度性和可选择性要更强,以适应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需要。

第三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学校要由后台走向前台。在传统的教学上,学校都是在后台,学生自己去和企业对接。现在,学校要从后台走向前台,要和企业一起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无缝对接。

第四是考试方法的改革。一个基本观点,考试的功能是什么?大家知道它的首要功能是检验功能,但同时它还有第二个功能——传递社会需求的信号。现在是知识时代,需要培养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所以考试要向学生传递社会需要的东西——团队合作的意识,寻找知识的能力,寻找解决办法的能力。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如果要沿袭原来的单一的试方式,无法鼓励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不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最大的困境来自于教师。为什么要搞第四次本科教学大讨论?就是希望老师们要转变观念,要积极行动,参与到这个改革中,否则改革就是空中楼阁。老师要备一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需要付出的时间和努力是原来的很多倍。方案制定简单,动员也简单,但每个老师要真行动,真参与,难!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喊两句口号就可以实现的。

当前学校发展有三大瓶颈制约我们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第一是我们的专业结构不合理,应用型专业比例偏低;本科专业主要集中在文理基础学科,工学所占比例低。第二是实验实训条件跟不上。应用型大学体系构建的标志之一就是要有工程中心、实训中心,没有就谈不上应用型大学。第三是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双师型教师紧缺。

解决这三大瓶颈问题。需要具体落实到老师层面、学校层面。学校要找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更重要的是需要老师们的参与。老师要积极投身“五大教学改革”,它涵盖了老师们操作层面的所有问题,即要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考核方式、公共课教学、毕业论文(设计)的改革,在《重庆文理学院关于深入推进五大教学改革的意见》里都已经作了详细的布置。这几大改革都需要老师们的全力参与。

我坚信,有大家的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咱们创建应用型大学的目标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