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党团相关>党员心得体会>

党员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心得体会

党员心得体会 阅读(6.4K)

在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其包含的思想材料异常丰富,是创建当代价值体系、文化体系必不可少的资源。本文主要从发展当代素质教育、构建全民道德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四个方面简单分析和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党员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心得体会
【党员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心得体会一】

xx大以来,习总平xx在一系列国内外重大场合以及调研考察过程中,不仅大力提倡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并与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运用于治国理政和大国外交的实践中。从习*平一系列讲话和阐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当今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坚定全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人的共同理想,我们要坚定这个理想,并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奋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定理想首先要理解理想,要知道这种理想从何处来,其根基在哪里?习*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合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正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才带领全国人民成功地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么,不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又怎么能够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呢?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又怎么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呢?

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中曾指出,“世界历史自身本质上是民族精神或国家精神的辩证法”,一个民族或国家之所以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在于其具有独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而一个民族或国家要想引领世界历史,就在于其具有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因为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是其“凝聚剂”和“助推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更加坚定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又承继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民族复兴梦想的追求。从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正在一步步接近实现梦想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习*平强调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很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很好地认识和选择当代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所以他说,“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由此可以看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二、强化公民道德建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崇尚道德的传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正是这种追求,滋养出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因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一个人做人怎样?做事如何?都与其道德修养密切相关。但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它就成就于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的社会实践中,成就于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生活过程中。习*平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中华传统美德体现在个人理想追求上,主张“修齐治平”。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则是经典表达。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上至天子,下至普通百姓,都应以修身为本。所以古人把正心诚意的修养,道德修养的至善,看成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追求,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几千年绵延不绝。中华传统美德体现在社会理想上,追求”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达到“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中华传统美德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品格和道德风范,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影响,而且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所以中华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尽管遭受过各种曲折,但其间只有跌穴起伏,却从没有彻底断裂。这是世界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的。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共同的道德基础,是维系一个国家或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基因。中国人作为中国人,黄皮肤黑眼睛只是其外表,更重要的是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共同的道德基础。其他民族也不例外。正是这种共同的文化基因和道德基础规制着民族的认同感。民族的认同感是民族凝聚力的前提条体。如果没有民族认同感,又哪来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岁月,今天,13亿多中国人要紧紧地聚集在一起,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道德基础,离不开共同凝结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离不开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鲁迅先生曾说过:”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先生说这话时,中国正处于积贫积弱时代。我们今天正处在实现国家富強、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时代,更要铸造民族魂,集聚起强大的正能量,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2019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通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今天,更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平为xx的党中央周围,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因此,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传统美德,夯实全国人民共同的道德基础,在此基础上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今天,强化全体国民的道德基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建设是其中的关键一环。所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处于关键位置。正因如此,习*平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它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但每个时代的价值观都有其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上。习*平强调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者爱人、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由此可见,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甚至也无法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何而来,又如何培养呢?所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大的基础性意义。

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世界话语权的需要

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治理,文化软实力建设则是文化治理的关键内容。软实力,主要指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价值观,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认同度、影响力,还有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气质、状态、生活方式等等。其中,最根本的取决于这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在国际上有没有影响力。软实力是以硬实力为依托的,硬实力不强的国家,其软实力也无法显现出来。在中国硬实力显著提高的过程中,软实力肯定要增强。软实力增强了,我们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也必然得到增强和提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道路,激发凝聚起伟大的中国精神,对当今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和世界文明作出了新的贡献。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无论思想共识形成、精神力量汇聚,还是社会风尚引领、文化繁荣发展,都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要有这种自信心。

那么,这种自信心从何而来又如何确立呢?

首先,要从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寻求自信。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少有的文明古国,不仅有过秦皇汉武的文治武功、唐宗宋祖的盛世雄风、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创举、大清初期的康乾盛世,更有过改变人类文明史的四大发明,以及累积并世代传承的浩如烟海的经典古籍。中国的经济实力只是到18世纪才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诸子百家提出的很多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扎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要把这种中国特色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表达出来,并从中寻求话语自信。

其次,要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中确立自信。自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列强用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赶走了帝国主义列强,打垮了国*党反动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才开始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用社会主义救了中国并发展了中国,中国人民从此才真正走上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对此,我们应该充满自信。

再次,要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上确立自信。中国30多年来所取得伟大成就为世界所惊叹。短短的30多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一二百年才走完的路程,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成为全世界关注和议论的话题。就此而言,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自信。

正因如此,习*平自豪地说:我们“站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习*平还特别强调地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道路奋勇前进。”

在确立民族自信心的基础上,我们要把中华民族的各种积极元素融入话语表达过程中,并形成自己的话语系统,而且这种话语系统要能为世界各民族所接受。这种话语系统的形成,当然不能脱离世界文明大道,但最根本的,是要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说好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故事。我们在构建好自己的话语系统,并在世界舞台上拥有足够的话语权之后,在处理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关系上,要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上善若水,同舟共济。

【党员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心得体会二】

党的xx大以来,习*平xx再三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共鸣和关注。深入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是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之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和传承下来的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儒、道、佛三大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以及融入中华民族生活的其他优秀文化遗产。当然,在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儒家和道家以外,还产生了一些影响相对较小的学派如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等,但构成中国古代思想主体的还是儒、道、佛三大家。在这三大家中,儒家思想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题框架,因而是最重要的。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存在两个极端,不是主张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就是主张彻底抛弃传统文化、全盘西化。今天我们认知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摆脱这两个极端,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东西要大力弘扬,而对其中的糟粕东西要抛弃。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超越时代局限,反映中华文明恒久的价值,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贴近,与民族共同体利益和福祉相契合,能够提供正能量。

xx大以来,习*平xx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中国梦,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扬,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些讲话深刻地阐明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中国梦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既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梦想,也承接了先人们自强不息、不懈奋斗的光荣传统。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大同梦”一以贯之,当代“中国梦”正是“大同梦”的历史传承。实现中国梦,需要文化的旗帜来引领,需要文化精神的激励,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支撑,更需要文化的认同和凝聚。因此,要充分挖掘和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必须高度发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仁政文化,“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必须不断推陈出新,更加通俗易懂地诠释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使优秀传统文化接地气,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使优秀传统文化既保持鲜明的特色,又富于浓郁的时代精神,并与全人类的优秀文化相汇通,与时俱进地服务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儒家学派从孔子开始,历代大儒都以“仁”或“仁爱”作为核心观念,反映在民族意识上,就积淀为维护民族利益和民族团结的宝贵品德,表现为坚贞的民族气节,并陶冶出众多的仁人志士。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齐家治国”观念,也是以“仁”作为原点,从家的范畴生发,视孝悌为仁的根本,又从孝悌出发,强调 “泛爱众”,从而把家庭内部的骨肉之爱与对国家、民族的爱融为一体。儒家文化还把对国家、民族的爱视为大义,强调忠以孝为始、孝以忠为终,当对国家、民族的忠与对父母的孝发生冲突,即忠孝不能两全时,主张以忠于国家、忠于民族为最高价值取向。这无疑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源泉。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xx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一表达是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基础上的发展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扬。从国家层面看,中华文化历来强调民本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的要求正是民本思想在当代的升华;中华文化强调“和合”理念,要求人们在与自然相处中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与人相处时应求同存异,保持人与人之间平等、民主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要求,正是对传统文化中上述理念的提炼和升华。从社会层面看,儒家以“仁”为根本之道,辅之以“义、礼、智、信、勇、廉、和、敬”诸德的基本价值观念,引导着中国几千年古代社会的社会风尚,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基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充满活力、安定和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从公民层面看,儒家思想中 “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言必信,行必果”“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与人为善”等价值观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公民层面的表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从内在精神和基本范畴上系统地加以学习、研究和把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于增强人民群众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大有禆益的。

【党员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心得体会三】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外国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时常有把薪火相传几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济世良药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冲动,岂不痛哉?

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这的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虑、怀疑、悲观吗?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我很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shi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