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范文谷>毕业论文>论文格式>

我的中国梦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格式 阅读(9.56K)

1、“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和重要特征

我的中国梦论文参考文献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李贺林

“中国梦”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理想信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高举“中国梦”的精神旗帜,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神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的伟大成果。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用共同理想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确立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党的xx大指出,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xx同志提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xx同志再次深入论述了“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是社会主义理想与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机统一,是当代理想与光荣传统的有机统一,是时代潮流和人民期待的有机统一。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梦”既是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也是中华民族追求振兴的百年梦想。努力实现现代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和不竭动力。

2、“中国梦”的实现方略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王淑芹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入手,做好相应的工作。在宏观层面,我们要全面、准确地概括与阐释国家和民族崛起复兴的“中国梦”所内蕴的共同理想与目标;在中观层面,要结合我国当前面临的各种难题,如腐败、分配不公、经济发展下滑、官本位、生态危机等亟待解决的社会实际问题,研究破解难题的对策,寻找实现国家和民族复兴发展的实现路径;在微观层面,要注意建立社会成员个体的“中国梦”与国家、民族的“中国梦”有机关联、协同发展的机制,切实把国家、民族的“中国梦”转化为社会成员幸福生活追求和奋斗的精神动力。

“中国梦”不只是“财富梦”、“实力梦”、“强国梦”,还是“道德梦”。道德如“盐”,是人所必须的。人们不吃盐,会危及生命;人无道德,徒有人形而无人性;社会缺乏道德,会触及稳定的安全阀线。当前我国社会道德领域存在的严重问题,导致“怀疑和警惕成为许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产生的不敢信、不知道信谁、什么能信、什么都怀疑的社会心理危机,增加了社会交往和运行成本。社会道德严重缺失,会使人们心理惶恐、心生怨恨、精神焦虑,虽物质丰足但无幸福感,从而背离以人民幸福为主旨的“中国梦”的价值目标。因此,我们要不断健全守卫道德的各种制度,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基础。

3、“中国梦”,人民的梦

国防大学教授 郭凤海

“中国梦”不是凭空产生的,看待和把握“中国梦”,应当从中国的整个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遭遇和面临的时代课题出发。不论传统中国还是现代中国,实现人民的梦,都是实现国家梦、民族梦的社会基础和实践基石。

第一,人民的梦与国家的梦关系如何,决定着传统中国的历史走向。与传统中国上升历程相伴随的,是人民的梦有充分的实现空间;反之,中国的衰落,正在于人民的梦与王朝统治发生冲突。历史上的中国,既没有形成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中国精神,也没有形成真正的中国力量,因而到近代遭到了西方列强的欺凌和掠夺。

第二,把人民利益与民族大义结合,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人走上历史舞台后,以土地革命为杠杆,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民族大义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改造农民思想,改铸国魂与军魂,重振革命精神,凝聚革命力量,使中国人民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救亡、解放的大潮。

第三,打通人民权益与国家发展的内在关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四化”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又领导人民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各方面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基础。

总之,“中国梦”是凝聚党和人民共识和力量的一面旗帜,能引领大家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努力奋斗。

4、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梦”塑魂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辛 鸣

“中国梦”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在为西方主导的世界格局中实现大国的和平崛起,这些都是全新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梦”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一个崭新的梦,必须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为其界定内涵、塑造灵魂、彰显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主体,决定了“中国梦”既是个体梦又是国家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共同富裕作为根本原则,始终坚持使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当我们把“国”与“家”、“民”与“族”融为了国家民族,把“你”“我”“他”整合为了“大家”,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就会变成现实的生活状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平发展,决定了“中国梦”同时也是世界梦。复兴的中国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中国,是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中国;复兴的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现实的运动,决定了“中国梦”既指向未来又呈现当下。面向未来,“中国梦”承载了我们美好的希冀与追求;着眼当下,“中国梦”要求我们的一切制度安排都应努力扶正却邪,通过阶段性的目标为走向新社会奠基铺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表明“中国梦”的起点就在脚下而不在别处。

5、“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本质区别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夏春涛

时下热议“中国梦”,有人不免会联想到“美国梦”。“中国梦”与“美国梦”当然不是一回事,两者有着本质区别。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从路径选择上讲,美国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从概念内涵上讲,“美国梦”主要以自由、繁荣为标签,宣称一个人无论什么背景,只要来到北美新大陆,通过个人奋斗,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但这经不起时间和事实的检验。美国直至建国87年后才废除奴隶制,随后又长期推行种族歧视。现在种族藩篱消除了,但阶级阶层的鸿沟依然存在,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美国梦”十分虚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个层面,落脚点是“人民幸福”。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直接受益者。因此,“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社会主义的强国富民之梦,是对“美国梦”的超越。提出“中国梦”的概念,是自信和实力的体现,吹响了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新的进军号角,令人心潮激荡豪情满怀。

从动态或趋势上讲,“美国梦”早已褪去其耀眼光环,缺少新内涵和活力,缺乏可持续性。我国则持续保持着强劲发展势头,中国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中国梦”正一步步地从理想变为现实。

6、“中国梦”的内在属性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崔耀中

xx提出“中国梦”后,从中央到地方,迅速掀起学习宣传的热潮。“中国梦”具有五个方面的属性:一是政治性。“中国梦”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我们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政治号召。“中国梦”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二是历史性。“中国梦”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是实现“两个1XX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写照,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共同信仰的召唤,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三是人民性。xx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凝聚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道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1933年《东方杂志》提出“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仅收到160份答案。今天,媒体都在开展“说出你心中的中国梦”等活动,得到亿万群众的积极响应。四是实践性。我们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实现“中国梦”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走中国道路相结合,必将进一步激发全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激情和“实干兴邦”、“愚公移山”的奋斗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五是包容性。为什么“中国梦”会在海内外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因为“中国梦”道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渴望。不分阶层,不分地域,不分身份,全球华人,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中国梦”,都为“中国梦”感到骄傲,感到自豪,都有着将自己的梦想融入“中国梦”的共识。

7、建构“中国梦”的理论体系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程美东

构建“中国梦”的理论体系,要高度关注“中国梦”的内涵、历史文化基础、实现路径等问题。

研究“中国梦”,第一位的问题是搞清“中国梦”的内涵。在这个问题上,学者的观点有所差异。就“中国梦”的主体来说,有“个体梦”、“民族梦”、“国家梦”等;就“中国梦”的目标来说,有个人价值的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等;就“中国梦”提出的依据来看,或以为争取中国话语权、或以为对抗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或以为凸显中国特色等。所有这些分歧和争议其实都是因为建立在对于“中国梦”不同内涵的理解上而产生的。毫无疑问,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必须要解决这个基本问题。

“中国梦”研究还必须要考察其历史文化基础。任何“梦”都是基于主体的特定的历史体察和文化积淀而形成,是对自己生活的历史和现实的反思、反馈而作出的反应。只有了解了这个历史文化基础,我们对于如何建构“中国梦”、如何彰显“中国梦”的特色、如何实现“中国梦”才能获得准确的认识。

研究“中国梦”,关键是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潮流的发展路径。当前,这个问题已经获得了解决,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现阶段我们需要克服的困难还很多,我们要走的具体路径还有不确定的地方。无论是经济发展、政治发展还是文化发展,其具体的改革和发展之途,都充满了坎坷,其不可预测的艰难险阻警示着我们要精心选择具体的发展路径,这关乎“中国梦”的实践效果,关乎中国现代化的最终命运。

8、“中国梦”:通向民族复兴的闪耀名片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 艾四林

最近一段时间,xx关于“中国梦”的多次深刻阐述,引起了社会热议。一时间,“中国梦”成为街谈巷议的大众话语,甚至占据一些国外媒体的重要版面。“中国梦”所释放出的强大正能量超出人们的想象,但也引起一些国外媒体和民众的忧虑,甚至有些别有用心的国外政要歪曲“中国梦”的内涵,片面解释“中国梦”,借机渲染“中国威胁论”。从硬实力来看,“中国梦”自然包含着强大的综合国力、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但从软实力角度看,“中国梦”的吸引力表现在其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和价值。“中国梦”要从一般话语成功转化为中国名片、中国象征,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看,就必须充分彰显其充满魅力和吸引力的文化和价值内涵。

首先,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锻造了“中国梦”独特的“民族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梦想,是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性格、心理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华民族深厚历史文化的自然生成。“中国梦”源于中华民族昔日的辉煌,源于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源于中华民族的坚强性格。其次,中国特有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梦”的“人民性”。没有人民的幸福,强国就失去了根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不能说实现了。第三,中华民族特有的开放包容造就了“中国梦”的“世界性”。中华民族崇尚各民族和谐和平,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是一条和平发展之路。“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全球化时代“中国梦”内在的新的“世界观”。总之,“中国梦”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对内能够激励人心、凝聚人心,对外能够让人放心、使人安心,从而有效地提升“中国梦”话语的持久吸引力、感召力。

9、中国精神激励中国梦想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颜晓峰

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激励。没有昂扬向上的中国精神,就没有先进正确的中国道路,就没有无穷无尽的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中国精神的激励引领。

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总称。民族精神构成中国精神的民族之维,是中华民族世代延续的民族灵魂;时代精神构成中国精神的时代之维,是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时代灵魂。精神的继承、延续和光大,依靠熏陶、养成、培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弘扬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构建。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为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深层认同;表现为维护国家利益,尽心尽力为国贡献;表现为共向“中国梦”、共圆“中国梦”、共享“中国梦”。有了这样的民族精神,实现“中国梦”就有了坚实的精神支撑;这样的民族精神越为深入、有力,实现“中国梦”就越为可能。

时代精神是从历史到当代的延伸与变革,是从民族到世界的扩散与冲击。在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的进程中,中国精神呈现时代精神,中国发展呼唤改革创新精神,改革创新成为中国精神的主旋律,世界潮流反映在中国精神之中。“中国梦”是百年梦,更是时代梦。时代精神催化着“中国梦”,张扬着“中国梦”,也充实着“中国梦”。