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讲话稿>党建党委讲话稿>

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五篇

党建党委讲话稿 阅读(3.05W)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五篇

【思想宣传范文】一

一般来说,意识形态是指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对特定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反映后所形成的思想体系,它有着建构人们精神家园、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和指导现实社会建设等多重功能,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意识形态不是可有可无的现象,它是有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社会的必然存在。在此意义上,一些西方学者鼓吹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是错误的。其实,认真剖析“意识形态终结”论就会发现,与其说它想终结所有意识形态,不如说它想终结与其对立的意识形态。换言之,“意识形态终结”论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在批驳其他意识形态的同时,维护的却是自身的意识形态。

尽管每一种意识形态都在为自身辩护,但并不是都站得住脚。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意识形态有科学与非科学、进步与落后之分,其评判标准就是历史规律和阶级利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先进和科学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不仅在于它符合历史进步的方向,更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贡献力与影响力也越来越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风险。其中,意识形态风险尤为突出。伴随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的独立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如何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思想共识成为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强,国际利益格局发生相应调整和变化,“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的渗透、围堵和遏制不断增强,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思想文化斗争中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成为一项十分繁重的政治任务。面对新特点新情况,我们必须始终抓住意识形态建设与斗争的根本点和着眼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切实回答和解决“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同时,批驳西方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的“魂”和“根”。历史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理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立场方向至关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立足人民精神需求,创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伴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精神生活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意识形态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立足于人民所思、所想和所需,把解决人民的精神困惑、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作为着力点,帮助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审美观和生活观。同时,在宣传和教育方式上要注意“说理”与“陈情”相结合,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向人民讲清楚哪些需要是合理的,哪些需要是不合理的,哪些问题是现在可以解决的,哪些问题是目前不能解决需要经过长期努力后才能解决的,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始终。

把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思想问题自然要靠思想的方式去解决,但仅此显然不够,它必须和现实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以人民为中心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和实践问题。xxxx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意识形态工作自然要做好人民的思想工作,但相当多思想问题都是因现实问题所引发。当现实问题解决后,一些思想问题自然就得到化解。以人民为中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更多关注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困难和人民的发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以及他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关注和解决人民的收入分配和利益问题,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总之,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长期性与阶段性、社会性与人民性、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内容、形式、方式、方法的创新,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感召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最大程度凝聚共识、增强信心。

【思想宣传范文】二

xxxx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这一重要论断既深刻阐述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担当新作为,又蕴含着丰沛的科学有效的辩证法思维,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意识形态”概念并不是马克思创制,但马克思是意识形态理论奠基人。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就指出:“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自此,“意识形态”概念被引入社会历史领域,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工具。马克思恩格斯公开宣称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既然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那么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立”与“破”的斗争。所谓“立”,就是确立、树立能够体现本阶级属性和利益要求的意识形态;所谓“破”,就是破除、打破与本阶级属性和利益要求相背离的意识形态。不破不立,“立”与“破”之间辩证统一、有机融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方式”。比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列宁则一针见血地指出,“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学说,是科学工作者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我们必须在工人中重视这种意识形态的灌输,否则就是加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于工人的影响”。在这一“立”“破”双向作用下,他们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同其他意识形态甄别开来。

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并善于运用立破并举的辩证法做好各个时期的意识形态工作。早在1920xx年,毛泽东同志就意识到“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鲜明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反复提醒全党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通过开展大规模的思想改造运动和学习宣传活动,确立起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做好这项工作是全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任务,决不能削弱。xx同志、xx同志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妥善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不断发展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进入新时代,xxxx就意识形态工作发表许多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既清醒地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又明确提出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各种错误思想必须敢于斗争、敢于亮剑。有立有破,立与破的辩证运用,成为社会主义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特色和优势。

意识形态工作在立破并举中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xx大以来,以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科学运用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辩证方法,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开创性、长远性、全局性、根本性改变。

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作用得以科学精准定位。只有先从思想深处“立”得住,行动举措才能站得稳。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与灵魂,具有特殊地位。xxxx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用“极端重要”、三个“事关”来科学定位意识形态工作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既继承了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优良传统,又适应了新时代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要求,为意识形态建设的立与破做好了思想准备。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不断创新发展。理论只有被群众所掌握才会产生巨大物质力量,而群众能不能接受理论,既要看理论是否科学,还要看其话语表达是否鲜活、入脑入心。xxxx多次强调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重要性,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引下,一系列创新话语进入人们日常生活。比如,“中国梦”将个人梦想与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将党的主张和政策用鲜活明亮、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将意识形态工作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既实现了意识形态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又防止意识形态工作变成空洞说教。创立新型话语表达还体现在国际传播上。比如,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提炼了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而且使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赢得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世界上认真倾听“中国之声”的人越来越多。

主动作为敢于斗争的正气底气更足。敢于亮剑、善于斗争、勇于胜利,是党的xx大以来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鲜明特征。制定实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层层传导压力,让立与破成为鲜明工作导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扶正祛邪、激浊扬清,勇于同错误思潮开展斗争,坚决向各种歪风邪气说“不”,一度出现的歪理邪说得以坚决遏止,一些媒体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态度不鲜明甚至采取“不偏不倚”“打擦边球”的态度得以坚决纠正,特别是不断加大对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辨析和有力批驳。一系列“组合拳”频频出击,有效遏制了各种错误思潮的炒作蔓延,有效扭转了主流思想主导地位遭受侵蚀的状况。

应对新挑战必须“立”得坚定“破”得彻底

树欲静而风不止。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总体上保持向上向好趋势,同时也要看到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面对的挑战依然严峻,有时甚至还面临尖锐的斗争。妥善应对这些问题,必须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辩证运用。

立理性辨识,破模糊认知。当前,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各种思想多样杂陈、竞相发声逐渐成为常态。同时,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映射到人们的心理层面,极易诱发非理性表达。少数人不时借社会热点特别是突发事件将个案无原则泛化,把具体问题政治化、把局部问题全局化,蓄意挑起舆论漩涡。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观点时有出现、伺机冒头,试图把普通事件炒成热点事件、把敏感事件炒成意识形态事件。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坚持立破并举,引导群众自觉理性辨识各种错误观点,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立主旋律,破负能量。市场经济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同时也滋生出逐利本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等负面效应随之显现。“市场逐利”不仅让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一些个体唯利是图,屡屡突破公序良俗底线。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主旋律得不到弘扬,反而负能量四处蔓延、混淆视听。我国实行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共同唱响正面宣传大合唱,奏出时代最强音。

立“中国声音”,破“西方迷雾”。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个别西方国家想当然地把我国当作挑战和威胁,不遗余力、想方设法地调整策略、变换手法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围堵,妄图策动“颜色革命”。面对这些迷眼紊心的“烟雾弹”,我们必须保持足够警醒。

壮大主流意识形态必须葆有立与破的政治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毫不动摇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工作方位、工作方式、工作方法,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

毫不动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关键在党。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要充分认识到,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原则,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动摇。要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强化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一盘棋”格局和“一呼百应”的态势,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xxxx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

矢志不移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定盘星”。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也是巩固加强主流思想文化的基础,能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攻击的焦点,就是试图颠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对复杂形势,无论是理论研究、宣传报道,还是文艺创作、思想教育,都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摆在首位。特别是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阐释不断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把强大的精神能量转化为开拓进取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路举措和实际行动。

旗帜鲜明拿起勇于斗争敢于辨析的有力武器。斗争一直存在于意识形态领域,敢不敢斗争、会不会斗争成为检验意识形态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当前,一些人受西方错误思潮影响,要么有意无意弱化、淡化意识形态,宣扬“意识形态虚假论”“意识形态无用论”等论调;要么蓄意制造事端,把个体事件片面意识形态化。还有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或奉行“鸵鸟政策”,或热衷当“谦谦君子”,或用“不争论”“不炒热”“让说话”为自己开脱。意识形态领域不是风花雪月,不是和风细雨,而是考场和战场,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意识形态的本质内涵,廓清笼罩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理论迷雾,对各种错误思想敢于亮剑,坚决反对和抵制一切违背、歪曲、否定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言行。

坚持不懈抓好抓实阵地建设管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管理既要“守住”,也要“占领”。“守住”就是要完善机制,严格制度,加强日常监管,把住重点关口,确保意识形态阵地可管可控。“占领”就是要抓住机遇,既“守阵地”又“拓疆土”。比如,充分开发运用网络资源,牢牢掌握网络战场的主动权,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建立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强用好互联网思想舆论阵地。

【思想宣传范文】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从主题、时空、发展、治理、观念、价值、文明和本质等八个方面鲜明地呈现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总格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努力把握21世纪“中国特色”发展进步的格局与意义,正在成为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亟待展开的重大课题。新时代呼唤着新气象新作为,新气象新作为建构出大格局。xxxx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愿景,既把“建设现代化强国”和“建设伟大政党”内在地统筹起来,又把推动中国改革发展和推进世界文明进步紧密地关联起来,系统而鲜明地呈现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大格局。

以“四个自信”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根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建设强大国家和伟大政党的总方向,展现了21世纪“中国特色”的主题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推动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理论指导、根本制度保障和强大精神力量,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这一根本成就所确立并凸显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作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主体的地位与权利。正是立足于这样的主体把握和权利意识,xxxx明确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一问题上尤其还需看到的是,xxxx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实际上就是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论述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势进一步作出了深刻的时代阐发,既构成了新时代我们党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又奠定了“中国特色”在新时代始终坚持其总方向并建构其大格局的最重要根基。

以新时代标示21世纪中国发展进步新的历史方位,明确了统筹建设强大国家和伟大政党的总坐标,展现了21世纪“中国特色”的时空格局。xxxx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性转折、我们党实现深刻革命性锻造的历史性成就和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的深刻变化,赋予了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理论遵循、目标任务以新的时代内涵,为我们党把握“中国特色”的新阶段和新特征提供了明确的时空坐标。因此,正如xxxx指出的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了统筹建设强大国家和伟大政党的总框架,展现了21世纪“中国特色”的发展格局。xxxx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这一系列重要阐述,擘画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维度和总体布局,并以“美丽”这一新目标标举出我国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指向,以“生态文明”这一新维度标示出我国现代化建设新的内在尺度,从而与时俱进地建构和完善了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总体框架。

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统筹建设强大国家和伟大政党的总原则,展现了21世纪“中国特色”的治理格局。xxxx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中国特色”的更加完善与定型,致力于建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全局性秩序要求,为我们党深入破解困扰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难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性的治国理政原则和秩序结构保障。

以新发展理念把握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规律,明确了统筹建设强大国家和伟大政党的总引领,展现了21世纪“中国特色”的观念格局。xxxx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他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就表明,新发展理念既是xxxx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总结提炼的规律性成果,本身又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其中,创新发展是动力、协调发展是原则、绿色发展是方式、开放发展是路径、共享发展是目的。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新飞跃,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构成了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引领。正因为如此,xxxx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深化改革,开拓前进,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台阶。”

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阐发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初心和价值使命,明确了统筹建设强大国家和伟大政党的总立场,展现了21世纪“中国特色”的价值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始终贯穿和体现在xxxx治国理政包括地方领导实践中的核心理念和价值主线,是贯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的根本立场。在党的xx届五中全会上,xxxx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在十九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鲜明表达我们党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奋斗与担当精神去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价值追求,从而极大地充实和拓展了我们党的为民宗旨和信念理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人民奋斗和担当,既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完整继承,又为其赋予了强烈的时代针对性和与时俱进内涵,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揭示21世纪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主题,明确了统筹建设强大国家和伟大政党的总关怀,展现了21世纪“中国特色”的文明格局。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对世界格局和全球治理秩序的深刻变动,尤其是面对中华民族复兴事业与复杂全球化潮流正面相遇的历史境遇,xxxx以文明尊重为胸怀和抱负,创造性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文化追求和意义指向作出深刻阐发,为21世纪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显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而深远的世界历史关怀。展开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理念,深入揭示复杂全球化时代人类发展的“地球村”现实,以文明尊重的理念深刻阐发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坚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示范了中国路径;创造性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现实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了重要平台。

重申“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一我们党的根本政治定位,明确了统筹建设强大国家和伟大政党的总保障,展现了21世纪“中国特色”的本质格局。xxxx指出:“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这一系列重要阐述,既对我们党“党是领导一切的”地位和功能作出了根本定位,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势进行了深刻的时代阐发。在当代中国,“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及其所阐明的“党是领导一切的”地位不是自封的,是由党的性质和使命决定的,是由党的奋斗历程和历史成就决定的,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是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的。而新时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首要且根本的,就是要坚决维护xxxx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定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的赤子初心、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世界作贡献的天下担当。

【思想宣传范文】四

xx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领导人民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实践证明,坚持和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制度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下简称中国制度)充分发挥功能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拓前进的根本保证。

指明正确前进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党的xx大以来,以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举旗定向,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实践中,我们党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制度,把党的领导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层面,既强调党是领导一切的、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又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韧劲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的xx大以来的5年,我国实现68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达到1300万人以上,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我们党正确把握时代前进方向,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良性互动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树立起引领时代前进的伟大旗帜。

作出科学顶层设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科学的顶层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我们党将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一招,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xx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召开38次会议,出台1500多项改革举措;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相关国家共建“一带一路”,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我们党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将其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度统一起来,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有机统一、紧密相连的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凝聚强大发展合力。应当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必须充分发挥我们党凝心聚力的优势,凝聚起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合力。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凝聚起以下三个方面的合力:一是接续奋斗的历史合力。我们党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通过完成一个又一个阶段性使命任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起接续奋斗的历史合力。二是集中统一的政治合力。在国家治理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党的xx大以来,以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事情大家商量着办,有困难大家共同解决,以强有力的政治合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开拓前进。三是聚沙成塔的人民合力。我们党坚定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用最大公约数汇聚精神,用最大同心圆铸就梦想,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把人民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依靠民心民智民力克服困难、开拓前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思想宣传范文】五

中国制度之所以管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具有自我完善的制度韧性。由于具有自我完善的制度韧性,中国制度既能保持稳定性与连续性,又能不断改革创新,从而保证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中国制度发展,自我完善的制度韧性也在不断显现和增强。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好的传统必须保留,但要根据新的情况来确定新的政策。我们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不能动摇的。”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自我完善的制度韧性的一个生动体现,就是正确认识和有效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的目的在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中国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但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也会不断出现风险和挑战,因此必须保持制度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保持战略定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以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制度自我完善的韧性得到进一步增强,彰显出强大治理效能。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面对改革发展稳定重任,中国制度能够充分发挥效用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改革创新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党的xx大以来,以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使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从根本上扭转了过去一个时期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的局面,有力提升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定力和能力显著提高。正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才使得各项改革事业有了统筹协调的主心骨,社会共识得到最广泛的凝聚,各项改革决策部署得以高效率高质量落地见效。这也为强化中国制度自我完善的韧性提供了坚强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套制度体系是否管用,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在国家治理中,人民群众的需求就是制度改革创新的方向。强化自我完善的制度韧性,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进入新时代,党中央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推动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改善。20xx年至20xx年,精准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我国已织就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棚户区住房改造2600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1700多万户,上亿人喜迁新居。这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使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发展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大增强,也强化了中国制度自我完善的韧性。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也是强化自我完善的制度韧性的必由之路。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样要靠全面深化改革,始终不渝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强化自我完善的制度韧性永无止境。xx同志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进入新时代,党中央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在涉及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根本性问题上,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改什么、不改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在此基础上,注重在国有企业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集中攻坚,打出一整套改革“组合拳”,一大批重要改革压茬推进,改革整体效应充分释放,有力强化了中国制度自我完善的韧性,充分证明了中国制度是符合中国实际、高效管用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