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导游词>导游词精选>

太原导游词(精选14篇)

导游词精选 阅读(3.02W)

太原导游词 篇1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山西省会、历史名城——太原。这里曾经是唐尧故地、战国名城、北朝霸府、大唐“北京”、九边重镇、晋商故里。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为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作为文明荟萃之地,这里有大唐的气度,晋地的风流。灿烂的名胜古迹让这座城市魅力无限。

太原导游词(精选14篇)

地理位置

太原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的北端,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全市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黄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过,把市区劈为两半。东汉著作家应邵曰:“地在两谷之间,故曰并州”。所以太原简称“并”, 唐代诗人杜甫也曾称誉“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太原现仍有并州路,并州饭店等。顺便告诉大家,太原的街道极为规范,凡南北走向皆称路,凡东西走向均叫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断无迷失方向之忧。

建城始源

太原古称晋阳,奠基于春秋末期。大约在公元前497年,晋国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择在晋水之北筑城,取名晋阳,其位置约在今天太原市晋源区。所以,20xx年太原迎来了她建城2500周年的辉煌庆典。随后,赵氏家族以晋阳为据点积蓄势力,奠定霸业,最后建立了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

“龙城”

太原也是龙兴之地,建立北齐政权的高洋父子发迹于太原,称太原为“别都”;隋场帝杨广在即位前被封晋王,视太原为“发样之地”;兴唐的李渊父子也是从太原开基立业的,唐高祖李渊曾长期任隋朝的山西河东抚尉使、太原留守等职,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时期也是在太原度过,被人称为“太原公子”,李渊建立唐朝,称太原为“北都”,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盛赞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今天旅居海外的华人,都以唐人后裔为荣,甚至把大片华人聚集地命名为“唐人街”,追本溯源,唐文化的发祥地就在我们山西太原;五代时,太原先是后唐的“西京”,随后相继为后晋、后汉、北汉的“国都”。太原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故又有“龙城”之称。

这些一个个所谓的“真龙天子”之所以能从太原起家夺取天下,实际上因为太原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并且是华夏民族与草原民族交往和冲突的中心地带。历史上这里就有“乱世出英才”、“并州自古多英豪”等说法。

一市三县六区

太原辖一市三县六区,人口约350万,约占全省人口的10%。

古交市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部,是全国最大的土焦煤生产基地,也是吕梁山东麓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这里可以补充煤、炼焦等内容)

娄烦县最早为西周初年的楼烦国国都所在地,秦朝在此设娄烦郡,唐初在此处设牧马监,为唐北边疆军马主要来源地,时有“楼烦骏马甲天下”之谓。娄烦可谓历史悠久,名声在外。但是很可惜文革时工作人员缺乏相关历史知识和地名标准化意识,在上报文件中误将当地群众所写错别字“娄烦”作为标准地名,以致被国家正式命名。“楼”和“娄”虽半字之差,但对于其县域历史品牌的延续和文化资源的利用都将是无形的损失。

阳曲县地处忻州与晋中盆地之脊梁地带。境北系山系横亘东西,云中山系纵贯南北,因为并北屏障,号称太原之北大门,为兵农必争之地。

清徐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国古典文学大师罗贯中先生的故乡,也是全国四大葡萄名产地之一和山西老陈醋的正宗发源地,素有“葡萄之乡”和“中国醋都”之称。(此处可以增加老陈醋的相关内容)

迎泽区是太原的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区域内集中了新华社山西分社、山西日报社、山西电视台、山西电台等多家新闻单位;也有省晋剧院、省京剧院、省话剧院等省城主要文艺团体,省图书馆、山西图书大厦、太原工人文化宫、市少年宫、太原影都等文化娱乐场所;也是太原最大的商业步行街所在地,聚集了华宇购物中心、贵都世纪广场、御花园时代广场、天美名店等大批新兴大型商业企业。

太原最大的街道迎泽大街也位于迎泽区,这条大街1955年开建,宽度70米,在当年来说着实让人瞠目结舌,即便现在也是气势磅礴。有人说这条大街的名字起的好,“迎泽、迎泽、欢迎毛泽东和”,而且确有传说这条大街的修建是为了欢迎毛泽东的莅临。不过有一个事实,毛主席一生没有涉足太原,直至他临终。实际上,迎泽大街的得名,是因为当时这条街由原太原城垣的承恩门,即后来的首义门起始,经由迎泽门、直至西南城角达汾河东坝。而这两座故城的城门以迎泽门规模最大,为纪念于斯,从迎泽门引得迎泽大街之名。

尖草坪区位于太原市的最北端,该区有太原钢铁有限公司(简称太钢)是中国最大的特殊钢生产基地。主要产品有不锈钢、汽车用钢、船板钢、火车轮轴钢、高压锅炉管用钢等。太钢产品应用于秦山核电站和三峡大坝建设、“和谐号”高速列车及“神舟”五号、六号和七号飞船制造等重点工程,新型材料用于“嫦娥一号”探月工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行20xx年版第五套人民币,其中的1角硬币全部选用太钢生产的不锈钢铸造。

在这里还有个现实版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太原钢铁公司1934年建厂,解放后收归国有,渣场是钢铁生产企业天天倒废渣的地方。50年的不断沉积,废渣越堆越多,越堆越高。到1983年,太钢渣场已经形成一座占地数平方公里的“大渣山”。这座渣山相当于5个天安门广场大,最高处有7层楼那么高。每当倒渣时,灰尘滚滚、烈焰升腾,不仅威胁着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正常生活,也成为省城太原的一大环境污染源。

1983年,太钢退休职工李双良带领他的治渣队伍开始了浩浩荡荡的治渣工程,他们进行了挖排废渣、废钢回收、废物利用等一系列的艰辛探索和实践,到20xx年,回收废钢铁129万吨,创造经济效益3.3亿元。并且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防尘护坡,在上面修建了花坛、假山、鱼池、凉亭和长廊,并种花植树7万多株。护坡的修建不仅挡住了渣尘,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而且还美化了环境。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他列入《保护及改善环境卓越成果全球500佳名录》,并颁发了“全球500佳”金质奖章

杏花岭区位于太原的东北部,是太原的政治中心,山西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太原市委、市政府等省、市党政军机关均驻在该区。

万柏林区有我国第一座重型机器厂——太原重型机器厂,建厂五十年多来,从第一台起重机,第一台挖掘机,第一台管轧机,第一座卫星发射塔架等300多项“中国第一”。创造出了象航天发射塔架成功托起““神舟”号载人飞船,三峡工程世界最大的1200t桥机等这样数百项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标志性产品。

晋源区地处太原市西南,西依龙山,东傍汾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北宋之前的太原城就建在这山清水秀之地。这里建有纪念山西第一位诸侯王的祠庙——晋祠,内有十字型桥梁——鱼沼飞梁,是我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另外晋祠之地水源丰富,历史上称为“太原小江南”,此地所产大米历史上一直作为“贡品”,进奉朝廷。北宋名臣范正淹来到晋祠也感叹的写道:“满目江南乡,千家灌禾田”。

小店区是太原的南大门,这里土地开阔,交通便利,是太原市整体布局“南移西进”的主要扩张区域,目前已建有太原机场,正在修建的有太原新火车站、山西大医院等大型民生工程,据说山西的政府部门也将迁到这里。区域内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国家级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太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都坐落在小店区,小店区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科工贸的重要发展基地。所以,目前该区的房价也是全市涨的最快的。

太原导游词 篇2

太原是山西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交通、信息中心,是一座具有2520xx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而闻名天下。

这里的精华旅游点有:晋祠古典园林,其宋代的建筑和塑像尤为珍贵;天龙山佛教石窟,其石雕像为中原地区罕见的佳作;龙山道教石窟,是中国仅有的元代道教石窟;双塔永祚寺,其〖双塔凌霄〗已居为太原的标志;交城玄中寺 ,为佛教净土宗的祖庭;交城西北的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黄土高原上保存完整的绿色宝库;方山县的北武当山,是集雄、险、奇、秀景色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榆次的城隍庙,是山西省年代最久的城隍庙之一;平遥古城,是中国仅存的三座完整城池之一;

平遥双林寺,内有数千尊彩塑是中国罕有的五代原作;阳泉平定的娘子关,是唐平阳公主挂帅驻防的著名关隘;昔阳的大寨,曾在现代农村发展史上名重一时;汾阳的杏花村汾酒厂,是著名的汾酒之乡;祁县乔家堡民俗博物馆,把昔日晋商的豪宅变为展示晋中民俗风情的胜地。

太原导游词 篇3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飞速发展,太原已经变成了一座繁华、热闹、富有现代气息的大都市!美丽的街道上,宽阔的马路,高耸林立的幢幢楼房。到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新十大建筑扮靓我们的省城太原,山西大剧院、山西体育中心、太原煤炭中心、山西大医院、山西科技馆、太原美术馆、山西博物馆……放眼望去,一个个被赋予了使命和生命的建筑拔地而起。太原国际机场新航站、太原铁路客运南站,这些昔日的蓝图构想一步步变为了现实!

中博会召开之际,备受瞩目的太原,十大建筑整装待命,这些代表着龙城现代新形象的建筑群向来自五湖四海的嘉宾盛情绽放,展示着古城太原迷人的魅力!每当夜幕降临,华灯高照,十大建筑笼罩在灯的海洋中,无比壮观、无限美好!

夜晚走在繁华的大街上,路灯亮了起来,河水亮了起来,小桥亮了起来,人的心情也亮了起来。迎泽桥、漪汾桥、火炬桥、祥云桥、胜利桥、南内环桥……映着汾河的美丽妖娆。这些桥在霓虹灯的照耀下,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动人。

假如,你站到高处去看我们这座美丽的城市,你就会发现在桥下行驶的汽车像奔流不息的银河一样在流淌,每一辆车灯串起来就像一条金色的巨龙在路中摇摆。你看那火炬桥,看上去就像一把在熊熊燃烧的火炬一样!汾河两岸风景如画,百花盛开,游人置身其中,如在花中走,如在画中游!

啊!美丽的太原城,是我可爱的家乡,一座座大桥,一条条街道,把太原装饰的那么秀美!请大家都来太原游玩,我相信所有人都会喜欢太原城这美丽而繁华的都市!

太原导游词 篇4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山西省会、历史名城——太原。这里曾经是唐尧故地、战国名城、北朝霸府、大唐“北京”、九边重镇、晋商故里。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为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作为文明荟萃之地,这里有大唐的气度,晋地的风流。灿烂的名胜古迹让这座城市魅力无限。

地理位置

太原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的北端,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全市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黄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过,把市区劈为两半。东汉著作家应邵曰:“地在两谷之间,故曰并州”。所以太原简称“并”,唐代诗人杜甫也曾称誉“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太原现仍有并州路,并州饭店等。顺便告诉大家,太原的街道极为规范,凡南北走向皆称路,凡东西走向均叫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断无迷失方向之忧。

建城始源

太原古称晋阳,奠基于春秋末期。大约在公元前497年,晋国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择在晋水之北筑城,取名晋阳,其位置约在今天太原市晋源区。所以,20xx年太原迎来了她建城2500周年的辉煌庆典。随后,赵氏家族以晋阳为据点积蓄势力,奠定霸业,最后建立了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

“龙城”

太原也是龙兴之地,建立北齐政权的高洋父子发迹于太原,称太原为“别都”;隋场帝杨广在即位前被封晋王,视太原为“发样之地”;兴唐的李渊父子也是从太原开基立业的,唐高祖李渊曾长期任隋朝的山西河东抚尉使、太原留守等职,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时期也是在太原度过,被人称为“太原公子”,李渊建立唐朝,称太原为“北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盛赞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今天旅居海外的华人,都以唐人后裔为荣,甚至把大片华人聚集地命名为“唐人街”,追本溯源,唐文化的发祥地就在我们山西太原;五代时,太原先是后唐的“西京”,随后相继为后晋、后汉、北汉的“国都”。太原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故又有“龙城”之称。

这些一个个所谓的“真龙天子”之所以能从太原起家夺取天下,实际上因为太原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并且是华夏民族与草原民族交往和冲突的中心地带。历史上这里就有“乱世出英才”、“并州自古多英豪”等说法。

一市三县六区

太原辖一市三县六区,人口约350万,约占全省人口的10%。

古交市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部,是全国最大的土焦煤生产基地,也是吕梁山东麓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

娄烦县最早为西周初年的楼烦国国都所在地,秦朝在此设娄烦郡,唐初在此处设牧马监,为唐北边疆军马主要来源地,时有“楼烦骏马甲天下”之谓。娄烦可谓历史悠久,名声在外。但是很可惜文革时工作人员缺乏相关历史知识和地名标准化意识,在上报文件中误将当地群众所写错别字“娄烦”作为标准地名,以致被国家正式命名。“楼”和“娄”虽半字之差,但对于其县域历史品牌的延续和文化资源的利用都将是无形的损失。

阳曲县地处忻州与晋中盆地之脊梁地带。境北系山系横亘东西,云中山系纵贯南北,因为并北屏障,号称太原之北大门,为兵农必争之地。

清徐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国古典文学大师罗贯中先生的故乡,也是全国四大葡萄名产地之一和山西老陈醋的正宗发源地,素有“葡萄之乡”和“中国醋都”之称。

迎泽区是太原的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区域内集中了新华社山西分社、山西日报社、山西电视台、山西电台等多家新闻单位;也有省晋剧院、省京剧院、省话剧院等省城主要文艺团体,省图书馆、山西图书大厦、太原工人文化宫、市少年宫、太原影都等文化娱乐场所;也是太原最大的商业步行街所在地,聚集了华宇购物中心、贵都世纪广场、御花园时代广场、天美名店等大批新兴大型商业企业。

尖草坪区位于太原市的最北端,该区有太原钢铁有限公司(简称太钢)是中国最大的特殊钢生产基地。主要产品有不锈钢、汽车用钢、船板钢、火车轮轴钢、高压锅炉管用钢等。太钢产品应用于秦山核电站和三峡大坝建设、“和谐号”高速列车及“神舟”五号、六号和七号飞船制造等重点工程,新型材料用于“嫦娥一号”探月工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行20xx年版第五套人民币,其中的1角硬币全部选用太钢生产的不锈钢铸造。

在这里还有个现实版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太原钢铁公司1934年建厂,解放后收归国有,渣场是钢铁生产企业天天倒废渣的地方。50年的不断沉积,废渣越堆越多,越堆越高。到1983年,太钢渣场已经形成一座占地数平方公里的“大渣山”。这座渣山相当于5个天安门广场大,最高处有7层楼那么高。每当倒渣时,灰尘滚滚、烈焰升腾,不仅威胁着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正常生活,也成为省城太原的一大环境污染源。

1983年,太钢退休职工李双良带领他的治渣队伍开始了浩浩荡荡的治渣工程,他们进行了挖排废渣、废钢回收、废物利用等一系列的艰辛探索和实践,到20xx年,回收废钢铁129万吨,创造经济效益3。3亿元。并且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防尘护坡,在上面修建了花坛、假山、鱼池、凉亭和长廊,并种花植树7万多株。护坡的修建不仅挡住了渣尘,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而且还美化了环境。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他列入《保护及改善环境卓越成果全球500佳名录》,并颁发了“全球500佳”金质奖章。

杏花岭区位于太原的东北部,是太原的政治中心,山西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太原市委、市政府等省、市党政军机关均驻在该区。

万柏林区有我国第一座重型机器厂——太原重型机器厂,建厂五十年多来,从第一台起重机,第一台挖掘机,第一台管轧机,第一座卫星发射塔架等300多项“中国第一”。创造出了象航天发射塔架成功托起““神舟”号载人飞船,三峡工程世界最大的1200t桥机等这样数百项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标志性产品。

晋源区地处太原市西南,西依龙山,东傍汾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北宋之前的太原城就建在这山清水秀之地。这里建有纪念山西第一位诸侯王的祠庙——晋祠,内有十字型桥梁——鱼沼飞梁,是我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另外晋祠之地水源丰富,历史上称为“太原小江南”,此地所产大米历史上一直作为“贡品”,进奉朝廷。北宋名臣范正淹来到晋祠也感叹的写道:“满目江南乡,千家灌禾田”。

小店区是太原的南大门,这里土地开阔,交通便利,是太原市整体布局“南移西进”的主要扩张区域,目前已建有太原机场,正在修建的有太原新火车站、山西大医院等大型民生工程,据说山西的政府部门也将迁到这里。区域内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国家级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太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都坐落在小店区,小店区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科工贸的重要发展基地。所以,目前该区的房价也是全市涨的最快的。

太原导游词 篇5

各位游客:大家好!非常欢迎你们来到太原。我是你们的导游小萌,下面为大家介绍太原。

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枢纽。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辖3县1市6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16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80万,其中市区人口160多万。太原东、西、北三面环山,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过,把市区劈为两半。而5座风格迥异的大桥又将东西两岸紧紧连在一起。市内高楼商厦比肩耸立,绿地公园散落有致,草坪树带随街延伸,尽显壮观的现代都市气派。顺便告诉大家,太原的街道极为规范,凡南北走向皆称路,如建设路、五一路、并州路、解放路、平阳路、新建路、桃园路、滨河路;凡东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泽大街、府东府西街、双塔东西街、胜利街、西矿街、学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断无迷失方向之忧。城周四郊,绿野平畴河渠交错,地肥水美物产丰饶。清徐葡萄、晋祠大米、老陈醋都是四海享誉的名产。晋祠、天龙山、崛围咽山等景观雄奇壮丽,各具风采。因此,古来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古城。传说太原这块地方属于尧帝的子孙所受封的唐国,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称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儿子这一代,改国号为晋。但当时晋国的中心在今天的晋南冀城一带,直到公元前6世纪初晋国的势力才扩展到太原一带。太原古称晋阳,奠基于春秋末期。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初,晋国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择在晋水之北筑城,取名晋阳,其位置约当今天太原市晋源镇的古城营村。赵氏家族以晋阳为据点积蓄势力,奠定霸业。

公元前453年,掌握晋国大权的智伯联合韩、魏攻打赵襄子。赵凭借晋阳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难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发现晋水从龙山那边流来绕城而过,便想出水攻之计,遂掘渠引晋水欲灌晋阳,这便是晋桐智伯渠的来历。赵襄子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里应外合,共灭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晋国之地悉为赵、韩、魏三卿所占,史称“三家分晋”,因有“三晋”之说。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韩、魏三者的诸侯国地位,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三强,而赵国的都城就是晋阳。晋阳作为赵国首都历17年,公元前386年赵迁都河北邯郸。但赵氏在晋阳的基业已逾百年。

战国后期,秦国屡败赵国,随之在晋阳一带置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需要说明的是,太原本义为广阔的平原,战国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带,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为行政名称固定下来。从此,太原即指古之晋阳,晋阳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汉朝太原为北方重镇,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晋阳置并州刺使部,统领太原、上党等六郡。从此太原又称并州。并州之名可能源于太原位于东西两道山脉之间,两山平行谓之并。

西晋末年,并州刺使刘琨为了防御匈奴的侵袭,扩筑晋阳城,使之成为城墙高13米,周长14公里的大城市。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乱,太原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攻占。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万大军攻人晋阳,复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并且成为北魏南下河南、东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权臣高欢于532年在太原设大丞相府,并营造了规模宏大的晋阳宫,太原被称为“别都”。高欢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齐后,虽定都于邮城(河北临漳),但对其发迹之地太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在27年间建起大明宫,兴修12院,其辉煌壮丽程度远远超过首都邮城。高洋还在太原西山凿佛龛、雕佛像、建佛寺,在晋水源头修鱼沼飞梁。太原面貌为之一新。

太原的黄金时代是隋唐两朝。隋场帝杨广在即位前被封晋王,视太原为“发样之地”,称帝后在太原大兴土木。先在北齐晋阳宫外筑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边筑起高13米、周4公里的仓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晋阳宫。在此同时,隋场帝还征调数十万民工开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师长安和宁武管涔山避暑行辕汾阳宫的两条驰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暂,很快被唐朝取代。而兴唐的李渊父子便是从太原开基立业的。唐高祖李渊曾长期任隋朝的山西河东抚尉使、太原留守等职。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时期也是在太原度过,被人称为“太原公子”。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李渊父子于公元617年誓师晋阳,当年11月便攻人长安,建立唐王朝。太原这段特殊历史使它拥有仅次于长安的重要地位。先被定为“北都”,后又改名“北京”,最后又恢复为“北都”。太原城也随之大大扩展。据新旧《唐书》记载,唐代晋阳已经成为横跨汾河两岸、由三座城池联接组成的大都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称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长21公里,内里包括宫城、大明城、新城、仓城四座小城,把北齐和隋代的宫殿全部囊括进来。东城在汾河东岸,为贞观名臣李副主持修筑。因东城内井水苦涩,难以饮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晋渠”,将晋水从西城外架槽引入东城。东西两城之间,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联谍”的中城,把东西两城连为一体,故又称“连城”,是则天武后时并州长史崔神庆主持兴建。晋阳三城,虽各有城池,又浑然一体,共有城门24道,进退攻守彼此呼应,互为依托,风格独特。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乱,名城晋阳也几易其主。先是后唐的“西京”,随后继为后晋、后汉、北汉的“国都”,这里的动静治乱直接影响到北国与中原。从北齐高洋父子,隋朝杨广,唐朝李渊父子,到五代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塘、后汉刘知远)及北汉的刘祟,这一个个所谓“真龙天子”都是从太原起家夺取天下。太原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故又有“龙城”之称。

晋阳城易守难攻。宋王朝建立已数十年,但晋阳仍在北汉刘氏手中,直到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围城攻打近半年,北汉主刘继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晋阳。宋太宗一则仇视晋阳军民的顽强抵抗,二则惧怕别人再踞晋阳成“龙”,便下令焚毁晋阳城,并引汾水、晋水淹灌废墟,进而使历时1400多年的晋阳古城毁于水火。流离失所的城中百姓纷纷外迁,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东岸的唐明镇。

太原毕竟是北方战略要地,毁掉旧城之后必须再建新城。公元982年,焚灌晋阳后不到三年,宋朝大将潘美便奉旨扩展唐明镇,筑起周围10多里的土城,这便是现在太原城区雏型,太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宋朝统治者避讳“晋阳”、“太原”旧名,便在这座扩大后的土城设置了阳曲县,从此太原又有“阳曲”之称。需要说明的是,赵光义为斩断“龙脉”,杜绝太原再出真龙天子与其争夺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设计成“丁”字形,取“钉”之谐音,以钉死龙脉。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新建的太原发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为一座商贸发达、风光秀丽的北方名城,被誉为“锦绣太原城”。

太原作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历史上名家辈出。春秋时代有著名建筑家董安于,行侠好义的豫让;魏晋时期有史学家王沈、王助,文学家孙绰;唐代有著名诗人王之涣、王翰、王昌龄、白居易;宋代有书画家米芾;金代名诗人李汾,元代戏曲家乔吉,明代文学家罗贯中,清代著名学者傅青主、阎若琚等,均对中华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太原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保存至今的如晋祠古建筑群,天龙山及龙山石窟雕像,祟善寺、双塔寺、净因寺、多福寺、文庙、纯阳宫等,均具有很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理想的旅游场景,让我们逐一加以品味。

太原导游词 篇6

各位游客:

大家好!非常欢迎你们来到太原。我是你们的导游小萌,下面为大家介绍太原。

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枢纽。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辖3县1市6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16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80万,其中市区人口160多万。太原东、西、北三面环山,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过,把市区劈为两半。而5座风格迥异的大桥又将东西两岸紧紧连在一起。市内高楼商厦比肩耸立,绿地公园散落有致,草坪树带随街延伸,尽显壮观的现代都市气派。顺便告诉大家,太原的街道极为规范,凡南北走向皆称路,如建设路、五一路、并州路、解放路、平阳路、新建路、桃园路、滨河路;凡东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泽大街、府东府西街、双塔东西街、胜利街、西矿街、学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断无迷失方向之忧。城周四郊,绿野平畴河渠交错,地肥水美物产丰饶。清徐葡萄、晋祠大米、老陈醋都是四海享誉的名产。晋祠、天龙山、崛围咽山等景观雄奇壮丽,各具风采。因此,古来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古城。传说太原这块地方属于尧帝的子孙所受封的唐国,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称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儿子这一代,改国号为晋。但当时晋国的中心在今天的晋南冀城一带,直到公元前6世纪初晋国的势力才扩展到太原一带。太原古称晋阳,奠基于春秋末期。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初,晋国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择在晋水之北筑城,取名晋阳,其位置约当今天太原市晋源镇的古城营村。赵氏家族以晋阳为据点积蓄势力,奠定霸业。

公元前453年,掌握晋国大权的智伯联合韩、魏攻打赵襄子。赵凭借晋阳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难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发现晋水从龙山那边流来绕城而过,便想出水攻之计,遂掘渠引晋水欲灌晋阳,这便是晋桐智伯渠的来历。赵襄子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里应外合,共灭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晋国之地悉为赵、韩、魏三卿所占,史称“三家分晋”,因有“三晋”之说。到公元前420xx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韩、魏三者的诸侯国地位,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三强,而赵国的都城就是晋阳。晋阳作为赵国首都历20xx年,公元前386年赵迁都河北邯郸。但赵氏在晋阳的基业已逾百年。

战国后期,秦国屡败赵国,随之在晋阳一带置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需要说明的是,太原本义为广阔的平原,战国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带,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为行政名称固定下来。从此,太原即指古之晋阳,晋阳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汉朝太原为北方重镇,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20xx年)在晋阳置并州刺使部,统领太原、上党等六郡。从此太原又称并州。并州之名可能源于太原位于东西两道山脉之间,两山平行谓之并。

西晋末年,并州刺使刘琨为了防御匈奴的侵袭,扩筑晋阳城,使之成为城墙高13米,周长14公里的大城市。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乱,太原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攻占。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万大军攻人晋阳,复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并且成为北魏南下河南、东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权臣高欢于532年在太原设大丞相府,并营造了规模宏大的晋阳宫,太原被称为“别都”。高欢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齐后,虽定都于邮城(河北临漳),但对其发迹之地太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在20xx年间建起大明宫,兴修12院,其辉煌壮丽程度远远超过首都邮城。高洋还在太原西山凿佛龛、雕佛像、建佛寺,在晋水源头修鱼沼飞梁。太原面貌为之一新。

太原的黄金时代是隋唐两朝。隋场帝杨广在即位前被封晋王,视太原为“发样之地”,称帝后在太原大兴土木。先在北齐晋阳宫外筑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边筑起高13米、周4公里的仓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晋阳宫。在此同时,隋场帝还征调数十万民工开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师长安和宁武管涔山避暑行辕汾阳宫的两条驰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暂,很快被唐朝取代。而兴唐的李渊父子便是从太原开基立业的。唐高祖李渊曾长期任隋朝的山西河东抚尉使、太原留守等职。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时期也是在太原度过,被人称为“太原公子”。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李渊父子于公元620xx年誓师晋阳,当年11月便攻人长安,建立唐王朝。太原这段特殊历史使它拥有仅次于长安的重要地位。先被定为“北都”,后又改名“北京”,最后又恢复为“北都”。太原城也随之大大扩展。据新旧《唐书》记载,唐代晋阳已经成为横跨汾河两岸、由三座城池联接组成的大都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称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长21公里,内里包括宫城、大明城、新城、仓城四座小城,把北齐和隋代的宫殿全部囊括进来。东城在汾河东岸,为贞观名臣李副主持修筑。因东城内井水苦涩,难以饮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晋渠”,将晋水从西城外架槽引入东城。东西两城之间,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联谍”的中城,把东西两城连为一体,故又称“连城”,是则天武后时并州长史崔神庆主持兴建。晋阳三城,虽各有城池,又浑然一体,共有城门24道,进退攻守彼此呼应,互为依托,风格独特。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乱,名城晋阳也几易其主。先是后唐的“西京”,随后继为后晋、后汉、北汉的“国都”,这里的动静治乱直接影响到北国与中原。从北齐高洋父子,隋朝杨广,唐朝李渊父子,到五代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塘、后汉刘知远)及北汉的刘祟,这一个个所谓“真龙天子”都是从太原起家夺取天下。太原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故又有“龙城”之称。

晋阳城易守难攻。宋王朝建立已数十年,但晋阳仍在北汉刘氏手中,直到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围城攻打近半年,北汉主刘继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晋阳。宋太宗一则仇视晋阳军民的顽强抵抗,二则惧怕别人再踞晋阳成“龙”,便下令焚毁晋阳城,并引汾水、晋水淹灌废墟,进而使历时1400多年的晋阳古城毁于水火。流离失所的城中百姓纷纷外迁,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东岸的唐明镇。

太原毕竟是北方战略要地,毁掉旧城之后必须再建新城。公元982年,焚灌晋阳后不到三年,宋朝大将潘美便奉旨扩展唐明镇,筑起周围10多里的土城,这便是现在太原城区雏型,太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宋朝统治者避讳“晋阳”、“太原”旧名,便在这座扩大后的土城设置了阳曲县,从此太原又有“阳曲”之称。需要说明的是,赵光义为斩断“龙脉”,杜绝太原再出真龙天子与其争夺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设计成“丁”字形,取“钉”之谐音,以钉死龙脉。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新建的太原发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为一座商贸发达、风光秀丽的北方名城,被誉为“锦绣太原城”。

宋朝后期及金元两代,北方又是乱世,太原城又遭战火之劫。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军进入太原时,这里已是一座人烟罕见的空城了。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儿子朱为晋王,坐镇全国九边重镇之首的太原,经略北边防务。朱命永平侯谢成扩建城池,谢成在宋城基础上向东南北三面扩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砖城,城上建4座角楼、8座门楼、92座敌楼。至今太原许多地名仍沿用当时城门名,如大南门、小东门、大北门、旱西门等。 清代以太原为山西省会。民国时期始设太原市(1920xx年)。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区面积为30平方公里,人口20余万。解放后近半个世纪,太原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拥有160万市民的大都市,而且是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太原作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历史上名家辈出。春秋时代有著名建筑家董安于,行侠好义的豫让;魏晋时期有史学家王沈、王助,文学家孙绰;唐代有著名诗人王之涣、王翰、王昌龄、白居易;宋代有书画家米芾;金代名诗人李汾,元代戏曲家乔吉,明代文学家罗贯中,清代著名学者傅青主、阎若琚等,均对中华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太原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保存至今的如晋祠古建筑群,天龙山及龙山石窟雕像,祟善寺、双塔寺、净因寺、多福寺、文庙、纯阳宫等,均具有很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理想的旅游场景,让我们逐一加以品味。

太原导游词 篇7

太原市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较大,无霜期较长,日照充足。年平均降雨量456毫米,年平均气温9.5℃,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6.8℃;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3.5℃。全年日照时数2808小时。

太原市地处大陆内部,距东部海岸线较远,其西北部为广阔的欧亚大陆腹地。在全国气候区划中,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理环境三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太原地区所处的北半球中纬度地理位置和山西高原的地理环境,使之能够接受较强的太阳辐射,光能热量比较丰富,在农业光能利用划分上属于高照率范畴;同时,受西风环流的控制及较高的太阳辐射的影响,又使其气候干燥,降雨偏少,昼夜温差大,是典型的的大陆性气候。

太,古通“大”,如太宰亦作“大宰”,太子亦作“大子”;大、太也有差异,太者大加一点,犹言比大还大,表示大之不尽,或谓很大、极大。

原,指宽广平坦的地形,若平原、高原、草原、沙原、苔原者然。中国最早诠释词义的专著《尔雅》说:“广平曰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皆“原”之妙用。

太原,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而闻名天下。太原文化渊源淳厚,与全国任何一个历史古城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杭州、开封、洛阳在内,都毫不逊色。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盛赞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镇,非贤莫居”。历史文化是古城太原最大的一笔精神财富。太原曾经是唐尧故地、战国名城、太原故国、北朝霸府、天王北都、中原北门、九边重镇、晋商故里……“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只要来过太原的人,都会深深地陶醉在它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之中。

太原导游词 篇8

欢迎大家来太原旅游!在游览太原的景点名胜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太原和历史上的太 原。

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枢纽。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辖3县1市6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168 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80万,其中市区人口160多万。太原东、西、北三面环山,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过,把市区劈为两半。而5座风格迥异的大桥又将东西两岸紧紧连在一起。市内高楼商厦比肩耸立,绿地公园散落有致,草坪树带随街延伸,尽显壮观的现代都市气派。顺便告诉大家,太原的街道极为规范,凡南北走向皆称路,如建设路、五一路、并州路、解放路、平阳路、新建路、桃园路、滨河路;凡东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泽大街、府东府西街、双塔东西街、胜利街、西矿街、学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断无迷失方向之忧。城周四郊,绿野平畴河渠交错,地肥水美物产丰饶。清徐葡萄、晋祠大米、老陈醋都是四海享誉的名产。晋祠、天龙山、崛围咽山等景观雄奇壮丽,各具风采。因此,古来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古城。传说太原这块地方属于尧帝的子孙所受封的唐国,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称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儿子这一代,改国号为晋。但当时晋国的中心在今天的晋南冀城一带,直到公元前6世纪初晋国的势力才扩展到太原一带。太原古称晋阳,奠基于春秋末期。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初,晋国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择在晋水之北筑城,取名晋阳,其位置约当今天太原市晋源镇的古城营村。赵氏家族以晋阳为据点积蓄势力,奠定霸业。

公元前453年,掌握晋国大权的智伯联合韩、魏攻打赵襄子。赵凭借晋阳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难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发现晋水从龙山那边流来绕城而过,便想出水攻之计,遂掘渠引晋水欲灌晋阳,这便是晋桐智伯渠的来历。赵襄子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里应外合,共灭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晋国之地悉为赵、韩、魏三卿所占,史称“三家分晋”,因有“三晋”之说。到公元前420xx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韩、魏三者的诸侯国地位,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三强,而赵国的都城就是晋阳。晋阳作为赵国首都历20xx年,公元前386年赵迁都河北邯郸。但赵氏在晋阳的基业已逾百年。

战国后期,秦国屡败赵国,随之在晋阳一带置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需要说明的是,太原本义为广阔的平原,战国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带,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为行政名称固定下来。从此,太原即指古之晋阳,晋阳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汉朝太原为北方重镇,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20xx年)在晋阳置并州刺使部,统领太原、上党等六郡。从此太原又称并州。并州之名可能源于太原位于东西两道山脉之间,两山平行谓之并。

西晋末年,并州刺使刘琨为了防御匈奴的侵袭,扩筑晋阳城,使之成为城墙高13米,周长14公里的大城市。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乱,太原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攻占。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万大军攻人晋阳,复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并且成为北魏南下河南、东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权臣高欢于532年在太原设大丞相府,并营造了规模宏大的晋阳宫,太原被称为“别都”。高欢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齐后,虽定都于邮城(河北临漳),但对其发迹之地太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在20xx年间建起大明宫,兴修12院,其辉煌壮丽程度远远超过首都邮城。高洋还在太原西山凿佛龛、雕佛像、建佛寺,在晋水源头修鱼沼飞梁。太原面貌为之一新。

太原的黄金时代是隋唐两朝。隋场帝杨广在即位前被封晋王,视太原为“发样之地”,称帝后在太原大兴土木。先在北齐晋阳宫外筑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边筑起高13米、周4公里的仓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晋阳宫。在此同时,隋场帝还征调数十万民工开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师长安和宁武管涔山避暑行辕汾阳宫的两条驰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暂,很快被唐朝取代。而兴唐的李渊父子便是从太原开基立业的。唐高祖李渊曾长期任隋朝的山西河东抚尉使、太原留守等职。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时期也是在太原度过,被人称为“太原公子”。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李渊父子于公元620xx年誓师晋阳,当年11月便攻人长安,建立唐王朝。太原这段特殊历史使它拥有仅次于长安的重要地位。先被定为“北都”,后又改名“北京”,最后又恢复为“北都”。太原城也随之大大扩展。据新旧《唐书》记载,唐代晋阳已经成为横跨汾河两岸、由三座城池联接组成的大都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称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长 21公里,内里包括宫城、大明城、新城、仓城四座小城,把北齐和隋代的宫殿全部囊括进来。东城在汾河东岸,为贞观名臣李副主持修筑。因东城内井水苦涩,难以饮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晋渠”,将晋水从西城外架槽引入东城。东西两城之间,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联谍”的中城,把东西两城连为一体,故又称“连城 ”,是则天武后时并州长史崔神庆主持兴建。晋阳三城,虽各有城池,又浑然一体,共有城门24道,进退攻守彼此呼应,互为依托,风格独特。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乱,名城晋阳也几易其主。先是后唐的“西京”,随后继为后晋、后汉、北汉的“国都”,这里的动静治乱直接影响到北国与中原。从北齐高洋父子,隋朝杨广,唐朝李渊父子,到五代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塘、后汉刘知远)及北汉的刘祟,这一个个所谓“真龙天子”都是从太原起家夺取天下。太原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故又有“龙城”之称。

晋阳城易守难攻。宋王朝建立已数十年,但晋阳仍在北汉刘氏手中,直到太平兴国四年(公元 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围城攻打近半年,北汉主刘继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晋阳。宋太宗一则仇视晋阳军民的顽强抵抗,二则惧怕别人再踞晋阳成“龙”,便下令焚毁晋阳城,并引汾水、晋水淹灌废墟,进而使历时1400多年的晋阳古城毁于水火。流离失所的城中百姓纷纷外迁,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东岸的唐明镇。

太原毕竟是北方战略要地,毁掉旧城之后必须再建新城。公元982年,焚灌晋阳后不到三年,宋朝大将潘美便奉旨扩展唐明镇,筑起周围10多里的土城,这便是现在太原城区雏型,太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宋朝统治者避讳“晋阳”、“太原”旧名,便在这座扩大后的土城设置了阳曲县,从此太原又有“阳曲”之称。需要说明的是,赵光义为斩断“龙脉”,杜绝太原再出真龙天子与其争夺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设计成“丁”字形,取“钉”之谐音,以钉死龙脉。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新建的太原发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为一座商贸发达、风光秀丽的北方名城,被誉为“锦绣太原城”。

宋朝后期及金元两代,北方又是乱世,太原城又遭战火之劫。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军进入太原时,这里已是一座人烟罕见的空城了。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儿子朱棡为晋王,坐镇全国九边重镇之首的太原,经略北边防务。朱棡命永平侯谢成扩建城池,谢成在宋城基础上向东南北三面扩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砖城,城上建4座角楼、8座门楼、92座敌楼。至今太原许多地名仍沿用当时城门名,如大南门、小东门、大北门、旱西门等。 清代以太原为山西省会。民国时期始设太原市(1920xx年)。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区面积为 30平方公里,人口20余万。解放后近半个世纪,太原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拥有160万市民的大都市,而且是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太原作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历史上名家辈出。春秋时代有著名建筑家董安于,行侠好义的豫让;魏晋时期有史学家王沈、王助,文学家孙绰;唐代有著名诗人王之涣、王翰、王昌龄、白居易;宋代有书画家米芾;金代名诗人李汾,元代戏曲家乔吉,明代文学家罗贯中,清代著名学者傅青主、阎若琚等,均对中华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太原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保存至今的如晋祠古建筑群,天龙山及龙山石窟雕像,祟善寺、双塔寺、净因寺、多福寺、文庙、纯阳宫等,均具有很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理想的旅游场景。

太原导游词 篇9

汾河公园是位于太原市中心的大型城市生态景观公园,是具有中国北方园林风格和太原汾河地域文化的山水园,全长6公里,宽500米,占地300公顷,形成了130万平方米水面和130万平方米绿地,是太原市目前最大、最集中的公共绿地游乐场所。同时也是太原城区汾河段蓄水美化工程,人工复式河槽由中隔墙分成东西两渠,东侧清水渠,宽220米,由四道橡胶坝分为八级蓄水湖面;西侧浑水渠宽80米,排泄上游洪水和水库灌溉输水。东西两岸各布置一条箱形排污暗涵,接纳城市排污管道和边山支沟来水,送至下游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

在公园两岸带状绿化平台上分布着4个主题广场、6个自然景区和7个观光景点。沿汾河西岸“晋汾古韵”广场上,治汾始祖台骀雕像栩栩如生,可追寻汾水的渊源;“梨园余音”广场上,戏剧脸谱古意盎然,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三晋戏曲文化;“五环生辉”广场健身体育活动设施完备,活力四溢,充满动感。沿汾河东岸,可领略古晋阳八景之一“汾河晚渡”的绮丽动人景色;“雁丘景点”依汾河古老传说而建,元好问的千古诗句为此平添几分婉约;巧妙地利用了橡胶坝运行设施形成的“沙滩碧水”、“游泳池”、“钓鱼池”和“画舫”,充满现代体育健身特色,还有亲临水面的“日台”、“七亭”、“渡口”及“乐坛”等景点。在湖面上荡漾的游船及在主园路通行的观光车穿梭自如,可引游人游遍各个景区。凡有台阶的广场均专门设计了无障碍通道,欧式风格的商品售卖点平均分布,游览其间更觉方便轻松。

汾河公园湖面之上点缀有彩色橡胶坝、大型音乐喷泉、鸟岛、绿洲,现代与自然的交融,人与水的亲和,展现出一幅波光潋滟,水天一色的画面。夜幕降临,遍布各景区的30种风格各异的4000余盏灯饰与滨河东西路四条光带交相辉映,设计精巧的广场地灯为公园再现了色彩斑斓的立体美景。整个公园动静结合,过去、现在、未来有机融会,流连其中,可享受省城最大自然生态的情景,同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对话,静静品味汾河公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纯净的生态美景。

太原汾河公园的建设,提升了城市形象,也让人们直接感受到城市生态的变化。上一个星期天,来到了位于太原汾河两岸的汾河公园。

汾河公园纵贯市区南北6公里,宽500米,占地300万平方米。4个广场,11个景点,178万平方米的水面和130万平方米的绿地,构成了公园特有的美;横跨汾河的5座大桥和滨河两路上的车流,又可使人尽享一种流动美。凝固美与流动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

创造“人、城市、生态、文化”的多元共生空间是公园的理念。白天,漫步公园,放眼四望:青青的草坪,使人真想上去打几个滚;清澈碧绿的水面,微风轻拂,泛起一圈圈涟漪,拖起无数光带,恰似一条条素绢在水面飘动……分布在东西两岸的“柳溪春晓”、“千禧龙腾”、“汾河晚渡”等景区,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了人与生态融合的意境。

莺歌燕舞、水天一色的景观是美丽的、祥和的、也是旖旎和谐的:绿荫满目、鸟飞鱼跃的景观是人类共同思念的、向往的、也是梦寐已久的`。在汾河景区的林荫小路上,当您看见仙鹤翩翩起舞在湖中,野鸭双双戏水于水面,我相信,您的目光是欣喜而湿润的,您的呼唤是感激而虔诚的

汾河景区建成后,太原市建设管理委员会、太原市汾河景区管理委员会特别邀请并大力支持胡少荣先生对汾河景区的鸟类生存、繁衍情况进行研究,他在20__年3月初至9月底短短7个月的时间内,就在汾河景区的拍摄到48种鸟,其中有濒临绝迹的紫背苇。建国初期在汾河太原城区段从来没有发现过的灰头麦鸡、黄斑苇(ChineseLittle Bittern)、花凫、高跷鸻、紫鹭、白骨顶等珍稀鸟类。

婉转的鸟鸣朝朝暮暮、起落的翅膀春去秋来,它们在传递着一个信息:文明是自然的延伸。人的家园,就应该是充满绿色、充满生命、充满爱心的空间!

夜晚,走进公园,仿佛徜徉在银河里,那盏盏灯,倒映在河里,五光十色的河面,波光闪烁。那被镁钠灯勾勒出其轮廓的大桥,就像玉带缠在太原的腰际,闪着柔光,把人带进了水晶宫……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然而,两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黑水横流,被人喻为太原的“龙须沟”呢?而今这些景点与广场的交织,构成了最具魅力的城市美景。

汾河晚渡为“古晋阳八景”之一。此处位于西山最佳观赏点。与对岸的小木屋和水中的鸟岛相望,入口耸立的石坊为码头标志,几何构成的景点,当夕阳斜照、红霞满天,河面浮光耀金,舟行景随,游人泛舟其间或凭栏远眺,如画胜境,可一览无余。

这一靓丽明珠定会更加璀璨,更加夺目。

太原导游词 篇10

欢迎大家来太原旅游!在游览太原的景点名胜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太原和历史上的太原。

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枢纽。

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辖3县1市6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16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80万,其中市区人口160多万。

太原东、西、北三面环山,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过,把市区劈为两半。

而5座风格迥异的大桥又将东西两岸紧紧连在一起。

市内高楼商厦比肩耸立,绿地公园散落有致,草坪树带随街延伸,尽显壮观的现代都市气派。

顺便告诉大家,太原的街道极为规范,凡南北走向皆称路,如建设路、五一路、并州路、解放路、平阳路、新建路、桃园路、滨河路;凡东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泽大街、府东府西街、双塔东西街、胜利街、西矿街、学府街。

使行人倍感方便,断无迷失方向之忧。

城周四郊,绿野平畴河渠交错,地肥水美物产丰饶。

清徐葡萄、晋祠大米、老陈醋都是四海享誉的名产。

晋祠、天龙山、崛围咽山等景观雄奇壮丽,各具风采。

因此,古来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古城。

传说太原这块地方属于尧帝的子孙所受封的唐国,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称唐叔虞。

到唐叔虞的儿子这一代,改国号为晋。

但当时晋国的中心在今天的晋南冀城一带,直到公元前6世纪初晋国的势力才扩展到太原一带。

太原古称晋阳,奠基于春秋末期。

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初,晋国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择在晋水之北筑城,取名晋阳,其位置约当今天太原市晋源镇的古城营村。

赵氏家族以晋阳为据点积蓄势力,奠定霸业。

公元前453年,掌握晋国大权的智伯联合韩、魏攻打赵襄子。

赵凭借晋阳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难以得手。

智伯急中生智,发现晋水从龙山那边流来绕城而过,便想出水攻之计,遂掘渠引晋水欲灌晋阳,这便是晋桐智伯渠的来历。

赵襄子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里应外合,共灭智氏,瓜分其地。

至此,晋国之地悉为赵、韩、魏三卿所占,史称“三家分晋”,因有“三晋”之说。

到公元前4XX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韩、魏三者的诸侯国地位,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三强,而赵国的都城就是晋阳。

晋阳作为赵国首都历17年,公元前386年赵迁都河北邯郸。

但赵氏在晋阳的基业已逾百年。

战国后期,秦国屡败赵国,随之在晋阳一带置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

需要说明的是,太原本义为广阔的平原,战国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带,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为行政名称固定下来。

从此,太原即指古之晋阳,晋阳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汉朝太原为北方重镇,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XX年)在晋阳置并州刺使部,统领太原、上党等六郡。

从此太原又称并州。

并州之名可能源于太原位于东西两道山脉之间,两山平行谓之并。

西晋末年,并州刺使刘琨为了防御匈奴的侵袭,扩筑晋阳城,使之成为城墙高13米,周长14公里的大城市。

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乱,太原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攻占。

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万大军攻人晋阳,复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并且成为北魏南下河南、东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权臣高欢于532年在太原设大丞相府,并营造了规模宏大的晋阳宫,太原被称为“别都”。

高欢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齐后,虽定都于邮城(河北临漳),但对其发迹之地太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

在27年间建起大明宫,兴修12院,其辉煌壮丽程度远远超过首都邮城。

高洋还在太原西山凿佛龛、雕佛像、建佛寺,在晋水源头修鱼沼飞梁。

太原面貌为之一新。

太原的黄金时代是隋唐两朝。

隋场帝杨广在即位前被封晋王,视太原为“发样之地”,称帝后在太原大兴土木。

先在北齐晋阳宫外筑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边筑起高13米、周4公里的仓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晋阳宫。

在此同时,隋场帝还征调数十万民工开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师长安和宁武管涔山避暑行辕汾阳宫的两条驰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暂,很快被唐朝取代。

而兴唐的李渊父子便是从太原开基立业的。

唐高祖李渊曾长期任隋朝的山西河东抚尉使、太原留守等职。

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时期也是在太原度过,被人称为“太原公子”。

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李渊父子于公元617年誓师晋阳,当年11月便攻人长安,建立唐王朝。

太原这段特殊历史使它拥有仅次于长安的重要地位。

先被定为“北都”,后又改名“北京”,最后又恢复为“北都”。

太原城也随之大大扩展。

据新旧《唐书》记载,唐代晋阳已经成为横跨汾河两岸、由三座城池联接组成的大都市。

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称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长21公里,内里包括宫城、大明城、新城、仓城四座小城,把北齐和隋代的宫殿全部囊括进来。

东城在汾河东岸,为贞观名臣李副主持修筑。

因东城内井水苦涩,难以饮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晋渠”,将晋水从西城外架槽引入东城。

东西两城之间,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联谍”的中城,把东西两城连为一体,故又称“连城”,是则天武后时并州长史崔神庆主持兴建。

晋阳三城,虽各有城池,又浑然一体,共有城门24道,进退攻守彼此呼应,互为依托,风格独特。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乱,名城晋阳也几易其主。

先是后唐的“西京”,随后继为后晋、后汉、北汉的“国都”,这里的动静治乱直接影响到北国与中原。

从北齐高洋父子,隋朝杨广,唐朝李渊父子,到五代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塘、后汉刘知远)及北汉的刘祟,这一个个所谓“真龙天子”都是从太原起家夺取天下。

太原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故又有“龙城”之称。

晋阳城易守难攻。

宋王朝建立已数十年,但晋阳仍在北汉刘氏手中,直到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围城攻打近半年,北汉主刘继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晋阳。

宋太宗一则仇视晋阳军民的顽强抵抗,二则惧怕别人再踞晋阳成“龙”,便下令焚毁晋阳城,并引汾水、晋水淹灌废墟,进而使历时1400多年的晋阳古城毁于水火。

流离失所的城中百姓纷纷外迁,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东岸的唐明镇。

太原毕竟是北方战略要地,毁掉旧城之后必须再建新城。

公元982年,焚灌晋阳后不到三年,宋朝大将潘美便奉旨扩展唐明镇,筑起周围10多里的土城,这便是现在太原城区雏型,太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宋朝统治者避讳“晋阳”、“太原”旧名,便在这座扩大后的土城设置了阳曲县,从此太原又有“阳曲”之称。

需要说明的是,赵光义为斩断“龙脉”,杜绝太原再出真龙天子与其争夺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设计成“丁”字形,取“钉”之谐音,以钉死龙脉。

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

新建的太原发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为一座商贸发达、风光秀丽的北方名城,被誉为“锦绣太原城”。

宋朝后期及金元两代,北方又是乱世,太原城又遭战火之劫。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军进入太原时,这里已是一座人烟罕见的空城了。

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儿子朱棡为晋王,坐镇全国九边重镇之首的太原,经略北边防务。

朱棡命永平侯谢成扩建城池,谢成在宋城基础上向东南北三面扩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砖城,城上建4座角楼、8座门楼、92座敌楼。

至今太原许多地名仍沿用当时城门名,如大南门、小东门、大北门、旱西门等。

清代以太原为山西省会。

民国时期始设太原市(1927年)。

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区面积为30平方公里,人口20余万。

解放后近半个世纪,太原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拥有160万市民的大都市,而且是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太原作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历史上名家辈出。

春秋时代有著名建筑家董安于,行侠好义的豫让;魏晋时期有史学家王沈、王助,文学家孙绰;唐代有著名诗人王之涣、王翰、王昌龄、白居易;宋代有书画家米芾;金代名诗人李汾,元代戏曲家乔吉,明代文学家罗贯中,清代著名学者傅青主、阎若琚等,均对中华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太原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保存至今的如晋祠古建筑群,天龙山及龙山石窟雕像,祟善寺、双塔寺、净因寺、多福寺、文庙、纯阳宫等,均具有很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理想的旅游场景,让我们逐一加以品

太原汾河公园导游词

汾河公园是位于太原市中心的大型城市生态景观公园,是具有中国北方园林风格和太原汾河地域文化的山水园,全长6公里,宽500米,占地300公顷,形成了130万平方米水面和130万平方米绿地,是太原市目前最大、最集中的公共绿地游乐场所。

同时也是太原城区汾河段蓄水美化工程,人工复式河槽由中隔墙分成东西两渠,东侧清水渠,宽220米,由四道橡胶坝分为三级蓄水湖面;西侧浑水渠宽80米,排泄上游洪水和水库灌溉输水。

东西两岸各布置一条箱形排污暗涵,接纳城市排污管道和边山支沟来水,送至下游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

在公园两岸带状绿化平台上分布着4个主题广场、6个自然景区和7个观光景点。

沿汾河西岸“晋汾古韵”广场上,治汾始祖台骀雕像栩栩如生,可追寻汾水的渊源;“梨园余音”广场上,戏剧脸谱古意盎然,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三晋戏曲文化;“五环生辉”广场健身体育活动设施完备,活力四溢,充满动感。

沿汾河东岸,可领略古晋阳八景之一“汾河晚渡”的绮丽动人景色;“雁丘景点”依汾河古老传说而建,元好问的千古诗句为此平添几分婉约;巧妙地利用了橡胶坝运行设施形成的“沙滩碧水”、“游泳池”、“钓鱼池”和“画舫”,充满现代体育健身特色,还有亲临水面的“日台”、“七亭”、“渡口”及“乐坛”等景点。

在湖面上荡漾的游船及在主园路通行的观光车穿梭自如,可引游人游遍各个景区。

凡有台阶的广场均专门设计了无障碍通道,欧式风格的商品售卖点平均分布,游览其间更觉方便轻松。

汾河公园湖面之上点缀有彩色橡胶坝、大型音乐喷泉、鸟岛、绿洲,现代与自然的交融,人与水的亲和,展现出一幅波光潋滟,水天一色的画面。

夜幕降临,遍布各景区的30种风格各异的4000余盏灯饰与滨河东西路四条光带交相辉映,设计精巧的广场地灯为公园再现了色彩斑斓的立体美景。

整个公园动静结合,过去、现在、未来有机融会,流连其中,可享受省城最大自然生态的情景,同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对话,静静品味汾河公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纯净的生态美景。

太原汾河公园的建设,提升了城市形象,也让人们直接感受到城市生态的变化。

上一个星期天,记者来到了位于太原汾河两岸的汾河公园。

汾河公园纵贯市区南北6公里,宽500米,占地300万平方米。

4个广场,11个景点,178万平方米的水面和130万平方米的绿地,构成了公园特有的美;横跨汾河的5座大桥和滨河两路上的车流,又可使人尽享一种流动美。

凝固美与流动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

创造“人、城市、生态、文化”的多元共生空间是公园的理念。

白天,漫步公园,放眼四望:青青的草坪,使人真想上去打几个滚;清澈碧绿的水面,微风轻拂,泛起一圈圈涟漪,拖起无数光带,恰似一条条素绢在水面飘动……分布在东西两岸的“柳溪春晓”、“千禧龙腾”、“汾河晚渡”等景区,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了人与生态融合的意境。

莺歌燕舞、水天一色的景观是美丽的、祥和的、也是旖旎和谐的:绿荫满目、鸟飞鱼跃的景观是人类共同思念的、向往的、也是梦寐已久的。

在汾河景区的林荫小路上,当您看见仙鹤翩翩起舞在湖中,野鸭双双戏水于水面,我相信,您的目光是欣喜而湿润的,您的呼唤是感激而虔诚的--

汾河景区建成后,太原市建设管理委员会、太原市汾河景区管理委员会特别邀请并大力支持胡少荣先生对汾河景区的鸟类生存、繁衍情况进行研究,他在20xx年3月初至9月底短短7个月的时间内,就在汾河景区的拍摄到48种鸟,其中有濒临绝迹的紫背苇。

建国初期在汾河太原城区段从来没有发现过的灰头麦鸡、黄斑苇(Chinese Little Bittern)、花凫、高跷鸻、紫鹭、白骨顶等珍稀鸟类。

婉转的鸟鸣朝朝暮暮、起落的翅膀春去秋来,它们在传递着一个信息:文明是自然的延伸。

人的家园,就应该是充满绿色、充满生命、充满爱心的空间!

夜晚,走进公园,仿佛徜徉在银河里,那盏盏灯,倒映在河里,五光十色的河面,波光闪烁。

那被镁钠灯勾勒出其轮廓的大桥,就像玉带缠在太原的腰际,闪着柔光,把人带进了水晶宫……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然而,两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黑水横流,被人喻为太原的“龙须沟”呢?而今这些景点与广场的交织,构成了最具魅力的城市美景。

汾河晚渡为“古晋阳八景”之一。

此处位于西山最佳观赏点。

与对岸的小木屋和水中的鸟岛相望,入口耸立的石坊为码头标志,几何构成的景点,当夕阳斜照、红霞满天,河面浮光耀金,舟行景随,游人泛舟其间或凭栏远眺,如画胜境,可一览无余。

这一靓丽明珠定会更加璀璨,更加夺目。

太原导游词 篇11

太原位于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的北端,于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全市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地处南北同蒲和石太铁路线的交汇处。海拔最高点为2,670米,最低点为760米,平均海拔约80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0′~113°09′,北纬37°27′~38°25′。区域轮廓呈蝙蝠形,东西横距约144公里,南北纵约107公里。

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横贯太原市全境,流经境内约100公里。市区东有太行山阻隔,西有吕梁山。

太原(英语:Municipality ofTaiyuan)简称并,别称为并州,古称晋阳,同时也称“龙城”,九朝之都。市中心位于北纬37°54′,东经112°33′。太原市共辖6个市辖区、3个县、1个县级市。太原市政府位于杏花岭区新建路。

全市面积6988平方千米(中国地级行政区第207名)。其中市区面积1460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20__年)438平方千米。

太原有着4770余年的建城史。自商周以来太原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中心,被称为唐、晋、晋阳、并州、北京、北都、龙城、太原等。方言为太原话(Taiyuandialect)。有着四千七百多年历史的太原是龙潜之地。历史上许多皇帝都与这座城市有过特别密切的关系,因此被称为龙城。大禹曾建都在晋阳。周成王桐叶封弟把叔虞封到太原建立唐。三家分晋赵国定都于晋阳。前秦、东魏、北齐、北晋、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曾定都于太原(晋阳)或以太原为政治中心。隋朝太原是北都,也称北京。晋朝,唐朝起源于晋阳。从商周至今太原和北平一直华北最大两座城市。

根据太原市规划,太原市将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文化休闲之都、副省级城市、华北第一大城市。到20__年,太原市常住人口将达到80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7%,同时全面实现建设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和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

太原导游词 篇12

在山西太原市东南郊郝庄村南。原名永祚寺,因寺内双塔高耸,俗呼今名。明万历年间高僧佛登奉敕建造。现存寺内主要建筑,全为砖构,大殿及东西配殿形制,用青砖雕以仿木结构建筑,有檐柱、斗拱及瓦檐,雕工洗炼,富丽精巧。

大殿为两层重檐楼阁式,内置砖雕藻井,玲珑雅致。寺侧砖塔两座,名文宣。平面八角形,十三级,高54.7米,檐下镂以斗拱,檐上饰有琉璃兽,绚丽壮观。塔内有梯踏道,可登顶层,凭窗远眺,太原风光历历在目。人们出入太原,双塔寺首先映入眼帘,成为太原的标志。寺内牡丹遍地,枝老叶茂,传为明代所植。

华池县双塔寺遗址及双塔简介:双塔寺遗址和石造像塔位于甘肃庆阳华池县林镇乡张岔村双塔沟和豹子川河交汇处的台地上,寺院和两座石造像塔始建于金正隆至大定年间(11561189),筹建人有寺院主持僧普恩、德敬和保义校尉,华池寨主李世雄等人,当时名为石塔院,后于大安年间又更名为兴教院。

这是一处佛教寺院。寺院历元、明至清乾隆年间废弃。现存寺院遗址主要有三圣殿、三门殿、伽蓝殿、双音阁、钟楼等建筑的残墙与基础及两座造像塔。造像塔通体遍雕佛、菩萨、弟子、供养人,伎乐天等造像,还有涅等本生故事,全塔造像多达3600余身;二号塔造像较少,全塔615身,塔高13层11.98米。双塔造型秀丽,结构严谨,雕凿细腻,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无名工匠精湛的工艺技巧和完善的艺术造型,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20__年5月至7月间对寺院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石碑、经幢、陶石建筑构件等文物370多件,标本267件,尤其是许多珍贵的文字铭刻,记录了寺院的名称、始建年代和筹建人等。1963年2月、1981年9月两次经省人民zheng府审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原导游词 篇13

太原双塔寺,位于太原市城区东南方向,距市中心四公里左右的郝庄村南之向山脚畔。这里,绿树红墙,宝塔梵殿,龛阁玲珑,碑碣栉比,花卉溢香,松柏凝翠,肃穆幽静,古香古色。双塔寺的建筑方位,一反我国千百年来寺院建筑坐北朝南的传统习惯,因地势而拓建,居高临下,坐南朝北。可谓背拥太行群峰,面俯汾水一带。身临其境,凭着古老的塔身,可广瞰古城太原之全貌,晋中盆地之沃野千畴。双塔寺始建于明代万历中叶,大约在万历二十五年至三十年之间(公元1597——1602年),距今38O余年。

初创之时,还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所寺院,也没有达到现在这样的规模。那时,仅建了一座补辅太原“文运”不足的文峰塔,取名“宣文塔”,即如今偏于东南隅的那座旧塔。至于那紧靠塔而建的几间简陋寺舍,而今早已荡然无存。当时,寺名也不叫“永祚寺”,而是叫做“永明寺”。关于“永明寺”和“宣文塔”的起建原因,明万历本《山西通志》和万历本《太原府志》都曾作过明确的记载。

福登计划中的.寺院规模是非常宏伟的,除了目前现存的后院三座大殿外,还有天王殿、后院门庭、前院诸殿和山门的殿堂。然而,终因年迈体弱,积劳成疾,无法完成其计划,于这年(万历四十年)秋天九月,完成新塔之后,抱病返回五台山,不久即圆寂于台怀镇显通寺。这个终未能完工的塔寺,遂更名“永祚寺”,两塔均定名为“宣文塔”。寺庙依山而建,坐南朝北,由前院、后院、塔院三部分组成,占地总面积3万平方米。塔院现存双塔、过殿和后殿。后院现存大雄宝殿、三圣阁、排堂、方丈等建筑。寺内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皆系无量殿形制,以青砖雕仿木结构建造。

三圣祠,原名观音阁,面阔三间,长16.75米,深9.7米。处在当心间顶部的砖雕藻井,被认为是双塔寺砖雕艺术和建筑艺术中的代表作。正中龛内为观音大师彩塑。塑像高2米,造型丰满,线条流畅,是为明代彩塑中的精品。

双塔位于双塔寺最高之处,均在寺之东南,名宣文塔。两塔均为八角13层,高约54.7米。砖筑楼阁式,塔表仿木结构,用砖磨刻成斗拱、坊和檐椽,塔内设踏阶可盘旋而上,直达最上层。两塔相距60米,塔高54.85米,十三层,底层高7米,八角形,砖石结构。塔表面,用精美的砖雕、斗供、琉璃、飞檐装饰。飞檐上,嵌饰各色鸟兽、花卉、人物。塔顶,为八角攒尖式。塔内有梯踏道,可登顶层,凭窗远眺,太原风光历历在目。

太原导游词 篇14

欢迎大家来太原旅游!在游览太原的景点名胜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太原和历史上的太 原。

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枢纽。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辖3县1市6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16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80万,其中市区人口160多万。太原东、西、北三面环山,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过,把市区劈为两半。而5座风格迥异的大桥又将东西两岸紧紧连在一起。市内高楼商厦比肩耸立,绿地公园散落有致,草坪树带随街延伸,尽显壮观的现都市气派。顺便告诉大家,太原的街道极为规范,凡南北走向皆称路,如建设路、五一路、并州路、解放路、平阳路、新建路、桃园路、滨河路;凡东西走向均叫街,如迎ze大街、府东府西街、双塔东西街、胜利街、西矿街、学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断无迷失方向之忧。城周四郊,绿野平畴河渠交错,地肥水美物产丰饶。清徐葡萄、晋祠大米、老陈醋都是四海享誉的名产。晋祠、天龙山、崛围咽山等景观雄奇壮丽,各具风采。因此,古来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古城。传说太原这块地方属于尧帝的子孙所受封的唐国,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称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儿子这一,改国号为晋。但当时晋国的中心在今天的晋南冀城一带,直到公元前6世纪初晋国的势力才扩展到太原一带。太原古称晋阳,奠基于春秋末期。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初,晋国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择在晋水之北筑城,取名晋阳,其位置约当今天太原市晋源镇的古城营村。赵氏家族以晋阳为据点积蓄势力,奠定霸业。

公元前453年,掌握晋国大权的`智伯联合韩、魏攻打赵襄子。赵凭借晋阳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难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发现晋水从龙山那边流来绕城而过,便想出水攻之计,遂掘渠引晋水欲灌晋阳,这便是晋桐智伯渠的来历。赵襄子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里应外合,共灭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晋国之地悉为赵、韩、魏三卿所占,史称“三家分晋”,因有“三晋”之说。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韩、魏三者的诸侯国地位,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三强,而赵国的都城就是晋阳。晋阳作为赵国首都历17年,公元前386年赵迁都河北邯郸。但赵氏在晋阳的基业已逾百年。

战国后期,秦国屡败赵国,随之在晋阳一带置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需要说明的是,太原本义为广阔的平原,战国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带,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为行政名称固定下来。从此,太原即指古之晋阳,晋阳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汉朝太原为北方重镇,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晋阳置并州刺使部,统领太原、上党等六郡。从此太原又称并州。并州之名可能源于太原位于东西两道山脉之间,两山平行谓之并。

西晋末年,并州刺使刘琨为了防御匈奴的侵袭,扩筑晋阳城,使之成为城墙高13米,周长14公里的大城市。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乱,太原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攻占。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万大军攻人晋阳,复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并且成为北魏南下河南、东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权臣高欢于532年在太原设大丞相府,并营造了规模宏大的晋阳宫,太原被称为“别都”。高欢之子高洋取北魏建北齐后,虽定都于邮城(河北临漳),但对其发迹之地太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在27年间建起大明宫,兴修12院,其辉煌壮丽程度远远超过首都邮城。高洋还在太原西山凿佛龛、雕佛像、建佛寺,在晋水源头修鱼沼飞梁。太原面貌为之一新。

太原的黄金时是隋唐两朝。隋场帝杨广在即位前被封晋王,视太原为“发样之地”,称帝后在太原大兴土木。先在北齐晋阳宫外筑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边筑起高13米、周4公里的仓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晋阳宫。在此同时,隋场帝还征调数十万民工开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师长安和宁武管涔山避暑行辕汾阳宫的两条驰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暂,很快被唐朝取。而兴唐的李渊父子便是从太原开基立业的。唐高祖李渊曾长期任隋朝的山西河东抚尉使、太原留守等职。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时期也是在太原度过,被人称为“太原公子”。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李渊父子于公元617年誓师晋阳,当年11月便攻人长安,建立唐王朝。太原这段特殊历史使它拥有仅次于长安的重要地位。先被定为“北都”,后又改名“北京”,最后又恢复为“北都”。太原城也随之大大扩展。据新旧《唐书》记载,唐晋阳已经成为横跨汾河两岸、由三座城池联接组成的大都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称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长21公里,内里包括宫城、大明城、新城、仓城四座小城,把北齐和隋的宫殿全部囊括进来。东城在汾河东岸,为贞观名臣李副主持修筑。因东城内井水苦涩,难以饮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晋渠”,将晋水从西城外架槽引入东城。东西两城之间,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联谍”的中城,把东西两城连为一体,故又称“连城”,是则天武后时并州长史崔神庆主持兴建。晋阳三城,虽各有城池,又浑然一体,共有城门24道,进退攻守彼此呼应,互为依托,风格独特。

· · · ·

唐末五天下由治而乱,名城晋阳也几易其主。先是后唐的“西京”,随后继为后晋、后汉、北汉的“国都”,这里的动静治乱直接影响到北国与中原。从北齐高洋父子,隋朝杨广,唐朝李渊父子,到五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塘、后汉刘知远)及北汉的刘祟,这一个个所谓“真龙天子”都是从太原起家夺取天下。太原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故又有“龙城”之称。

晋阳城易守难攻。宋王朝建立已数十年,但晋阳仍在北汉刘氏手中,直到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第二天子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围城攻打近半年,北汉主刘继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晋阳。宋太宗一则仇视晋阳军民的顽强抵抗,二则惧怕别人再踞晋阳成“龙”,便下令焚毁晋阳城,并引汾水、晋水淹灌废墟,进而使历时1400多年的晋阳古城毁于水火。流离失所的城中百姓纷纷外迁,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东岸的唐明镇。

太原毕竟是北方战略要地,毁掉旧城之后必须再建新城。公元982年,焚灌晋阳后不到三年,宋朝大将潘美便奉旨扩展唐明镇,筑起周围10多里的土城,这便是现在太原城区雏型,太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宋朝统治者避讳“晋阳”、“太原”旧名,便在这座扩大后的土城设置了阳曲县,从此太原又有“阳曲”之称。需要说明的是,赵光义为斩断“龙脉”,杜绝太原再出真龙天子与其争夺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设计成“丁”字形,取“钉”之谐音,以钉死龙脉。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新建的太原发展很快,到宋中期,太原又成为一座商贸发达、风光秀丽的北方名城,被誉为“锦绣太原城”。

宋朝后期及金元两,北方又是乱世,太原城又遭战火之劫。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军进入太原时,这里已是一座人烟罕见的空城了。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儿子朱棡为晋王,坐镇全国九边重镇之首的太原,经略北边防务。朱棡命永平侯谢成扩建城池,谢成在宋城基础上向东南北三面扩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砖城,城上建4座角楼、8座门楼、92座敌楼。至今太原许多地名仍沿用当时城门名,如大南门、小东门、大北门、旱西门等。清以太原为山西省会。民国时期始设太原市(1927年)。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区面积为30平方公里,人口20余万。解放后近半个世纪,太原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拥有160万市民的大都市,而且是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祖国的现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太原作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历史上名家辈出。春秋时有著名建筑家董安于,行侠好义的豫让;魏晋时期有史学家王沈、王助,文学家孙绰;唐有著名诗人王之涣、王翰、王昌龄、白居易;宋有书画家米芾;金名诗人李汾,元戏曲家乔吉,明文学家罗贯中,清著名学者傅青主、阎若琚等,均对中x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太原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保存至今的如晋祠古建筑群,天龙山及龙山石窟雕像,祟善寺、双塔寺、净因寺、多福寺、文庙、纯阳宫等,均具有很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理想的旅游场景,让我们逐一加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